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685467      Online Users : 3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148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1486


    Title: 魏晉時期「德」意涵之研究
    Authors: 許瑞娟
    Contributors: 林啟屏
    許瑞娟
    Keywords: 魏晉玄學
    道德
    才德
    德性
    德行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7-31 11:08:41 (UTC+8)
    Abstract: 中國思想家向來以人生問題為關注焦點,魏晉玄學家也不例外。玄學家試圖建構一套自己的宇宙觀進而聯繫到人生觀,藉由對天人關係的思考重新理解自我。因此,玄學家所關注的焦點仍是現實人生,尤其是人的存在問題更是無法逃避的課題。
    先秦以降,「德」向來為歷代儒家學者所關注,尤其倫理道德意涵更是「德」概念十分重要的內涵。玄學「德」之意涵,不僅上承先秦儒、道兩家之說,也因應魏晉時局演變而產生變化。那麼,玄學家對於「德」此一重要概念的意涵有何討論,是否賦予其新意?又,「德」意涵是否因其他概念影響而產生意義滑動?「德」概念既有倫理道德意涵,亦與存在關係相關,玄學家如何透過「德」之探討思考人的存在問題,皆為本研究關注焦點。
    面對時代洪流的衝擊與現實生活上的困頓、不如意,特別容易引發人們對於自我存在的思考,而政治、社會上異化的道德仁義觀念,也讓人對倫理道德重新審視,這些對於思想家來說正是建立一己思想體系的養分,也是重新面對自己、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契機。玄學家對存在問題重新思考,雖是以人為起點,但其所關心者擴及到宇宙萬物,試圖從中天人關係對自我存在重新定位。而對「德」的討論也就是對人這個存在的重新思考,人從何而來?有什麼樣的特質?身處不同的社會角色有何責任與價值?面對人生困境又該如何自處與超脫?在在都是探討「德」之意涵的重要課題。是故,本研究以魏晉時期之「德」為研究中心,以「道」--「德」、「才」--「德」、以「自然」、「無為」釋「道德」、「德性」與「德行」的辯證等部分進行討論,試圖發掘魏晉時期之「德」的獨特意涵及意義。
    Reference: 主要參考書目
    本論文之參考資料主要分為「古籍原典」、「專書著作」、「論文」三部分。「古籍原典」部分先依經、史、子、集劃分,再依時代先後次之。「專書著作」、「論文」部分先依姓氏筆劃排列,筆劃相同者再依出版年代先後次之,出版日期一律以西元紀年標示。
    一、 古籍原典
    1. 《十三經注疏8》,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
    2. 何晏集解、皇侃義述《論語集解義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3. 皇侃:《論語義疏.為政》,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4. 劉寶楠注、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5. 朱熹集註:《四書集註》,臺南:大孚書局,1991年。
    6.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7.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再版。
    8.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9. 許嘉璐等編:《二十四史全譯.晉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2004年。
    10. 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有限公司,1991年。
    11. 張湛注、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2.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13.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四部備要.子部.人物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14. 吳家駒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人物志》,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15.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16. 阮籍撰、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7. 林家驪注譯、簡宗梧師、李清筠校閱:《新譯阮籍詩文集》,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18. 嵇康撰、崔富章注譯、莊耀郎校閱:《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19. 嵇康撰、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臺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
    20.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註》,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21.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二、 專書著作
    1. 王葆玹:《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
    2.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3. 王曉毅:《王弼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4.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的形成》,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5. 孔毅:《魏晉名士》,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6. 孔繁:《魏晉玄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7. 牛貴琥:《廣陵餘響:論嵇康之死與魏晉社會風氣之演變及文學之關係》,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8. 田文棠:《魏晉三大思潮論稿》,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9.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10.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第七版。
    11.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再版。
    12. 呂凱:《魏晉玄學析評》,臺北:世紀書局,1980年。
    13.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14.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15. 何啟民:《嵇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更新版。
    16.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17.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18.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19.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
    20. 李建中:《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21. 李建中、高華平:《玄學與魏晉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23.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24. 吳冠宏:《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25. 吳冠宏:《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26.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27. 周紹賢、劉貴杰:《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28. 周滿江:《玄思風流--清談名流與魏晉興亡》,濟南:濟南出版社,2002年。
