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22732      Online Users : 96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8267


    Title: 魯迅在臺灣的傳播,以許壽裳為中心
    The Dissemination of Lu Xun——Focusing on Su Shoushang
    Authors: 郭羿彣
    Kuo, Yi-Wen
    Contributors: 陳芳明
    郭羿彣
    Kuo, Yi-Wen
    Keywords: 魯迅
    許壽裳
    傳播史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7-03 17:30:31 (UTC+8)
    Abstract: 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有些過幾面之緣,是受他指導的學生但沒一人和許壽裳樣參與大半活,從同鄉到留學生職場際遇及人大事皆相伴彼此 。不僅是彼此的交誼讓許壽裳致力 於魯迅思想的傳播,更因為他生命後期在臺灣擔任編譯館長對日本政權離開文化重建扮演著要角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魯迅在臺灣的地位曾經可能因為許壽裳而更加重要,若不是二八事件後省 立編譯館無預警被迫解散,繼而許壽裳任職臺灣大學中國文系主時慘死宿舍魯迅的相關著作或許不會成為禁書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解釋許 壽裳何以在戰後初期擁有魯迅學的發言權。
    Reference: 一、 作家文本

    王禹農譯《孔乙已.頭髮的故事》,臺北:東方出版社,1948。
    王禹農譯《狂人日記》,臺北:東方出版社,1947。
    王禹農譯《藥》,臺北:東方出版社,1948。
    林辰,《許壽裳文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峨嵋出版社,1958。
    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北京出版社,1963。
    許壽裳,《許壽裳紀念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許壽裳,《魯迅的思想與生活》,臺灣文化協進會,1958。
    楊逵譯,《阿 Q 正傳》,臺北:東華書局,1947。
    楊澤編,《魯迅小說集》,臺北:洪範出版社,1994。
    楊澤編,《魯迅散文集》,臺北:洪範出版社,1994。
    魯迅,《魯迅日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73。
    魯迅,《魯迅作品全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
    魯迅,《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香港:朝陽出版社,1973。
    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 5》,高雄: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7。
    藍明谷譯《故鄉》,臺北:現代文學研究會,1947。

    二、文獻史料

    北岡正子、秦賢次、黃英哲編,《許壽裳日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彭小妍、施淑、楊儒賓、北岡正子、黃英哲編校,《許壽裳書簡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11。
    黃英哲編,《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11。
    《臺灣民報》,臺北:南天書局復刊,1995.8。
    《臺灣新民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3。
    《臺灣文藝》,臺北:臺灣文學奉公會,東方文化書局,1981.3。
    《臺灣新文學》,東方文化書局,1981.3。
    《臺灣文學》,臺北:啟文社,1981.3
    《臺灣文化》,臺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南音》,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3。
    《第一線》,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3。
    《和平日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微捲)
    〈臺灣省編譯館組織章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秋字,1946.8.2,頁450。
    周青,〈痛心的話〉,《臺灣新生報》,1946.11.11。
    許壽裳,〈臺灣需要一個新的五四運動〉,《臺灣新生報》,1947,5,4。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臺灣風物》第3卷第2期、第3期、第4卷第2期,1954.8、1954.12、1955.8
    遊客,〈「中華民族之魂!」〉,《正氣》第1卷地2期,1946.11,頁3。
    雷石榆,〈在臺灣首次紀念 魯迅先生感言〉,《臺灣文化》第1卷第2期,1946.11.1。

