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925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5/145137 (79%)
造訪人次 : 52157616      線上人數 : 73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09259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9259


    題名: 國家、知識、信仰: 《佛學叢報》與清末民初佛教的近代轉型
    Nation, Knowledge and Faith: Foxue congbao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Early Republic
    作者: 倪管嬣
    貢獻者: 劉季倫
    倪管嬣
    關鍵詞: 狄葆賢
    《佛學叢報》
    臨時約法
    西方史學
    明治維新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017-05-01 11:24:41 (UTC+8)
    摘要: 共和肇建之初,1912年由狄葆賢創辦的《佛學叢報》,體現了傳統到近代的轉變過程:一方面保存了與傳統關係的連續性;一方面受到近代的衝擊而產生了突破傳統的非連續性。本研究首先分析「佛教與國家:近代國家建構對佛教經濟基礎的挑戰」,探討中國佛教界面對清末以來廟產興學帶來的壓迫,與民初臨時約法規定人人有信仰自由的條文,突破了以往「被動」且不問世事的「山林佛教」,轉變為積極爭取該有的權利,「主動」參與社會事務的「入世佛教」之型態。接著討論「知識轉型:佛教歷史的近代書寫與歷史觀之形成」,審視近代中國佛教受到日本明治維新借鑒西方史學方法論的影響,開始運用社會科學的寫作方式撰寫近代中國佛教的歷史,傳統的宗門與判教的撰寫型態,轉型成具近代通史性質的歷史分期寫作方式。最終視察「信仰轉型:佛教信仰認知的重新建構」,理解佛教為回應近代新思潮的衝擊,讓信仰的根基能免於摧毀,外在尋求學習新式科學的方法,內在也回溯至傳統佛學中找尋因應之道,內外交織形成了近代佛教信仰的轉型特色。藉由佛教與國家、知識,以及信仰這三大議題,理解近代佛教在清末民初新舊交替大時代的環境中,面對國家政治文化的變遷,與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學術研究成果的影響,藉此思考佛教近代轉型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壹、中文史料
    一、
    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出版株式
    會社,1922-1934。
    河村孝照編集,《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
    1975-1989。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
    冊,第278號。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
    冊,第279號。
    (陳)真諦譯,《轉識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第1587號。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
    冊,第279號。
    (姚秦)鳩摩羅什譯,釋淨源節要,釋袾宏補註,《佛遺教經論疏節要》,收錄於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0冊,第1820號。
    (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第2059號。
    (隋)智顗禪師撰,《四教義》,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第1929
    號。
    (隋)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第0024
    號。
    (唐)釋湛然,《法華玄義釋籤》,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3冊,第1717
    號。
    (宋)釋志磐,《佛祖統記》,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第2035號。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第2076
    號。
    (宋)釋淨善集,《禪林寶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8冊,第2022
    號。
    (宋)德初、義初等編,《真歇清了禪師語錄》,收錄於《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71冊,第1426號。
    (元)念常撰,《佛祖歷代通載》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第2036
    號。
    (元)如瑛編,《高峰龍泉院因師集賢語錄》,收錄於《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65冊,第1277號。
    (明)錢謙益鈔,《楞嚴經疏解蒙鈔》,收錄於《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13
    冊,第287號。
    (明)釋廣益纂釋,《八識規矩纂釋》收錄於《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5冊,
    第0894號。
    (明)釋德清,《紫柏尊者全集》,收錄於《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3冊,第
    1452號。
    (明)釋明昱記,《觀所緣緣論釋記》,收錄於《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1
    冊,第832號。
    (唐)三藏法師玄奘集,(明)憨山沙門德清述,《八識規矩通說》,收錄於《卍
    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5冊,第893號。
    彭際清,《居士傳》,收錄於《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88冊,第1646號。
