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52
|
Title: | 從中韓儒學中的「人性、物性」之辨論當代新儒家的「內在超越」說 On the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 Theory of “Immanent Transcen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bate ov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Things” in Chinese and Korean Confucianism |
Authors: | 呂政倚 Lu, Cheng I |
Contributors: | 李明輝 Lee, Ming Huei 呂政倚 Lu, Cheng I |
Keywords: | 朱子 張南軒 湖湘學派 李柬 韓元震 牟宗三 馮耀明 內在超越 人禽之辨 人物性同異論 超驗觀念論 Zhu Xi Zhang Nan-xuan Hu-Hsiang School Yi Gan Han Won-jin Mou Zongsan Fung Yiu-ming Immanent transcende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The theory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thing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
Date: | 2017 |
Issue Date: | 2017-09-13 14:37:00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通過朝鮮朱子學中韓元震與李柬的「人物性同異」之辯,並以當代儒學的「內在超越」說與「人禽之辨」之爭議──即在宋明理學「天道性命相貫通」的內在理路下,如何證成孟子的「人禽之辨」──為問題意識出發,重新檢視宋明儒學、朝鮮儒學與當代儒學中的相關論辯。在此問題意識下,作者一方面發掘湖湘學派內部有關人物性同異的「天命」之辯,一方面藉由湖湘學派內的「天命」之辯、朝鮮後期李柬與韓元震的「人物性同異」論辯、當代儒學中的「內在超越」說與人禽之辨等三場古今、中外有關朱子學「人物性同異」論辯間的對比,深入探討朱子本人與其後詮釋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本論文最後透過當代儒學中「內在超越」說與「人禽之辨」的爭議之釐清,提出(1)理解宋明理學「天道性命相貫通」與當代儒學「內在超越」說的關鍵,在於牟宗三所持的康德「超驗觀念論」之立場;(2)牟宗三的「內在超越」說可作為探討宋明理學與朝鮮儒學「人性、物性同異」論的理論架構,進而凸顯其理論的現代意義。 This thesis clarifies “the theory of immanent transcendenc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in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by reviewing the historical issu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things” originated by Zhu Xi and relevant debates sparked by Korean Confucian scholars Han Won-jin and Yi Gan. On the one hand,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in twelfth century China, Hu-Hsiang scholars had important debates about “the transcendence and absolute universality of Tian-m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explores Zhu Xi’s and later interpreters’ view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things,” focusing on the contrast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ree issues: (1) the Tian-ming debate among Hu-Hsiang scholars, (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things” thematized by Han Won-jin and Yi Gan, and (3) Contemporary Confucia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heory of immanent transcendenc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1) Mou Zongsan’s comprehension of 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both the statement “The Oneness of the Way of Heaven and Human Nature” and “the theory of immanent transcendence.” (2)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Mou Zongsan’s “theory of immanent transcendence” not only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theory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things” in Neo-Confucianism and Korean Confucianism, but also underscores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