    三、一般論著

    中島利郎,《臺灣新文學與魯迅》,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5。
    王宏志,《魯迅與「左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5。
    王治秋,《辛亥革命前的魯迅先生》,1956,新文藝出版社。
    北岡正子;黃英哲〈關於「許壽裳日記」(自 1940 年 8 月 1 日至 1948 年 2 月
    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7,《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898。
    竹內好著,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聯出版社,2005
    李何林,《魯迅論》,上海:北新書局,1934。
    汪暉,《反抗與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北京:三聯出版社,2008.7。
    林辰編,《許壽裳文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周玉山,《文學徘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
    房向東,《魯迅是非》,上海:東方出版社,2008.1。
    金元溥,《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馬森,〈光復初期的臺灣文學〉,《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臺北:印刻文學,2015.2。
    徐秀慧,《光復變奏曲--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1945~1949)》,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
    徐紀陽,〈臺灣「解嚴」以來的魯迅出版、傳播狀況概述〉,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
    張夢陽,《中國魯迅學通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張寧,《無數人們與無窮遠方:魯迅與左翼》,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2。
    曹聚仁,《魯迅年譜》,新知三聯書店,2011。
    梁實秋、蘇雪林、梅子等人合著《關於魯迅》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1.10。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
    陳映真、曾健民編《1947~1949臺灣文學問題論議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11。
    黃英哲,〈魯迅思想在臺灣的傳播,1945~1949——試論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重建與國家認同〉,《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4.6。已收錄於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12。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初版、2000再版。
    魯迅紀念委員會編,《魯迅紀念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鄒賢堯,《征服時空 魯迅影響論》,上海:新星出版社,2006.10。
    蔡登山,《另眼看作家:系列之五》,臺灣:秀威資訊,2007。
    鄭學稼,《魯迅正傳》,臺北:時報出版社,1978.7。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1994。
    蕭成,《日據時期臺灣社會圖譜:1920~1945臺灣小說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9。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
    藤井省三,《魯迅事典》,東京:三省堂,2002.4。

