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75285      Online Users : 9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720


    Title: 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之建置及其改革――以「勞動基準法」與「勞工退休金條例」為中心
    A study of the Labor Pension System and its Reform in Taiwan――focusing on the Labor Standard Law and Labor Pension Act
    Authors: 葉孟峰
    Yeh, Meng Feng
    Contributors: 劉宗德
    Liou, Tzong Der
    葉孟峰
    Yeh, Meng Feng
    Keywords: 勞工
    退休
    勞動基準法
    勞工退休金條例
    釋字第五七八號
    釋字第五九五號
    釋字第五九六號
    退休金
    年金
    積欠工資墊償
    世界銀行
    三柱理論
    Labor
    Retirement
    Labor standard law
    Labor pension act
    J.Y.Interpretation No. 578
    J.Y.Interpretation No. 595
    J.Y.Interpretation No. 596
    Pension
    Annunity
    The arrear wage payment
    World bank
    Three -Pillar model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9-13 15:03:57 (UTC+8)
    Abstract: 有別於「勞工保險條例」之老年給付,我國新、舊勞工退休金制度,分別規定於「勞工退休金條例」及「勞動基準法」。至於司法院釋字第五七八號解釋之啟發,實係貫穿本文之一大思考主軸,該號解釋文依序引領以下之退休金制度改革:2004年勞退新制之立法改制;2008年、2009年之勞動基準法「強制退休」、「自請退休」要件之修正;2015年勞動基準法第二十八條、第五十六條及相關罰則之修正公布。

    本文先就憲法、行政法、社會及勞動法之法理基礎,以及世界銀行「三層理論」及多層次退休保障之檢視架構,歸納出我國退休保障之制度現況;再依序探討:
    (一)「勞動基準法」退休金制度之建置:適用該法前、後之退休要件與給與標準;司法院釋字第五七八號解釋之啟發,「強制退休」與「自請退休」之要件修正。
    (二)「勞工退休金條例」之立法改制:著重新、舊制間,法律關係之轉換;司法院釋字第五九六號解釋之啟發,以及新制施行後之檢討,例如:關於「舊制勞工退休準備金五年足額提撥」、適用對象範圍之擴大、滯納金與強制執行手段等修正。
    (三)關廠歇業積欠工資之墊償制度:溯自國際公約、勞動基準法立法轉折、司法院釋字第五九五號解釋之啟發,來解析積欠工資墊償制度之建置及其法律關係;關廠歇業工人抗爭之衝擊及判決類型分析;催生將退休金、資遣費納入「積欠工資墊償」制度之保障範疇,並檢討「勞工退休準備金」制度及相關罰則。

    綜上,歸納出以下之研究發現:
    (一)「退休金」與「年金」之本意不同,應區別使用;
    (二)「國家責任」、「雇主責任」及「個人責任」,責任範疇有別;
    (三)「社會保險」與「企業退休金」應併行不悖;
    (四)適用勞動基準法前、後之工作年資,退休金分段給與;
    (五)從勞退舊制到新制之立法改制,促成法律關係轉換;
    (六)勞動基準法「強制退休」與「自請退休」規定之修正,讓退休要件更為合理化;
    (七)勞退舊制「退休準備金制度」之調整與行政督促手段之加強,有助於勞工退休金權益之保障;
    (八)關廠歇業工人之衝擊,導致勞動債權保障範疇之擴大。