Reference: | 一、中、韓古籍原典 中國哲學: 〔隋〕王 通:《文中子中說》。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王懋竑著:《朱子年譜》。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朱子語類》(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朱子文集》(十冊)。陳俊民校訂。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詩集傳》,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四書或問》,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延平問答》,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0-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中庸輯略》,收入嚴佐之編:《朱子全書‧外編》,第1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呂大臨:《中庸解》,陳俊民輯校:《藍田呂氏遺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胡 宏:《知言》。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6 年),第703 冊。 ───:《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胡 廣:《性理大全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6 年),第710-711 冊。 〔宋〕張 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 栻:《張栻全集》(三冊)。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 年。 〔宋〕陳 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游 酢:〈中庸義〉,《宋‧游酢文集》。廣州:延邊大學出版社,1998年。 〔宋〕程顥、程頤著:《河南程氏遺書》,《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收入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3-6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儒學案》,收入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7-8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楊 時:《楊龜山先生全集》(4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宋〕衛 湜:《中庸集說》。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年。 〔宋〕謝良佐撰,朱熹編:《上蔡語錄》,收入嚴佐之編:《朱子全書•外編》,第3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韓國儒學: 尹鳳九:《屏溪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203-205輯。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8年。 玄尚壁:《冠峯遺稿》,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191輯。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7年。 李 柬:《巍巖遺稿》,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190輯。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7年。 李 珥:《栗谷全書》,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44-45輯。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年。 李 滉:《退溪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29-31輯。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年。 李 縡:《陶庵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194-195輯。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7年。 蔡之洪:《鳳巖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205輯。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8年。 韓元震:《南塘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201-202輯。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8年。 ───:《朱子言論同異考》,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2輯子部2。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權尚夏:《寒水齋集》,收入《韓國文集叢刊》,第151輯。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5年。 二、外文文獻 Beck, L. W.: A Commentary on Kant’s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Chicago: The Unive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Frankena, William K.: Ethic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3. Hamlyn, D. W.: Metaphysic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Russell, Bertrand: A Critical Eexpo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Leibniz. London: G. Allen & Unwin, 1951.