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266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25/144300 (79%)
造访人次 : 51181215      在线人数 : 9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2660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60


    题名: 當代佛教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以法鼓山台北文山區助念組為例
    作者: 李明傑
    贡献者: 李玉珍
    李明傑
    关键词: 法鼓山
    助念
    佛化奠祭
    日期: 2017
    上传时间: 2017-09-13 14:39:37 (UTC+8)
    摘要: 隨著時代的變遷,死亡的課題逐漸受到重視,如何善終是廣受討論的課題。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人體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組成,當壽命即將結束時,四大會逐漸分離。除了四大分解所產生的痛苦之外,人可能也會有彌留的現象,或是對世間迷戀而抗拒即將死亡的事實。此時需要以佛法及助念安住臨終者或亡者的心,使其保持正念。

    聖嚴法師最常提到的一句話是「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因社會大眾對於佛法有諸多誤解,因而建立法鼓山,期望將佛法推廣至社會上每個角落。法鼓山體系有許多護法單位,助念團亦為其中之一,所負責的是人生的最後階段。法鼓山是為一個教育團體,所做的事皆有教育及關懷的功能,大事關懷以關懷完成教育的功能,以教育達成關懷的任務。

    法鼓山成立助念團後,台灣各地區亦紛紛成立助念組,本論文針對台北文山地區的助念組組織及運作進行探究。加入助念組的成員多有過親人往生的經歷,在受過大事關懷的課程培訓後及實際參與助念及佛化奠祭後,對於人的生死觀念有了轉變。受到傳統社會的影響,許多人對於生死大事鮮少談論,透過大事關懷的培訓,學員了解到這不再是個禁忌,了解親人想法與及早準備方可避免遺憾。相較於民間傳統喪葬儀式,佛化奠祭強調往生者進入另一期生命的起點,因此在會場裡是肅穆、莊嚴、隆重的佛事而不是喪事。
    參考文獻: 一、佛教典籍

    《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冊,第0007號。
    《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第360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65號。
    《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第366號。
    《中陰經》,《大正藏》第12冊,第385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第13冊,第412號。
    《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79號。

    二、中文書目

    1.中文書籍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合訂本,彰化市:佛教善來志業中心,1997年。
    李秀娥,《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中市:晨星出版,2015年。
    李覺,《人間的佛教》,台北市:天華出版,1980年。
    呂應鐘,《現代生死學》,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法鼓山小冊子,《誦念關懷儀軌》,台北市:法鼓山文化中心, 2013年。
    周慶華,《死亡學》,台北市:五南,2002年。
    法鼓文化編輯部,《生死50問》,台北市:法鼓文化,2015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1:1930—1988》,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2:1989—1999》,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3:2000—2004》,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4:2005—2009》,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胡文郁等,《臨終關懷與實務》,新北市:空大,2005年。
    胡麗桂,《分享法鼓山》,台北市:法鼓文化,2005年。
    陶立璠,《民俗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9月。
    陳俊輝,《超越生死的智慧》,台北市:宇河文化,2008年。
    常欽聖行,《淨土宗臨終助念法》,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黃天中,《死亡教育概論-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台北市:業強,1991年。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市:武陵,1994年。
    達照,《超越生死:佛教的臨終關懷與生死解脫》,台北市:有鹿文化,2013年。
    鄭志明,《宗教生死學》,台北市:文津出版,2009年。
    鄭志明,《民俗生死學》,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8年。
    鄭振煌,《淨土法門》,台北市:維鬘學會,2015年。
    釋繼程,《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台北市:本事文化,2014年
    釋繼程,《禪觀生死》,台北市:法鼓文化,2016年
    釋慧開,《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台北市:洪葉文化,2004年
    釋慧嚴,《淨土概論》,台北市:東大,1998年
    釋慧律,《臨終被覽》,高雄市:文殊講堂,1999年。
    釋聖嚴,《佛教入門》,台北市:法鼓文化,1979年
    釋聖嚴,《學佛知津》,台北市:法鼓文化,1985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新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
    釋聖嚴,《念佛生淨土》,台北市:法鼓文化,1997年。
    釋聖嚴,《明日的佛教》,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學佛群疑》,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平安的人間》,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法鼓山的方向》,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菩薩戒指要》,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釋聖嚴,《淨土在人間》,台北市:法鼓文化,2003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思學行誼》,新北市:正中書局,2004年。
    釋聖嚴,《歸程》,台北市:法鼓文化,2007年。
    釋聖嚴,《方外看紅塵》,台北市:法鼓文化,2007年。
    釋聖嚴,《歡喜看生死》,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放下的幸福》,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聖嚴,《雪中足跡》,台北市:三采文化,2009年。
    釋聖嚴,《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台北市:法鼓文化,2010年。
    釋聖嚴,《臨終關懷-助念功德怎麼做》,法鼓山智慧隨身書,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0年。
    釋聖嚴口述、李慧菊採訪整理,《歡喜看生死》,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釋果毅,《1989—2001法鼓山年鑑》,台北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5年。
    2.翻譯書籍