    進而,提出若干政策上之改進建議:
    (一)退休金兼具「後付工資」與「事前契約約定」之本質,不應輕易片面變更;
    (二)勞工保險局身兼不同退休保障制度之承辦者,存有給付制度未來整合之空間;
    (三)縮短勞工與公務人員退休保障差距之方法,可採鼓勵自願提繳,或強制勞工負擔部分保障之資金來源 ;
    (四)勞退新制之擴大適用,推動了與其他職業類別退休制度之實質整合;
    (五)政府作為「軍公教人員之雇主」,宜減少「球員兼裁判」之角色衝突 ;
    (六)軍公教人員退休再任職公部門,應否暫停退休金之給付?--或可借鏡「勞工退休後再受僱」之法律關係為師。
    Other than the old-age benefits stipulated in the Labor Insurance Act, all the labor pension systems were stipulated in the Labor Standard Law and the Labor Pension Act respectively. The mainstay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pillared on the Judicial Yuan’s Interpretation No. 578, which led the pension system reform mentioned below : The legislative revisions of new Labor Pension Act in 2004, the prerequisites of the mandatory and voluntary retirements of Labor Standard Law in 2008 and 2009;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revisions of articles 28 and 56 and the related penal provisions in 2015.

    The judicial founda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legal theories in the Constitution, Administration Law and the related social and labor laws, in addition to the frameworks of the World Bank’s three-pillar model and the protection provided by the multipillar pension; to categorize the status quo of Taiwan’s systems in terms of retirement protection; then to detailed discussions followed.

    1.The establishment of pension system in Labor Standard Law: the prerequisites and payment standards of retirement and pens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law; the inspirations of Judicial Yuan’s No. 578 Interpretation,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prerequisite of mandatory retirement and voluntary retirement.
    2. The judicial reform of the Labor Pension Act: focusing on the changes of leg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systems; the inspirations of Judicial Yuan’s No. 596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new system; such as “the full appropriation of the labor pension reserve funds monthly within five years”, the expansion of the eligibility, the revisions of delinquency charges and the enforcement tools.
    3. The Arrear Wage Payment Fund by the shut-down factories: retrosp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the legislation revisions of Labor Standard Law, and the inspiration of the Judicial Yuan’s No. 595 Interpretation, to analyze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applicable regulations of the Arrear Wage Payment Fund; the categorizations of the impacts and verdicts resulted by the labor protests and struggles against the shut-down factories; the inclusion of pension and severance payments into the Arrear Wage Payment Fund to expand the coverages; and the review of the Labor Pension Reserve Funds system and the related penal regulations.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e findings as follows:
    1. The definitions and discrepancies of the Pension and the annuity, and their respective applications.
    2. The demarcations among “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Employers responsibilities”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ies”
    3. “Social insurance” and “Occupational Pension plans” should be applied together.
    4. The calculation of senior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Labor Standard Law, the pension paid in installments.
    5. The legislations of labor retirement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systems, and the conversion of the legislation relationship.
    6. The legislation revisions of “mandatory retirement” and ” voluntary retirement”, makes the betterment of the retirement prerequisites.
    7.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labor pension reserve fund system in the Old Labor Pension System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administrative tools, are helpful for the security of labors’ retirement benefits.
    8. The impacts of the shut-down factory workers, caused the expans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labor claims.

    The suggestions for policy implementations as follows:
    1. The traits of pensions are ”delayed wages” and “prior contract”, shall not be changed with ease.
    2. The Bureau of Labor Insurance plays the role of a platform for different retirement protection systems, the possibility of payment integration in the future is available.
    3. The methods to narrow the gaps between the labor and the public servants, could either by increasing the voluntary premiums, or ask the labor to pay premiums for their financial protection sources.
    4. The expansion of the eligibilities for the new labor retirement fund, coul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s with the systems of other professions.
    5. Government is the employer of all the civil servants (including the armed force, public servants, and the teachers) should avoid the role-conflict caused by “playing both players and the referees”
    6. The pension for those reentries of the public sector retirees could refer to the same scenarios of labor retirees.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外文
    Karl Larenz.1990.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Spring-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Robert Holzmann and Richard Hinz.2005.”Old –Age Income Support in the 21th Century:An Internaional Perspective on Pension Systems”. The International Bank of Reconstruction/The world bank.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SSA) of USA. 2005. International Updat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oreign Public and Private Pensions. January, March ,June and August.

