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283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48/144635 (79%)
造访人次 : 51580729      在线人数 : 100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836


    题名: 以變為常,台灣另類╱獨立媒體的新聞實踐—以《上下游新聞市集》為例
    The Journalistic Practices of Alternative Media in Taiwan : The Analysis of News & Market
    作者: 盧易詩
    Lu, Yi Shih
    贡献者: 方念萱
    盧易詩
    Lu, Yi Shih
    关键词: 獨立媒體
    另類媒體
    另類媒體新聞學
    新聞實踐
    塊莖
    Independent media
    Alternative media
    Alternative journalism
    Journalistic practices
    Rhizome
    日期: 2017
    上传时间: 2017-09-13 16:03:38 (UTC+8)
    摘要: 本研究採行塊莖思維為研究取徑探勘台灣另類/獨立媒體的新聞實踐。考量到時間限制且本研究不以發掘台灣另類/獨立媒體的群像為研究目的,研究者選擇以《上下游新聞市集》新聞部門為研究案例,藉由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深描上下游新聞如何產製報導、歷經哪些轉變、內部如何互動等與新聞產製有關的面向,並從「與變共處」的塊莖生成觀點,檢視其「以變為常」的新聞實踐面貌與生成。
    研究發現,上下游新聞會隨著組織人事流動、讀者閱讀習慣改變、內容市場競爭等內外情境變動而調整組織編制與報導產製模式,但因內部成員對於調整方向與幅度未能協商出共識,內部衝突因而日增。對此,上下游新聞目前試圖藉由共同守門模式以及制度化的組織運作降低內部衝突發生機會。
    再者,從上下游新聞與域外物的互動經驗可以發現,臉書等社群平台是上下游新聞重要的消息來源與露出管道,對上下游新聞的報導產製影響重大。
    另一方面,隨著組織受到各種內外情境變動的刺激,上下游新聞成員逐漸展現各自對於媒體角色定位的見解差異,成員紛紛在突破疆域界線的分裂點上,表明自己如何認知媒體角色定位,並由此開創不同於以往的新聞實踐樣貌。
    This thesis takes the notion of rhizome as a research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journalistic practices of alternative media in Taiwan.
    Considering time limit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depth interview and participable observation to examine the journalistic practice of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thesis—“News &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er looks into journalistic practices via Deleuze and Guattari’s notion of “rhizome” and “becom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y, along with the context change, News & Market constantly adjusts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way it produces news. However, since journalists cannot often reach an agreement altogether, the organizational conflicts would gradually increase. For now, News & Market manages to reduce the possibilities of organizational conflicts through the ways of “joint gatekeeping production mode” and “institutional oper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Moreover,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social media platform, taking the example of Facebook, has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news production of News & Market.
    At last, because of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context change, the journalists of News & Market show different cognition on their role positions. When there is the time of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the journalists would cross the border to provide different ideas and develop the journalistic practic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書籍
    朱淑娟(2016)。《走一條人少的路:獨立記者寫給共同生活在這個島嶼的你我──空氣、水和土地》。台北:天下文化。
    成露茜、羅曉南(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正中書局。
    吳嘉苓(2012)。〈質性個案研究:紮根理論與延伸個案法〉,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頁33-60。台北:東華。
