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273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244399      在线人数 : 9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737


    题名: 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之評估:臺東縣偏遠國中小學校為例
    The Responsive Evaluation of Rural Area Educational Program: A Case Study of Remot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作者: 曾婉晴
    Zeng, Wan Qing
    贡献者: 施能傑
    Shih, Nen Jay
    曾婉晴
    Zeng, Wan Qing
    关键词: 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
    回應性評估
    政策評估
    偏鄉教育
    日期: 2017
    上传时间: 2017-09-13 15:12:56 (UTC+8)
    摘要: 偏鄉學校的安定發展為我國目前所重視之教育議題,本研究基於「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之三大政策目標:提升學校營運效能、強化師資人力資源及促進小校革新發展為主軸,並從政策利害相關人回應性的角度去評估該方案所包含之十三項相關措施符合「效能性」、「公平性」、「回應性」及「適當性」等四大評估指標之程度。
    本研究之研究焦點為「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並以偏鄉國中、小比例高達100%之臺東縣為實證研究範圍,針對15位由不同認定途徑所認定出之政策利害關係人進行深度訪談,並以所蒐集之資料進行分析以了解臺東縣偏鄉國中、小現況及困境,之後分析該方案是否有效回應政策利害關係人所面臨的問題,最後歸納統整出政策利害關係人之間的觀點落差。
    研究發現在提升學校營運效能以公平性最為不足,因目前資源充足但分配不均且學校經費及計畫延續性上面臨挑戰。其次,強化師資人力方面相關措施所具備的回應性低,因其未回應師資人力於偏鄉學校所面臨的三大困境:教師就業及生活條件居弱勢、教師專業支持及社群難維繫及教師教學及學校行政失衡。最後,小校革新相關措施則是效能性及公平性不足,原因在於以線上平台方式推動資源媒合較不符合政策利害關係人之期待,且各個學校間運用資訊能力的落差使該措施無法達致偏鄉學校的福利最大化。
    在觀點落差方面,各個政策利該關係人間以問題認定及對措施的期待落差最大,本研究建議該方案在回應性不足之處應企圖透過資源整合及策略聯盟方式達到改善,而現有相關措施應擴充其功能及範圍以達成政策利害關係人之間之共識。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5)。各縣市內政統計指標。105年10月2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file/104年各縣市內政統計指標.pdf。
    文超順。(2006)。台灣地區縣市國民中小學超額教師介聘之研究。學校行政,45,237-246。
    王翊涵(2011 )。跨國的女兒:東南亞新移民女性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探究。載於黃玫瑰(編),家庭福祉專書(1-16頁)。屏東縣:大仁科技大學。
    丘昌泰(2012)。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朱麗文(2015)。檢視我國國民教育經費資源分配的十年趨勢以及未來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72-77。
    吳定(2009)。行政學析論(初版)。臺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9)。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0,177-178。
    宋美瑤(2008)。苗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回應性評估觀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李允傑、丘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真文(2015)。偏鄉地區代理代課教師的問題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69-73。
    李憶旻(2013)。臺東偏遠地區教師流動因素探討。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周雅雯(2006)。台灣客語政策之評估研究:以桃園縣客語生活學校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子婷、陳琇惠(2012)。台中市外籍配偶福利服務措施之成效評估研究—第四代政策評估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2),41-80。
    林天佑(2012)。偏鄉學校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25-26。
    林水波(1983)。政策評估:標準之建立、研究之問題與其解決之道。公共政策學報,6,1-33。
    林伶樺(2010)。離島國小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屏東縣小琉球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秀芬、許振華(2014)。創意行銷文化城市—行動圖書館偏鄉地區行銷圖書資源之研究。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林政宏(2016)。從「地方政府一般教育經費試算項目及公式原則」評析教育基本人事費不足對偏鄉教育經營的困境—以臺東縣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98-104。
    林凰茹(2013)。CIPP模式應用於服務學習方案之評鑑研究—以「2012尼泊爾雪地之光」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鍾沂(1987)。公共政策理論評估之研究—理論的重建。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鍾沂(1993)。政策評估理論之分析及方法論的重建。中國行政評論,2(2),27-96。
    林麗月(2002)。台東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胡夢鯨(1995)。台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6(1),1-35。
    范熾文、張文權(2015)。花蓮縣偏鄉地區國小教師流動問題與改進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74-77。
    唐雅蘭(2000)。CIPP評鑑模式應用在特殊教育推展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花東地區啟智教育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孫本初、傅岳邦(2009)。公共政策評估實務的有效性:發展階段與類型面向的檢視。研習論壇月刊,103,1-13。
    孫志麟(1994)。台灣地區各縣市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17,175-202。
    馬信行(1993)。臺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之情況。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2,1-28。
    高靖雯(2012)。評析學校決定超額教師之機制與程序。中等教育,63(1),81-94。
    張建茹(2008)。CIPP 模式應用於幼稚園發展多元智能學校特色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婉坪(2016)。從教育機會均等談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33-37。
