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225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0989196      線上人數 : 89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255


    題名: 李登輝時期我國國家安全的建構與挑戰
    The Construction and Challenge of China `s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eriod of Lee Teng-hui
    作者: 李世敏
    Lee, Shih Min
    貢獻者: 朱新民
    Zhu, Xinmin
    李世敏
    Lee, Shih Min
    關鍵詞: 國家安全
    現代化國家
    安全制度
    National security
    Modern state
    Security system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017-08-28 11:59:52 (UTC+8)
    摘要: 美國前國防部長布朗(Harold Brown)曾對國家安全下過一個定義:「國家安全是一種保存國家物資和領土完整,在合理的條件上維持其與世界其他地區之經濟關係;保護其國家特性、制度,和統治不受外力擾亂,以及有效控制其國界的能力。」布朗所體認的國家安全,實已經包含國家的政治、經濟及軍事制度,並擴張到國際關係的層面。國內學者紐先鍾先生在界定國家安全時特別重視「對抗威脅」,他說:「國家安全是國家利益受到威脅時,對抗各種威脅所採取的有效措施。」沒有威脅就沒有安全問題,而安全是人類基本需求,故安全一旦形成「問題」就要立即加以對抗克服之。
    本論文是要探討1996年李登輝時期對國家安全的建構與挑戰,自1995年「江八點」與「李六條」的提出,兩岸看似一片和諧,但之後因李登輝訪美所引起的1996年台海危機及1997年「特殊國與國論」認同「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所引起的國家安全威脅,探討我國國家安全的建構與挑戰,從1987年7月台灣地區奉總統令解除戒嚴,人民開始正式享有憲法第14條結社自由權利,各種意識型態之黨派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接著1996年5月動員勘亂終止,這段期間顯然是我國邁向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轉型期,政治制度與法治規範在變革,國家安全制度的調整是其中的焦點,爭論最多,各黨派著力也最多。但絕大多數的意見,是期盼我國的國家安全制度能合乎現代民主理念,使我國從一個「開發中」國家,轉型成為「已開發」國家。
    Former US Defense Minister Harold Brown has defined a state of national security: "National security is a way of preserving national goods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maintaining it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on reasonable terms; protecting its national identity, System, and domination from external forces,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ir borders. "Brown`s national security, which has already included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systems, has expanded to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security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against threats when national interests are threatened," he said, adding that "national security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against threats." There is no security problem without security, and security Is the basic needs of mankind, so the security once the formation of "problem" will immediately be confrontation to overcome.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and challenges of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eriod of the Lee Teng-hui period in 1996.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Jiang eight points" and "Li Six point" in 1995, the two sides seem to be in harmony,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in 1997 and the "special state and the country" in 1997, "Taiwan is a sovereign independent country", caused by the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s, to explore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construction and challenges, from July 1987 in Taiwan by the President ordered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 The people began to formally enjoy the Constitution of Article 14 freedom of association, a variety of ideology of the parties have mushroomed. And then in May 1996 to mobilize the end of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eriod is clearly an important transition period towards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rule of law in the reform, the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adjustment is one of the focus, the most controversial, the parties work most. But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views are that our country`s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can conform to the modern democratic ideology and transform our country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into a "developed" country.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份
