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220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28541      Online Users : 94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201


    Title: 《新文藝》研究(1962-1983)
    Authors: 楊淳卉
    Yang, Chun-Hue
    Contributors: 崔末順
    楊淳卉
    Yang, Chun-Hue
    Keywords: 新文藝
    軍中文藝
    國防部
    反共文學
    戰鬥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8-28 11:39:31 (UTC+8)
    Abstract: 《新文藝》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於1962年3月至1983年6月間發行,共發行了256期,歷時久遠。這部雜誌呈現、反映出官方對文藝的見解、訴求以及創作成果,在臺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是故,本論文以《新文藝》為研究對象,聚焦於「內容的演變」、「黨國文藝政策」、「與臺灣文學發展的關係」以及「連載傷痕文學的策略」等四個部分進行討論。第二章主要說明雜誌發行時「文藝到軍中去」的時代背景、雜誌發行的因果以及黨國文藝政策,並概略介紹《新文藝》之前的《革命文藝》、《軍中文藝》以及《軍中文摘》等名稱的變化;第三章為內容分期,將《新文藝》分為三個時期:戰鬥文藝時期、純文藝時期以及綜合性文藝時期,分別說明三個時期雜誌內容在排版形式以及作品、專欄的消長情形;第四章將焦點集中在三個部分:第一是雜誌的「文藝政策論述」以及對「鄉土文學論戰」的看法;第二是「外國文學的引介」;第三則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引介」,說明內容的變遷;第五章則以小說為主題,討論《新文藝》中小說作品題材如何從戰鬥精神與戰爭描寫、愛情婚姻與家庭鳩葛,隨著臺灣經濟起飛,逐步擴大到經商貿易與奮鬥致富,充分呼應了臺灣社會的發展。此外,289期之後更增加了「大陸小說選」,介紹了36篇中國的「傷痕文學」,凸顯出了鮮明的反共立場與反共策略。過去未曾有論者針對《新文藝》的內容加以討論,而軍隊的文學亦是臺灣文學發展中重要的一環,當中仍有許多可加以探討的材料與問題,值得深入挖掘。
    Reference: 一、文獻史料
    新中國出版社,《新文藝》第72期(1962年3月)-第327期(1983年6月)。典藏地:臺灣大學總圖書館、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國家圖書館。
    新中國出版社,《革命文藝》第26期(1946年4月)-第71期(1962年2月)。典藏地: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
    新中國出版社,《軍中文藝》第1期(1943年1月)─第25期(1946年3月)。典藏地: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
    新中國出版社,《軍中文摘》第1期(1939年6月)─第58期(1942年12月)。典藏地: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文藝創作》第1期(1951年5月)-第68期(1956年12月)。典藏地: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
    半月文藝社,《半月文藝》第1卷第1期(1950年3月)-第十卷(1954年6月。)。典藏地: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
    二、專書著作
    Peter L. Berger & Thomas Luckmann著,鄒理民譯,蕭新煌校訂,《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臺北:巨流出版社,1991年。
    丁淼,《中共工農兵文藝》。香港:亞洲出版社,1955年9月。
    丁淼,《中共文藝總批判》。香港:香港中國筆會,1970年6月新一版。
    中國文藝協會編,《文協十年》。臺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年。
    尹雪曼、趙友培,《二十年來我國的文藝工作》。改造出版社,1971年。
    尹雪曼主編,《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出版社,1977年。
    文訊雜誌社編,《臺灣文學雜誌展覽目錄》。臺北:文訊雜誌社,2003年。
    王集叢,《三民主義與文藝》。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1年。
    王集叢,《中共(破立)文藝概論》。臺北:黎明文化,1978年。
    王集叢,《中共文藝析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9年11月。
    王集叢,《文藝思想問題與創作》。臺北:黎明文化,1974年。
    王集叢,《戰鬥文藝論》。臺北:國防部政治總部,1955年。
    王夢鷗編選,《當代新文學大系:文學評論集》。臺北:天視出版社,1980年。
    王德威,《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出版社,2008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王德威,《典律的生成》。臺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任卓宣,《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臺北:帕米爾書店,1979年。
    任卓宣,《三民主義優於社會主義》。臺北:帕米爾書店,1983年。
    江寶釵、林鎮山,《泥土的滋味 : 黃春明文學論集》。臺北:聯合文學,2009年。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秀威出版社,2001年。
    李威熊,《三民主義文藝的本質》。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李瑞騰,《文化理想的追尋》。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 年。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出版社,1996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長歌出版社,1976年初版。
    延安文藝叢書委員會編,《延安文藝叢書第一卷文藝理論卷》。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柏楊主編,《中國文藝年鑑》。臺北:平原出版社,1966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
    倪偉:《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1928-1949國民黨的文藝政策與文學運動》。臺北:人間出版社,2011年。
    孫中山/蔣介石,《三民主義(增錄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三民書局,1965年。
    馬森,《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上、中、下編。臺北:印刻出版社,2015年。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文藝工作手冊》。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印,1971年。
