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41043      Online Users : 94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778


    Title: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Taipei City.
    Authors: 曾柏璣
    Contributors: 秦夢群
    曾柏璣
    Keywords: 校長知識領導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學校創新經營
    Knowledge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9-13 15:31:56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知覺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之差異情形,且探討三者之間的關係,最後藉由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學校創新經營進行預測。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之研究方法,共計抽樣62所學校,發出760份問卷,回收600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達78.95%。資料處理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獲致以下之結論:
    一、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知識領導為中高程度,以「充實領導知能」之知覺程度為最高,「展現創新行動」之知覺程度為最低。
    二、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有高程度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表現,以「分享教學實務」之表現為最高,「共同探究學習」之表現為最低。
    三、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程度為中高程度,其中以「環境資源創新」的知覺程度為最高,「教師教學創新」之知覺程度為最低。
    四、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因其性別、現任職務、學校規模及學校歷史之不同,而有不同之校長知識領導知覺感受。
    五、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因其性別、教育程度、學校規模及學校歷史之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行為。
    六、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因其性別、學校規模及學校歷史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學校創新經營知覺感受。
    七、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程度與各分層面之間,彼此具有正相關之關係。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相關之建議,期望能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校長、學校行政人員及學校教師作為未來學校行政管理及學校相關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Taipei City,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re conscious of the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variables. Finally, through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forecast the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s adopted. The samples include 62 schools and 76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here were 600 valid questionnaires used finally in the statistic analysis and the usable rate is 78.95%. All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etc.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is above average while “enrich leaders’ knowledgement” was the highest, and “show innovative action” was the lowest.
    2.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s above average while “shared teach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was the highest, and “explored and learned together” was the lowest.
    3.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s above average while “environmental resource innovation” was the highest, and “teachers’teaching innovation” was the lowest.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in terms of gender, current position, scale and history of school.
    5.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terms of gender, education level, scale and history of school.
    6.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terms of gender, scale and history of school.
    7. Both of the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Taipei City have a predictive effect on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模式驗證
    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7,1-25。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孔令堅(2012)。運用反思教學模式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楊振昇(1999)。教育行政。高雄市:麗文。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市:五南。
    王世璋(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秀玲、康瀚文(201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215,17-29。
    石曉玫(2009)。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
    江芳盛(譯)(2004)。對教育「新專業主義」之評估(原作者:
    Sykes, G.)。載於Joseph, M. , & Karen S. L.(主編),教育行政研究手冊,363-401。臺北市:心理。
    江彥廷(2006)。Etienne Wenger 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嘉杰(2014)臺灣地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位論文之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91,159-180。
    朱芳儀(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宜樺(2010)。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爭宜(2014)。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昱瑩(2014)。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沈靜濤(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春助(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科技領導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2004)。行政督導。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林天祐(2004)。知識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119,150。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黃旭鈞(2006)。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之研究-有利條件、困境、功能與策略。教育研究集刊,52(2),33-66。
    吳清山、黃旭鈞、高家斌、賴協志、林佳宜、陳亮君(2006)。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模式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2413-H-133-003),未出版。
    吳清山、賴協志(2009)。知識領導理論與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74。
    吳清山(2011)。學校革新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生學習。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1-4。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芳容(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1),23-38。
    吳秀春(2014)。加強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有效作法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145-162。
    吳婉甄(2011)。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林海清(2006)。知識經營與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東清(2009)。知識管理(三版)。臺北市:智勝。
    林新發(1998)。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
    11-18。
    林新發、黃秋鑾(2014)。推動校長教學領導以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43-62。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顏如芳、黃秋鑾、鄧珮秀(2007)。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三縣市為例。載於澳門大學3月30日- 4月1日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教師教育」光碟論文集。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黃秋鑾、鄧珮秀、顏如芳(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四縣市為例(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96-2413-H-152-002)。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台北市:臺北教育大學。
    林忠仁(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佈領導、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原作者:Sylvia M. Roberts, Eunice Z. Pruitt)。臺北市:心理。
    范熾文(2008)。國民小學創新經營之研究:模式建構與實證分析。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4-2413- H-152-
    006),未出版。
    范熾文、陳純慧(2010)。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8,70-93。
    施淑蓮(2011)。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施宏彥(200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CN9641)。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1999年5月)。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毛連塭、歐用生(主持人),營造學習型學校。現代教育論壇研討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69,138-158。
    徐易男(2009)。國民小學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凱威(2015)。新竹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臺北市:教育部。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5。
    陳素貞(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佳萍、王瑞壎(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以學校文化發展
    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8,53-68。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
    中等教育,60(3),68-88。
    陳琦媛(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於我國高等教育實施現況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2),1-46。
    郭美滿(2012)。多人共榮的教育之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淑貞(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小三年級國語科文本閱讀理解策略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秋鑾(2010)。教師進修的另一管道-以「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北縣教育,71,29-36。
    黃財源(2002)。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組織再造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哲彬(2014)。國民中學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瓊香(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24,52-58。
    黃富順(1996)。終身學習理念的意義、源起與發展。臺灣教育,551,
    10-17。
    黃琳珊(2011)。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推動班級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
    145,60-72。
    湯為國(2012)。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明輝、顏秀如(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
    張德銳(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雅妮(2008)。臺北縣市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奕華、許正妹(2009)。校長科技領導對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影響路徑之研究:以都會型國民小學為例。初等教育學刊,33,1-32。
    張奕華、蔡瑞倫(2010)。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5,33-53。
    張文權(2010)。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之研究──信念、角色、困境與實踐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68,44-66。
    張新仁(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台灣東華。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張素貞、吳俊憲(2012)。大學與學校專業夥伴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專業學習社群為焦點。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1),1-30。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詠翔(2013)。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智慧資本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玲珠(2010)。臺北市中小學教務主任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臺北市。
    葉連祺(2003)。科技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12,151-152。
    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廖淑霞(2012)。一個「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崇趁(2007)。卓越學校的理論基礎。載於薛春光(主編),台北縣卓越學校經營手冊-指標系統(頁3-34)。臺北縣:臺北中小學校長協會。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劉芳(2012)。基隆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咨廷(2012)。衣帶漸寬終不悔-「快樂總鋪師」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創新教學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鍾昀珊(2013)。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四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沐樺(2010)。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薛淑芬(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童文(2007)。國民小學組織動態能耐、組織健康氣候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魏秋宜(1998)。組織創造力理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冠華(2002)。組織創造力之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外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Amidon, D. M. & Macnamara, D. (2000). 7C’ of knowledge leadership:
    Innovatingour Future. Retrieved December 28, 2010
    from http://www.entovation.com/whatsnew/leadership-7cs.htm
    Allee, V. (1997). The knowledge evolution: Expan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Newtion, MA: Butter worth-Heinemann.