    ˙(一)政府出版品
    ˙三軍大學,美國軍語辭典(台北:三軍大學,1975年)。
    ˙美國國防大學編,美國國防政策之制定(台北:三軍大學譯,1980年9月)。
    ˙國防部情報局,中共編「戰爭與戰略問題研究」(密)(1988年3月)。
    ˙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桃園:國防大學,2004年)。
    ˙國防報告書編纂小組,「中華民國87-89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1998-2000年)。
    ˙國防報告書編纂小組,「中華民國97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8年)。


    ˙(二)專書
    ˙丁松泉,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丁渝洲,臺灣安全戰略評估2003-2004(臺北:財團法人兩岸遠景交流基金會,
    2004年)。
    ˙丁渝洲等,台灣安全戰略評估(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丁樹範,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冷戰後中國外交發展的脈絡(台北:新新聞出
    版社,民國91年)。
    ˙子杉,國家的選擇與安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安全觀的演變與重構(上海:上
    海三聯書局,2005年)。
    ˙牛新春,論布希政府對外政策中的單邊主義:反恐背景下美國全球戰略(北京:
    時事出版社,2004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歐研究中心,反恐背景下美國全球戰略(北京:
    時事出版社,2004年)。
    ˙王丰,登輝元年(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王玉玲,由兩岸關係探討台灣的統獨問題 以博奕理論析之(台北:桂冠,1996
    年)。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大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4年)。
    ˙王輝青,國家安全戰略的制定(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卡里札德(Zalmay Khalizad)等合著,美國與亞洲(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黃俊彥等譯(台北: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史溫(MichaelD.Swaine)、特里斯(AshleyJ.Tellis)合著,解釋中國大戰略:
    過去、現在和未來(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Present,andFuture)(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
    林添貴譯(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
    ˙朱蓓蕾,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台北:財團法人兩岸遠景交流基金會,2004
    年)。
    ˙朱蓓蕾,兩岸交流的非傳統安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國共產黨
    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宋學文、藍於琛,小國外交的理論基礎:1996 年三月台海危機中的美國-台灣-中共三角關係(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98年)。
    ˙宋學文、吳英明、林德昌編,全球化與非政府組織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台北:
    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
    ˙李白虹,防阻顛覆戰爭的心理戰略(台北:新生報出版社,1981年10月)。
    ˙李際均,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李忠誠,中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環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潔明(James R.Lilley),唐思(Chuck Downs)合編;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
    臺灣有沒有明天﹖臺海危機美中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2月﹚。
    ˙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戰略論(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
    ˙台灣經濟研究院,東亞經貿整合的中長期趨勢與台灣定位(台北:台灣經濟
    研究院,2004年)。
    ˙米而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王義桅、唐小松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沈立人主編,中國經濟.重大決策始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沈偉烈、陸俊元,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戰爭論(Von Kriege),中國人民解
    放軍軍事科學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伯斯坦(Daniel Burstein)、德凱基澤(Arne J.Dekeijzer)合著,巨龍(Big
    Dragon),孫英春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 Munro)合著,即將到來的
    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許綬南譯(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年)。
    ˙吳傳國,國軍軍官對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中華戰
    略學會,2004年5月)。
    ˙門洪華,建構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金 鑫,世界問題報告—從世界的視角觀照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2年)。
    ˙奈斯比(Johm Naisbitt),亞洲大趨勢(Megatrends Asia),林蔭庭譯(台
    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林碧炤,台灣安全的環境因素-台灣安全戰略評估(台北:兩岸交流基金會出版,2003-2004年)。
    ˙俞正梁,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日、俄、歐(盟)和中國(北京:中
    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俞新天,在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下:中國戰略機遇期的對外戰略縱論(北
    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