    張鈿富(2012)。教育公平理論與指標建構之整合研究(編號:NAER-100-14-C-1-01-03-2-04)。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2003)。教育部九十二年度施政計畫。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1/relfile/6312/6892/167ed3ee-0e5d-46c2-be80-50da5dd7bbbe.pdf。
    教育部(2014)。師資培育統計年報。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600/News.aspx?n=C6A181E8F32C2BBA&sms=EA1FA0326D3BA142。
    教育部(2015)。中華民國104年教育統計。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48EBDB3B9D51F2B8&sms=F78B10654B1FDBB5&s=B19AF3B0B4D7BFAC。
    教育部(2015)。師資培育統計年報。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805/51139/a1f2218f-a458-49b8-89d0-a64bfe64d7fb.pdf。
    教育部(2015)。偏鄉學校安定教育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9)。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98-113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曹俊漢(1983)。公共政策之評估及其在決策過程上的限制:運作模式與美國經驗之研究。歐美研究季刊,13(1),39-100。
    許振家、吳秋慧(2014)。偏遠地區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突破。學校行政雙月刊,90,108-126。
    許添明、林慧玲(2009)。偏遠地區公立中小學校績效獎金計畫之建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4),115-137。
    許瑜庭(2007)。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明堂、羅瑞玉(1995)。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城鄉差異之比較,教育學刊,11,245-277。
    郭瑞坤、賴正能、廖英賢(2006)。在地利害關係人對澎湖設置觀光賭場政策影響觀點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0,33-6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品傑(2014)。臺灣代理教師分布差異之空間分析與原因探討。臺灣大學地理環境學系,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麗、曾世杰(2006)。我國弱勢學童補救教學現況調查-以台東縣為例(編號:NSC94-2413-H143-002-SSS)。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聖謨(2013)。教育政策與學校對策—偏鄉小學轉型優質計畫實施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7(1),19-38。
    陳漢峻(2011)。國民小學教育實習與教師資格檢定制度回應性評估之研究。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珠(2005)。國民小學教師合理授課節數與員額編制之研究。教育學刊,25,25-50。
    曾冠球(2007)。評估研究的演進與挑戰:政策民主化觀點的檢視。中國行政,78,55-87。
    游源忠、張菽萱、黃德祥(2012)。我國公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介聘制度實務探討。中等教育,63(3),145-158。
    黃佳莉(2009)。超額教師現象對師資培育之啟示。中等教育,60(3),32-46。
    黃坤亮(2010)。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之現況、成效與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淑苓(2014)。我國要回復公費師資培育制度嗎?。教育評論月刊,3(4),65-70。
    黃聖元(2015)。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管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繼仁(2009)。教育機會均等議題與偏遠學校教育資源分配之探究—以一所國中特色課程的發展為例。課程與教學,12(4),31-62。
    楊思偉(2012)臺中市國中小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實施計畫結案報告修正版,1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140.130.211.8/eweb/module/news/news_updata/ss001/news_03071217.pdf。
    楊惠芳(2016)。拯救偏鄉教育教部應著重扎根。2016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news/search_detail.asp?serial=97613。
    楊智穎(2011)。弱勢者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偏鄉學校教師敘事的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6,499-522。
    楊智穎(2011)。弱勢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偏鄉學校教師敘事的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6,499-522。
    葉世堂(2012)。縣市合併後城鄉地區師資流動問題之初探—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詹志禹、吳璧純(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教育研究,258,28-41。
    甄曉蘭(1994)。教學實踐的再思-指望更佳的教學境界。嘉義師院學報,8,209-229。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1-35。
    劉玉鳳(2012)。花蓮縣新移民生活適應輔導班執行成效之研究:回應性評估方法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劉佳鵑(2004)。國民中學教師甄選與遷調制度之政策評估-以嘉義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劉怡君、陳敦源、蕭乃沂、林昭吟(2011)。網絡分析在利害關係人概念之應用: 以我國全民健保政策改革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報,4(1),95-130。
    蔡金田(2013)。國民中學教育更平實施現況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7,173-218。
    蔡祈賢(1994)。平等思想與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臺北市:五南。
    蔣東霖(2014)。國民中小學教師定期遷調制度之可行性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93,150-169。
    鄭同僚(2008)。偏遠地區小校再生之研究研究報告(編號:PG9607-0031)。臺北市:教育部。
    蕭霖(1996)。台灣省國民中學教師流動因素與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怡樺(2010)。利害關係人觀點之政策問題建構—以低分上大學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建全(1995)。資優的教育評評鑑—以臺灣省高中數理資優教育為例。教育資料研究集刊,21,79-110。