    彭際清,《無量壽經起信論》,收錄於《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28冊,第0400
    號。
    知歸子集,《二林唱和詩》,收錄於《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2冊,第1210
    號。

    二、古籍史料、文集及其他
    (北齊)魏收撰;西魏書(清)謝啟昆撰;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鼎文書
    局,1980。
    (明)古庭善堅禪師說,陶珽重編,《古庭禪師語錄輯略》,收錄於《明版嘉興大
    藏經》,第25冊,第B163號,臺北:新文豐,1987。
    (清)朱壽朋撰,《〔光緒朝〕東華續錄》,清宣統元年〔1910〕上海集成圖書公
    司鉛印。
    丁韙良,《天道溯原》,上海,銅版本,1869。
    大醒,《日本佛教視察記》,上海:行願庵,1936。
    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方廣錩,《藏外佛教文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王季同,《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上海:國光印書局,1932。
    王雲五主編,《靈樞經》,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王雷泉編選,《歐陽漸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2011,2版。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
    作者不詳,《大王統史》,收錄於《漢譯南傳大藏經》,高雄:元亨寺妙林,
    1990-1994。
    呂澂,《佛教研究法》,黃懺華,《佛學概論》,楊州:廣陵書社,2009。
    宋原放主編;汪家熔輯注,《中國出版史料(近代部份)(第三卷)》,武漢:湖北
    教育出版社,2004。
    李之藻等撰,《天學初函》,臺北:臺灣學生,1965。
    狄葆賢,《平等閣筆記》,臺北:世界,1971。
    辛迪責任編輯,《民國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補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
    制中心,2008。
    周光培,《中華民國史料四編》,揚州:廣陵書社,2010。
    胡適,《胡適文存》,上海:上海書店,1898。
    夏曾佑著;楊琥編,《夏曾佑集》,上海:上海古籍,2011。
    浮田和民著;羅大維譯,《史學通論》,上海:進化譯社,1903。
    耿雲志主編,《胡適論爭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康有為撰,《大同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張之洞,《張文襄公古文》,民國十七年〔1928〕刻張文襄公全集本。
    張之洞,《勸學篇》,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六月四日中江書院刻本。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9。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臺南:臺南東海出版社,1974。
    梁啟超,《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臺北:臺灣印經處,1959。
    梁啟超著,夏曉虹點校,《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
    梅光羲,《梅光羲著述集》,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章太炎著,朱維錚、姜義華編著,《章太炎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章炳麟,《太炎先生自訂年譜》,臺北:文海,1971。
    湯志均編,《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新華,1977。
    黃彥編,《孫文選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楊琥編,《夏曾佑集》,上海:上海古籍,2011。
    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民國上海蟫隱廬石印本。
    熊十力,《新唯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
    端方,《大清光緒新法令》,清宣統〔1909-1911〕上海商務印書館刊本。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蔡元培著,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魯迅,《魯迅日記》,北京:人民文學,2006。
    魯迅,《魯迅全集編年版》,北京:人民文學,2013。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81。
    凝然大德原著,鐮田茂雄日譯,關世謙中譯,《八宗綱要》,高雄:佛光文化事業,
    2006,2版。
    譚嗣同,《仁學》,臺北:文景書局,2013。
    譚嗣同撰,《譚嗣同全集》,臺北:遠流,1983。
    嚴復著,孫應祥,皮後鋒編,《嚴復集補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
    釋印順,《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釋印順,《妙雲集》,新竹:正聞,2000。
    釋敬安,《八指頭陀詩續集》,民國八年北京法源寺刻本。


    三、中文檔案
    「日僧傳教可否與各國商訂教事再准一律辦理浙省已飭保全寺產限制寺僧此為
    正本清源之計由」(1905.5.26),〈日本東本願寺僧人傳教〉,《總理各國事
    務衙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01-12-021-04-021。
    「日使爭傳教事甚力希熟權利害速籌見復由」(1905.3.9),〈日使爭傳教權〉,《外
    務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02-05-008-01-004。