    ˙俞新天,倡導和推動東亞區域合作(上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
    ˙約翰斯頓(Alastair Iain Johnston)、羅斯編(Robert Ross)主編,與中國
    接觸:對應一個崛起的大國(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新華出版社,2001年)。
    ˙馬振崗,世界大勢與中國和平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徐成方,和平方略:中國外交策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徐堅,國際環境與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國家安全叢書(2001-2003)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台北2001-2003
    年)。
    ˙陳明通,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2005年11月)。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3月)。
    ˙陳福成,國家安全論壇(台北:時英出版社2007年2月)。
    ˙陳有為,鄧小平外交戰略及鄧後中國外交(台北:台北新聞文化出版社,1994
    年)。
    ˙陳忠偉,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3/2004(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陳東曉,聯合國:新議程和新挑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陳重城,當前中國大陸所面臨的社會問題:發現當代中國(台北:揚智出版社,
    2003年)。
    ˙陳佩源、夏立平,新世紀機遇期與中國國際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年)。
    ˙梁守德、洪銀嫻,國際政治概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
    ˙張亞中,全球化的台灣安全(桃園:國防大學,2002年4月)。
    ˙張亞中,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3月)。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
    版社,1999年)。
    ˙莊國平,台灣安全的抉擇與困境》,(台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1
    年2 月)。
    ˙翁明賢主編,新戰略論(台北:五南書局,2007年)。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文化,2002年)。
    ˙黃碩風,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9月)。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縣:調查局,2004年)。
    ˙黃仁偉,2005年中國周邊形式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
    ˙黃仁偉,中國崛起的時間和空間(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
    ˙曹俊漢,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實踐(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9年4月)。
    ˙陸忠偉,非傳統性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1月)。
    ˙梅孑編譯,美國國家安全報告彙編(北京:時事,1996年)。
    ˙傅勇,非傳統安全與中國(上海:人民,2007年12月)。
    ˙雷克。《軍事戰略的含義》,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北京:軍事科學出
    版社,1986年),中國軍事科學院計劃組織部編,戰爭與戰略問題研究(1986
    年)。
    ˙Dorff, Robert H.著,戰略發展初探(A Primer in Strategic Development), Joseph R. Cerami and James F. Holocomb, Jr.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陸軍戰略學院戰略指南」(U.S. Army War College Guide to Strateg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年2 月)。
    ˙鈕先鍾,大戰略漫談(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7年5月)。
    ˙鈕先鍾著,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鈕先鍾著,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鈕先鍾著,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3月)。
    ˙鈕先鍾譯,薄富爾-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鈕先鐘,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劉靜波,21世紀初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5月)。
    ˙趙明義,當代國家安全法制探討(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6月)。
    ˙趙明義,國家安全理論與實際(台北:時英出版社,2008年6月)。
    ˙蔣緯國,柔性攻勢(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12月)。
    ˙謝漢烈,心理戰略(台北:三軍大學政研所,1976年11月初版)。
    ˙彭澎,和平崛起論:中國重塑大國之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童振源,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生智出版社,2003)。
    ˙楊開煌,出手—胡政權對台政策初探(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
    ˙裘兆琳,美台中三角關係之挑戰與國家安全,台灣安全戰略評估
    2003-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翟曉敏,伙伴與對手—中國對美戰略的基本定位(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年)。
    ˙劉小彪,唱衰中國的背後:從威脅到崩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
    ˙劉光國,2003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年)。
    ˙劉杰,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年)。
    ˙蔡東杰,兩岸外交策略與對外關係(台北:高立圖書出版社,2001年)。
    ˙蔡瑋,中共和平發展對兩岸關係的戰略意涵》。(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5
    年)。
    ˙鄭必堅,論中國和平崛起發展新道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