    29.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30. 林麗真主編:《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1884-2004》上、下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5年。
    31. 尚建飛:《魏晉玄學道德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32. 范子燁︰《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33. 姚維:《才性之辨-人格主題與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4.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
    35. 康中乾:《魏晉玄學》,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08年。
    36.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3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第二版。
    38.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再版。
    39. 徐斌:《魏晉玄學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0. 高齡芬:《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41.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42. 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
    43.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臺二版。
    44.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45.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46. 張立文主編:《道》,臺北:漢興出版社,1994年。
    47. 張立文主編:《性》,臺北:七略出版社,1997年。
    48.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49. 張海明:《玄妙之境--魏晉玄學美學思潮》,吉林:東北師範大學,1997年。
    50. 莊萬壽:《嵇康研究及年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51.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52.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53.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
    54.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55. 許抗生:《老子與道家》下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56. 許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57. 陳拱:《王充思想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58. 章啟群:《論魏普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59. 康中乾:《有無之辯--魏晉玄學本體論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60. 湯用彤、任繼愈:《魏晉玄學中的社會政治思想略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61. 湯用彤:《魏晉玄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62.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63. 湯一介:《郭象》,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64. 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第三版。
    65.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
    66.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修訂一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7月修訂一版。
    67. 黃明誠:《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才性、情感與玄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6月。
    68. 黃少英:《魏晉人物品題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69.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甲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70. 曾春海:《嵇康》,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71.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修訂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第二版。
    72.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南:平平出版社,1974年。
    73. 楊儒賓編:《自然概念史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74.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75.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76.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77. 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78. 魯迅等著:《魏晉思想》甲、乙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79. 魯迅輯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四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9年。
    80. 魯金波:《佯狂任自然--竹林七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81.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82. 劉大杰:《魏晉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83.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84. 戴燕:《玄意幽遠--魏晉玄學風度》,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85. 盧盛江:《魏晉玄學與文學思想》,天津:南開大學,1994年。
    86. 盧桂珍:《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硏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0年。
    87.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88. 韓傳達:《阮籍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89. 韓強:《王弼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90.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91.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92. 加達默爾原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93. (美)洛夫喬伊、張傳有/高秉江譯:《存在巨鏈:對一個觀念的歷史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94. 格奧爾格‧諾赫夫/著,洪瑞璘/譯,鄭凱元/審訂:《留心你的大腦:通往哲學與神經科學的殿堂(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三、 論文
