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678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25/144300 (79%)
造訪人次 : 51152490      線上人數 : 84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784


    題名: 食品詐欺相關法制研究
    A study on legal system of food fraud
    作者: 汪文豪
    Wang, Wen-Hao
    貢獻者: 廖元豪
    汪文豪
    Wang, Wen-Hao
    關鍵詞: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食品安全
    食品詐欺
    攙偽假冒
    標示不實
    Food fraud
    Food safety
    Adulteration
    Tempering
    Misbranded
    Economically motivated adulteration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018-04-09 15:57:31 (UTC+8)
    摘要: 食品科技推陳出新,食品跨國貿易頻繁,隨之而來的食品安全爭議也層出不窮,尤其食品詐欺雖然看似千百年來的老問題,但手法與引發的影響卻可能隨著時空環境變遷而有所不同,既有食品安全法規能否應付新興的食品詐欺行為,就顯得重要。

    然而,並非所有食品詐欺案件都會引發食品安全問題,以「是否危害人體健康」作為違反食品安全的唯一判斷標準來評價食品詐欺所侵犯的法益,恐怕有所侷限,因為食品詐欺,尤其是經濟性的攙偽假冒,未必會危害人體健康,卻會挑戰管理食品產業秩序的穩定性、消費者權益與社會信任。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所要保護的法益應該是多重的,而非單一只有國民健康,也應包含消費者的資訊安全、國民文化價值的維護、食品產業秩序的穩定等多元價值。釐清食品安全與食品詐欺的差異,而非僅以「危害人體健康」作為構成食品犯罪與否的唯一判斷標準,才可能有效以食安法處置食品詐欺。
    Food fraud is an ancient problem, its influence and tactics may change with time.

    Economically motivated adulteration (EMA) of food, also known as food fraud, is the intentional adulteration of food for financial advantage. Not all of the EMA cases trigger food safety problems. EMA may not cause health risk but will threaten consumers’ protection, social trust, and stability of food industry.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impact on consumers, businesses, human health and economy, the purpose of the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should be multiple, not limited in maintain human health. Otherwise the effective combat of food fraud cannot be realized.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1.衛生福利部,食品安全政策白皮書2016-2020,頁18,2016年1月6日。
    2.邱錦添、李根永,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理論與實務,2016 年。臺北:元照。
    3.張麗卿主編,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2015年。臺北:元照
    4.公平交易委員會,認識公平交易法,增訂第十六版,2015年7月。臺北:公平交易委員會
    5.洪誌宏,消費者保護法,2013年4月。臺北:五南
    6.任筑山、陳君石主編,中國的食品安全過去、現在與未來,頁172,2016年1月。

    期刊
    1.洪德欽,歐盟食品安全制度對臺灣食安改革的啟示,台大法學論叢,第44卷,2015年11月。
    2.林昱梅,論食品安全法制中之預防原則–以歐盟與臺灣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44卷,2015年11月。
    3.黃士洋、葉修榜、吳宗熹、潘志寬,「以非食品用途輸入惟作食品用途者之處置原則」之簡介,食品藥物研究年報,第6期,2015年。
    4.謝青宏,食不下咽?–英美對食品詐騙之防制策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9卷第3期,2015年9月。
    5.譚偉恩,食品供應鏈中惡意汙染行為之防治: 以美國、歐盟與國際組織的實踐為例,歐美研究,第46卷第4期,頁563-602,2016年12月。
    6.陳俊偉,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重新入罪化之必要性──以最高法院105年度第18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及近期相關判決對「攙偽或假冒」抽象危險行為之解釋爭議為出發點,月旦刑事法評論,5卷,頁143-173,2017年6月。
    7.邱文聰,從迷失的身分重新找尋食品攙偽假冒管制的可能途徑—以食品身分標準為分析焦點,政大法學評論,第141期,頁14-15,2014年5月15日。
    8.張麗卿,食品攙偽或假冒的抽象危險犯辯證,月旦法學雜誌,第261期,頁78,2017年2月。
    9.陳鋕雄,經濟性攙偽假冒與詐欺取財罪,人權會訊,第126期,頁37,2017年10月。
    10.曾淑瑜,從食品攙偽之類型論入刑化之必要性,臺灣法學雜誌,第241期,2014年2月。
    11.林昱梅,論食品標示不實之判斷–以德國法及我國法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36期,2015年1月。
    12.張麗卿,食品犯罪中的攙偽或假冒–以富味鄉混油事件判決為中心(附談頂新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49期,2016年2月。
    13.蕭宏宜,攙偽假冒的刑事爭議問題,臺灣法學雜誌,第242期,2014年2月。
    14.張麗卿,妨害食品安全刑事責任之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42期,2014年4月。
    15.林鈺雄,食品防線與食品犯罪–從正義、頂新黑油事件說起,臺灣法學雜誌,第259期,2014年11月。
    16.古承宗,刑法作為保障食品安全之手段–兼評彰化地方法院100年度矚易字第1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101年度矚上易字第295號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261期,2014年12月。
    17.唐曉純、李笑曼、張冰妍,關於食品欺詐的國內外比較研究進展,食品科學,第36期,頁221-227 ,2015年。
    18.吳永寧、邵兵、苗虹、張晶、John Williams Spink,食品欺詐。載:中國的食品安全:過去、現在與未來,頁173-176,2016年1月。
    官方文件
    1.程仁宏、楊美鈴、趙昌平、洪昭男,食品用添加物安全管制與規範專案調查研究報告,監察院,2010年5月。
    2.「我國食品安全衛生把關總體檢」專案調查研究案,監察院99年度專案調查研究報告,2010年。
    3.衛生福利部102年度研究發展報告,食品攙偽及物種鑑別之檢驗研究與調查(素食食品摻葷調查及杜仲與蓮藕快速鑑別檢驗方法開發),頁1-1,2014年1月27日
    4.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生物性攙偽分子檢驗技術精進研究,2017年,
    5.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攙偽同位素比值檢驗技術之研究,2017年。
    6.立法院公報

