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870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656429      線上人數 : 38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8701


    題名: 黃碧雲的後殖民書寫
    Huang Biyun`s Postcolonial Writing
    作者: 劉千華
    Liu, Chien-Hua
    貢獻者: 陳芳明
    劉千華
    Liu, Chien-Hua
    關鍵詞: 黃碧雲
    九七
    後殖民
    香港意識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018-07-17 11:26:46 (UTC+8)
    摘要: 黃碧雲早期作品多以書寫女性角色出發,九七回歸後開始多方嘗試以不同立場進行多視角的後殖民剖析,取材上也突破島嶼文學的視界,不僅著力於香港一地後殖民問題,更全面性在跨國族的後殖民議題中有深入的關照,並且視線下移對無法擁有話語權力的底層社會邊緣人進行關注。在創歷程中不同視角的書寫,都是回應香港九七前後社會焦慮與時代伏線的方式,無論站在哪一個立場書寫,都是黃碧雲不斷回望香港土地的發聲與關懷。
    本文擬以黃碧雲不同立場的後殖民書寫視角為主軸,輔以香港九七回歸前後社會面臨的後殖民現況為問題意識出發,從以下三個層面來討論黃碧雲在後殖民寫作上的發展脈絡:
    (一)探究貼合香港九七回歸前後時代伏線,採取不同立場與視角書寫所欲抵抗的中心論述,以及文本在香港特殊後殖民情況下的後殖民意識。
    (二)黃碧雲跨國視野書寫後殖民的核心概念——「第三立場」,在不同視角下如何以話語實踐的創作方式進行權力論述的轉移,以及就取材域外殖民地歷史隱喻中所欲指涉之香港處境,進行權力運作的拆解。
    (三)由不同視角重構的歷史中,看見香港「我城」價值背後不畏宰制的尊嚴與堅韌,與香港現階段主體性追尋與身分認同困局下對未來的展望。
    參考文獻: 一、 黃碧雲著作書目
    (一)黃碧雲香港出版作品
    黃碧雲:《揚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社,1987年。
    黃碧雲:《其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黃碧雲:《溫柔與暴烈》,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黃碧雲:《我們如此很好》,香港:青文書屋,1996。
    黃碧雲:《七種靜默》,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7。
    黃碧雲:《烈女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黃碧雲:《媚行者》,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黃碧雲:《血卡門》,香港:明窗出版社,2002年。
    黃碧雲:《沉默。暗啞。微小》,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黃碧雲:《後殖民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黃碧雲著,M. Klin 英譯:《末日酒店》,Wang Bik Wan, translated by M. Klin, Doomsday Hotel, Hong Kong: Cosmose Book Ltd.2011。
    黃碧雲:《烈佬傳》,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黃碧雲:《微喜重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4年。
    黃碧雲:《盧麒之死》,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8年。

    (二)黃碧雲台灣出版作品
    黃碧雲:《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台北:麥田出版,1994年。(《其後》的台灣版)
    黃碧雲:《七宗罪》,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黃碧雲:《突然我記起你的臉》,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黃碧雲:《烈女圖》,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黃碧雲:《媚行者》,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黃碧雲:《十二女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黃碧雲:《無愛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黃碧雲:《血卡門》,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黃碧雲:《後殖民誌》,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黃碧雲:《沉默。暗啞。微小》,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黃碧雲:《末日酒店》,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黃碧雲:《烈佬傳》,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三)黃碧雲其他散篇作品
    黃碧雲:〈金戒指的靜默〉,《臺港文學選刊》第5期,1991年5月6日,頁19。
    黃碧雲:〈一無所有者,你將被拋進鬥獸場〉,《明報》暫且專欄,1996年1月7日。
    黃碧雲:〈我開始憎恨亞洲男子〉,香港《明報週刊》,1996年2月18日。
    黃碧雲:〈方芳〉,《明報周刊》專欄「暫且」,1997年3月23日。
    黃碧雲:〈過譽〉,《明報周刊》「暫且」專欄1587期,1999年4月10日。
    黃碧雲:〈無聲者〉,《明報》暫且專欄,1999年6月26日。
    黃碧雲:〈當舞台的燈光亮起〉,《明報》暫且專欄,2000年4月15日。
    黃碧雲:〈舞爪記〉,《明報》暫且專欄,2001年3月3日。
    黃碧雲:〈兩難〉,《明報》暫且專欄,2001年4月7日。
    黃碧雲:〈當我的靈魂進入〉,《明報》暫且專欄,2001年6月23日。
    黃碧雲:〈桌子的另一邊〉,《明報》暫且專欄,2001年9月15日。
    黃碧雲:〈無紗的不幸〉,香港:《明報週刊》,2001年9月29日。
    黃碧雲:〈第三者的罪孽〉,《明報》2003年1月12日。