    二、中文
    (一)專書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譯,「21世紀的老年收入保障──養老金制度改革國際比較」,2005年。中國:北京。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09年。臺北:自版。
    余雪明,比較退休基金法,2001年。臺北:元照。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2012年。臺北:三民。
    李惠宗,憲法要義,2009年。臺北﹕元照
    李震山,行政法導論,2001年。臺北:三民。
    林振賢,新版勞動基準法釋論,1994年。臺中:自版
    柯木興,社會保險,1998年。臺北:三民。
    柯木興,勞工退休金作業手冊,1987年。臺北:自版。
    柯木興、林建成,淺談世界銀行多層次「老年經濟保障模式」,2005年。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張世雄,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1996年。台北:唐山。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2004年。臺北﹕元照。
    郭明政,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1997年。
    郭玲惠、郝鳳鳴,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週年之回顧與展望,第七章:退休金,2005年。臺北:臺灣勞動法學會。
    陳敏,行政法總論,2011年。臺北:自版
    陳愛娥 譯,法學方法論,1996。臺北:五南。
    陳慈陽,憲法學,2004年。臺北﹕元照。
    黃程貫,勞動法,2001年。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2006年。臺北:翰盧圖書。
    黃劍青,勞動基準法詳解,1994年。臺北:自版。
    楊通軒,個別勞動法――理論與實務,2011年。臺北:五南出版社。
    萬育維,社會福利服務,1996年。臺北:三民。
    劉志鵬,「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周年之回顧與展望」,第一章:總論,2009年。臺北:臺灣勞動法學會。
    劉宗德,「制度設計型行政法學」,2009年。臺北:元照。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2001年。臺南:正典。
    衛民、許繼峰,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2009年。臺北:前程
    鄧學良,勞動行政法論,2005年。高雄:財團法人中華勞資事務基金會。
    鄭玉波,法學緒論,1987年。臺北:三民。
    鍾秉正,社會福利法制與基本人權保障,2004年。臺北:自版。