    「日僧伊藤賢道在紹興等處收徒歛錢私給信物業經查禁並照請領事驅逐回國」
    (1907.1.2),〈日本東本願寺僧人傳教〉,《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館藏號:01-12-021-04-034。
    甘厚慈輯,〈束鹿縣請將二月以前議題廟產撥充學費准照原議辦理稟並批〉,《北
    洋公牘類篡》,光緒三十三年〔1907〕北京益森印刷有限公司排印;臺北:
    文海,1998。
    甘厚慈輯,〈天津縣議事會稟都憲擬定清釐廟宇廟產辦法文〉,《北洋公牘類篡續
    編》,宣統二年〔1910〕北洋官報兼印刷局代絳雪齋書排印本。

    四、日文史料
    大藏省印刷局編,《官報》,東京:日本マイクロ写真株式会社,1901.5.1-1943.5.31。
    井上政共(いのうえ まさとも),《最新硏究通仏教》,東京:有朋館,1905。
    古河老川(勇),《老川遺稿》,東京:仏教清徒同志会,1901。
    永井龍潤,《通俗佛教歷史問答》,京都:圖書出版株式會社,1902。
    妻木直良(つまきじきりょう)著;前田慧雲(まえだ えうん)閲及評,《靈魂
    論》,東京:文会堂,1906,3版。
    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東京:東京大學,1911。
    島地黙雷,織田得能(舊姓:生田)著《三國佛教略史》(上、中、下),東京:
    鴻盟社,1890。
    浮田和民述,《史學通論》,東京:東京専門學校藏版,刊年不明。
    高田賢正(けんしょう)編篡,《東本願寺上海開教六十年史》,上海:東本願寺
    上海別院,1937。
    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全集》,東京都:岩波書店,1961-1962。
    五、日文檔案
    (日)外務省編篡,「清國布教保護ノ儀ニ付陳情ノ件」,〈38.清國內地布教權一
    件〉,《日本外交文書(明治期)》,第38卷第2冊(1905.8.3)。
    (日)外務省編篡,「大谷派本願寺派遣僧伊藤賢道ニ退清ヲ命シ向フ三ケ年
    間在留ヲ禁止シタル事由具申ノ件」,〈38.清國內地布教權一件〉,《日本
    外交文書(明治期)》,第38卷第2冊(1905.8.13)。


    貳、專書
    一、中文專書
    《上海宗教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宗教志》,上海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1。
    于凌波,《簡明佛學概論》,臺北:東大圖書,1991。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03。
    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2007。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臺北:允晨文化,2014。
    王汎森等著,《中華民國發展史 學術發展》(上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聯經,
    2011。
    王俊中,《東亞漢藏佛教史研究》,臺北:東大,2003。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于淩波編撰,《現代佛教人物辭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2004。
    中華新版常識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新版常識百科全書》,臺北:臺灣中
    華書局,1981。
    中華文化基金會編輯,《中華文化百科全書》,臺北:中華文化基金會,1982-
    1989。
    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中華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中華百科全書》,臺
    北:中國文化大學,1981。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曁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
    臺北:中國佛教會,2010。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上、下冊),太原:山西教育,2012。
    生活出版社編,《學思文粹》,臺北:生活,1959。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爭辯與發展》,臺北:南天書局,1998。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2003。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1987。
    李澤厚,〈略論現代新儒家〉,《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
    李向平,《佛教信仰與社會變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佛光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
    2001。
    吳永貴,《民國出版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吳汝均,《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1994。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1995。
    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李四龍,《歐美佛教學術史—西方的佛教形象與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9。
    汪耀華編,《上海書業名錄(1906-2010)》,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阮仁澤,高振農,《上海宗教史》,上海:新華書局,1992。
    阮仁澤,高振農主編,《上海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季羨林,《季羨林談佛》,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93。