    黃碧雲:〈小寫之可能〉,《明報》2004年7月11日。
    黃碧雲:〈曾經虛假和造作的 沉默。暗啞。〉,《明報》D10,2004年3月28日。
    黃碧雲:〈小寫之可能〉,香港《明報》D12版,2004年7月11日。
    黃碧雲:〈在遠處的人〉,《明報》世紀作家筆記專欄,2005年8月14日。
    黃碧雲:〈小說語言的隱密〉(上),《明報》世紀版專欄「香港文學」,2011年7月21日。
    黃碧雲:〈小說語言的隱密〉(下),《明報》世紀版專欄「香港文學」,2011年7月22日。
    黃碧雲:〈無烈說〉,《字花》36期,2012年3、4月,頁26-29。
    黃碧雲:〈遺忘之必要,理性之必然,微笑之必須——歷史與小說的寬容〉,原刊於《字花》39期(2012年9月),收錄於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第五屆紅樓夢獎評論集 黃碧雲《烈佬傳》》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頁22-40。
    黃碧雲:〈離開家園行者始歸〉,《字花》第42期,2013年3、4月,頁108-135。
    黃碧雲:〈「語言無用 沉默可傷」——「紅樓夢獎」得獎感言〉,原刊於《明報》世紀版2014年7月21日,收錄於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第五屆紅樓夢獎評論集 黃碧雲《烈佬傳》》,頁13-20。
    黃碧雲:〈文學的權力與自由精靈的懷疑與否定——「紅樓夢」獎獲獎感言〉,《明月》2014年10月號,頁8-11。
    黃碧雲:〈頒獎禮致辭:文學的權力與自由精靈的懷疑與否定〉,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第五屆紅樓夢獎評論集 黃碧雲《烈佬傳》》,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頁252-257。
    黃碧雲:〈「是選擇,唔係是必」只因文學無用〉,《明報》世紀版,2017年4月17日。

    二、 中文專書著作
    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
    也斯:《香港文化》,香港:香港藝術中心,1995年。
    也斯:《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也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也斯卷》,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4年。
    心猿:《狂城亂馬》,香港:香港青文出版社,199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2004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著:《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
    王宏志:《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寅誠:《香港的回歸》,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年。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8年。
    王德威:《如此繁華》,香港:天地圖書,2005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2007 年。
    王德威:《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初版。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台北:聯經,2017年。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2005年。
    朱耀偉:《香港研究作為方法》,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6年。
    西西:《我城》,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版。
    余繩武、劉存寬主編:《十九世紀的香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余繩武、劉蜀永主編:《二十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5年。
    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2012年。
    呂大樂:《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國誠:《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圖書,2004年。
    李歐梵:《尋回香港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汪宏倫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2104年。
    汪暉:《短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5年。
    卓育至:《香港的民主運動與面對中國:司徒華的視野與歷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14年。
    周永新:《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5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關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香港三部曲之一》,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香港三部曲之三》,台北:洪範書店,1997年。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香港三部曲之二》,台北:洪範書店,1995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徐子東編:《香港短篇小說選(1998-1999)》,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修訂版)》,香港:紅出版,2016年。
    徐承恩:《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香港:紅出版,2015年2版。
