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79728      Online Users : 108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0833


    Title: 楊牧詩及其晚期風格探究
    Authors: 李星瑩
    Contributors: 陳芳明
    李星瑩
    Keywords: 楊牧
    現代詩
    晚期風格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7-11 11:52:53 (UTC+8)
    Abstract:   本文探討臺灣當代重要詩人楊牧(1940–)詩的晚期風格。過去評論家的目光,多聚焦於作者創作量最豐沛的青壯時期,戮力探討其藝術巔峰的代表作品。但是,薩依德的「晚期風格」論點開啟了我們探索藝術家生涯晚期作品的無限潛力。本文將楊牧九0年代之後所出版的四本詩集《時光命題》(1997)、《涉事》(2001)、《介殼蟲》(2006)與《長短歌行》(2013)劃定為其晚期階段,以「讀者反應理論」探悉創作全貌,深入考察楊牧晚期風格的形成過程、語言特色與主體精神展現。
      首先以作品所關注的面向為主軸,探討楊牧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四年期間所創作的詩,同時參照楊牧的詩論、散文以及學術文章,瞭解詩人的創作態度與動機,層遞描繪出詩人豐厚的創作歷程。後分別就時間書寫、自然書寫與人文書寫三個面向,延伸探討楊牧晚期風格的創作特色,以及詩人如何將自己的生命經驗內化於藝術表現,形塑成一方面文字技巧臻於成熟,寫作的超脫和明淨氣質,而另一方面不時卻流露出斷裂的、失序的、隱晦的語言風格。
    始自《時光命題》這本詩集,我們看見楊牧充斥字裡行間的孤獨情緒,表現詩人各種猶疑擺盪的生命焦慮,接著《涉事》觸及更深刻的人文思想,傳達出楊牧內心的終極關懷與理想彼岸。跨入《介殼蟲》之後,楊牧逐漸沉澱自我、淨化精神,即使意識到人性無比沉重而殘酷的桎梏,仍然能以逃脫於現實的輕盈筆觸捕捉住詩韻之美。正因為有這般心境的過渡、轉折,後來楊牧才能夠在《長短歌行》裡掙脫愛欲生死的糾葛,也能夠凌駕於世間所有爭強好勝的競逐,到達揭開死生契闊的境地。
    Reference: 一、楊牧作品(按照年度編排)
    【詩】
    楊牧,《楊牧詩集Ⅰ:一九五六—一九七四》(臺北:洪範書店,1978)。
    楊牧,《完整的寓言》(臺北:洪範書店,1991)。
    楊牧,《楊牧詩集Ⅱ一九七四—一九八五》(臺北:洪範書店,1995)。
    楊牧,《時光命題》(臺北:洪範書店,1997)。
    楊牧,《涉事》(臺北:洪範書店,2001)。
    楊牧,《介殼蟲》(臺北:洪範書店,2006)。
    楊牧,《楊牧詩集Ⅲ一九八六—二〇〇六》(臺北:洪範書店,2010)。
    楊牧,《長短歌行》(臺北:洪範書店,2013)。
    【散文】
    楊牧,《葉珊散文集》(臺北:洪範書店,1994)。
    楊牧,《年輪》(臺北:洪範書店,1982)。
    楊牧,《柏克萊精神》(臺北:洪範書店,1977)。
    楊牧,《搜索者》(臺北:洪範書店,1982)。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1989)。
    楊牧,《疑神》(臺北:洪範書店,1993)。
    楊牧,《星圖》(臺北:洪範書店,1995)。
    楊牧,《亭午之鷹》(臺北:洪範書店,1996)。
    楊牧,《奇萊前書》(臺北:洪範書店,2003)。
    楊牧,《奇萊後書》(臺北:洪範書店,2009)。
    【論述】
    楊牧,《傳統的與現代的》(臺北:志文出版社,1979)。
    楊牧,《文學知識》(臺北:洪範書店,1979)。
    楊牧,《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書店,1984)。
    楊牧,《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1986)。
    楊牧,《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書店,2001)。
    楊牧,《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書店,2002)。
    楊牧,《人文踪跡》(臺北:洪範書店,2005)。
    【翻譯】
    楊牧編譯,《葉慈詩選Selected Poems of W. B. Yeats》(臺北:洪範,1997)。
    楊牧譯,《西班牙浪人吟》(臺北:洪範,1997 )。
    楊牧編譯,《英詩漢譯集》(臺北:洪範,2007)。
    楊牧編譯,《甲溫與綠騎俠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臺北:洪範,2016)。
    二、專書(按照作者姓名筆畫編排)
    【作家、作品評論專書】
    張惠菁,《楊牧》(臺北:聯合文學,2002)。
    陳芳明主編,《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臺北:聯經,2012)。
    須文蔚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楊牧(1940—)》(台南:臺灣文學館,2013)。
    黃麗明(Lisa Lai-Ming Wong)著,詹閩旭、施俊州譯,曾珍珍校譯,《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臺北:洪範,2015)。
    劉益州,《意識地表述:楊牧詩作中的生命時間意涵》(臺北:新銳文創,2013)。
    賴芳伶,《新詩典範的追求:以陳黎、路寒袖、楊牧為中心》(臺北:大安,2002)。

    【其他】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時報文化,1996)。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欲望的迷宮》(臺北:聯經,2006 )。
    艾布拉姆斯(M.H. Abrams)著,酈稚牛等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艾略特(T. S. Eliot)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
