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57043      Online Users : 93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4077


    Title: 戰略武器管制與蘇聯外交政策
    Authors: 魏葛蘭
    Contributors: 東亞研究所
    張京育
    魏葛蘭
    Date: 1983
    Issue Date: 2017-10-25 15:37:20 (UTC+8)
    Abstract: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科技發達,交通、訊息頻繁,時、空的距離亦相對地縮小。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如何瞭解發生在我們四週的事物?如何客觀地掌握自己的判斷而不受主觀願望的矇蔽?如何分析眾說紛云的國際現象,選擇一項合乎國家利益、安全的外交政策,並同時促進國際安全、人類福祉? … 以上種種問題,也許並不能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却皆值得吾人深思研究、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戰略武器之競賽與管制,成為左右國際政治局勢的重要因素之一,「相互嚇阻」、「恐怖平衡」、「巨型報復」、「彈性反應」、「對抗價值」、「對抗兵力」、「可信任之報復兵力」、「易毀性之窗」 … … 等各式戰略理論,更足以說明,當代核子時代美蘇在國際政治兩極體系上由「冷戰」到「和解」的全球性權力平衡和對抗之現象。
    由於蘇聯運用其獨特的「共產主義世界革命」概念分析當前的國際「力量對比關係」,令人懷疑其外交政策之制訂與執行、軍事理論分析和戰略武力之部署,是否完全脫離國際一般規範之常軌?抑僅以其意識型態做為迷惑世人的煙霧?影響蘇聯軍事戰略理論極深的十九世紀德國戰略學家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曾謂:「戰爭,是政治另一種形態的延續。」被蘇聯奉為戰略的圭臬。那麼,根據這個理論推演,在戰略核子武器時代的今天,「武力」,或者,「使用武力之威脅」,是否仍為外交政策的工具之一?若然,則其外交政策在不否認,也不能否認訴諸武力的可能性之下,同時必須面對戰略核子武器巨大毀滅的威脅。這就是當代外交和戰略抉擇上的兩難。那麼,對於這個問題有無解決之可能性?「戰略武器管制談判」能否達成上項目的?蘇聯參與該項談判的目的為何?她是否滿足於真正的戰略穩定和平衡,還是以此為一項外交政策的手段,藉以達成其他的政治性目標?
    為探討上項問題,作者將對「戰略武器管制與蘇聯外交政策」作一深入的研析 ----- 在當前國際政治體系下,產生何種戰略理論?其戰略意義為何?戰略武器管制與競賽,對於蘇聯外交政策有無影響?若有,是何種影響?對其國家安全有何影響?蘇聯如何制訂、執行其外交政策?其理論基礎為何?在從事上項研究之前,首先分析蘇聯決策制訂之指涉架構,辨明「外交政策」和「戰略武器」之內涵,和核子時代的戰略理論,以及戰略武器管制與競賽的歷史經驗。然後,以美蘇兩個階段的戰略武器管制談判為個案研究。先以蘇聯決策制訂與執行為重心,再擴充到其與國際體系的互動。
    本論文的目的,是為研究核子時代的各項攻擊與防衛戰略理論是否有助於權力平衡、戰略穩定?「戰爭」與「政治」之間,是否實具延續性的關係?換句話說,即,戰略武器競賽、管制與蘇聯外交政策目標、手段之間的相關性為何?以及,戰略武器管制對於世界和平之展望。作者採用決策制訂模型,系統分析、內容分析,以及個案研究 … 等途徑,從理論與實際並重的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解析和釐清。
    除結論外,本論文,分六章十八節,約十五萬字。
    第一章以施奈德(Richard C. Snyder)等所創之「決策制訂模型」( Decision-Making Model)為研究蘇聯決策制訂之指涉架構。並就「外交政策」之定義及範圍,探討外交政策之研究途徑、目標、手段、權力基礎,以及國家利益和安全。再分析蘇聯之決策制訂與執行架構,及影響其外交、軍事決策制訂與執行之機構。
    第二章首先闡明「戰略武器」一詞之範圍,再研究核子時代之戰略理論,如:嚇阻理論、巨型報復與彈性反應(全面戰爭與有限戰爭) … … 等攻擊與防衛之理論,並探討對於蘇聯戰略理論有深刻影響的十九世紀德國戰略學家對「戰爭」之分析,在戰略武器時代之適用性,以及「贏得核子戰爭」之真實性為何。
    第三章從國際層面,分析戰略武器競賽與管制之理論與實際。研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曾試探解決國際上戰略武器競賽之各種裁減和管制方案,作為分析未來「戰略武器管制」可行性研究的基礎。