    馬偉傑、吳俊雄、呂大樂編:《香港文化政治》,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小虹:《性帝國主義》,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張家偉:《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年。
    曹廷華、胡國強主編:《中華當代文學新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許家屯:《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冊,台北:聯經出版,1993年。
    郭于華:《受苦的人的講述:驥村歷史與一種文明的邏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光興主編:《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
    陳冠中:《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冠中:《香港三部曲》第二部題名《什麼都沒有發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國球:《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臺北市:臺灣學生,2003年初版。
    陳國球主編:《香港文學大系》又名《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陳雲:《香港城邦論》,香港: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1月二版。
    陳瑤華:《人權不是舶來品:跨文化哲學的人權探究》,台北:五南,2010年。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臺北市:書林,2000年。
    曾嘉燕、吳俊雄編輯:《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香港:新婦協進會,2004年。
    游鑑明:《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歷史記憶談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馮道仁:《香港回歸千日風雲》(上冊),香港:新天出版社,1997年。
    黃念欣、董啟章著:《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香港:香港三人出版,1996年。
    黃念欣:《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黃念欣主編:《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小說卷二》,《香港文學大系》,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黃洪:《「無窮」的盼望——香港貧窮問題探析》,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7月。
    黃淑嫻:《香港文學書目:初步資料匯集——五十三位香港文學藝術工作者的推薦書目》,香港:青文書局,1995年。
    葉靈鳳:《香島滄桑錄》,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董啟章:《V城繁勝錄》,香港:香港藝術中心,1998年。
    董啟章:《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1994年。
    劉文彬:《西洋人權史:從英國大憲章到聯合國科索沃決議案》,台北:五南,2005年。
    劉存寬:〈香港回歸與文化認同〉:《香港史論叢》,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台北:九歌,2001年)。
    劉智鵬、周家建:《吞聲忍語:日治時期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
    蔡思行:《香港史100件大事上》,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
    蔡益懷:《港人敘事——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說中的「香港形象」與敘事範式》,香港:香港作家協會,2001年。
    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鄭保國:《美國霸權探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9年。
    藍天:《「一國兩制」法律問題研究(總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
    羅永生:《香港:本土與左右》,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羅永生:《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羅永生:《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譚志強:《澳門主權問題始末(1553~1993)》,台北:永業,1994年。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三、 西文及譯著
    Alice Poon(潘慧嫻)著;顏詩敏譯:《地產霸權》(香港:天窗出版社,2010年)
    Allan G. Johnson(亞倫.強森),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2008年。
    Bartow J. Elmore(巴托.艾莫爾),榮莒苓等譯:《從一杯可樂開始的帝國》(Citizen Coke: The Making of Coco-Cola Capitalism),台北:商周出版,2015年。
    Bill Ashcroft、Graeth Griffiths、Helen Tiffin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
    C. von Clausewitz(克勞塞維茨),鈕先鍾譯:《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C.Wright Mills著,張君玫、劉鈐佑譯:《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