    ˙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閻學通,國際形勢與台灣問題預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羅昭融,國際新秩序與中國戰略大展望(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1997年)。
    ˙蘇長河,多邊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三)碩博士畢業論文
    ˙王世明,「中共大國外交與伙伴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
    (2003年)。
    ˙林吉郎,「我國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整合性緊急管理政策與機制」,國立台灣
    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周嘉璐,「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南亞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
    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葉定國,「論台灣的國家安全─一個國際關係建構主義觀點的研究」,國立中山
    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劉慶元,「後冷戰時期中共國家安全戰略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2年4月)。
    ˙羅元志,「冷戰後中國的戰略選擇對亞太安全體制形成之影響」,東海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四)期刊論文
    ˙于麗,「中國的和平崛起與東亞安全合作」,太平洋學報,第12期(2004年12
    月),頁33-39。
    ˙方向,「中國重整海權與和平崛起」,軍事文摘,第9期(2005年9月),頁20-24。
    ˙尹承德,「對世界戰略格局的幾點思考」,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5年2月),
    頁28-32。
    ˙王緝思,「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與中美關系」,當代世界,第7期(2002年7
    月),頁5-8。
    ˙王和興,「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十大趨勢」,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2
    年2月),頁8-16。
    ˙王紹光、胡鞍鋼、丁元竹,「經濟繁榮背後的社會不穩定」,戰略與管理,第
    52期(2002年3月),頁26。
    ˙王緝思,「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外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2003年),
    頁136-142。
    ˙王緝思,「淺論中美關系的大環境和發展趨勢」,美國研究,第1期(2006年1
    月),頁91-93。
    ˙王昆義、蔡裕明,「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戰略思維」,全
    球政治評論,第9期(2005年9月),頁43-84。
    ˙巴瑞.布贊(Barry Buzan),「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日關係與中美關係」,世界
    經濟與政治,第7期(2006年7月),頁3-5。
    ˙朱蓓蕾,「兩岸交流衍生的治安問題─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概念分析」,中國
    大陸研究,第46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39。
    ˙江凌飛,「關於國家安全戰略選擇的若干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2002
    年11月),頁7-8。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
    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第36卷1期(2005年1月),頁3-45。
    ˙刑廣程,「由中俄關係變化引發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2003年4
    月),頁17-18。
    ˙李文,「中國和平崛起:何以能與何以為」,當代亞太,第5期(2004年),頁
    3-6。
    ˙李長久,「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形勢」,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2年2月),頁
    18-20。
    ˙伊承德,「中美關係走向良性互動」,瞭望新聞週刊,第16期(2006年4月),
    頁56。
    ˙吳安家,「論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遠景基金會季刊,3卷3期(2002年),
    頁137-160。
    ˙宋學文,「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對我國公共政策研究之影響:並兼論對兩岸關係
    研究之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頁9。
    ˙沈驥如,「簡論布里辛斯基的新著『大棋局』論21世紀的中美關係」,世界經
    濟與政治,第6期(1998年6月),頁38-40。
    ˙何思慎,「靖國神社參拜與兩岸的『對日觀』」,新聞深度分析簡訊,第116期(2005
    年5月20日),頁8-10。
    ˙何正斌、邢丞,「中國和平崛起對國際分工的影響」,集團經濟研究,第2期(
    2006年2月),頁26-28。
    ˙門洪華,「冷戰後美國大戰略的爭鳴及其啟示意義」,太平洋學報,第2期(2003
    年2月),頁20-24。
    ˙門洪華,「中國崛起與國際秩序」,太平洋學報,第4期(2004年),頁3-5。
    ˙林正義,後冷戰時代台灣安全的戰略,問題與研究,第7卷,第4期(1993年8
    月),頁39。
    ˙胡鞍鋼,「是威脅還是互利論:中國經濟崛起對中日經貿關係的影響」,世界
    經濟與政治,第265期(2002年9月),頁33-38。
    ˙俞正梁,「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新世紀世界格局」,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期(2000年1月),頁4-5。
    ˙郭新寧,「中國的崛起與中美關係」,太平洋學報,第2期(1998年2月),頁
    32-35。
    ˙郭樹勇,「大國和平崛起研究的邏輯起點」,大國,第1期(2004年),頁9-17。
    ˙金鑫,「關於開拓新世紀我國多邊外交工作的幾點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
    第10期(2001年10月),頁31-38。
    ˙周至琴,「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係」,當代世界,第2期(2003年),頁8-14。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頁
    19-33。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1996年),頁67。
    ˙時殷弘,「國際政治的世紀性規律和馬克‧布羅利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
    第3期(1993年3月),頁67。