    四、期刊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1-5》,
    1986,中國文籍出版公司方美芬,〈臺灣近年來魯迅研究論文索引〉《國文天地》,第77期,1991.10。
    王景山,〈魯迅和臺灣新文學〉,《中國論壇》第372期,19911 .9。
    北岡正子;黃英哲〈關於「許壽裳日記」(自1940年8月1日至1948年2月
    18日)〉《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8期,1994.9。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福建省政協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7,《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沈鵬年輯,《魯迅研究資料編目》,1958,上海文藝出版社。
    何歡 ; 陳潄渝,〈魯迅與中國〉,《中國論壇》第368期,1991.5。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臺灣史料研究》10,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7.12。
    李昀陽,〈論戰後初期魯迅思想在臺灣的轉化〉,《華文文學》第77期,2006.6。
    周邦道,〈前贛教育廳長許壽裳先生──近代教育先進傳略慶集稿之一〉《江西
    文獻》第106期,1981.10。
    周邦道,〈許壽裳傳──近代教育先進傳略續集稿〉,《華學月刊第121期,1982.1。
    周邦道,〈許壽裳先生傳略:近代教育先進傳略續集稿〉,《書和人》第502期,
    1984.9。
    李京珮,〈臺靜農與魯迅的文學因緣及其意義〉《明道通識論叢》第3期,2007
    .9。
    秦賢次,〈魯迅與臺灣青年〉《國文天地》第76期,1991.9。
    袁聖時,〈憶許壽裳師〉《中外雜誌》第197期,1983.7。
    陳芳明,〈魯迅在臺灣〉《文學臺灣》第5期, 1993.1。已收錄《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陳芳明,〈臺灣魯迅學:一個東亞的思考〉,《文訊》第248期,2006 . 6。
    陳芳明,〈臺灣文學與東亞魯迅〉,《文訊》第 267 期,2008 .1。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2期,2002.12。
    陳瑋鴻,〈在 21 世紀的臺灣與魯迅相遇:錢理群在臺演講側記〉《思想》,,第 14期,2010.1。
    陳漱渝:〈我在台灣宣傳魯迅〉,《上海魯迅研究》,上海:上海魯迅紀念館,2013年第2期。
    許俊雅〈重寫魯迅在台灣的迴響:關於殖民地時期台灣文學與魯迅的評述〉,《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0期(2015.04)
    許世瑛,〈許壽裳先生事略〉《大陸雜誌》,第 27 卷 9 期,1963.11.15。
    許世瑛,〈先君許壽裳年譜〉,《魯迅研究資料》22。
    許世瑮,〈魯迅與先父(許)壽裳公的友情〉《傳記文學》第 41 卷 4 期,1982.10。
    許世瑮,〈父親許壽裳與臺灣編譯館〉,《中外雜誌》第32卷1期,1982.7。
    許世瑮,〈紀念父親(許壽裳)〉《中外雜誌》第32卷2期,1982.8。
    許世瑮,〈許壽裳先生詩選〉《書和人》第526期,1985.9。
    許世瑮,〈魯迅與許壽裳〉《國文天地》第57期,1990.2。
    曾健民,〈談「魯迅在臺灣」:以 1946 年兩岸共同的魯迅熱潮為中心〉《臺灣社
    會研究季刊》第 77 期,2010.3。
    黃英哲,〈許壽裳與戰後初期臺灣的魯迅文學介紹〉,《國文天地》 第 77 期,1991.10,頁74-78;〈黃榮燦與戰後臺灣的魯迅傳播(1945∼1952)〉,《臺灣文學學報》第 2期,2001 .2。以上文章已全數收錄於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12。
    黃兆強、鮑紹霖、曲志堅主編,《北學南移:港臺文史哲淵源(文化卷)》。
    黃美娥,〈戰後臺灣文學典範的建構與挑戰;從魯迅到于右任─兼論新/舊文學地位的消長〉,《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秀威資訊,2017.5
    童清峰 、王雲怡,〈臺灣新一代不懂魯迅〉《亞洲週刊》,第15卷45期,2001.11,頁22-23。
    連震東,〈追憶許壽裳先生〉《書和人》第426期,1981.10。
    費海璣〈浙紹耆賢許公季茀九九冥誕獻詞〉《書和人》第426期,1981.10。
    楊雲萍,〈許壽裳先生的追憶〉《中外雜誌》第30卷4期,1981.10,28-29。
    楊澤,〈在臺灣讀魯迅的國族文學〉,《中外文學》第23卷第6期,1994.11。
    楊乃藩,〈許壽裳與臺灣省編譯館〉《傳記文學》第331期,1989.12。
    楊傑銘,〈民族的幽靈.現代化的追尋--論張我軍《臺灣民報》的魯迅思潮引介〉,
    《臺灣學研究》,第7期,2009.6。
    楊傑銘,〈論日治時期《臺灣文藝》 《臺灣新文學》與中魯迅思想的傳播與接受〉,
    《國史館館刊》第26期,2010.12。
    鈴木正夫,〈關於陳儀之備忘錄﹣﹣與魯迅.許壽裳、郁達夫之間的關係〉《臺,
    灣風物》第42卷第1期,1992.3。
    蔡登山,〈另眼看作家系列(5):長夜憑誰叩曉鐘--許壽裳為魯迅而死 〉 《 全,
    國新書資訊月刊》,第94期,2006.10。
    蔡登山,〈許壽裳在臺灣--讀許壽裳日記、書信〉《傳記文學》第618期,2013.11。
    謝似顏,〈白頭猶是一嬰兒〔輓許壽裳先生〕,〉《中外雜誌》,第197期,1983. 7。
    錢理群〈部分臺灣青年對魯迅的接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7期,2010
    .3。
    簡明海,〈本土化的五四趨向:淺談以臺灣為中心的五四論述〉,《文訊》第283期,2009.5。

    五、會議論文
    陳芳明,〈臺灣與東亞文學中的魯迅〉,《當代文學六十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香港:嶺南大學,2009.3。
    黃英哲,〈許壽裳與臺灣(1946-1948)─兼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的文化
    政策〉,《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2。
    《魯迅:跨文化對話:紀念魯迅逝世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紹興文理管理學院等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10。
    《魯迅文學在臺灣 高端學術論壇》,臺北:新地出版社,2015.9。

    六、 學位論文

    李昀陽,《文學行動、左翼臺灣——戰後初期(1945~1949)楊逵論述及其思想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徐秀慧,《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清華大學博士班論文,2004.7。
    張燕萍,《人間的條件---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張清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楊傑銘,〈魯迅思想在臺傳播與辯證〉,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0159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9004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TAILIT.001.2018.A08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