    約瑟夫.列文森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桂林市:廣西
    師範大學,2009。
    胡迎建,《一代宗師陳三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發行,2005。
    胡迎建,《陳三立與同光體詩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唐忠毛,《中國佛教近代轉型的社會之維:民國上海居士佛教組織與慈善研究》,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3。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上、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第二版。
    高振農,《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
    康豹、高萬桑主編,《改變中國宗教的五十年 1898-194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2015。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佛教教史論集 民國佛教
    篇》,臺北:大乘文化,1979。
    張華,《楊文會與中國近代佛教思想轉型》,北京:宗教文化,2004。
    章亞昕編著,《八指頭陀》,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郭頴頤著;雷頤譯,《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淮安:江蘇
    人民,1989。
    陳玉堂編著,《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 續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陳兵,鄧子美合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臺北:現代禪,2003。
    陳春華譯,《俄國外交文書選譯-關於蒙古問題》,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11。
    陳絳主編,《近代中國(第二十輯)》,王宏,〈廉泉年譜初稿〉,上海中山學社,
    2010 年。
    許紀霖、宋宏編,《史華慈論中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游有維,《上海近代佛敎簡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8。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2,3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駱駝,1988。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黃克武,《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臺北:聯經,2010。
    黃林,《晚清新政時期圖書出版業研究》,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黃運喜,《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研究.1898-1937》,臺北:法界,2006。
    楊家駱主編,《佛學五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
    楊曾文,《日本佛教史(新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楊曾文、張大柘、高洪著,《日本近現代佛教史》,北京:昆侖,2011。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臺北:法鼓,20068。
    葛兆光,《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6。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著,嚴復譯,王道還導讀,《天演論》,臺北:
    文景書局,2012。
    樂至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樂至縣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潘益民、潘蕤,《陳方恪年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2007。
    範觀瀾,《中國佛教發展史述略講義》,臺北:萬行出版社,2011。
    蔣海怒,《晚清政治與佛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北京: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2013。
    震華法師遺稿;張良一等編輯,《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2。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藍吉富,《中國佛教泛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臺北:東初出版社,1984,再版。
    釋東初撰;中華佛教文化館,中華大典編印委員會同編,《中日佛教交通史》,臺
    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70。
    闞正宗,《中華佛教會在台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臺北:中國佛教會,
    2009。

    二、英文專書與期刊論文
    Welch, Holmes.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Buddhism:1900-1950.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Welch, Holmes. 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Welch, Holmes. Buddhism Under Mao.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Schwartz, Benjamin I. “Some Polarities in Confucian Thought”, in David S. Nivison