    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編,《國軍新文藝運動的檢討與策進》。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印,1980年。
    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編《推向另一個高峰》。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印,1995年。
    張大明:《國民黨文藝思潮──三民主義文藝與民族主義文藝》。臺北:秀威,2009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臺北:麥田出版,2011年三版。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7年。
    陳紀瀅,《百年來中國文藝的發展》。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7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史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6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91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程大城,《文學原理》。臺北:半月文藝社,1962年。
    楊明,《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秀威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三版。
    葉青,《中國和世界底出路在反共》。臺北:帕米爾書店,1983年。
    葛賢寧,《民族復興與文藝復興》。臺北:正中書局,1965年。
    葛賢寧,《論戰鬥的文學》。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
    虞君質,《現代戰鬥文藝選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
    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
    蔡源煌,《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臺北:雅典出版社,1989年初版。
    鄭明俐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2007年。
    應鳳凰,《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年。
    三、期刊論文
    上官予,〈五十年代的新詩〉,《文訊》第9期(1984年3月),頁25-53。
    公孫嬿,〈戰鬥精神重入文藝〉,《文學思潮》第7期(1980年7月),頁47-28。
    方丹,〈漫話大陸文學〉,《文訊》第6期(1983年12月),頁23-55。
    王安祈,〈國軍新文藝運動與臺灣京劇發展〉,《文訊》,352期,2015年,頁81-84。
    王梅香:〈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臺灣文學學報》第25期(2014年12月),頁69-100。
    古遠清,〈台灣戰鬥文學的發展及其終結原因〉,《學術界》第172期(2012年9月),頁132-139。
    司徒衛,〈五十年代自由中國的新文學〉,《文訊》第9期(1984年3月),頁13-24。
    司馬中原,〈尼洛的世界〉,《文訊》第5期(1983年11月),頁136-137。
    尼洛,〈回首話前塵─談中國新文學以往道路上的辛酸與坎坷〉,《文訊》第6期(1983年12月),頁7-22。
    尼洛,〈折了的「天梯」〉,《文訊》第5期(1983年11月),頁130-133。
    田原,〈談軍中文藝〉,《中央月刊》13卷9期,1981年,頁102-104。
    朱星鶴,〈「豐收」─國軍文藝金像獎二十年〉,《文訊月刊》14期(1984年10月)
    朱嘯秋,〈我對軍中文藝的感想〉,《中央月刊》,13卷9期,1981年,頁104-105。
    江光芬,〈軍中文藝工作隊金門巡禮記〉,《中國一周》,712期,1963年,頁27。
    江寶釵,〈重省五○年代臺灣文學史的詮釋問題─一個奠基於「場域」的思考〉,《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319-347。
    何雲,〈軍中文藝往何處去〉,《國魂》92期,1954年,頁17+20。
    吳東權,〈國軍文藝運動三十年〉,《文學思潮》6期(1980年1月)。
    宋瑞,〈墨人的散文風貌‧兼評「山中人語」〉,《文訊》第4期(1983年10月),頁144-149。
    李典益,〈軍歌傳唱的藝文推手--訪軍中音樂家杜奇榮〉,《文訊》353期(2015年)頁102-104。
    李牧,〈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第9期(1984年3月),頁144-161。
    李瑞騰:〈什麼是「文學雜誌學」?〉,《南投縣文學家作品集十五─文化理想的追尋》(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頁121-122。
    周錦,〈孫陵的戰鬥精神〉、〈附錄:孫陵七十年譜〉,《文訊》第2期(1983年8月),頁35-52。
    林巧棠,〈軍中溫柔的力量--訪軍眷作家芯心〉,《文訊》,353期,2015年,頁123-125。
    阿老,〈從白樺的新作「吳王金戈越王劍」談起〉,《文訊》第6期(1983年12月),頁73-81。
    南郭,〈軍中文藝〉,《幼獅文藝》17卷5期,1962年,頁3。
    胡適,〈中國文藝復興─人的文學‧自由的文學〉,《文壇季刊》復刊2期(1958年6月1日)。
    唐紹華,〈「破壁記」小說說明什麼〉,《文訊》第6期(1983年12月),頁56-61。
    貢敏,〈將軍才子.才子將軍--敬悼盡瘁於軍中文藝工作的繆綸兄〉,《文訊》,321期,2012年,頁72-75。
    馬翊航,〈戰火中的詩心--張騰蛟談軍中文藝與刊物之發展〉,《文訊》,352期,2015年,頁78-80。
    尉天驄,〈軍中文藝的理想與未來〉,《國魂》429期,1981年,頁14-15。
    崔末順:〈反共文學的古典詮釋──50年代台灣文藝雜誌所反映的民族主義文藝〉,《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輯(2016年12月),頁138-167。
    張子璋,〈國內轉載大陸「抗議文學」作品索引〉,《文訊》第6期(1983年12月),頁89-106。
    張放,〈周揚文藝事件初探〉,《文訊》第6期(1983年12月),頁62-72。
    張騰蛟,〈筆與槍結合的年代──簡述早期軍中文藝及文藝刊物之興起與發展〉,《文訊》第213期(2003年7月),頁35-42。
    梅家玲,〈性別vs.家國:五○年代台灣小說─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小說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5期(2001年11月),頁31-76。
    梅家玲、馬翊航、劉于慈,〈使筆如使槍--重探國軍新文藝運動〉,《文訊》,352期,2015年,頁64-74。
    許玉純,〈何以與夏蟲語冰?─從朱西甯的文學定位論臺灣文學史(小說史)的建構〉,《文學前瞻》第2期(2001年),頁55-73。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2):五○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200期,頁164-177。
