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529
|
Title: | 台灣工藝的當代轉化:琉園企業、平潭社區與松菸誠品之比較研究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crafts in Taiwa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ittot, Pingtan community and Eslite Spectrum of Songyan |
Authors: | 王小樨 Wang, Hsiao Hsi |
Contributors: | 邱炫元 王小樨 Wang, Hsiao Hsi |
Keywords: | 匠藝物徒 匠藝 轉化 工藝類型 Craftsmanship Craft consumption Transformation Types of craft |
Date: | 2017 |
Issue Date: | 2017-07-31 11:18:37 (UTC+8) |
Abstract: | 面對傳統工藝在當代逐漸式微的說法,本文提出工藝企業、工藝社區與工藝聚落三種類型,驗證其從未消失的事實,只是在歷史洪流中遭致轉化,改變既有的文化生產與消費模式,影響了人們對它的想像。再者,選取琉園企業、平潭社區與松菸誠品創玩藝案例,綜合比較他們如何代表不同種工藝類型,從而具有各自的歷史特性、發展淵源,與拆解和重組「匠藝物徒」框架的方式,包含工匠精神、工藝勞動過程、工藝品消費與工藝文化傳承等面向。以及,他們又如何形塑「匠藝」(craftsmanship),最終朝向三種工藝體制發展路徑:(一)產業化──創建標準生產流程、(二)社區化──再造地方文化空間,與(三)園區化──展示城市文化經濟。三者共譜台灣工藝的多元進程與未來圖像。 In order to prove that traditional craft is never disappear in the contemporary age, but transformed into different pattern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thesis offers three types of craft: enterprise, community and creative park. In studying three cases, which are Tittot, Pingtan community and Eslite Spectrum of Songyan, the researcher compared their histories, origins, and further, their ways of dismantling and rebuilding the framework of craft (“craftsman spirit”, “labor”, “consumption” and “cultural continuity”).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se cases have different developments in shaping the “craftsmanship”, towards three regimes of craft: (1) industrialization (standard production procedure), (2) communitization (local cultural space renewability), and (3) clusterization (demonstrating urban cultural economy). Eventually, they established multiple paths and diverse visions for Taiwan craft. |
Reference: | 王志弘(2015)藝術工人、專業服務者與美學企業家:室內設計師的生產關係與自我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01: 125-170。 王治河(1996)傅柯的系譜學。哲學雜誌 15: 44-69。 王俠軍、陳秋萍(1999)閱讀王俠軍。台北:暢通文化。 王嵩山(2012)博物館與文化。台北:遠流。 牛麗如等(2006)藝在原鄉:社區工藝扶植與發展。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朱庭逸、方雯玲(2004)工藝新境:打造手工精品的經營之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李明璁、林穎孟(2013)從情緒勞動到表演勞動:台北「女僕喫茶(咖啡館)」之民族誌初探。台灣社會學刊 53: 103-141。 呂紹理(2011)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 岡本慶一著,黃恆正譯(1988)劇場社會的消費。見詹宏志編,符號社會的消費,頁7-156。台北:遠流。 周易正(2016)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林明德(2002)台灣工藝地圖。台中:晨星。 秋山利輝著,陳曉麗譯(2015)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台北:大塊文化。 侯念祖(1999)以工匠為師:對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柳宗悅著,徐藝乙譯(2011)工藝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柳宗悅著,戴偉傑等譯(2013)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台北:大藝。 星野克美等著,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孫華翔、陳明輝(2010)社區工藝產業的圖像:從社區生活的實踐中創造工藝價值。2010年台北學、北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北投文化基金會等。 琉園股份有限公司(2000)琉園經典。台北:琉園。 郭士傑(2011)由社區營造實現公民社會:以新北市平潭社區為例。台北市立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2005)台灣生活工藝運動價值~頂真精神、工作倫理、愉悅勞動與生活美學。工藝季刊 23: 16-18。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2008)工藝心鄉土情: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專輯.96年。南投縣草屯鎮: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1)工藝印記:台灣百年工藝文化特展。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祥見知生(2013)日日之器:與器皿相遇、交往的方法、(2015)想要一起生活的器物。台北:大藝。 莊伯和、徐韶仁(2002)台灣傳統工藝之美。台中:晨星。 張志遠(2004)台灣的工藝。新北:遠足文化。 陳美華(2006)公開的勞務、私人的性與身體:在性工作中協商性與工作的女人。台灣社會學 11: 1-55。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商周。 張晉芬(2013)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 莊華堂(2004)平潭春秋:新店平潭山區風土記實。台北縣:採茶文化。 黃世輝等(2013)工藝之家推動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效與發展歷程探究。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 3(3): 97-108。 游智勝(2006)呂紹理著《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評介。