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trans. by Lewis White Beck. New York: Liberal Arts Press, 1956.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ans. by H. J. Pat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中譯本: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Schoedinger, Andrew B.: Inteoduction to Metaphysics: The Fundametal Questions. Buffalo, N.Y. : Prometheus Books, 1991. 三、近人專著 中、港、臺: 方東美:《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田 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牟宗三:《王陽明的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心體與性體》第1-3冊。臺北:正中書局,1995-1996年。 ───:《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吳展良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韓〕李丙燾:《韓國儒學史略》。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86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臺北:正中書局,1960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李甦平:《韓國儒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邢麗菊:《韓國儒學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時代性理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韓〕柳承國著,傅濟功譯述:《韓國儒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著,姜日天譯:《韓國儒學與現代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郝大維(David L. Hall)、安樂哲(Roger T. Ames)著,蔣弋為、李志林譯:《孔子哲學思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韓〕崔英辰:《韓國儒學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著,邢麗菊譯:《韓國儒學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 ───:《朱熹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年。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東亞儒學九論》。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陳榮捷:《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陳榮華:《形上學 : 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出版社,2013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3冊上、下。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彭孟堯:《形上學要義》。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89年。 ───:《「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哲學觀點看當代新儒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當代儒學思辯錄》。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劉國英、張燦輝編:《無涯理境──勞思光的學問與思想》。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蔡方鹿編:《張栻與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蔡茂松:《朱子學》。臺南:大千世界出版社,2007年。 蔡振豐主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臺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鄭家棟、葉海煙編:《新儒家評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錢 穆:《朱子新學案》(5冊)。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韓國哲學會編:《韓國哲學史》(上、中、下三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韓國: 《湖洛論爭》,收入《韓國哲儒學思想論文選集》,第27冊。首爾:弗咸文化社,1993年。 《脫朱子學(2)──人物性論爭》,收入《韓國哲儒學思想論文選集》,第87冊,補遺篇。首爾:弗咸文化社,1997年。 금장태〔琴章泰〕:《朝鮮 後期의 儒學思想》〔朝鮮後期的儒學思想〕。首爾:首爾大學出版部,1998年。 문석윤〔文錫胤〕:《湖洛論爭:形成과 展開》[湖洛論爭:形成與展開]。高陽:東與西,2006年。 배종호〔裴宗鎬〕:《韓國儒學史》。首爾:延世大學出版部,1975年。 