    Algharibeh, K. M. (2011). The knowledge enabler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 empirical study in telecommunications companies. IBIMA
    Business Review, 2011, 1-13.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0).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Manual for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Benzie (1999). Createafreewheelin'screativeclimate. NewZealand
    Management,45(10),36.
    Cavaleri, S., Seivert, S., & Lee, L. W. (2005). Knowledge leadership: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he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 London:
    Elsevier Butterworth Heinemann.
    Certo, S. C.(2003).Modern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ifuentes, L., Maxwell, G., & Bulu, S. (2011).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44(1), 59-82.
    Clair, G. S., & Stanley, D. (2009). Building the knowledge culture: The
    knowledge service effect. NY: SMR International.
    Collis, B. (1988). Computers, curriculum, and whole-class instr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Daft, R. L. (2001).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7th ed), M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Dietz, M., Barker, S., & Giberson, N. (2005). Solving a wicked problem: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an create new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where resources are expended on proactive activities,
    such as closing the achievement gap. Leadership, 34(3), 20-23.
    Drucker, P. (1998). Peter Drucker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dge.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IA: N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DuFour, R. (2006). Critical priorities in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Statewide Live Cyber Event. Modesto, CA.
    Feger, S., & Arruda, E. (200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Key
    themes from the literature. Providence, RI: The Education Alliance,
    Brown University.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Burke, P., & Heideman, R. (Eds.)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Fuller, F. F. (1969). Concerns of teachers: A developmental
    conceptu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6,
    207-226.
    Garvin, D. A. (1993). Build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4),78-91.
    Hewlett, R. (2006). The cognitive leader: Building winn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knowledge leadership. Lanham, MD: Ro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Holsapple, C. W., & Singh, M. (2001).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 ,77-98.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Jones, C. M. (2013). Out of isolation and into collaboration: Sustaining
    the work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a secondary school
    (Order No. 3589390).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1430510744).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sw.naer.edu.tw:81/docview/1430510744?accountid=45566
    Kruse, Louis, & Bryk(1995). Build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Schools. Retrieved from http://www.learner.org/workshops/principals/materials/pdf/kruse.pdf
    Longworth, N., & Davies, W. K. (1996). Lifelong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Louis, K. S., Marks, H. M., & Kruse, S. (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4), 757-798.
    Mabeya, C., Kulichb, C., & Lorenzi-Cioldi, F. (2012). Knowledge
    leadership in global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3(12), 2450-2467.
    Marquardt, M. J.(1996).Building a global learning organization:Lessons
    from the world top corporation. Industry&Higher
    Education,9(4),217-26.
    Nixon, J., Martin, J., Mckeown, P., & Ranson, S. (1996). Encouraging
    learning: Towards a theory of the learning school.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OECD (1996).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OECD.
    Peterson, A. (1979, April). Teachers`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self and
    others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career: Some perspectives from an
    interview study of fifty retire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Richmond, G. & Manokore, V. (2011) . Identifying elements critical for
    functional and sustainabl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Science Education, 95(3), 543-570.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 Education.
    Sampsom, B. C., & Wasser, J. D. (1999). Leadership in a learning
    environment. Retrieved February. 12, 2006, from
    http://modelschools.terc.edu/modelschools/TEMPLATE/Publications/PDF/Leadership-EdTech1999.PDF
    Schmeltzer, T. (2001). Training administrators to be technology leaders.
    Retrieved September 18, 2007, from
    http://www.techlearning.com/db_area/archives/TL/200106/training.html
    Senge, P. M. (2006).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Press.
    Steffy, B. E. (1989). Career stages of classroom teachers. Lancaster, PA:
    Technomic Pub.
    Tang, H. K.(1998). An intergrative model of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Technovattion, 18 (5) , 297-309.
    Wiig, K. M. (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 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will it go?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14(5), 67-78.
    Wiig, K. M. (1999). What future knowledge management users may
    expect.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3(2), 155-165.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NJ: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10217100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71008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