中興史學 12: 215-225。 黃靖懿、嚴芷婕(2013)職人誌: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台北:遠流。 黃應貴(2004)導論:物與物質文化。見黃應貴編,物與物質文化,頁1-26。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楊燕枝、吳思華(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初探。行銷評論 2(3): 313-338。 廖世璋(2016)地方文化產業研究。高雄市:巨流。 趙俊祥(2006)平潭春秋:河左岸碧潭風情。台北縣新店市:北縣新店平潭社區發展協會。 郭大微(1995)柳暗花明:王俠軍水晶玻璃傳奇。台北:朝陽堂文化。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 107: 241-252。 劉柏良(2012)tittot琉園:創意與現實衝突下建立的琉璃王國。見編,第100個故事:漫步新北市感受品牌蘊含的魅力,頁96-99。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出版。 鄧琬璇(2015)玩美藝術節──新北玩美創作。新北市:新北市文化局。 蔡佩璇(2006)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創業模式之研究-以琉園為例。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謝國雄(1989)外包制度—比較歷史的回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1): 29-69。 謝國雄(2010)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鍾瑞娥(2012)大青盛世:新店山區的藍色魔法池。新北市鄉土文藝推廣協會。 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台灣社會學研究 2: 47-81。 羅中峰(2002)關於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若干省思──兼論文化產業政策的經濟思維。2002年社會與文化發展研討會論文。宜蘭: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Arendt, Hannah著,林宏濤譯(2015)人的條件。台北市:商周。 Banks, Mark著,王志弘、徐苔玲、沈台訓譯(2015)文化工作的政治。新北:群學。 Baudrillard, Jean著,林志明譯(2001)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 Bauman, Zygmunt著,王志弘譯(2006)工作、消費與新貧。台北:巨流圖書。 Dicks, Bella著,馮悅譯(2012)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北京:北京大學。 Foege, Alec著,陳勁譯(2014)工匠精神:缔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杭州:浙江人民。 Greer, Betsy著,方怡雯翻(2011)開始編織,好事會發生!織出你的創造力、療癒力與愛的力量。台北:新星球。 Hardt, Michael、Negri, Antonio著,韋本、李尚遠譯(2002)帝國。台北:商周。 Hochschild, Arlie著,徐瑞珠譯(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 台北:桂冠圖書。 Landry, Charles著,楊幼蘭譯(2008)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台北:馬可孛羅。 Lash, Scott、Urry, John著,趙偉妏譯(2010)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新北:韋伯文化。 Marx, K.著,中共中央編譯局譯(2004)資本論第一卷。北京:北京人民。 Neuman, W. Lawrence著,王佳煌等譯(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學富文化。 Scott, Allen J.著,董樹寶、張寧譯(2010)城市文化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Sennett, R.著,李繼宏譯(2015)匠人。上海:上海譯文。 Shilling, Chris著,林文琪譯(2004)身體與差異。見Kathryn Woodward編,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頁89-169。新北:韋伯文化。 Urry, John著,江千綺譯(2013)消費場所。台北:書林。 Urry, John著,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 Adamson, Glenn (2013) The Invention of Craft. Bloomsbury Academic. Bryman, Alan (2004) The Disneyization of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s Ltd. Gill, Rosalind and Pratt, Andy (2009) In the Social Factory? Immaterial Labour, Precariousness and Cultural Work.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5: 1-30. Heying, Charles (2010) Brew to Bikes: Portland’s Artisan Economy. Portland: Ooligan Press. Holt, Fabian and Lapenta, Francesco (2010) Introduction: Autonomy and Creative Labour. Journal for Cultural for Cultural Research 14(3): 223-229. Lingo, Elizabeth L. and Tepper, Steven J. (2013) Looking back, looking forward: arts-based careers and creative work. Work and Occupations 40(4): 337-363. Marx, K. (2001)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Pp. 83-121 in Karl Marx: 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David McLell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nger, Pierre-Michel (1999) Artistic Labor Markets and Careers. Pp. 129-161 in Creative Industries: Critical Reading: Work, edited by Brian Moeran and Ana Alacovska. Berg Publishers. Sennett, Richard (2008) The Craftsm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102254007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54007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400701.pdf | 1773Kb | Adobe PDF2 | 548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