    陳建忠、沈芳序合編:〈台灣文學雜誌評論目錄(續編)〉,《文訊》第213期(2003年7月),頁119-137。
    陳建忠:〈「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第52期(2012年12月),頁211-242。
    黃章明,〈永遠的女兵─謝冰瑩〉,《文訊》第5期(1983年11月),頁69-86。
    黃章明,〈蘇雪琳筆耕一甲子〉,《文訊》創刊號(1983年7月),頁34-50。
    瘂弦,〈捲起袖子自己來─對尼洛大陸生活經驗作品的體會〉,《文訊》第5期(1983年11月),頁134-135。
    葉洪生,〈不盡長江滾滾來─從戴厚英的傷痕小說「人啊!人」談起〉,《文訊》第6期(1983年12月),頁82-88。
    鳳兮,〈戰鬥過來的日子〉,《文訊》第9期(1984年3月),頁135-143。
    劉于慈,〈戰爭情境下的文藝力量--訪國軍新文藝運動實踐者吳東權〉,《文訊》,352期,2015年,頁75-77。
    劉心皇,〈時代背景與軍中文藝〉,《反攻》,363期,1972年,頁18-20。
    蔡豐全,〈戰火裡的技藝∕記憶--回顧國軍文藝金像獎〉,《文訊》,352期,2015年,頁110-115。
    應鳳凰,〈五○年代文藝雜誌概況〉,《文訊》213期,頁28-34。
    應鳳凰,〈五○年代文藝雜誌與臺灣文學主潮〉,收於聯合報副刊編,《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3年。
    薛茂松,〈五十年代文學大事紀要〉、〈五十年代文藝作品書目初編〉、〈五十年代文學雜誌〉、〈五十年代文藝作家名錄〉,《文訊》第9期(1984年3月),頁162-402。
    蘇雪林,〈談文藝功用與其對國民品性的影響〉,《文藝創作》第57期(1956年),頁7-11。
    四、會議論文集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9年。
    文訊雜誌社編,《5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台灣文學中的社會》。臺北:文建會,1996年。
    文訊雜誌社編,《5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灣文學發展現象》。臺北:文建會,1996年。
    文訊雜誌社編,《5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灣文學出版》。臺北:文建會,1996年。
    五、碩博士論文
    呂享龍,《從《現代》作家到《自由中國》政論家 ―戴杜衡(1907―1964)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卓芳宇,《中文版《讀者文摘》之笑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2013年。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林姿伶,《1964∼1977年《笠》重要詩人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封德屏,《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胡芳琪,《一九五○年代臺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高淑芬,《流動與轉向——文季系列刊物研究(1959-1985)》。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金墻:《斷裂與再生──《台灣文藝》研究(1964-1994)》。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張詩宜,《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4年。
    許元蘋,《文獎會(1950-1956)中、長篇得獎小說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許婉婷,《五○年代女作家的異鄉書寫: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與艾雯》。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厚合:《文化翻譯下的現代主義:以朱橋主編之《幼獅文藝》為中心》。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2012年。
    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黃玉蘭,《臺灣五○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的探討主軸》。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怡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蔡翠華,《六○年代《臺灣文藝》小說研究(1964-1969)--以認同敘事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羅秀菊,《「文季」文學史地位之探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六、外文著作
    和田春樹等編,《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9:経済発展と民主革命1975-1990》。東京:岩波書店,2011年。
    A.Schutz, T.Luckmann,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 trans. R.M.Zaner and H. T. Engelhardt Jr. (Evanston,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七、外文論文
    Angelina C. Yee, ‘Constructing a Native Consciousness: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5, Taiwan in the 20th Century (Mar., 2001), pp. 83-101.
    Edel Lancashire, ‘The Lock of the Heart Controversy in Taiwan, 1962-63: A Question of Artistic Freedom and a Writer`s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03(Sep., 1985). pp. 462-488.
    Xiaobing Tang, ‘On the Concept of Taiwan Literature’, “Modern China”, Vol. 25, No. 4 (Oct., 1999), pp. 379-422.
    高橋明郎,〈『幼獅』創刊─救国团と台湾反共文学〉,《香川大学経済論叢》第82卷第4號(2010年3月),頁43-68。
    高橋明郎,〈台湾の政治.社会と少年雑誌編集─民國65-70年代の『幼獅少年』を例に(第一部)─〉,《香川大学経済論叢》第87卷第3‧4號(2015年3月),頁83-101。
    道上知弘,〈五十年代台湾における文学状況―反共文学を中心に―〉,《藝文研究》第78期(2000年6月),頁87-10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0159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9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00501.pdf2125KbAdobe PDF2192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