    & Arthur F. Wright eds. Confucianism in Action, 5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Braden, Charles Samuel. Modern Tendencies in World Religions, New York:
    Macmillan, 1933.
    Scott, Gregory Adam, Conversion by the Book:Buddhist Print Culture in Early Republican Chuna . Ph. 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De Bary, William Theodore.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a Dialogue in Five Stage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Chan, Wing-tsit. Religious Trends in Modern China. New York : Octagon, 1953.
    Chan, Sin-wai. Buddhism in Late Ch’ing Political Thought. 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5.
    Levenson, Joseph R.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4-1966.
    Clart, Philip, and Scott, Gregory Adam eds. Religious Publishing and Print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1800-2012. Boston:De Gruyter, 2014.
    Katz, Paul R. Religion in China & its Modern Fate, Waltham. Massachusetts :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2014.
    Deonna, W. Ouroboros, Artibus Asiae, Vol. 15, No. 1/2 (1952), 163-170.
    Pittman, Don. Toward a Modern Chinese Buddhism:Taixu`s Reforms.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compiled and with commentary by Cousineau, Phil. Soul : an Archaeology : Readings
    from Socrates to Ray Charles. San Francisco, Calif : HarperSanFrancisco,
    1994.
    Hegel, Georg W. F ; tr. by J. Sibree,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
    Prometheus, 1991.
    三、日文專書
    小泉仰,《福澤諭吉の宗教観》,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株式会社,2002。
    王柯,《「天下」を目指して 中国 多民族国家の步み》,東京都:農山漁村文
    化協会,2007。
    末木文美士,曹章祺著,《現代中国の仏教》,東京:平河出
    版社,1996。
    末木文美士、松尾剛次、佐藤弘夫等編輯,《近代国家と仏教》,東京:佼成出版
    社,2011。
    村上專精,《大乘仏說論批判》,東京:光融館,1903。
    村上專精,《六十一年》,東京:丙午出版社,1914。
    陳繼東,《清末仏教の研究-楊文会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3。

    参、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論文
    (一)、黃夏年等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
    濮一乘主編,《佛學叢報》,上海:有正書局;北京:有正書局;天津:有正書局,1912-1914。
    〈和尚控訴南市裁判所〉,載《時報》(1912.10.1)。收錄於《佛學叢報》1(1912.10.1): 121-122。
    〈和尚控相公〉,《佛學叢報》2(1912.11.1):304-305。
    〈小天台交還僧人〉,載《新聞報 本埠新聞》(1912.9.30)。收錄於《佛學叢報》
    2(1912.11.1):303。
    〈地藏菴案之批示〉,《佛學叢報》3(1912.12.1):477-479。
    〈僧侶熱心救國〉,《佛學叢報》3(1912.12.1):475。
    〈龍華保存之問題〉,《佛學叢報》3(1912.12.1):479-481。
    〈地藏菴案之辯訴書〉,《佛學叢報》4(1913.2.1):83-86。
    〈靈應寺自願充公〉,《佛學叢報》4(1913.2.1):87-88。
    〈佛教總會之擴張〉,《佛學叢報》7(1913.6.1):97。
    〈華嚴大學緣起預白待校舍完工再為登報招考〉,《佛學叢報》10(1914.3.15):
    129-134。
    〈縣法院保存古剎之裁判〉,載《時報(杭州通信)》(1912.12.19)。收錄於《佛
    學叢報》(1913.2.1):92。
    〈中外教務聯合會請佛教法師演說〉,《佛學叢報》11(1914.5.11):297-300。
    〈臺灣布教師來滬參觀佛教〉,《佛學叢報》11(1914.5.11):300。
    《佛學叢報》主編,〈佛學叢報價目〉,《佛學叢報》1(1912.10.1):4。
    《佛學叢報》主編,〈發刊辭〉,《佛學叢報》1(1912.10.1):13-14。
    《佛學叢報》主編,〈有正書局發行佛經流通所書目〉,《佛學叢報》1(1912.10.1):
    180。
    《佛學叢報》編輯部,〈答崇明縣覕廬君〉,《佛學叢報》6(1913.5.1):487-491。
    《佛教月報》主編,〈本報徵文公告〉,《佛教月報》2(1913):378。
    《海潮音》主編,〈海潮音月刊出現世間的宣言〉,《海潮音》1:1(1920):7-12。