    E‧佛洛姆著、欣瑜譯,《心理學與宗教》,台北市:有志圖書,1980年。
    阿姜查(Achan Chan),法園編輯群譯,《靜止的流水》,新北市:慈善精舍,2011年。
    品川嘉也、松田裕之著,長安靜美譯,《死亡的科學-生物壽命如何決定》,台北市: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7年。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台北市:張老師,1996年。
    菲奧納‧鮑伊(Fiona Bowie),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達賴喇嘛著、傑佛瑞‧霍普金斯(Jeffery Hopkins,Ph.D.)英文編譯、丁乃竺譯,《達賴生死書》,台北市:天下雜誌,2003年。

    3.學術叢刊、雜誌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人生》,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2,台北市:大乘文化,1979年。
    張錦德,〈生命最終的道場: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人生雜誌》第289期,《環保自然葬:以綠色向世間告別》,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7年9月。
    楊仁惠,〈何玉秀:終生為人助念〉,《人生雜誌》第231期,《成就人間希望的大願》,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2年11月。
    《人生雜誌》第261期,《病不可怕,害怕的心才可怕》,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5年5月。
    《人生雜誌》第299期,《大師看生死》,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8年7月。
    《人生雜誌》第308期,《再讀聖嚴法師傳記人生》,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09年4月。

    4.期刊論文

    王士峰,〈人生的最後告別如何健康助念〉,《中華禮儀》第二十七期, 2012年。
    黃培禎、郭正典,〈臨終8小時是否為往生淨土的關鍵時段?〉,《佛學與科學2004》,2004年。
    蘇逸玲,〈從佛教觀點論助念〉,《榮總護理》第十八卷第四期,2001年。
    釋自悾,〈法鼓山助念團與喪葬禮儀改革運動〉,《世界宗教學刊19》,2012年。
    釋宗惇、釋滿祥、陳慶餘、釋惠敏等,〈臨終說法與助念之臨床應用〉,《安寧療護雜誌》第9卷第3期, 2004年。
    釋慧開,〈佛教臨終與往生助念之理論建構芻議—以《瑜伽師地論》為主之初探〉,《生死學研究》第九期,嘉義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09年。

    5.學位論文

    王千蕙,《死亡與宗教生活:以佛教臨終助念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年。
    陳仲瑛,《台灣佛教喪禮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鄭文烈,《法鼓山助念團大事關懷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年。
    謝坤欣,《神聖與世俗—從佛教喪葬儀式探討當代台灣殯葬發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謝雯嬋,《佛教助念對喪親者悲傷療癒影響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釋自悾,《佛教助念中的教化與修行:以法鼓山助念團為例》,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4年。

    三、電子網站

    法鼓山福慧念佛會:http://web.ddm.org.tw/main/page_view.aspx?chapid=87&mnuid=1552&modid=441
    法鼓雜誌第190期:
    http://www.ddm.org.tw/maze/190/page2.asp
    柯文哲醫師於2013年演講生死的智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0zhdMwD2Z8
    臺灣殯葬資訊網:
    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47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9156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6008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600801.pdf2110KbAdobe PDF2129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