    艾略特著,杜若洲譯,《荒野.四首四重奏》(臺北:志文出版,1998)。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著,樂軒譯,《湖濱散記》(臺北:臺灣商務,2014)。
    何寄澎,《永遠的搜索:臺灣散文跨世紀觀省錄》(臺北:聯經,2014)。
    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臺北:二魚文化,2007)。
    吳潛誠,《航向愛爾蘭:葉慈與賽爾特想像》(臺北縣:立緒文化,1999)。
    希米露,《詩想:看見邊緣世界的戰爭、種族與風土》(臺北:時報,2015)。
    李敏勇,《詩情與詩想》(臺北:業強,1993)。
    李楓,《詩人的神學——科勒律治的浪漫主義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卓國浚,《文心雕龍精讀》(臺北:五南,2007)。
    孟樊,《當代臺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5 )。
    林泠,《林泠詩集》(臺北:洪範,1998)。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新北:駱駝,1992)。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1990)。
    洛夫,《孤寂中的迴響》(臺北:東大圖書,1981)。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范曄著,魏連科等注譯,《新譯後漢書(四)傳3》(臺北:三民,2013)。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臺北:時報出版,2010)。
    莫渝,《臺灣新詩筆記》(臺北:桂冠圖書,2000)。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1972)。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經,1994)。
    陳芳明,《很慢的果子》(臺北:麥田,2015)。
    陳芳明,《昨夜雪深幾許》(臺北:印刻文學,2008)。
    陳芳明,《美與殉美》(臺北:聯經,2015)。
    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臺北:聯經,2013)。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
    陳芳明,《鏡子和影子》(臺北:志文,1974)。
    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菲利浦.科克(Philip Koch)著,梁永安譯,《孤獨:一個哲學的交會》(臺北:立緒文化,1997)。
    黃念欣,《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香港:天地圖書,2007)。
    黃晉凱主編,李明濱等著,《西洋文學導讀下冊》(臺北:昭明出版,2000)。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朱生堅譯,《人文主義與民主批評》(北京:新星,2006)。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2011)。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臺北:麥田,2010)。
    楊松冀校注,《蘇軾和陶詩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瘂弦,《瘂弦詩集》(臺北:洪範,2010)。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臺北:大塊文化,2012)。
    葉維廉,《中國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臺北:時報文化,1986)。
    詹姆斯.C.利文斯頓(James C.livingston)著,何光滬譯,《現代基督教思想:從啓蒙運動到第二屆梵蒂岡公會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臺北:書林 2009)。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Ⅰ1951-1968》(臺北:洪範,2003)。
    賴芳伶主編,《山海書——宜花東文學選輯》(臺北:二魚文化,2008)。
    賴俊雄主編,《傅柯與文學》(臺北:書林,2008)。
    龍協濤,《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臺北:時報,1993)。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7)。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臺北:書林,1999)。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臺北:漢光,1989)。
    簡政珍,《讀者反應閱讀法》(臺北:文建會,2010)。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台南:南市圖,2010)。
    羅婷,《克里斯多娃(Julia Kristeva)》(臺北:生智,2002)。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增訂本)》卷二(臺北:里仁書局,2007)。
    三、單篇文章(按照作者姓名筆畫編排)
    丁旭輝,〈鄭愁予研究綜述〉,收於丁旭輝所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鄭愁予(1933~)》(台南:臺灣文學館,2013)。
    巴斯(J. Robert Barth, S.J.)著,邱文媛譯,〈文學與宗教想像〉,《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六期(1986年11月)。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仙人掌雜誌》第1卷第2號(1977年4月)。