    第四章就「共產主義意識型態」、「俄羅斯傳統」和「國家目標與行動綱領」,從理論和實際並重的角度研析蘇聯外交政策之決策制訂和執行。
    第五章剖析蘇聯早期與當代之軍事戰略理論、戰略兵力部署及其指揮結構。
    第六章以美蘇「戰略武器管制談判」第一、二階段為個案,分析蘇聯對於戰略武器管制、外交、軍事之政策制訂。
    結論中,作者綜合本論文之研究心得,分析戰略武器管制與蘇聯外交政策之間微妙的關係,以釐清國際政治上動亂的來源。並提出個人之淺見。
    研究本論文兩大變項 - 戰略武器管制,蘇聯外交政策 - 的動機,很早便在我的思慮中醞釀。經向指導教授張京育博士請益後,在老師悉心指導、鼓勵下,終於得以成篇。
    從多次的研討中,老師經常提出寶貴的意見,提示新的觀念;並在百忙之中詳細批閱、糾正訛誤,並介紹與論文有關之理論、重要學者和學術著作,使我獲益匪淺,謹藉此致最誠摯的敬意與謝意。其次,在課堂中聆聽吳俊才教授、鄭學稼教授、尹慶耀教授、關中教授、譚溯澄教授、林一新教授、魏守嶽教授、陳慶教授、梁之碩教授等精闢的見解和宏論,給我深刻的啟迪,亦在此致由衷之謝忱。
    此外,前東亞所所長、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師伯一,以及東亞所所長芮師和蒸,對我生活和學業的關懷與勉勵,皆令我永銘在心,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各位師長的協助與鼓勵,均併申致感激之忱。
    本論文在撰寫過程中,陳文煙學長、陳興蘭學長、吳鵬翼學長、羅曉南同學、何茂泉同學、古梓龍同學、李明同學、張雅君同學、高安邦同學、周謀添同學、趙壽星同學,及吳樂道同學在意見的交換、切磋和學習的砥礪、磨鍊,給我許多助益,更是難以忘懷的。
    由於我初次從事長篇論文的寫作,學識、能力有限,舛誤在所難免,尚請諸位 師友不吝指正,冀能更進一步地做更深入地研究。
    最後,若非吾夫安國在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本論文絕難脫稿;關於論文之繕寫與付梓,得力於家父與吾妹鳳儀、岫雲、嘉楨之助甚多,謹將此文獻給親愛的父親、母親;沒有您們的疼愛勉勵和幫助,我是無法順利地把它完成的。
    魏葛蘭謹識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五月
    第一章 指涉架構(Reference Framework ) -- 決策制訂模型、外交政策與蘇聯決策制訂執行結構1頁
    第一節 指涉架構 -- 決策制訂模型(Decision-making Model) 1頁
    第二節 「外交政策」之概念性界定與分析6頁
    一、「外交政策」之界定8頁
    二、研究途徑9頁
    三、外交政策的目標與手段及影響其持續與轉變的變項10頁
    四、影響力、權力與能力 -- 執行外交政策的基礎17頁
    五、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23頁
    第三節 蘇聯決策制訂與執行之基本架構29頁
    第二章 「戰略武器」之概念性界定與戰略理論分析47頁
    第一節 戰略武器(Strategic Weapons)之概念性界定47頁
    一、戰略武器之投射工具50頁
    二、戰略武器之爆炸威力50頁
    第二節 戰略理論分析、研判54頁
    一、戰爭是推行政策的工具54 頁
    二、嚇阻戰略( Strategy of Deterrence )58頁
    (一)嚇阻 -- 暴力外交59頁
    (二)相互嚇阻(Mutual Deterrence ) -- 核子僵持( Nuclear Stalemate )62頁
    (三)巨型報復( Mass Retaliation )與彈性反應(Flexible Response ) -- 全面戰爭(All-out War)與有限戰爭(Limited War)66頁
    (四)贏得核子戰爭?( Win the Nuclear War?)預防性戰爭( Preventive War )、先制攻擊(Preemptive Strike )、奇襲(Surprise Attack)、第一擊( First-Strike )和第二擊( Second - Strike )兵力71頁
    (五)最高嚇阻和最低嚇阻( Maximum Deterrence and Minimum Deterrence ) 74頁
    (六)戰略目標的選擇:對抗兵力(Counter-force )或對抗城市(Counter-city ) 76頁
    (七)防衛( Defence) --反彈道飛彈體系( ABM System )和民防(Civil Defense)81頁
    第三章 戰略武器之競賽與管制93頁
    第一節 軍備、武器競賽與國家安全93頁
    一、武力與國家安全94頁