    Couze Venn著,謝明珊譯:《後殖民的挑戰:邁向另類可能的世界》,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11年。
    Dave Grossman(戴夫.葛司曼):《論殺戮:什麼是殺人行為的本質》(On Killing : The Psychological Cost of Learning to Kill in War and Society),台北:遠流,2016年。
    Edward W. Said(愛德華‧薩依德)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
    Edward W. Soja(愛德華.W.蘇賈)著,王文斌譯:《後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北京:商務印書,2004年。
    Elleke Boehmer(博埃默)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Fernão Mendes Pinto(費爾南.門德斯.平托)著:《遠遊記》,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年。
    Frank Welsh(魏爾希)著,王皖強、黃亞紅譯:《香港史》(A History of Hong Kong),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
    Frantz Fanon(弗朗茲.法農)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年。
    Fredric Jameson(詹明信)著,陳清僑等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Gayle Greene、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1995年。
    Joanne P. Sharp著,司徒懿譯:《後殖民地理學》,新北市:韋伯文化,2012年。
    John Berger(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Lerner Gerda:《多數找到了它的過去:將女性置於歷史中》(The Majority its Past: Placing Women History),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79年。
    Michael Berry(白睿文)著,李美燕等譯:《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台北:麥田出版,2016年。
    Michei Foucault(米歇爾.傅柯):著,汪民安編:《聲名狼藉者的生活:福柯文選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290-319。
    Michei Foucault(米歇爾.傅科)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桂冠圖書,2006年。
    Niall Ferguson(尼爾.弗格森)編著,楊豫譯《反事實思考:虛擬歷史》(台北:知書房,2005年)。
    Noam Chomsky(諾姆.杭士基)著,王菲菲譯:《權力與恐怖:後9∕11演講與訪談錄》,(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
    Patricia Tic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Paul Cloke, Philip Crang, Mark Goodwin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2006年。
    Robert J. C. Young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台北:巨流,2006年。
    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Tamsin Spargo (譚辛.史帕克)著、林文源譯:《傅科與酷兒理論》,台北:貓頭鷹出版,2002年。
    Tom Standage(湯姆.斯丹迪奇),吳平等譯:《歷史六瓶裝:啤酒、葡萄酒、烈酒、咖啡、茶與可口可樂的文明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6 Glasses),台北:聯經,2006年。
    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亞)著,楊牧編譯:《暴風雨》,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


    四、 學位論文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香港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06年。
    何玥臻:《從驅魔到入魔—黃碧雲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6¬-2011)》,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何思源:《邊緣的意義——從黃碧雲小說的特色看香港文學的一種可能》,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吳冰:《暴虐、死亡、漂泊:轉折時代的生命體驗與黃碧雲小說主題》,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敏瑜:《黃碧雲小說中的九七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林賀超:《香港小說中的情育欲與政治:從施叔青、李碧華到黃碧雲》,嶺南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2年。
    侯麗貞:《香港.政治.媚行者—黃碧雲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胡清暉:《後殖民語境下的華語電影—解讀西方影展的「中國熱現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區肇龍:《黃碧雲小說的「懷舊」與「恐慌」》,香港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靜怡:《反抗之自由——黃碧雲《媚行者》研究》,國立漳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咨含:《九七後香港城市圖像——以韓麗珠、謝曉虹、李維怡小說為研究對象》,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黃念欣:《複調的藝術:黃碧雲(1961—)小說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04年。
