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于盈盈(2004),「台灣廠商國際化過程與組織資源能力形成之研究-以宏碁與台積電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希玲(2006),「經濟全球化下影響兩岸經貿發展之政治因素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學位論文,1-224。 吳萬益(1994),「中美日在台企業組織文化、管理風格、組織結構及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呂維智(2002),「中國大陸外資企業獲利變動之決定因素」,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李揚、郭憲章與楊淨麟(2005),「企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亞洲金融風暴分析」,《中山管理評論》,49-73。 沈中華、呂青樺與李卿企(2008),「我國上市櫃公司赴大陸投資的決定因素與獲利性研究」《管理學報》,25(6),651-678。 周素卿與陳東升(2001),「後進者的全球化:東南亞台灣企業地域生產網絡的建構與對外投資經驗」,《都市與計劃》,28(4),421-459。 林佳蓉(2008),「台商赴中國大陸與海外其他地區投資之進入模式比較」,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林武郎與臧程遠(1998),「中國大陸企業在海外投資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1(9),35-52。 林俊宏(2009),「ICSID 框架下台商赴中國大陸跨國投資爭端解決之探討」,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 林淑萍(2013)「政府機關對於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客庄特色產業行銷之輔導經驗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7(1),263-275。 林婷鈴等(2010),「創業家精神,互補產業,國際市場機會與品牌建構之研究-以台灣運動休閒產業製造商個案爲例」,《輔仁管理評論》,17(3),85-110。 姜邦杰(2011),「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營運風險及借貸能力」,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 孫梅瑞與蕭瑞子(2008),「國際多角化與企業績效,企業風險的關聯性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管理與系統》,15(4),617-643。 高長與陳威如(1998),「台商赴大陸投資所有權進入模式決定因素的分析」 《管理學報》15(3),393-418。 張幼文(2006),「要素流動與全球經濟失衡的歷史影響」,《國際經濟評論》 (2),43。 張萃鈞(2006),「跨國銀行海外直接投資之實證研究-以新興國家為研究對象」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學位論文,1-61。 張曉楨、林毓珊與顏禎妤(2016),「服務貿易金融市場開放效益與銀行業西進評估因素之研究」績效與策略研究,13(1),113-137。 梁嘉桐(2006),「以日本製造業在大陸投資分析論我國重電製造業之經營變革」,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論文。 郭建中與王國臣(2014),「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回顧與實證檢驗:被忽略的投資母國特徵」,《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1),1-43。 陳冠政(2015),「從臺商投資大陸進入模式探討兩岸產業分工」,《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8(1),12-16。 陳美玉、胡哲生與楊淑娟(2006),「母子公司間網路的資源佈局與全球市場開發」,《全球化暨國際企業研討會論文集》。 陳雪峰(2007),「提高我國企業品牌國際競爭力的策略研究」,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陳德昇(2004),「臺商大陸投資經濟意涵與策略佈局取向,展望與探索」,《展望與探索》,2(9),18-34。 黃志輝(2005),「母國產業政策對跨國公司投資策略之影響-以台塑海滄計畫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黃秉德(2000),「海外派遣人力資源發展模式研究--台灣與日本經驗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昱中(2006),「全球生產網絡觀點下新竹工業區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葉舜瑋(2012),「企業海外投資成長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榮義(2001)《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116-118。 廖傳峰(2010),「淺析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市場營銷策略」,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3),101-102。 趙文衡 (2000),「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與衝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劉幼芬(2003),「台商大陸投資佈局策略-以筆記型電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蔣殿春(1997),「國際直接投資的沉沒成本性質及其競爭戰略價值」《 南開學報 》,(5),61-68。 鄭佳(2006),「國際化背景下我國企業品牌發展系統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 賴金城(2006),「臺灣製造業外向投資大陸或越南之政治經濟分析」,《展望與探索》,4(10),57-72。 錢怡婷(2006),「全球在地化: 珠三角台商投資策略與佈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1-167。 鍾婷婷(2008),「集團企業經驗對子公司績效影響之研究-台商在大陸子公司為例」,屏東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Buckley, P. J. and M.C. Casson (1976), “A long-run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Palgrave Macmillan UK,32-65. Dunning, J. H.(1981),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1(1),9-31. Hitt, M., I. R., and Hoskisson, R.(2006),“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South-Westem. Hymer, S. (1960),“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 MIT Press, Cambridge. Johanson, J. and P. F. Wiedersheim-Paul (1975),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 -Four Swedish Cases,”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14(2),34-55. Kindleberger, C.(1969),“American Business Abroad,”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11(2),11-12. Kojima, K.(1978),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New York:Praeger Press. Kefalas,A.G.(1990), “Global Business Strategy: A system approach,” South-Western Publishing,227-243. Ozawa,T.(1979),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New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Oxfor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d,27,751-767. Pieray,N.(1981), “ Company Internationalization: Active and Reactive Exporting, ”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5(3),26-40. Riahi B.(1998),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7(3),315-321. Reuber, A. R. and E. Fischer (1997), “The Influence of The Management Team’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Behaviors of SME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8(4),807-825. Tihanyi, L., A. E. Ellstrand, C. M. Daily and D. R. Dalton (2000), “ Composition of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Firm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2),1157-1177. Temporal P.(2005), “Branding for Survival in Asia,”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2(5),374-378.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0-207. Tan, B., and Vertinsky(1996),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Japanese Electronics Fir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Modeling The Timing of Ent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7(4), 655–681. Welch, L. and R. Luostarinen(1988),“Internationalization: Evolution of a concept, ”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14(2),34-55. 財政部貿易統計資料(2016) https://www.mof.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03 經濟部統計處(2015) http://www.moea.gov.tw/MNS/dos/content/SubMenu.aspx?menu_id=21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