    蘇偉萍(2009)。花蓮縣國民小學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
    Abma, T. A. (2006). The practice and politics of responsive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7(1), 31-43.
    Arnold, M. L., J. H. Newman, B. B. Gaddy, & C. B. Dean (2005). A look at the condit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earch: Setting a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0(6), 20-6.
    Coleman, J. (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1), 7-22.
    Collins, T. (1999).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Charleston, WV: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and Small Schools.
    Cronbach L. J., S. R. Ambron, S. M. Dornbusch, R. D. Hess, R. C. Hornik, D. C. Phillips, D. F. Walker, & S. S. Weiner (1980). Toward reform of program evalu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Dumm, W. N. (2012).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5th ed.).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Dunn, W. N. (200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3rd ed.).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Fowler, F. C. (2000). Policy studie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An introduc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
    Grimble, R., & K. Wellard (1997). Stakeholder methodologies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 review of principles, contexts, experiences and opportunities. Agricultural Systems, 55(2), 173-193.
    Gronlund, N. E. (1985). Stating objectives for classroom instruction.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Guba, E. G., & Y. S. Lincoln(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Hanna, J. (1930). Cooperative associations and the public. Michigan Law Review, 29(2), 148-190.
    Ingersoll, R., & T. M. Smith (2003). The wrong solutions to the teacher shortage. Education Leadership, 60(8), 30-33.
    Johnson, H. C. (1944). The effect of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al vocabulary upon problem solving in arithmetic.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8(2), 97-110.
    Lee, V. E., R. F. Derick, & J. B. Smith (1991). The effect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on teacher’s efficacy and satisfac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4(3), 190-208.
    Mason, R. O. & I. I. Mitroff(1981). Challenging strategic planning assumptions: Theory, case, and techniques. NY: Wiley.
    Mill, J. S. (1843). 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 (1st ed.). CA: Library of Alexandria.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 (2002). Unravelling the teacher shortage problem: teacher retention is the key. Washington DC: NCTAF.
    Newcomb, R. S. (1922). Teaching pupils how to solve problems in arithmetic.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3(3), 183-189.
    Pressman, J. L. & A. B. Wildavsky, (1973). Implementation: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kaland.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ice, J. M. (1908). Futility of the spelling grind. Forum, 23, 163-172.
    Rossi, P. H., M. W. Lipsey, & H. E. Freeman (1999).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6th ed.). CA: Sage.
    Savage, G., T. W. Nix., C. J. Whitehead, & J. D. Blair (1991).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 61-75.
    Stake, R. E. (1967). The countenanc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eacher College Record, 68, 523-540.
    Stufflebeam, D. L., W. J. Foley, W. J. Gephart, E. G. Guba, R. L. Hammond, H.O. Merriman, & M. M. Provus, (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L: F. E. Peacock.
    Tyler, R. W. (1983). A rationale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F.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pp.67-78). Boston: Kluwer-Nijhof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10325602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2560263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026301.pdf1759KbAdobe PDF273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