    楊淳淳:《黃碧雲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戴綺蓮:《「誘惑」的顛覆性:黃碧雲小說的後現代美學》,香港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謝靜雯:《漂流後逃亡,追尋得自由:黃碧雲小說中的女性歷史、女行意識與女性情慾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謝騰:《當代中文小說中的第二人稱敘述》,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畢業論文,2001年。

    五、 單篇論文與評論
    〈哀喜交織,重寫與同行——鍾玲靈、鍾曉陽、黃碧雲對談〉,《字花》第50期,2014年6、7月,頁17-27。
    〈從《烈佬傳》到香港文學的世界定位——給紅樓夢獎評審白睿文(Michael Berry)的十個問題〉,《字花》,2014年11月,頁116-121。
    〈黃碧雲VS.蘇偉貞——關於寫、演、身、病、死的對話〉,《誠品好讀》48期,2004年。
    Anjan Chatterjee(查特吉)著:〈關注底層〉,《讀書》2001年第8期,頁13-20。
    ふじい しょうぞう藤井省三著,張明敏譯:〈《挪威的森林》與兩岸三地的村上春樹現象〉,《國際村上春樹研究》輯一,2013年10月,頁46-100。
    也斯:〈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11-29。
    也斯:〈都市文化.香港文學.文化評論〉,潘毅、余麗文編:《書寫城市:香港的身份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2003年,頁516-536。
    孔誥烽:〈論說六七:恐左意識底下的香港本土主義、中國民族主義與左翼思潮〉,羅永生編,《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89-112。
    方志恒:〈世代交替,政商聯盟如何走下去?〉,收錄於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絡:《本土論述2010:香港新階級鬥爭》(台北:漫游者文化出版,2011年),頁123-128。
    方志恒:〈革新保港 民主自治 永續自治——香港前途宣言〉,方志恒編:《香港革新論:革新保港,民主自治,永續自治。為香港前途而戰。》,台北:漫遊者文化,2015年,XI-XVII。
    王志弘:〈導言:文化治理、地域發展與空間政治〉,王志弘、陳羿伶、李素月等著:《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2011年,頁10-28。
    王菡:〈香港故事:一場浮出水面的記憶之爭〉,張潔平、鍾耀華編:《香港三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63-282。
    王德威:〈文學的香港史——十個關鍵時刻〉,陳平原、陳國球、王德威編:《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1-9。
    王德威:〈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收錄於張美君、朱耀偉主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319-341。
    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7-18。
    王德威:〈暴烈的溫柔——黃碧雲的小說〉,黃碧雲:《十二女色》,台北:麥田出版,2009年9月,頁9-36。
    王豔芳:〈以烈女記憶重構香港歷史——重評黃碧雲小說《烈女圖》〉,《城市文藝》第3卷第11期,2008年12月,頁61-66。
    王豔芳:〈失城之亂:論黃碧雲小說的城市身份想像〉,《華文文學》第87期,2008年4月,頁42-48。
    司馬晉、黃旭東:〈暗渡陳倉:中國給國際人權公約的考驗〉,《台灣人權學刊》第三卷第一期,2015年6月,頁33-58。
    安徒:〈香港——官方不能駕馭的記憶庫〉,張潔平、鍾耀華編:《香港三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59-262。
    安徒:〈虛擬自由主義的終結〉,許寶強編:《重寫我城的歷史故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3-12。
    余英時:〈余英時序〉,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台北:時報文化,2016年,頁8-13。
    吳介民:〈「中國因素」氣旋下的台港公民抵抗運動〉,收錄於謝政諭、高橋伸夫、黃英哲編:《東亞地區的合作與和平》,台北:前衛出版社,2014年,頁130-144。
    吳介民:〈港台的抵抗運動為何呈現趨同性?〉,《文化研究》第18期,2014年春季,頁170-177。
    吳冰:〈轉折時代的生命體驗:黃碧雲小說的內蘊〉,《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07-108。
    吳美筠:〈為失語人建構另類華文書寫〉,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第五屆紅樓夢獎評論集 黃碧雲《烈佬傳》》,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頁50-61。
    呂大樂:〈終於需要面對未來:香港回歸及其設計上的錯誤〉,思想編輯委員會:《香港:解殖與回歸》思想第19期,台北:聯經,2011年,頁89-101。
    李小良:〈香港/中國——權力關係的想像〉,《聯合文學》153期,1997年7月,頁40-42。
    李有成:〈殖民語言的今生來世——《後殖民主文學語言》序〉,伊斯邁.達利(Ismail S Talib)著,李勤岸譯:《後殖民文學的語言》,台北:書林,2011年,頁1-9。
    李根芳:〈全球在地化的文化翻譯〉,《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5卷2期,2014年3月,頁97-102。
    李婉薇:〈在命定的張力中前行——回歸後粵語寫作的危機與生機〉,《字花》49期,2014年5、6月,頁65-68。
    李鈞:〈黑色寫作與殘酷美學——黃碧雲小說論〉,《齊魯學刊》第227期,2012年,頁146-149。