    王瑤,〈文人與藥〉,收於《中國文學史論中古文人生活》(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
    石計生,〈印象空間的涉事——以班雅明的方法論楊牧詩〉,《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年1月)。
    向陽,〈樹的真實——論楊牧《傳說》〉,收於《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聯經出版社,1999年6月)。
    艾略特(T. S. Eliot)著,杜國清譯,〈傳統與個人才具〉,收於《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
    何寄澎,〈「詩人」散文的典範——論楊牧散文之特殊格調與地位〉,收於《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蘆葦地帶文化工作室,1998年6 月)。
    余珍珠(Angelina C. Yee)著,羅德仁、江寶釵譯,〈建構本土意識:二十世紀的臺灣文學〉,收於《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臺灣後殖民/女性研究論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李金坤,〈《詩經》「鳥獸草木」意藴世界新探〉,收於《經學研究期刊》第十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11年4月)。
    沈冬青採訪,〈進入源頭,參與創造——內心風景的探索者楊牧〉,收於《幼獅文藝》(1985年10月)。
    周文龍,〈濃與淡:淺論楊牧和羅青的詩〉,收於《中外文學》第18卷第12期(1990年5月)。
    林明理,〈追尋深化藝術儒者——楊牧詩歌的風格特質〉,收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60期(2012年4月)。
    林泠,〈林泠談詩——斷層的延續〉,《聯合報副刊》E7版(2004年10月26-27日)。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但丁的疏異性:尤里西斯與碧翠思〉,收於《西方正典(上)》(新北市:立緒文化,2016)。
    柳嘉信,〈西班牙的轉型正義——從「選擇遺忘」到「歷史記憶」〉,收於《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第2期,2014年/夏季號)。
    夏志清,〈文學.思想.智慧〉,收於《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1970)。
    奚密,〈抒情的雙簧管——讀楊牧近作《涉事》〉,收於《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年1月)。
    奚密,〈楊牧詩評析〉,收於《臺灣現代詩論》(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9)。
    奚密,〈楊牧:臺灣現代詩的Game-Changer〉,收於陳芳明所編《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臺北:聯經,2012年5月)。
    尉天聰,〈附錄一:我們的努力和方向〉,收於《路不是一個人走得出來的》(臺北:聯經出版,1976)。
    張依蘋,〈一首詩如何完成——楊牧文學的三一律〉,收於《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臺北:聯經,2012)。
    張芬齡,〈山風海語詩鄉——花蓮三詩人楊牧、陳黎、陳克華初論〉,收於《現代詩》第21期(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4年2月)。
    張芬齡、陳黎,〈楊牧詩藝備忘錄〉,收於《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聯合文學,2001)。
    許又方,〈楊牧《陸機文賦校釋》述評〉,《東華人文學報》第十二期(2008年1月)。
    陳大為,〈詮釋的縫隙與空白——細讀楊牧的時光命題〉,《當代詩學年刊》第二期(2006年9月)。
    陳昌明,〈「感覺性」與新詩語言析論〉,收錄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現代詩研討會編輯委員主編:《現代詩語言與教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年11月)。
    陳芳明,〈燃燈人——論「燈船」時期的葉珊〉,收於《鏡子和影子》(臺北:志文,1974)。
    陳芳明,〈永恆的鄉愁——楊牧文學的花連情結〉,收於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 月)。
    陳芳明,〈楊牧現代抒情的詩藝——閱讀〈十二星象練習曲〉〉,收於《臺灣前行代詩家論》(臺北:萬卷樓,2003年)。
    陳芳明,〈回望一個大象徵〉,收於《印刻》(2009年1月號第65期)。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楊牧散文與臺灣抒情傳統〉,收於《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
    陳芳明,〈現代詩藝的追求與成熟——現代詩的抒情傳統(楊牧部分)〉,收於《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芳明,〈葉石濤的臺灣文學史觀之建構〉,收於《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11年)。
    陳啓仁,〈陶淵明神釋之「立善」思想——兼論形影神之寫作緣起〉,收於《銘傳大學2012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學術研討會暨工作坊論文集》(臺北:銘傳應用中國文學系(所),2012年4月)。
    陳義芝,〈住在一千個世界上——楊牧詩與中國古典〉,收於《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臺北:聯經,2012)。
    陳義芝,〈記憶的,與隱喻的——楊牧詩中的花蓮語境〉,《淡江中文學報》第26期(2012年6月)。