이상곤〔李相坤〕:《한 원진: 18세기 기호유학을 이끈 호학의 일인자》〔韓元震:引領18世紀畿湖儒學的湖學的第一人〕。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2009年。 四、專書、期刊論文 中、港、臺: 〔韓〕安載皓(Jae-Ho Ahn):〈巍巖李柬之「實事」論管窺──朝鮮儒人物性同異論爭中「同論」之代表思想〉,《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12期(2013年12月),頁135-152。 安樂哲(Roger T. Ames)著,張燕華譯:〈中國式的超越,抑或龜龜相馱以至無窮〉,收於蕭振邦主編:《儒學的現代反思》(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頁41-66。 〔韓〕朴勝顯:〈巍巖李柬人物性同論與心性一致論之研究〉,《哲學與文化》,第41卷第8期(2014年8月),頁63-79。 吳亞楠:〈張栻、朱熹對「太極」與「性」關係的不同解讀〉,《江淮論壇》,2016年 第1期,頁81-88。 吳亞楠:〈張栻「太極」即「性」說辨析〉,《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2期,頁89-96。 李明輝:〈朱子論惡之根源〉,收入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上冊,頁551-580。 ───:〈儒家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問題〉,收入楊祖漢編:《儒學與當今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頁55-74;亦收入鄭家棟、葉海煙編:《新儒家評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頁197-215。 ───:〈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 期(1996 年3月),頁175-196;亦收入李明輝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頁35-52。 ───:〈再論儒家思想中的「內在超越性」〉,收入劉述先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223-240。 ───:〈朱子的「仁說」及其與湖湘學派的辯論〉,收入氏著:《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頁79-121。 ───:〈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收入李明輝、林維杰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會通與轉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頁15-70。 ───:〈韓儒韓元震對王陽明思想的批評〉,收入鍾彩鈞編:《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視域中的儒學:傳統的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頁257-294。 〔韓〕李愛熙:〈朱熹的人物性論──兼談韓國朝鮮時代性理學論爭的根源〉,收入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上冊,頁483-495。 李瑞全:〈《知言》之版本源流和章節考訂──並論張南軒「《知言》序」與朱子「中和舊說」期間對五峰學之理解〉,《鵝湖學誌》,第48期(2012年6月),頁39-86。 肖永奎:〈張栻性論思想及其源流辨析〉,收入蔡方鹿編:《張栻與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頁260-274。 邢麗菊:〈朝鮮朝時期「人物性同異」論爭的理論來源及其差異──巍巖李柬與南塘韓元震之人物性同異論比較〉,《哲學研究》,2008年第11期,頁62-69。 ───:〈朱熹的「理氣同異論」與韓國儒學史上的人物性同異論爭〉,《儒教文化研究》(國際版),第14輯(2010年8月),頁97-114。 ───:〈朝鮮時期的「未發」論辨及其理論差異──以巍巖與南塘為中心〉,《哲學研究》,2011年第1期,頁54-60。 ───:〈朝鮮儒者南塘的人物性異論及對朱熹理論的新發展〉,《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1期,頁23-28。 ───:〈朝鮮儒者巍巖的未發心性論以及對朱熹理論的新闡釋〉,《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4期,頁118-123+12。 林月惠:〈朱子與劉蕺山對《中庸》首章的詮釋〉,收入氏著:《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頁277-354。 ───:〈牟宗三對宋明理學的詮釋與衡定──從黃宗羲對于「天命流行之體」之誤解談起〉,收入氏著:《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頁355-387。 ───:〈韓國儒學史「主理∕主氣」解釋框架之檢討:兼論東亞的宋明理學研究〉,收入鍾彩鈞編:《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視域中的儒學:傳統的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13年),頁201-256。 〔韓〕林明熙:〈韓元震哲學與人物性異論〉,《哲學與文化》,第41卷第8期(2014年8月),頁81-97。 邱黃海:〈儒學的超越與內在問題〉,《跨文化哲學中的工夫論與內在超越性》(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年),頁195-218。 〔韓〕金哲運:〈農巖金昌協、三淵金昌翕「人性與物性同論」之研究〉,《哲學與文化》,第41卷第8期(2014年8月),頁41-61。 〔韓〕金起賢:〈湖洛論辯之兩種未發論──韓儒巍巖李柬和南塘韓元震對未發論之不同解釋〉,《鵝湖學誌》,第36期(2006年6月),頁89-108。 〔韓〕姜真碩:〈栗谷哲學與人物性同異論之成立〉,《哲學與文化》,第41卷第8期(2014年8月),頁23-40。 洪漢鼎:〈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 期(1999 年9月),頁33-57。 孫振青:〈朱熹的理氣概念與亞里斯多德的形質概念之比較〉,收入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上冊,頁751-768。 