    李嘉慧:〈香港人從回歸後「尋根」到「無根」的文化身份——以黃碧雲兩篇散文為例〉,《香港作家》第1期,2008年1月,頁31-32。
    李鵬翥:〈澳門文學邊緣人的絮語——寫於「澳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後〉,李觀鼎主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文學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頁211-215。
    林欣儀:〈女族「苛」痕:論《烈女圖》、《飢餓的女兒》中多重身體剝削與抵抗〉,《有鳳初鳴年刊》第六期,2010年10月,頁185-200。
    查映嵐:〈邁向可能的翻譯——專訪黃偉儀〉,《字花》第60期,2016年1、2月,頁120-123。
    洛楓:〈女性與城市——試論吳美筠的詩、黃碧雲的小說、林憶蓮與劉美君的流行曲〉,《葉素文學》第41期(復刊16號),1993年1月,頁20-23。
    洛謀:〈承傳與更新:思考粵語書寫的多種可能〉,《字花》49期,2014年5、6月,頁73-75。
    徐筱雅:〈試述黃碧雲小說的後現代性〉,《作家雜誌》第12期(2011年),頁2-3。
    張秀賢:〈香港反國教與台灣反課綱的比較〉,《新社會政策》40期,2015年8月,頁9-12。
    張炳良:〈香港身份:本土性、國族性與全球性的交織〉,呂大樂、吳俊雄、馬偉潔編:《香港.生活.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1-20。
    梁秉鈞:〈都市文化與香港文學〉,《當代》第38期1989年,頁14-23。
    莫藹琳:〈舞之媚,字之微——黃碧雲對舞與字的理解〉,《文學世紀》第3卷第2期總第23期,2003年2月,頁77-80。
    許子東:〈一九九七年的香港短篇小說〉,《香港短篇小說初探》,香港:天地圖書,2005年,頁19-30。
    許子東:〈評論與迴響〉,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268。
    陳牧民:〈美國為何承認科索沃獨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3期,2008年秋季號,頁19-33。
    陳國球:〈收編香港——中國文學史裡的香港文學〉,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編:《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3-21。
    陳國球:〈香港的五四和香港的中國〉,收錄於洪青田主編:《人文香港——香港發展經驗的全新總結》(香港:中華(香港)書局有限公司,2012年),頁63-77。
    陳國球:〈臺灣視野下的香港文學〉,《東亞觀念史集》第五期,2013年12月,頁147-173。
    陳國球:〈總序〉,黃念欣編:《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小說卷二》,香港:商務,2012年,頁1-79。
    陳智德:〈「回歸」的文化焦慮——1995年的《今天.香港文化專輯》與2007年的《今天.香港十年》〉,《政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16年6月,頁65-90。
    陳雅書:〈何謂「女性主義」書寫?黃碧雲《烈女圖》文本分析〉,:《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5月,頁165-180。
    陸詠騫:〈拒絕邊緣:進與退的廣東話〉,羅金義編:《回歸20年:香港精神的變易》,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148-166。
    傅大為:〈為什麼不反戰?〉,成令方編:《戰爭.文化.國家機器》,台北:唐山出版社,1991年,頁105-108。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期(2000年8月),頁5-42。
    馮偉才:〈回歸.後殖民.香港小說〉,馮偉才編:《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頁68-93。
    黃子平評第五屆「紅樓夢獎」首獎作品《烈佬傳》評語節錄,收錄於:《第五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特刊》,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2014年,頁4。
    黃念欣:〈一個女子的尤利西斯—黃碧雲小說中的旅行想像與精神家園〉,《當代作家評論》第一期,2006年,頁132-137。
    黃念欣:〈或此或彼——讀黃碧雲的《烈佬傳》、《烈女圖》或個人的選責〉,原刊於《字花》39期2012年9月,收錄於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第五屆紅樓夢獎評論集 黃碧雲《烈佬傳》》,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頁41-49。
    黃念欣:〈花憶前身——黃碧雲VS.張愛玲的書寫焦慮初探〉,《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14-20。
    黃念欣:〈香港女性歷史文本——《紅格子酒舖》、《烈女圖》、《玫瑰念珠》探析〉,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邦本: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頁386-411。
    黃念欣:〈香港女性歷史文本——《紅格子酒鋪》、《烈女圖》、《玫瑰念珠》探析〉,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台灣暨南國際大學,2003年11月。
    黃念欣:〈論黃碧雲《末日酒店》中的後殖民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年12月,頁107-122。
    黃雨:〈蕭頓球場的黃昏〉,香港《文匯報.文藝週刊》1948年10月7日,收錄於《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新詩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頁228-230。
    楊允中:〈選舉、選情與選民權利行使〉,陳慧單、梁淑雯、何曼盈編輯:《基本法與2013年澳門立法會選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學者同盟,2013年,頁3-8。