    二、武器競賽(Arms Race )97頁
    第二節 戰後戰略武器競賽和管制談判之經驗(一九四五年--九七○年)100頁
    一、全面性裁減方案103頁
    二、預防性地設立非核區105頁
    三、局部管制核子武器方案108頁
    四、危機處理112頁
    五、凍結與數量限制113頁
    第三節 戰略武器管制與當前國際政治之力量對比關係115頁
    一、當代國際政治體系特質115頁
    二、戰略武器管制之展望及其限制121頁
    第四章 蘇聯外交政策之決策制訂與執行141頁
    第一節 蘇聯外交政策制訂與執行之組織結構145頁
    第二節 共產主義意識型態與蘇聯外交政策目標之互動原則149頁
    第三節 蘇維埃政權起源之俄羅斯傳統背景153頁
    第四節 蘇維埃政權之外交政策目標與行動綱領157頁
    一、和平條款( Decree on Peace) 158頁
    二、布烈斯特—立特伏斯克(Brest-Litovsk )和約160頁
    三、共產國際(Communist International) 164頁
    四、一國社會主義170頁
    五、和平共存(Peaceful Coexistence ) 173頁
    六、社會主義國家主權有限論--無產階級國際主義180頁
    七、和解(D`etente ) 188頁
    (一)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190頁
    (二)中歐相互平衡裁軍會議192頁
    第五章 蘇聯軍事戰略、戰略兵力部署與指揮209頁
    第一節 蘇聯軍事戰略209頁
    一、蘇聯早期軍事戰略理論210頁
    二、蘇聯軍事戰略對於核子時代之適應 – 最低嚇阻戰略214頁
    三、當代蘇聯軍事戰略220頁
    第二節 蘇聯戰略兵力部署224頁
    一、攻擊性戰略核子武力( Offensive Strategic Nuclear Forces )之部署225頁
    二、防禦性戰略核子武力( Defensive Strategic Nuclear Forces)之部署229頁
    第三節 蘇聯戰略武力之指揮結構235頁
    第六章 以美蘇雙邊戰略武器管制談判第一、二階段為個案,研析蘇聯戰略武器管制政策257頁
    第一節 美蘇戰略武器管制協定之分析258頁
    一、反彈道飛彈條約 (The ABM Treaty ) -- 一九七二年五月和一九七四年七月258頁
    二、臨時協定( Interim Agreement) -- 一九七二年五月258頁
    三、海參崴協定(Vladivostok Agreement ) --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259頁
    四、美蘇戰略攻擊性武器管制條約(The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and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of the Limitation of Strategic offensive Arms,一般簡稱為: SALTⅡ Agreement)--一九七九年六月260頁
    五、查證(Verification)267頁
    第二節 美蘇戰略武器之發展與部署--一九六九年~一九七九年268頁
    一、戰略武器管制談判達成協定前,美蘇雙方所部署之戰略武器。269頁
    二、戰略武器管制談判期間,美蘇戰略武器之部署271頁
    第三節 美蘇戰略武器管制談判下的蘇聯戰略武器管制之決策制訂282頁
    一、影響美蘇戰略武器管制政策制訂之變項282頁
    二、蘇聯參與美蘇戰略武器管制談判之部門和人員284頁
    三、蘇聯國內對於戰略武器管制之評論和爭辯286頁
    四、蘇聯戰略理論與戰略武器管制政策295頁
    (一)先制攻擊(Preemption or First Strike)295頁
    (二)數量優勢( Quantitative Superiority)296頁
    (三)對抗兵力( Counter force )297頁
    (四)聯合軍種作戰(Combined-Arms Operation )298頁
    (五)防衛(Defense )299頁
    結論313頁
    Description: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碩士
    7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723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2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