    (二)期刊論文、專書論文
    王儷玲、楊曉文、黃泓智,勞退新制下個人帳戶制與年金保險制之所得替代率分析,載: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5期,2006年。臺北:臺灣勞動法學會。
    李君玉,年金改革的他者--論公營事業「公務員兼具勞工身分者」之年金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262期,頁20-43,2017年3月。。
    林良榮,工資債權給付、雇主義務與國家責任的確認與立法妥協――勞基法部分條文修正(2015年1月20日立法院三讀)之政策解讀,月旦法學教室,第153期, 2015年7月。
    林佳和,「關廠歇業失業勞工促進就業貸款契約爭議案」法律意見書,臺灣法學雜誌,第228期,2013年7月。
    林佳和,法的規範性與現實變遷:法學研究的新興或困局?,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 44卷3期, 頁39-79,2006年。
    林佳和,勞動基準法二十年--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十項調查, 律師雜誌,第298期,頁 49-65,2004年。
    林佳和,義務、責任與國家角色:漫談勞動領域的代位求償, 新社會政策,第24期,頁7-9,2012。
    林明鏘,「關廠歇業貸款契約」之契約定性――評板橋地院九十五年度訴字第一五八四號、第一六五二號判決及臺北地院九十五年度訴字第八三七二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22期,頁28-35,2013年。
    林誠二,勞工退休金抵銷疑義之實務軌跡與學理研究」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6期,頁143-149,2006年9月。
    邱駿彥,勞工退休金條例釋疑──以個人專戶為中心──,載: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5期,2006年。臺北:臺灣勞動法學會。
    姚葦嵐,關廠工人事件之回顧與省思,人權會訊,第114期,頁15-16,2014年10月。
    孫迺翊,年金改革的幾個法學面向思考,月旦法學雜誌,第221期,2013年11月。
    孫迺翊,行政法上社會給付請求權之成立與存續保障――以德國社會法典第一編及第十編為借鏡,載:現代憲法的理論與現實,頁643-663,2007年9月。
    孫迺翊,恩給性社會給付沒保障?――憲法與行政法角度的分析,月旦法學教室,第52期,頁79-88,2007年2月。
    郝鳳鳴,從事物本質析論勞工法制之憲法解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8期,葉249-275,2006年6月。
    許宗力,大法官解釋與社會正義之實踐,臺大法學論叢,第 45 卷特刊,頁1359-1420,2016年11月。
    許宗力,從社會補償看關廠歇業失業勞工案的法律問題,臺灣法學雜誌,第236期,頁93-100,2013年11月。
    郭明政,社會法之概念、範疇與體系―以德國法治為例之比較觀察,載: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頁115-133,1997年。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
    郭明政,社會憲法――社會安全制度的憲法規範,載:部門憲法,頁3132-352,2006年。
    郭明政,勞退新制之政策行程與立法過程分析,載: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5期,2006年。臺北:臺灣勞動法學會。
    郭明政、林永裕、林宏陽,重返福利國家――臺灣勞保年金及國民年金之力法與實施,載:勞動、社會與法,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編,2011年。臺北:元照。
    郭玲惠,勞工退休金條例爭議問題初探──以年金保險為核心──,載: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5期,2006年。臺北:臺灣勞動法學會。
    郭玲惠,論勞工退休金制度,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頁351-367,1997年。
    陳俊仁,論我國勞工退休金條例忠實義務規範之缺失――以美國受雇者退休收入保障法為中心――,載: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5期,2006年。臺北:臺灣勞動法學會。
    陳建文,勞動基準法第二十條解釋爭議之研究――以相關學說與判決為檢討素材――,載: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6期,2007年。臺北:臺灣勞動法學會。
    程明修,2006,行政處分權限――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四年裁字第二五六五號裁定――,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0期,頁215-219,2006年3月。
    黃程貫,勞動法中關於勞動關係之本質理論,政大法學評論,第59期,頁227-245,1998年。
    黃程貫,勞動基準法之公法性質與私法轉化,載:勞動、社會與法,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2011年。臺北:元照。
    楊通軒,勞工退休金條例基本問題之探討,載: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5期,2006年。臺北:臺灣勞動法學會。
    楊通軒,勞基法中退休與資遣法制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9期,頁39-70,1996年。
    葉孟峰,「從世界銀行『三柱理論』檢視我國勞工退休保障之建構」,社區發展季刊第123期,2008。臺北:內政部。
    葉孟峰,因應高齡化社會與調整退休年齡,臺灣勞工雙月刊,第3期,頁89-92,2006年。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葉孟峰,有關勞動基準法『同一雇主』規定之探討,臺灣勞工雙月刊第10期,頁32-33,2007年。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詹鎮榮,「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收錄於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頁32-41,2006年3月。
    劉士豪,「民法典與部門民法的契合―以勞動契約(合同)與僱佣契約(合同)的關聯為例」,載:勞動、社會與法,2011,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臺北:元照。
    劉士豪,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禁止董事長及實際負責人出境制度之分析與檢討――勞動債權制度的新思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1期,頁227-273,2009年9月。
    劉士豪,申請積欠工資墊償的資格問題――簡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四年裁字第二五六五號裁定――,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3期,頁193-196,2006年6月。
    劉士豪,我國年金保險改革的另一種觀察,臺灣勞工季刊,第33期,頁32-53,2013年3月。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劉士豪,積欠工資墊償制度所涉及的三個問題--從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四年裁字第二五六五號裁定談起,政大法學評論,第111期,頁185-245,2009年10月。
    劉志鵬,論勞工退休金債權,載:勞動法理論與判決研究,2000年。臺北:元照。
    劉宗德,公私協力與自主規制之公法學理論,月旦法學雜誌,第217期,2013年6月。
    劉宗德,公法與私法之區別,載:制度設計型行政法學,2009年。臺北:元照。
    劉宗德,世紀轉變期之日本社會福祉法制,載:制度設計型行政法學,2009年。臺北:元照。
    劉宗德,行政上法執行制度之合法性論議,月旦法學雜誌,第225期,2014年2月。
    劉宗德,行政私法,載:制度設計型行政法學,2009年。臺北:元照。
    劉宗德,行政法學方法論――兼論行政程序法之行為與制度,載:制度設計型行政法學,2009年。臺北:元照出版社。
    蔡維音,年金請領條件與機制之整合,月旦法學雜誌,第262期,頁5-19,2017年3月。
    蔡維音,評釋字第五七八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11期,頁185-192,2004年8月。
    衛民,「元大京華證券合併案給付資遣費問題探討――臺北地方法院九十年度勞訴字第六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九十年度重勞字第十三號判決」,載: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4期,2006年。臺北:臺灣勞動法學會。
    謝棋楠,美國確定給付退休金計畫之強制保險與年金保險,載: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第5期,2006年。臺北:臺灣勞動法學會。
    鍾秉正,年金財產權之憲法保障──從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34號解釋出發,載:社會福利法制與基本人權保障,2004年。臺北:自版。