    楊照:〈我有兩枝槍,長短不一樣——征服、性愛、團結,看軍隊文化修辭學〉,陳令方編:《戰爭.文化.國家機器》,台北:唐山出版社,1991年,頁187-191。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思想編輯委員會著:《香港:解殖與回歸》思想第19期,台北:聯經,2011年,頁103-116。
    葉輝:〈《末日酒店》:六個影子的愛與嘆息〉,《貓眼與牛眼》,台北:釀出版,2012年,頁71-75。
    董啟章:〈在藝術形式之間逃亡〉,《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頁174-175。
    董啟章:〈筆記黃碧雲〉,《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頁196-201。
    趙英寶:〈雙城記——解讀兩位女小說家、解構兩座後殖民都市——臺北朱天心、香港黃碧雲〉,《中山女高學報》第5期,2005年12月,頁83-109。
    劉世鼎:〈澳門的新殖民主義:透視2007年五一大遊行〉,錢永祥總編輯:《解嚴以來:二十年目睹之台灣(思想7)》,台北:聯經,2007年,頁55-82。
    劉紹銘:〈偷窺黃碧雲〉,《文學世紀》第4期,200年7月,頁4-5。
    蔡益懷:〈《烈佬傳》不烈,但純正〉,《明月》2014年10月號,頁12-15。
    鄧小樺:〈不為什麼,不是別的:黃碧雲《烈佬傳》讀後〉,《文訊》235期,2012年11月,頁21-23。
    盧偉力:〈香港戲劇2002的四種話語〉,馮偉才編:《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頁94-110。
    盧敏芝:〈火紅年代的溫柔與暴烈——論黃碧雲作品中的歷史、左翼與本土〉,《中國現代文學》27期,2015年6月,頁209-224。
    蕭寶鳳:〈「媚行者」的救贖:論黃碧雲的「後殖民誌」〉,《香港文學》第293期,2009年5月,頁7-13。
    閻純德:〈香港女作家筆下的現代性書寫——西西、黃碧雲、王璞、金東方的創作〉,《文學研究》第8期,2007年12月,頁55-63。
    謝傲霜:〈當黃碧雲成為烈佬〉,原刊於《明報》〈明藝版〉2014年9月27日,收錄於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第五屆紅樓夢獎評論集 黃碧雲《烈佬傳》》,頁228-232。
    鍾玲評第五屆「紅樓夢獎」首獎作品《烈佬傳》評語節錄,收錄於:《第五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特刊》,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2014年,頁4。
    簡瑛瑛:〈蝴蝶、石榴、與黃玫瑰:試論〈貪婪〉中的(後)殖民論述與女性救贖〉,《中外文學》第25卷第11期,1997年4月,頁93-99。
    藍逸之:〈一個新自由城市、兩種都市政權?1997後香港都市治理的空間爭議〉,《城市學學刊》第4卷第1期,2013年3月,頁87-139。
    羅成達:〈澳門過渡期的教育現狀與前景〉,黃漢強編:《澳門教育改革:研討會文集》,澳門:澳門東亞大學澳門研究中心,1991年,頁48。
    羅展鳳:〈沉默。暗啞。微小——黃碧雲關於寫作之能與不能〉,《文學世紀》第4卷第11期(總44期),2004年11月,頁72-76。
    羅貴祥:〈編者言:紅樓夢講評論集——烈佬傳〉,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第五屆紅樓夢獎評論集 黃碧雲《烈佬傳》》,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頁11-12。
    饒翔:〈黃碧雲《烈佬傳》:以文字照亮那沒有光的所在〉,原刊於《文藝報》2014年8月8日,收錄於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第五屆紅樓夢獎評論集 黃碧雲《烈佬傳》》,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頁129-135。

    六、報紙
    〈黃碧雲奪「紅樓夢首獎」〉,《香港文匯報》,2014年9月19日。
    何翹楚:〈見過黃碧雲其後〉,《明報》D10版,2011年7月24日。
    殷訥夏:〈憤怒、理智招魂著安然無恙〉,《破報》復刊290期,2003年12月19日。
    袁兆昌:〈黃碧雲:灣仔有話要說〉,《明報》世紀版,2012年8月16。
    張娟芬:〈鬼域的喧嘩〉,《中國時報》,1999年5月6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上)幻滅以後收拾生活——步入理智之年〉,《明報》,1992年12月2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下)我去了,其實有點後悔〉,香港:《明報》,1999年12月3日。
    黃念欣、董啟章:〈鑽飾、皮褸、古龍水以外的黃碧雲〉,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黃念欣:〈末日之後,若寄浮生——筆記黃碧雲《末日酒店》〉,《明報》D4版,2014年7月21日。
    黃錦樹:〈在烈火之中降臨〉,《聯合報.讀書人》,2003年11月2日。
    潘詩韻:〈專訪黃碧雲 脆弱之軀說書〉,《明報》2004年6月13日。

    七、網路資源
    〈2016年各國人權報告〉,資料來源《美國駐華大使館和領事館》,參考網址:https://china.usembassy-china.org.cn/wp-content/uploads/sites/252/2017/04/CHINA-HRR-2016-CHI-FINAL.pdf
    〈回歸二十年 文學在香港4:不變的苦難—黃碧雲〉,《明周》藝文部落,2017年6月28日,參考網址:http://bkb.mpweekly.com/%E8%97%9D%E6%96%87%E9%83%A8%E8%90%BD/%E9%BB%83%E7%A2%A7%E9%9B%B2-%E5%9B%9E%E6%AD%B8-%E6%96%87%E5%AD%B8
    〈有幸 黃碧雲灣仔文學寫生〉,參考網址:https://www.douban.com/note/483968362/
    〈放逐在舞台上,黃碧雲的劇場實驗〉,《界面新聞》2017年3月29日,參考網址:http://m.jiemian.com/article/1204130.html。
    〈張德江讚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 劉銳紹:轉彎放信號 指港落實不好〉,《明報新聞網》港聞2017年5月9日,參考網址: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509/s00002/1494266699051