    陳黎,〈「洄瀾本土叢書」序:洄瀾之書,島嶼之愛〉,收於《洄瀾本土叢書》(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1995)。
    曾珍珍,〈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年1月)。
    曾珍珍,〈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楊牧《涉事》以來的戰爭想像〉,收於《在地與遷移.第三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6年5月)。
    焦桐,〈地方文學〉,收於《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臺北:時報文化,1998)。
    楊子澗,〈「傳說」中的葉珊與「年輪」裡的楊牧——談王靖獻十年的思想歷程〉,收於張漢良,蕭蕭編,《現代詩導讀(批評篇)》(臺北:故鄉出版社,1979)。
    楊宗翰,〈擺盪:論楊牧近期的詩創作〉,《臺灣詩學季刊》第十四期(1996年3月)。
    葉珊,〈《深淵》後記〉,《瘂弦詩集》(臺北:洪範,2010)。
    葉維廉,〈葉珊的《傳說》〉,收於《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臺北:東大圖書,1994)。
    翟月琴,〈靜佇、永在與浮升——楊牧詩歌中聲音與意象的三種關係〉,《清華學報》新44卷第四期(國立清華大學,2014年12月)。
    趙治中,〈陶淵明生死觀漫議——讀陶札記之八〉,《麗水師專學報(社科版)》第一期(1993)。
    齊邦媛,〈留學「生」文學——由非常心到平常心〉,《千年之淚:當代臺灣小說論集》(臺北:爾雅,2015)。
    劉子琦,〈討論「跨行」在中外詩歌中的意義——以卞之琳譯詩及其詩歌創作為中心〉,《新亞論叢》第六期(香港:國際教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劉正忠,〈楊牧的戲劇獨白體〉,《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五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2月)。
    劉益州,〈楊牧古典戲劇性敘事詩的時空書寫與轉折——以「延陵季子」主題書寫為中心〉,《文學人》第15期(2008年8月)。
    蔡明諺,〈論葉珊的詩〉,收於《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臺北:聯經,2012)。
    蔡源煌,〈告白與面具——中國現代詩中的「我」〉,《中外文學》(1980年4月)。
    賴芳伶,〈《時光命題》暗藏的深邃繁複〉,《興大人文學報》第14期(2002年2月)。
    霍華德.奈莫洛夫編,陳祖文譯,〈何謂詩人?〉,《詩人談詩:當代美國詩論》(臺北:新亞,1975)。
    顧蕙倩,〈知識分子的浪漫革命——以楊牧、楊澤為例〉,收於《臺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修訂版)》(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2)。
    四、學位論文(依學年順序)
    何雅雯,《創作實踐與主體追尋的融攝——楊牧詩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依蘋,《隱喻的流變——楊牧散文研究(1961-200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簡文志,《楊牧詩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羅任玲,《臺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5 )。
    徐培晃,《楊牧詩風的遞變過程》(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
    孫偉迪,《楊牧詩的音樂性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勒瑋,《搜索/搜索者:論「學院詩人」楊牧》(臺北:臺北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雷子瑛,《楊牧詩學的隱喻程式:〈論詩詩〉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謝旺霖,《論楊牧的「浪漫」與「臺灣性」》(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李秀容,《楊牧詩介入與疏離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9)。
    劉益州,《意識地表述——楊牧詩作中的生命時間意涵》(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蔡昌晉,《楊牧詩的自然書寫》(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顏端緻,《元好問晚期詩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五、電子資源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網站: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
    曾珍珍,〈英雄回家——冬日在東華訪談楊牧〉,電子期刊《人社東華》創刊號(花蓮:東華大學,2014 年)。網址:http://journal.ndhu.edu.tw/e_paper/e_paper_c.php?SID=2
    陳允元專訪,〈河的回春——楊牧談《長短歌行》〉,《自由時報》副刊(2013年11月11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72937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291202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1202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pdf13925KbAdobe PDF2330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