郝大維、安樂哲著:〈殊途同歸──詮釋孔子思想的三項基本預設假定〉,《大陸雜誌》,第68卷第5期(1984年5月)。 〔韓〕高在旭:〈導論:人物性同異論爭在韓國儒學史上的意義──人物性同異論之發生、展開及意義〉,《哲學與文化》,第41卷第8期(2014年8月),頁3-21。 〔韓〕崔英辰著,邢麗菊譯:〈朝鮮王朝時期儒學思想的基本問題──以性理學和實學思想為中心〉,《哲學研究》,2006年第4期,頁91-94。 ───:〈朝鮮時期儒學思想史的分類方式及其問題點──以主理、主氣問題為中心〉,《世界哲學》,第2008年第2輯,頁102-108。 〔韓〕崔英辰著、鄭淵友著,邢麗菊譯:〈朝鮮後期儒學者對《孟子》「生之謂性」章的解釋:人與自然的道德問題〉,《儒林》,第2006年第3輯。 張子立:〈試析「道德的形上學」兩種創生型態:「本體宇宙論的創生」與「實現物自身的創生」〉,收入汪文聖編:《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頁99-125。 盛 坷:〈「內在超越」的「存在論」特質與工夫論〉,《跨文化哲學中的工夫論與內在超越性》(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年),頁219-240。 郭曉東:〈論朱子在對《中庸》的詮釋過程中受呂與叔的影響及其對呂氏的批評〉,收入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頁293-324。 陳代湘:〈朱子與張栻的思想異同〉,《湖湘論壇》,2010年第1期,頁71-76。 陳佳銘:〈朱子格物思想中「心與理」的屬性與關係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2013 年3月),頁149-182。 陳祺助:〈王船山對四種人性論的批評及其理論依據〉,《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2009年7月),頁231-267。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於牟宗三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討論〉,《當代儒學研究》第8期(2010年6月),頁143-173。 曾 亦:〈張南軒與胡五峰之異同及其學術之演變〉,《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頁19-25。 粟品孝:〈張栻《太極圖解》的完整再現〉,收入蔡方鹿編:《張栻與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頁253-259。 馮耀明:〈朱熹心性論的重建〉,收入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上冊,頁439-461。 ───:〈判教與判準──當代新儒學之二判〉,《哲學研究》,1995年11期,頁51-64。後改題為〈當代新儒家的判教與判準〉,收入氏著:《「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哲學觀點看當代新儒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75-98。 ───:〈本質主義與儒家傳統〉,《鵝湖學誌》,第16期(1996年6月),頁53-99。 ───:〈儒學的理性重建與典範轉移〉,《人文中國學報》,第5期(1998年4月),頁67-87。 ───:〈儒家本質與大心主義──敬答楊祖漢先生〉,《鵝湖學誌》,第20期(1998年6月),頁215-250。 ───:〈中西哲學中的思想實驗〉,《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6期(2000年6月),頁514-521。 ───:〈勞思光與新儒家〉,《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8期(1999年8月),頁712-720;後收入劉國英、張燦輝編:《無涯理境──勞思光的學問與思想》(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頁87-99。 ───:〈從分析哲學觀點看天人之際學說的根本問題〉,《人文中國學報》,第16期(2010年9月),頁335-356。 黃慧英:〈論孔孟學說之偏重──從人禽之辨出發〉,劉述先、鄭宗義、馮耀明編輯:《天人之際與人禽之辨──比較與多元的觀點》(新亞學術集刊》第17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1年)。 黃瑩暖:〈朱子格物之心性理論與工夫義蘊的再探討〉,《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2009年7月),頁35-58。 楊柱才:〈張栻《太極圖說解》及其太極體性論〉,《張栻與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頁240-251。 楊祖漢:〈朝鮮儒者關於「四端七情」的討論〉,收入其《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栗谷對朱子哲學的詮釋〉,收入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朱子對孟子的詮釋〉,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頁129-152。 ───:〈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詮〉,《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3月),頁195-210。 ───:〈從朱子的「敬論」看朱子思想形態的歸屬〉,收於吳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72-86。 ───:〈從良知學之發展看朱子思想的型態〉,收於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臺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頁157-176。 ───:〈韓儒奇蘆沙「主理」的論辯及「理一分殊」論〉,收於黃俊傑編:《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臺北:臺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頁173-196。 ───:〈艮齋與遂菴權尚夏的思想同異及其特徵〉,《艮齋學論叢》,第13輯(2012年2月),頁67-86。 楊儒賓:〈氣質之性的問題〉,《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頁333-367。 ───:〈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6卷第1期,2009年6月,頁29-63。 劉述先:〈有關理學的幾個重要問題的再反思〉,收入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上冊,頁263-279。 ───:〈論宗教的超越與內在〉,《二十一世紀》,總第50輯(1998年12月),頁99-109。 ───:〈超越與內在之問題再省思〉,收入劉述先、林月惠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11-42。 蔡仁厚:〈宋明理學分系問題論衡〉,《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8期(2004年8月),頁3-14。 蔡茂松:〈韓儒李栗谷理氣思想及其性情論研析〉,《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3期(1976年7月)。 ───:〈湖洛兩論之研究:韓儒李巍岩與韓南塘對人物之性同異問題之論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6期(1979年7月),頁223-249。 ───:〈退溪主敬與栗谷主誠的理學特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1980年10月)。 ───:〈韓儒任鹿門性理學研析〉,《韓國學報》,第5期(1985年12月)。 ───:〈韓儒奇蘆沙的性理學研析〉,《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1989年3月)。 ───:〈朱子的四端七情理發氣發問題〉,《中華學苑》,第55期(2001年2月)。 蔡家和:〈艮齋與巍巖李柬的思想同異及其特徵〉,《艮齋學論叢》,第13輯(2012年2月),頁121-144。 〔韓〕鄭仁在:〈朱子學在韓國的展開〉,收入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頁297-329。 鄭宗義:〈心性與天道──論勞思光對儒學的詮釋〉,收入劉國英、張燦輝編:《無涯理境──勞思光的學問與思想》(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頁57-85。 鄭家棟:〈「超越」與「內在超越」──牟宗三與康德之間〉,《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 期(2000 年3 月),頁339-370。 賴品超:〈超越者的內在性與內在者的超越性──評牟宗三對儒、耶的分判〉,收入劉述先、林月惠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11-42。 鍾彩鈞:〈謝上蔡、李延平與朱子早年思想〉,《清華學報》,第37卷第1期(2007年6月),頁35-73。 蘇費翔(Christian Soffel):〈張栻《太極圖解》與《西山讀書記》逸文〉,《嘉大中文學報》〔2009年3月〕,頁223-250;後又以〈張栻《太極圖解》與《西山讀書記》所存逸文〉,收錄於《中國學術》第29輯〔2011年6月〕,頁199-223。 〔韓〕蘇鉉盛:〈張栻的《太極解》〉,收入陳來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372-403。 韓國: 김기주[金基柱]:〈洛學과 湖學, 그 분화의 근원을 찾아서〉[洛學與湖學,其分化根源之探究],《汎韓哲學》,第35卷(2004年),頁241-264。 김낙진[金洛真]:〈정시한(丁時翰), 이식(李식)과 이간(李柬), 한원진(韓元震)의 인물성동이론(人物性同異論) 비교〉[丁時翰、李植與李柬、韓元震的人物性同異論比較],《한국 철학논집》[韓國哲學論集],第26卷(2009年),頁151-183。 ───:〈萬物一體論과 人物性同異論을 통해 본 明 儒學과 朝鮮 儒學의 비교〉[從萬物一體論與人物性同異論來看明代儒學與朝鮮儒學之比較],《유교사상문화연구》[儒教思想文化研究],第39卷(2010年),頁231-268。 김종수[金鍾秀]:〈西溪 朴世堂의 人物性同異論──考(1): 性同論批判〉[西溪 朴世堂的人物性同異論──考(1):性同論批判],《儒教文化研究》,第9期(2007年),頁293-333。 김현우[Kim, Hyen-Woo]:〈조선 후기 호락논쟁(湖洛論爭)에서 보이는 근대적 사유에 관한 연구〉[從朝鮮後期湖洛論爭看到的與近代思維相關的研究],《인문사회과학연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11卷第2期(2010年),頁199-234。 김형찬[金亨贊]:〈性의 구조와 理•氣의 不離•不雜性에 관한 연구 ─ 李柬과 韓元震의 人性物性論爭을 중심으로〉[性的構造與理氣不離不雜的相關研究──以李柬與韓元震的人性物性論爭為中心],《東洋哲學》,第7卷(1996年),頁21-41。 문석윤[文錫胤]:〈巍巖 李柬과 南塘 韓元震의 人物性同異論辨에 관한 연구〉[關於巍巖 李柬與南塘 韓元震的人物性同異論辨之研究],《동방학지》[東方學志],第118卷(2002年),頁195-234。 박홍식[朴洪植]:〈인물성동이론〉[人物性同異論],《論文集》,第16卷第1期(1998年),頁3-19。 안은수[安銀洙]:〈李柬의 五常論〉[李柬的五常論],《유교사상문화연구》[儒教思想文化研究],第19卷(2003年),頁157-185。 ───:〈韓元震의 人物性 異論과 『주역』 이해〉[韓元震的人物性異論與對《周易》的理解],《유교사상문화연구》[儒教思想文化研究],第21卷(2004年),頁75-98。 유영희[Young Hee Rhyu]:〈인물성동이론(人物性同異論) 연구(研究) 성과(成果)를 통해 본 “같음”과 “다름”의 의미〉[從人物性同異論的研究成果來看「同」「異」的意義],《한국사상과 문화》[韓國思想與文化],第58卷(2011年),頁333-351。 유원기[Weon Ki Yoo]:〈동서양의 인물성동이론(人物性同異論)〉[東西方的人物性同異論],《동서철학연구》[東西哲學研究],第52卷(2009年),頁301-324。 이대희[Lee Dae-Hee], 김춘태[Kim Chun-Tae], 박영길[朴榮吉], 김동근[金東根]:〈조선조 후기의 인물성동이논변에 대한 학제적 연구: 철학, 사회학 및 정치학적 접근〉[對於朝鮮後期的人物性同異論辯的跨學科研究:以哲學、社會學以及政治學為進路],《哲學論叢》,第54卷(2008年),頁75-97。 