    (三)研討會論文、會議記錄
    林明昕,與談意見,從「全國關廠工人連線」事件探討公私法契約之爭議學術研討會,臺灣法學雜誌,第225期,2013年6月,頁113-117。
    林明鏘,與談意見,從「全國關廠工人連線」事件探討公私法契約之爭議學術研討會,臺灣法學雜誌,第225期,2013年6月,頁117-122。
    許宗力,引言,從「全國關廠工人連線」事件探討公私法契約之爭議學術研討會,臺灣法學雜誌,第236期,2013年11月,頁101-104。
    郭明政,失業保險實施後勞基法資遣遣費與退休金制度之再檢討及其修正方向之探討,頁68-86,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0年3月23日「我國資遣費制度學術研討會」。
    郭玲惠,憲法解釋對於勞工法制發展之影響,憲法解釋與法治發展研討會,2005年12月。
    潘世偉,資遣費制度之問題與檢討,頁6-2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0年3月23日「我國資遣費制度學術研討會」。

    (四)研究計畫
    周玟琪,《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臺灣社會規劃之整合型研究--高齡化社會之老人就業與人力資源》,2006年。
    林炫秋,「勞工退休金條例中退休金期待權不可喪失與可隨同移轉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5年。
    林萬億,《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臺灣社會規劃之整合型研究--計劃簡介》,2006年。
    郭明政,「瑞士職業年金法制及其繼受可能性」,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0年。
    鄭麗珍、黃泓智,《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臺灣社會規劃之整合型研究--高齡化社會之老人經濟安全》,2006年。

    (五)學位論文
    李正良,2005,我國勞工退休金相關法制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佳珍,公務人員退休給與制度之改革-以權衡信賴保護、代際正義與公益原則為探討核心,2016年。臺北: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政雄,現代給付行政之行為形式與法律關係―以社會保障給付為中心―,2008年。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郭信甫,勞工退休金專戶法規範之研究,2004年。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昭男,世界銀行年金改革模式及其批判,2001年。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鄢武誠,我國勞動法上勞工退休制度的研究,2000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賴恆盈,行政法律關係之研究―行政法學方法論評析―,2002年。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謝宗穎,關廠勞工清償貸款案法律性質之研究,2013年。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六)官方出版品
    內政部,國際勞工公約及建議書(下) ,1987年。
    立法院公報。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國際勞工公約暨建議書,2000年。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國際勞工公約,2010年。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國際勞工建議書,2010年。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甲子紀事勞工保險60年,2010年
    臺閩地區勞工保險局,勞工保險法規歷次修正條文彙編,1990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996101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961015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