    〈澳門23條立法料今過關〉,《蘋果日報》要聞港聞2009年2月25日,參考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90225/12350326
    〈澳門人權報告—2013年〉,資料來源《新澳門學社》2013年12月,頁1。參考網址:http://tbinternet.ohchr.org/Treaties/CCPR/Shared%20Documents/MAC/INT_CCPR_NGS_MAC_15959_C.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取自http://www.cmab.gov.hk/tc/issues/jd2.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取自http://www.cmab.gov.hk/tc/issues/jd2.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取自:http://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298.htm
    《香港在職貧窮報告(2010 至 2014 年)》,香港樂施會2015年9月29日發佈: http://www.oxfam.org.hk/content/98/content_7850tc.pdf
    《香港在職貧窮報告(2011至2015年)》,香港樂施會2016年出版,參考網址:http://www.oxfam.org.hk/content/98/content_31062tc.pdf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31/c_1112298240.htm
    美國鄭在擺脫石油的依賴:一件大事即將發生」,《壹讀》2016年5月20日:https://read01.com/OxGOxQ.html
    「學聯罷課宣言:抗殖反篩選 自主港人路」,《獨立媒體》2014年9月23日: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6386
    孔誥烽:〈《革新論》與香港主權論述爭議〉,引自〈周日話題:從革新論看香港前途〉,《明報新聞網》2015年8月16日,參考網址:http://news.mingpao.com/pns/%E5%91%A8%E6%97%A5%E8%A9%B1%E9%A1%8C%EF%B9%95%E5%BE%9E%E9%9D%A9%E6%96%B0%E8%AB%96%E7%9C%8B%E9%A6%99%E6%B8%AF%E5%89%8D%E9%80%94/web_tc/article/20150816/s00005/1439661118715
    平崗 :〈黃碧雲讓故事自己走下去〉,澳門:《澳門雜誌》,2015年5月8日。參考網址:http://www.macauzine.net/?action-viewnews-itemid-816-page-2
    吳叡人:〈The Lilliputian Dream:關於香港民族主義的思考筆記〉,《菜市場政治學》網站,參考網址:http://whogovernstw.org/2014/08/08/rweirenwu1/
    李銘傑:〈那陣塵灰揚起(你怎行到了去巴基斯坦?)劇場〉,《香港01》活動,2017年3月3日,參考網址:https://www.hk01.com/01%E6%B4%BB%E5%8B%95/73399/-%E9%A6%99%E6%B8%AF01X%E9%BB%83%E7%A2%A7%E9%9B%B2-%E9%82%A3%E9%99%A3%E5%A1%B5%E7%81%B0%E6%8F%9A%E8%B5%B7-%E4%BD%A0%E6%80%8E%E8%A1%8C%E5%88%B0%E4%BA%86%E5%8E%BB%E5%B7%B4%E5%9F%BA%E6%96%AF%E5%9D%A6-%E5%8A%87%E5%A0%B4
    洪鵠:〈暴烈,溫柔,黃碧雲〉,《南都周刊》2011年8月11日,參考網址:http://www.nbweekly.com/news/people/201108/27079.aspx
    峰景酒店參考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3%B0%E6%99%AF%E9%85%92%E5%BA%97
    梁珍:〈中共操控下的澳門〉,《新紀元周刊》第18期(2007年5月10日),參考網址:http://www.epochweekly.com/b5/020/3080.htm。
    港台電視製作(2017年8月16日)。「五夜講場—文學放得開:女流書寫」嘉賓:黃碧雲、李智良,香港:港台電視,參考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cpO5Pymuw。
    黃之鋒:〈青少年監獄札記:我的一場退修〉,2017年10月8日,參考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joshuawongchifung/posts/1544196705672832。
    黃念欣:〈末日之後、若記浮生——筆記黃碧雲《末日酒店》〉,《信報》,2011年7月9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e27d5e0100tnsg.html。
    黃碧雲:〈讀劇自剖——一個女子關於政治劇場的論述〉,《香港戲劇評論選(1960-1999)》(香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2007年),頁219-220,參考鄧正健:〈我如何重讀劇評(三之二)〉,2009年4月16日,參考網址:http://onandon.org.hk/newsletter/?p=78。
    黃碧雲2003年《後殖民誌》獲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得獎感言,參考網址: http://www.diyifanwen.com/fanwen/ganyan/128504205376113.htm
    澳門特別行政區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參考網址:http://bo.io.gov.mo/bo/i/2009/09/lei02_cn.asp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2912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12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TMA.003.2018.F02
    顯示於類別:[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1601.pdf4414KbAdobe PDF26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