이애희[李愛熙]:〈퇴계의 인성(人性)•물성론(物性論)에 대한 연구〉[對於退溪的人性、物性論之研究],《退溪學報》,第75卷第1期(1992年8月),頁142-145。 ───:〈韓元震(1682~1751)의 人性•物性論〉[韓元震(1682-1751)的人性、物性論],《韓國思想史學》,第19卷(2002年),頁283-305。 이영자[李英子]:〈호락논쟁(湖洛論爭)에 있어서 율곡(栗谷) 이통기국설(理通氣局說)의 영향〉[栗谷理通氣局說對湖論論爭的影響],《동서철학연구》[東西哲學研究],第41卷(2006年),頁165-189。 이종우[李宗雨]:〈19세기 영남학파(嶺南學派)의 인물성동이론쟁(人物性同異論爭) 비판(批判) ─ 한주(寒洲) 이진상(李震相) 비판(批判)을 중심으로 ─ 〉[19世紀嶺南學派的人物性同異論爭批判──以寒洲李震相的批判為中心],《유교사상연구》[儒教思想研究],第36卷(2009年),頁231-247。 이천승[李天承]:〈한국철학: 낙학(洛學)의 종장으로서 농암 김창협의 인물성동론(人物性同論)재검토〉[對朝鮮洛學宗師農嚴金昌協人物性同論的再探討],《東洋哲學研究》,第71卷(2012年),頁35-54。 장숙필[張淑必]:〈율곡 이이의 이통기국설 (理通氣局說) 과 인물성론 (人物性論)〉[栗谷李珥的理通氣局說與人物性論],《栗谷學報》,第14卷(2000年),頁48-80。 ───:〈호락논쟁 이전 율곡학파의 미발론과 인물성동이론〉[湖洛論爭以前栗谷學派的未發論與人物性同異論],《율곡사상연구》[栗谷思想研究],第26卷(2013年),頁37-69。 전병술[田炳述]:〈艮齋와 南塘 韓元震의 思想同異와 特徵〉[艮齋與南塘韓元震的思想同異及其特徵],《간재학논총》,第13卷(2012年),頁145-167。 정혜정[Hye Jung Jung]:〈전통사유의 연맥을 통해 본 동학의 개체성 이해: 인물성동이론(人物性同異論)에서 동학의 “일리만수(一理萬殊)”까지〉[從傳統思維脈絡來看的東學的個體性理解:從人物性同異論到東學的一理萬殊],《동학학보》[東學學報],第17卷(2009年),頁155-190。 최영진[崔英辰]:〈茶山 人性•物性論의 思想史的 位相: 湖洛論爭의 人物性同異論과 관련하여〉[茶山人性、物性論的思想史的地位:關於湖洛論爭的人物性同異論],《哲學》,第68卷(2001年),頁5-34。 홍정근[洪正根]:〈인물성동이논쟁의 요인 ─ 외암과 남당의 용어 분석을 중심으로 ─〉[人物性同異論論爭的要因──以巍巖與南塘的用語分析為中心],《한국사상사학》[韓國思想史學],第18卷(2002年),頁405-436。 ───:〈韓元震의 性三層說에 대한 任聖周의 批判〉[任聖周對於韓元震的性三層說之批判],《陽明學》,第10號(2003年8月),頁341-366。 ───:〈조선 후기의 주체와 타자 인식; 조선후기 주체와 타자인식의 철학적 기반 1 ─ 외암(巍巖)과 남당(南塘)의 인성, 물성론을 중심으로〉[朝鮮後期的主體與他者認知;朝鮮後期主體與他者認知的哲學性基礎1──以巍巖與南塘的人性、物性論為中心],《韓國思想史學》,第27卷(2006年),頁97-122。 五、碩、博士論文 碩士論文: 沈享民:《朱熹理一分殊哲學之溯源與開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4年。 張子立:《朱子倫理觀爭議評述:以牟宗三的批判觀點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2000年。 游騰達:《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 謝仁真:《析論朱熹與張栻的仁說及其論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博士論文: 中、臺: 〔韓〕延在欽:《朱熹心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6月。 林宏仁:《勞思光宋明儒學方法論辨析》。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2012年。 〔韓〕金起賢:《朱子學在韓國的流衍及其影響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1995年。 陳佳銘:《朱子理氣論在儒家形上體系中的定位問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2006年。 鄭相峰:《朱子心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4年。 〔韓〕蘇鉉盛:《張栻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 韓國: 邢麗菊[형려국]:《南塘/巍巖 人物性同異論의 比較 研究: 朱子의 理氣同異論과 聯關하여》[南塘∕巍巖人物性同異論的比較研究:有關朱子的理氣同異論]。首爾:성균관대학교 일반대학원成均館大學一般大學院,2009年。 李永春:《巍巖•李柬의 心性論研究: 人物性俱同論과 未發心體本善論을 中心으로》[巍巖李柬的心性論研究:以人物性俱同論與未發心體本善論為中心]。建國大學院哲學科,1990年。 李相坤:《南塘 韓元震의 氣質性理學研究》[南塘韓元震的氣質性理學研究]。圓光大學研究所佛教學科東洋哲學專攻,1990年。 李愛熙:《朝鮮後期의 人性과 物性에 대한論爭의 研究: 18世紀의 論爭을 中心으로》[對於朝鮮後期的人性與物性之論爭研究:以18世紀的論爭為中心]。高麗大學校大學院哲學科,1990年。 全仁植:《李柬과 韓元震의 未發•五常 論辨研究》[李柬與韓元震的未發、五常論辨研究]。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哲學宗教專攻,1998年。 李向俊:《南塘 韓元震의 性論 研究》[南塘韓元震的性論研究]。光州:全南大學校大學院哲學科,2002年。 任元彬:《南塘韓元震哲學의理에관한研究 : 理와知覺論을中心으로》[關於南塘韓元震哲學的理之研究:以理與知覺論為中心]。延世大學校哲學科,1994年。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951545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450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450101.pdf | 2362Kb | Adobe PDF2 | 767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