    林本炫(2005)。〈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89-218。嘉義:南華大學。
    林藹雲、葉蔭聰(2009)。《草根不盡:華語地區獨立媒體年報2008-2009》。香港:獨立媒體(香港)。
    姜華(2014)。《現代思潮與新聞文化》。香港:中和出版。
    姜宇輝譯(2010)。《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二):千高原》,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書Deleuze, G., & Guattari, F. [1980]. Mille plateaux. Paris, France: Les Editions de Minuit)
    展江、陳娟譯(2012)。《比較媒介體制:媒介與政治的三種模式》,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Halin, D. & P, Mancini. [2004].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 London,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陳順孝(2014)。〈獨立媒體「小」革命—自主、專注、公義的新聞實踐〉,羅世宏、童靜蓉(編),《社交媒體與新聞業》,頁221-236。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陳順孝(2015)。《新聞創業相對論》。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陳永國(2014)。《理論的逃逸:解構主義與人文精神》。台北:秀威資訊。
    麥永維(2007)。《德勒茲與當代性:西方後結構主義與思潮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文強(2009)。《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台北:秀威資訊。
    張文強(2015)。《新聞工作的實用邏輯:兩種模型的實務考察》。台北:五南。
    張讚國(2013)。《匆促的記者:公民新聞、媒體與社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馮建三譯(2008)。《傳媒、市場與民主》,台北:遠流。(原書Baker, E. [2002]. Media, Markets and Democracy. London,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黃應貴(2012)。〈質性個案研究:紮根理論與延伸個案法〉,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頁1-30。台北:東華。
    彭芸(2008)。《21世紀新聞學與新聞學研究》。台北:雙葉書廊。
    葉蔭聰(2015)。〈序二:媒體就是社會與政治〉,管中祥(編),《光影游擊最前線:華人獨立媒體觀察》,頁20-23。台北:紅桌文化。
    葉蔭聰(2014)。〈當小媒體遇上社交媒體:「香港獨立媒體網」個案研究〉,羅世宏、童靜蓉(編),《社交媒體與新聞業》,頁185-198。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董素蘭、顧淑馨譯(2011)。《新聞學:原理與實務》,台北:學富文化。(原書Harcup, T. [2009]. Journalism: principles & practice 2nd e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SAGE.)。
    管中祥(2015)。〈台灣:百花齊放,暗藏危機〉,管中祥(編),《光影游擊最前線:華人獨立媒體觀察》,頁99-131。台北:紅桌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藍佩嘉(2012)。〈質性個案研究:紮根理論與延伸個案法〉,蘇國賢(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頁61-92。台北:東華
    羅文輝(1993)。《新聞理論與實證》。台北:黎明文化。
    羅世宏、魏玓、馮建三、唐士哲、林麗雲、王菲菲、王賀白譯(2005)。《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巨流。(原書McChesney, R.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21st CENTURY.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羅世宏(2014)。〈續論:社交媒體與新聞頁〉,羅世宏、童靜蓉(編),《社交媒體與新聞業》,頁1-21。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羅世宏(2014)。〈回歸根本—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聞查證〉,羅世宏、童靜蓉(編),《社交媒體與新聞業》,頁167-182。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期刊論文
    陳順孝(2014)。〈記者獨立之路:臺灣獨立記者的維生策略與互助機制〉,《傳播研究與實踐》,4(2):25-54。
    馮建三譯(1990)。〈意識形態與大眾媒介:關於決定論的問題〉,《新聞學研究》,42:149-170。(原文Golding, P., & Murdoch, G. (1979). Ideology and the Mass Media: the Question of Determination, Ideolog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pp.198-224). London, UK: Croom Helm.)
    葉蔭聰(2009)。〈新政治力量:香港獨立媒體發展〉,《新聞學研究》,99:221-239。
    管中祥、劉昌德(2001)。〈戰後媒體反對運動〉,《台灣史料研究》,32:22-54。
    管中祥(2009)。〈光影游擊最前線:台灣另類媒體2007-2008〉,《新聞學研究》,99:201-22。
    劉昌德(2007)。〈媒體倫理的政治經濟學:國家、資本與新聞專業規範的流變〉,《中華傳播學刊》,11:111-153。