    報章雜誌
    1.臺灣法學會法律專業與倫理委員會主辦,「毒澱粉不是澱粉!」座談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雜誌第223期,2013年12月。
    2.2013年12月20日舉辦「食品安全與犯罪防治」論壇邀請貴賓發言與談,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會刊,第15卷第1期,2014年2月。
    3.林漢強,守護人民食品安全–食用油攙假案偵辦心得,檢協會訊,第97期,2014年1月。
    4.食安報馬仔,什麼是食品業經濟動機摻假EMA?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食品安全資訊網,2016年7月14日,網址https://www.ey.gov.tw/ofs/News_Content.aspx?n=0C17D90F1528AAC4&sms=4326217BEFADD6FB&s=0E408027682B3F57,最後造訪日:2018年2月25日
    5.石濰天,「標示不實」還是「攙偽假冒」的隱形界線在哪?食力foodNEXT,2016年3月29日,網址http://www.foodnext.net/news/newstrack/paper/4470321983,最後造訪日:2018年2月25日
    6.塩選也不實,鼎王已被罰380萬,自由電子報,2014年3月6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59571 ,最後造訪日:2018年2月25日
    7.林慧貞,衛生署:「沒有規定一定要用米做才叫米粉」,消基會痛批政府大玩文字遊戲!上下游新聞市集,2013 年 1 月 29 日,網址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3937/,最後造訪日2018年2月26日
    8.劉靜怡,蘋中信:定義食品「身分」是關鍵,蘋果日報,2014年10月17日,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41017/36151567,最後造訪日2018年2月26日

    其他
    1.葉彥伯,〈食品安全衛生管理之現況與未來〉,彰化縣衛生局長於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演講簡報內容,2015年12月16日。
    2.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於徵求《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2017年2月13日,網址http://www.sda.gov.cn/WS01/CL0782/169500.html,最後造訪日:2018年2月26日

    英文文獻

    期刊
    1.John Spink & Douglas C. Moyer, Defining The Public Health Threat of Food Fraud, 76 J. FOOD SCI. , 157, 157-58 (2011)
    2.John Spink, Douglas C Moyer, Hyeonho Park & Justin A Heinonen, Defining The Types of Counterfeiters, Counterfeiting, and Offender Organization, 2 CRIME SCI. 1, 8 (2013), https://crimesciencejournal.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2193-7680-2-8 (last visited Feb.25, 2018)
    3.Jenny Avery, Fighting food fraud, European Parliament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no. 130679REV1 (Jan. 16, 2014), available at http://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bibliotheque/briefing/2014/130679/LDM_BRI(2014)130679_REV1_EN.pdf (last visited Feb.25, 2018)
    4.Sofie van der Meulen, Gilles Boin, Ioanna Bousoula, Nicola Conte-Salinas, Valeria Paganizza, Francesco Montanari, Vicente Rodriguez Fuentes & Bernd van der Meulen, Fighting Food Fraud, 10 EUR. FOOD & Feed L. REV, 2, 3-10 (2015)
    5.Marc T. Law, How Do Regulators Regulate? Enforcement of the Pure Food and Drug Act, 1907-38, 22 J.L. ECON. & ORG. 459, 459-89 (2006)
    6.Hongming Cheng, CHEAP CAPITALISM:A Sociological Study of Food Crime in China, 52 BRIT. J. CRIMINOL. 254, 254-57 (2012)

    其他
    1.Food Fraud, https://ec.europa.eu/food/safety/food-fraud_en (last visited Feb.25, 2018)
    2.Food Fraud Initiative, http://foodfraud.msu.edu (last visited Feb.25, 2018)
    3.U.S. FOOD & DRUG. ADMIN., Part I: The 1906 Food and Drugs Act and Its Enforcement (2018), available at https://www.fda.gov/AboutFDA/WhatWeDo/History/FOrgsHistory/EvolvingPowers/ucm054819.htm
    4.U.S. FOOD & DRUG. ADMIN., Part II: 1938, Food, Drug, Cosmetic Act (2018), available at https://www.fda.gov/AboutFDA/WhatWeDo/History/FOrgsHistory/EvolvingPowers/ucm054826.htm
    5.U.S. FOOD & DRUG. ADMIN., Part IV: Regulating Cosmetics, Devices,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After 1938 (2018), available at https://www.fda.gov/AboutFDA/WhatWeDo/History/FOrgsHistory/EvolvingPowers/ucm055137.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97652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65200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0301.pdf1708KbAdobe PDF21327檢視/開啟
    200302.pdf98KbAdobe PDF227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