    ˙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7卷2期(2006年4月),頁70-77。
    ˙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選擇」,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4年2月),
    頁22-27。
    ˙姜毅,「安全兩難與中俄關係」,東歐中亞研究,第5期(2002年5月),頁30-34。˙唐世平、曹筱普,「尋求中美日相互安全的基點」,戰略與管理,第1期(2002
    年1月),頁20-22。
    ˙張亞中,「全球化的臺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季刊,第3卷第1期(2001
    年),頁30。
    ˙張林宏,「21世紀的中美關係:對抗還是合作?」,戰略與管理,第3期(1997
    年9月),頁21-26。
    ˙張登及,「冷戰中共參與國際組織的歷程:一個概觀」,中國事務,第9期(
    2002年7月),頁98-102。
    ˙張克華,「中國崛起挑戰美國政策與地位」,中共研究,39卷1期(2005年1
    月),頁21-25。
    ˙張蘊玲,「如何認識中國在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當代亞太,第6期(2003
    年6月),頁3-5。
    ˙陳岳,「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和平崛起—種層次分析法的解讀」,外交評論,第
    82期(2005年6月),頁93-99。
    ˙凌雲,「後冷戰時期國際新秩序發展趨勢(上)」,空軍學術月刊,第496期(
    1998年3月),頁4。
    ˙楊日青,「憲政修改與政黨重組對憲政體制的影響」,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
    2期(2000年7月),頁199。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探討」,問題與研
    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頁34。
    ˙劉復國,「台灣『國家安全』內涵擴大之必要性」,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73
    期(1997年9月),頁2。
    ˙劉宜友,「論中共和平崛起對區域強權之影響」,中共研究,39卷7期(2005年7
    月),頁75-90。
    ˙楚樹龍,「撲朔迷離的美國內政,相對平穩的中美關係」,世界經濟與政治,
    第1期(1999年1月),頁43-47。
    ˙翟曉敏,「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觀:中美戰略關係反思」,戰略與管理,第1
    期(2000年1月),頁33-37。
    ˙閻學通,「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分析和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期(2000
    年2月),頁10-18。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安全: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
    第3期(2004年3月),頁12-16。
    ˙鄭羽,「獨聯體國家與中國建立新型安全合作關係的歷史回顧」,國際資料信
    息,第12期(2001年12月),頁9-11。
    ˙章百家,「改變自己,影響世界:二十世紀中國外交基本線索芻議」,中國社
    會科學,第1期(2002年1月),頁18。
    ˙楊潔勉,「重要戰略機遇期與中國外交歷史任務」,中國外交,第12期(2003
    年12月),頁6-15。
    ˙楊潔勉,「重要戰略機遇期與中國外交的歷史任務」,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第12期(2003年4月),頁60-65。
    ˙楊潔勉,「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大國關係」,美國研究,第4期(2002年4
    月),頁26-32。
    ˙楊開煌,「『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展望與探索,3卷4期(2005
    年4月),頁1-4。
    ˙夏立平,「論中國實現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新理念」,國際問題研究,第6期(
    2003年6月),頁31-35。
    ˙鄭宇碩,「中俄關係:現況與前景」,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6期(2003年6
    月),頁18-22。
    ˙秦宣仁,「中俄關係:戰略夥伴的求同存異」,學習時報,第11期(2003年11
    月),頁10-12。
    ˙詹世亮,「從伊拉克戰爭剖析美國全球戰略」,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2003
    年12月),頁4-11。
    ˙錢文榮,「中俄關係中的美國因素」,和平與發展季刊,第1期(2004年1月),
    頁30-31。
    ˙龐中英,「中國崛起的和平性判讀:關於「和平崛起」的理論性問題」,國際
    觀察,第3期(2004年),頁4-7。
    ˙蔣新苗、鄭遠民,「和平崛起:時代國際私法的定位」,法學家,第6期(2004
    年),頁21-24。
    ˙姜長斌,「論中國和平崛起與美國國際戰略」,國際經濟評論,第2期(2005年),
    頁12-26。
    ˙裴遠穎,「亞洲安全合作形勢和中國新外交」,和平與發展,第4期(2005年4月),
    頁52-58。
    ˙連弘宜,「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東亞政策」,國際關係學報,第21期(2006年1月),
    頁85。
    ˙錢文榮,「從聯合國改革看2005年國際形勢特點」,和平與發展季刊,第1期(
    2006年1月),頁2-12。
    ˙藍建學,「後冷戰時期的中印關係:正常化與戰略和諧」,南亞研究,第2期(
    2006年2月),頁32-36。





    ˙(五)研討會論文
    ˙阮銘、陳秀芳等著,「中國對台統戰於台灣政治之危害」,發表於兩岸交流與
    國家安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主辦,2003年11月1~2
    日)。
    ˙張亞中,「全球化的台灣安全」,發表於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桃園:國防大學
    主辦,2002年)。
    ˙翁明賢,「就國家安全立場探討我國國防政策」,發表於就國家安全立場探討我
    國國防政策學術研討會(桃園:三軍大學陸軍學院主辦,1999年)。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發表於人類
    安全與二十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新北市: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
    究所主辦,2001年9月)。


    ˙(六)報紙、雜誌(週刊)專文
    ˙「因應共軍部署飛彈 美在亞太地區武力將增強」,工商時報(台北),2002年4
    月27日。
    ˙沈明室,「寓國土安全於全民國防的實踐」,青年日報(台北),2006年2月24日,
    第4版。

    ˙(七)網際網路專文
    ˙「協力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挑戰」,學習時報,2008年3月5日,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993390.htm。
    ˙曹俊漢,「全球化下政府治理的新貌」,2011年6月15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C-091-115.htm。