    研究計劃、會議論文
    何國華(2014年7月)。〈由上而下─聯合報和蘋果日報的轉型驅力〉。「公共電視研發部」報告。取自公共電視網頁http://web.pts.org.tw/~rnd/p6/2014/08/UdnTV%20and%20Apple.pdf
    林照真(2014年06月)。〈社群網站與新聞生產:從聚合觀點檢視全球性媒體如何經營社群網站〉,「2014中華傳播學會論文」,台北市士林區。
    陳大可(2017年06月)。〈非線性剪輯,一種塊莖的思維〉,「2017中華傳播學會論文」,台北市大安區。

    博碩士學位論文
    吳姿嫻(2014)。《從中間開始:論日常中的媒介使用》。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論文。
    林本炫(1988)。《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姵君(2010)。《從組織雇員到獨立記者:三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意理形塑與實踐》。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許瑋庭(2013)。《流變與開創:一位音樂創業者的生命敘說》。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傳佳(2013)。《獨立/主流媒體的環境報導─ ─以國光石化開發案為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文慧(2013)。《當另類媒體遇上社會企業:「上下游News & Market新聞市集」中新聞與市集的合作與限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網際網路
    上下游新聞編輯部(2011年09月04日)。〈2011年9月3日 上下游,出發了!〉,《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474/
    上下游新聞編輯部(2017年01月07日)。〈初心不變《上下游》對烏魚報導的說明〉,《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1095/
    朱淑娟(2015年11月18日)。〈卓越新聞獎 得獎致謝〉,《環境報導》。取自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5/11/blog-post_19.html
    何欣潔(2013年10月30日)。〈農民市集進駐百貨成風潮 初衷不再?拓展市場?〉,《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41302/
    呂苡榕(2015年10月15日)。〈體檢台灣媒體系列一「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上)〉,《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15-taiwan-InstantNews01/
    林靖堂(2014年01月27日)。〈《蘋果》即時戰略為什麼?-專訪蘋果社長陳裕鑫〉,《PeoPo公民新聞》。取自https://www.peopo.org/news/231199
    林慧貞(2016年05月13日)。〈重大變化!檢討42年保價收購 試辦直接給付〉,《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4751/
    陳順孝(2003年08月27日)。〈新聞編輯的再定義〉,《阿孝札記》。取自https://axiao.tw/%E6%96%B0%E8%81%9E%E7%B7%A8%E8%BC%AF%E7%9A%84%E5%86%8D%E5%AE%9A%E7%BE%A9-787d04d1a27e
    陳順孝(2005年09月11日)。〈編輯憑什麼改記者的稿〉,《阿孝札記》。取自https://axiao.tw/%E7%B7%A8%E8%BC%AF%E6%86%91%E4%BB%80%E9%BA%BC%E6%94%B9%E8%A8%98%E8%80%85%E7%9A%84%E7%A8%BF-6d0c6aa282b2
    陳順孝(2006年03月21日)。〈新聞編輯研究的第六條路〉,《阿孝札記》。取自https://axiao.tw/%E6%96%B0%E8%81%9E%E7%B7%A8%E8%BC%AF%E7%A0%94%E7%A9%B6%E7%9A%84%E7%AC%AC%E5%85%AD%E6%A2%9D%E8%B7%AF-45b56b36e80a。
    郭志榮、陳志昌(2006年12月04日)。〈溪底遙的柳丁夢〉,《我們的島》。取自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6%BA%AA%E5%BA%95%E9%81%99%E7%9A%84%E6%9F%B3%E4%B8%81%E5%A4%A2#sthash.HWry0GgP.dpbs
    郭琇真(2017年08月29日)。〈幫助認識丙烯醯胺?還是製造對黑糖恐慌?《康健》報導見樹不見林〉,《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5136/
    張正(2016年04月14日)。〈張正:《四方報》快轉,十年一刻〉,《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91/article/4141
    康健雜誌編輯部(2015年08月28日)。〈黑糖抽檢 全部測出致癌物質丙烯醯胺〉,《康健雜誌》。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eturec=1&block=article-pop&nid=70526
    端傳媒社媒組(2016年03月26日)。〈小端血淚史:你我如何被臉書算法改變?〉,《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26-notes-臉書/
    蔡佳珊(2017年03月)。〈烏魚關鍵時刻來臨!你希望台灣如何養烏魚?〉,《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mullet/
    蔡佳珊(2017年05月)。〈台灣除草劑銷售量創歷史新高!年銷26億元,單位面積用量全球名列前茅〉,《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herbcides/ch01/
    蔡佳珊(2017年05月15日)。〈禁用巴拉刈爭議:農村自殺人力損失vs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孰輕孰重?〉,《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5306/

    英文部分

    書籍
    Atton, C. (2002). Alternative Media. Los Angeles, California: SAGE.
    Atton, C., & Hamilton, J.F. (2008). Alternative Journalism. Los Angeles, California:SAGE.
    Bailey, O. G., Cammaert, B., & Carpentier, N. (2008). Understanding Alternative Media. U.K., Milton Keynes:McGraw Hill/Open University Press.
    Downing, J. (2001). Radical Media:Rebelliou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Los Angeles, California: SAGE.
    Fontes, C. (2010). The global turn of the alternative media movement. In G. Howley(Ed.),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Media(pp.381-390). U.K., Londom:SAGE Publications, Inc.
    Graham,A., & Davies,G. (1997). Broadcasting, Society and Policy in the Multimedia Age. New Barnet, U.K.:John Libbey Media.

    期刊論文
    Atton, C. (2003). What is `alternative` journalism?. Journalism: Theory, Practice and Criticism, 4(3), 267-272.
    Atton, C., & Couldry, N. (2003). Introduc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25, 579-586.
    Atton,C., & Wickenden,E. (2005). Sourcing Routines and Representation in Alternative Journalism: a case study approach. Journalism Studies, 6(3), 347-359
    Galtung, J., & Ruge, H. (1965).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new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Congo, Cuba and Cyprus crises in four Norwegian newspapers,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1), 64-90.
    Harcup,T. (2015). “I`m Doing this to Change the World”:journalism in alternative and mainstream media. Journalism Studies, 6(3), 361-374.
    Rauch,J. (2015). Exploring the Alternative–Mainstream Dialectic: What “Alternative Media” Means to a Hybri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Culture & Critique, 8, 124–143.
    Sermijn, J., Devlieger,P., & Loots,G. (2008).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Selfhood as a Rhizomatic Story. Qualitative Inquiry, 14(4), 632-650.

    網際網路
    Albert,M. (1997, October). What Makes Alternative Media Alternative?. Z Magazine. Retrieved from http://subsol.c3.hu/subsol_2/contributors3/alberttext.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34640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46400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Master`s Program in Communication] Theses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400101.pdf2941KbAdobe PDF226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