    一、 期刊論文、單篇論文
    1. 王宇飛:〈《老子》“道”與“德”是中國古代道德的認識論淵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3月。
    2. 王瑩:〈關於《周易》經文"道""德"概念的思考〉,《周易研究》2003年2月。
    3. 李建中:〈轉型時期的才性理論--劉劭《人物志》研究〉,《蘇州大學學報》1996年3月。
    4. 李漢相:〈老子之「德」的涵意〉,《鵝湖》2002年2月。
    5. 李振華:〈“德”字與德文化之淵源〉,《江漢大學學報》2002年3月。
    6. 李榮明:〈《世說新語》的德性觀念〉,《中山大學學報》2002年6月。
    7. 何澤恆:〈老子「上德」「下德」義解及其相關問題〉《成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八期(2010 年 04 月)。
    8. 林麗真:〈張湛「貴虛」論及其與玄佛思想之交涉〉,《臺大中文學報》2001年12月。
    9. 林麗真:〈歐美「魏晉玄學」研究概況暨主要學術論著評介〉,《哲學與文化》2003年4月。
    10. 林俊宏:〈玄學與政治的對話:郭象《莊子注》的三個關懷〉,《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六期(2002年6月)。
    11. 林啟屏:〈古代文獻中的「德」及其分化--以先秦儒學為討論中心〉,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辦之「東亞語文學與經典詮釋學術研討會」(2004年11月19日)。
    12. 洪淳穆:〈先秦思想中“德”的意義范疇〉,《當代韓國》2003年1月。
    13. 馬耘:〈老子「道」「德」試釋〉,《哲學與文化》2002年8月。
    14. 孫世民:〈魏晉時期老學對儒學德行觀的滲入:「世說新語-德行篇」為探討中心〉,《菁莪季刊》2003年4月。
    15. 徐克謙:〈論先秦道家的道德哲學〉,出自confucius2000,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5083。
    16. 郭鶴鳴:〈老子的道德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0年8月。
    17. 張廷銀:〈漢末晉初的才性之辯與嵇康之死〉,《求是學刊》1998年6月。
    18. 張春明:〈魏晉文人自我概念研究〉,《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19. 張嘉純:〈論郭象《莊子注》中的「德」〉,《世新中文研究集刊》2010年6月。
    20. 陳徽:〈儒家“道”、“德”觀之尋根闡釋及其“形上化”之後果〉,《人文雜志》2004年2月。
    21. 楊國榮:〈道德系統中的德性〉,《哲學雜誌》2000年8月。
    22. 蔡振豐:〈何晏〈論語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臺大中文學報》第十五期(2001年12月)。
    23. 劉述先:〈關於「超越內在」問題的省思〉,《當代》第96期,1994年4月。
    24. 閻世平、董虹凌:〈劉劭的才德觀研究〉,《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2月。
    25. 羅熾:〈“道”、“德”與“道德”〉,《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1月。
    二、 專書論文
    1. 江淑君:〈王弼、郭象玄解《論語》人性觀析論〉,收錄於《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2. 杜維明:〈魏晉玄學中的體驗思想──試論王弼「聖人體無」觀念的哲學意義〉,《燕園論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3. 林麗真:〈王弼「性其情」說析論〉,收錄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4.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收入:陳弱水、王汎森主編:《思想與學術》,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05年5月。
    5. 莊耀郎:〈魏晉玄學的有無論〉,《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6.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爭論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收於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
    7. 蔡振豐:〈《老子》詮解下的本質人觀及其可能的理論發展〉,收入:蔡振豐、林永強、張政遠編:《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8. 劉述先:〈論宗教的超越與內在〉,收入:氏著:《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9. 劉述先:〈超越與內在問題再省思〉,收入劉述先、林月惠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12月。
    三、 學位論文
    1. 莊耀郎:《王弼玄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2. 涂釋仁:《郭象《莊子注》「自然」思想之研究》,臺北: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 高齡芬:《王弼與郭象玄學方法之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4. 張堯欽:《阮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5. 陳黎君:《郭象哲學體系中「自然」概念之探義》,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6. 陳慶元:《阮籍、嵇康處世態度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7. 彭婉蕙:《魏晉士人的群我處境與生命衝突--以《世說新語》為中心之考察》,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8. 黃明誠:《魏晉南北朝才性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9. 崔世崙:《嵇康「論文」及其玄學方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0. 蔡振豐:《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11. 錢文星:《論語何晏集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12. 錢國盈:《魏晉人性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13. 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14. 劉瑞琳:《魏晉玄論思想之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15. 劉原池:《阮籍莊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6. 劉鳳萍:《王弼《老子注》與魏晉學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7. 鄭宜青:《張湛《列子注》與《列子》思想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8. 鄭煥鍾:《郭象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19. 鍾竹連:《莊子與郭象思想之比較研究--以逍遙義為中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20. 鍾竹連:《郭象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21. 鍾芳姿:《郭象的性論及人生、政治思想》,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22. 歐陽惠雯:《莊子的德性論》,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23. 顏承繁:《「人物志」在人性學上之價值》,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24. 蕭登福:《嵇康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615150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150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50901.pdf1745KbAdobe PDF281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