    ˙「台灣需要何種安全機制」,2008年6月5日,http://www.apbb.com.tw/wimax/news/detail_html?count_id=36336&type=01。
    ˙左峻德,「國家競爭力和經濟成長率之互動關係――兼論我國競爭力之評比」,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1998年11月13日,
    http://www.moea.gov.tw/~eeobook/season/ss201.htm。
    ˙廖宏祥,「論國人對國防與戰爭應有的認知」,http://www.taup.org.tw/story/announce/9911/docs/09.html。

    二、英文書籍
    ˙Allison,Graham,“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Joseph S. Nye, Jr. and John D. Donahue eds.,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0)
    ˙Allison, Graham and Gregory F. Treverto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in Graham Allison and Gregory F. Treverton eds., Rethinking America’s security: Beyond Cold War to New World Order(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2).
    ˙Barry Buzan,People, State, and Fear: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Sussex:Wheatsheaf Books Ltd., 1983), pp.3~10
    ˙Barry Buzan, Ole Wae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p. 5.
    ˙Brooks, Stephen G. and William C. Wohlforth,“American Primacy in Perspective,"Foreign Affairs, Vol.81,No.4(July-August,2002).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 No.1 (1976).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Washington , D. 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1994.)
    ˙Claude I .L,“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National Security and World Order "in Moore J. N eds., National Security Law(Draha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1990.)
    ˙Collins ,John M, Grand Strateg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4.)
    ˙Dougherty James E. and Robert L. P faltzgraff .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 1990).
    ˙Emma Rothschild.“ what is security ? ” Daedalus, vol. 124, No. 3, 1995,
    p. 55.
    ˙Harold, Brown.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Defense and Foreign Policy in a Dangerous World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Harold Brown, 1997), pp. 13-14.
    ˙KohoutIII J. J., etal . “Alternative Grand Strategy Op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 ”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14, NO.4, Oct-Dec 1995.
    ˙Mark A. Stokes.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Carlisle:Army War College, 1999).
    ˙Richard Shultz. Roy Rodson & Ted Greenwood ed ,Security Studies 4th (Washington Maxwell Macmillan , 1990.)
    ˙Robert W. Cox. “Civilizations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n-Pacific, Vol.1, No.1, 2001, pp.105-130; Anthony Giddens,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N.Y.: Routledge, 2000); Hedrick Smith, Rethinking America (N.Y.: Avon Books, 1995).
    ˙Robert O. Keohane & Jesoph S. Nye Jr., “Globalization: what’s new? What’s not? (and so what?).”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D. C.), No.118, 2000, pp.104-118; Joseph S. Nye Jr., “Military globalization?: long-distance military interdependence is taking new forms,”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D. C. ), No.118, 2000, pp. 82-83.
    ˙Steve Smith, John Baylis, edited.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Snider, Don M. and Jon A. Nagl 著.國家安全戰略:反應戰略觀點的文獻(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Documenting Strategic Vision), Joseph R. Cerami and James F. Holocomb, Jr.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陸軍戰略學院 戰略指南(U.S. Army War College Guide to Strateg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年2 月)。
    ˙Stephen D. Krasner. “ Structure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 Regime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 in Stephen D. Krasner eds.,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4981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8100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