    《海潮音》主編,〈佛教年鑑〉,《海潮音》1:2(1920):135-214。
    了一居士,〈道說記餘〉,《佛學叢報》4(1913.2.1):159-167。
    了一居士,〈道說記餘初集〉,《佛學叢報》3(1912.12.1):521-532。
    八指頭陀,《佛學叢報》,〈冷香塔自序銘〉5(1913.3.1):339-341。
    上海頻伽精舍,〈上海頻伽精舍大藏經流通處廣告〉,《佛學叢報》12(1914.6.15):
    469-480。
    大悟,〈十五年來中國佛教之動向〉,《海潮音》16:1(1938.1.15):69-80。
    中央(釋宗仰),〈佛教進行商榷書〉,《佛學叢報》1(1912.10.1):35-39。
    中國之新民(梁啟超),〈余之生死觀〉,《新民叢報》,59(1898.12.27):1-2、7。
    中華佛教總會,〈中華佛教總會章程〉,《佛學叢報》1(1912.10.1):109-118。
    仁山,〈佛教總會進行策〉,《佛教月報》1(1913):51-57。
    內明,〈無神無靈魂說之是非如何〉,《新民叢報》:38、39(1903.10.04):1-6。
    太炎,〈至宗仰上人書〉,《佛學叢報》1(1912.10.1):152-153。
    太炎,〈與宗仰上人書〉,《佛學叢報》1(1912.10.1):151。
    日本慧若譯自「日本佛報」,〈釋迦牟尼佛傳〉,《佛學叢報》12(1913.03.01):
    503-513。
    王仲堯,〈南北朝涅槃師的判教及其價值意義〉,《普門學報》6(2001.11):1-17。
    王闓運(記),瞿鴻禨(書),〈南臺寺日本僧贈藏經記〉,《佛學叢報》10(1914.3.15):
    117-118。
    佛教會,〈佛教會至孫大總統公函〉,《佛學叢報》2(1912.11.1):293-294。
    佛教會,〈佛教會要求民國政府承認條件〉,《佛學叢報》2(1912.11.1):291-292。
    佛教會,〈佛教會要求民國政府承認條件〉,《佛學叢報》2(1912.11.1):291-292。
    佛學叢報編輯,〈答山陰沈無生居士〉,《佛學叢報》,6(1913.05.01):493-494。
    李志夫,〈試分析印度「六師」之思想〉,《中華佛學學報》1(1987):245-279。
    沈無生,〈問題六則敬祈賜教〉,《佛學叢報》,6(1913.05.01):495-497。
    孫文,〈孫大總統覆函〉,《佛學叢報》2(1912.11.1):295。
    孫式海謹錄,〈專西大師略傳〉,《佛學叢報》5(1913.3.1):329-331。
    島地墨雷、生田得能著,聽雲、海秋譯,李翌灼訂正,〈三國佛教略史〉,《佛學
    叢報》1(1912.10.1):91-140、235-257、423-440;(1912.11.1):41-63、
    263-285、455-467。
    烏目山僧(釋宗仰),〈論尊崇佛教為今日增進國民道德之切要〉,《佛學叢報》,4
    (1913.02.01):11-16。
    張宗儒,〈重興寶蓮寺越岸法師碑〉,《佛學叢報》6(1913.5.1):511-513。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1999.4):29-39。
    梁啟超,〈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新民叢報》,23(1902.12):45-55。
    笠居眾生,〈論自然天演法爾之同異〉,《海潮音》12(1932.12):316-321。
    許效正,〈中華佛教總會(1912-1915)述評〉,《法音》4(2013):10-15。
    許效正,〈民國初年上海廟產糾紛透視〉,《史學月刊》9(2013):103-109。
    許效正,張華騰,〈試論《臨時約法》對廟產問題的影響〉,《社會科學評論》2
    (2009):99-106。
    陳方恪,〈續居士傳〉,《佛學叢報》2(1912.11.1):307-310。
    陳方恪,〈續居士傳〉,《佛學叢報》3(1912.12.1):483-485。
    麥錦恆,〈民國佛教會的影響〉,《法音》37(2015):34-38。
    鈍根節譯,〈說靈魂〉,《佛學叢報》,7(1913.06.01):114-143。
    鈍根節譯,政共居士(井上政共)著,〈佛教與學問〉,《佛學叢報》,5(1913.03.01):
    375-378。
    馮毓孿,〈中華佛教總會會長天童寺方丈寄禪和尚行述〉,《佛學叢報》5
    (1913.3.1):333-337。
    馮毓攣,〈中華佛教總會會長天童寺方丈寄禪和尚行述〉,《佛學叢報》:4
    (1913.3.1):333-337。
    黃夏年,〈中華佛教總會研究(中)〉,《中國佛學》1(2014.1.31):1-12。
    慈渡,〈二十年來中國佛教的出版界〉,《海潮音》13:1(1932.01.15):9-17。
    慈渡,〈二十年來中國佛教的出版界〉,《海潮音》13:1(1932.1.15):69-77。
    楊仁山,〈十宗略說〉,《佛學叢報》4(1913.02.01):21-27。
    滄江(梁啟超),〈蒞佛教總會歡迎會演說辭〉,《佛學叢報》,3(1912.12.01):
    391-393。
    滄江(梁啟超),〈論佛教與國民之關繫〉,《佛學叢報》,1(1912.10.01):53-56。
    塵空,〈十五年來之佛教出版界〉,《海潮音》16:1(1938.1.15):186-197。
    塵空,〈十五年來之佛教出版界〉,《海潮音》16:1(1938.1.15):190。
    蔡元培,〈佛學商榷書〉,《佛學叢報》,1(1912.10.01):49-51。
    黎端甫,〈香嚴閣問答〉,《佛學叢報》1(1913.10.1):139-146。
    黎端甫,〈論淨土法門貫通諸法大意(續)〉,《佛學叢報》6(1913.5.1):404-405。
    濮一乘,〈中華民國之佛教觀〉,《佛學叢報》1(1912.10.01):19-34。
    釋月賓,〈佛學十論〉,《佛學叢報》5(1913.03.01):197-212。
    釋宗仰,〈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告成普勸流通啟〉,《佛學叢報》6(1913.5.1):
    475-478。
    釋顯珠,〈維摩詰所說經講義錄〉,《佛學叢報》5(1913.03.01):223-243。
    釋顯珠編,〈維摩詰所說經講義錄卷一之上〉,《佛學叢報》5(1913.3.1):223-243。
    鶴年,〈名山遊訪記〉,《佛學叢報》3(1912.12.1):533-544。
    觀雲(蔣智由),〈佛教之無我輪迴論〉(一),《新民叢報》,58(1903.12.07):65-74。

    (二)、期刊論文
    〈內務部批道教會發起人陳明霦請援案保護財產呈〉,《政府公報》第121號
    (1912.8.29)。
    〈管理寺廟條例〉,《政府公報》第1249號(1912.10.30)。
    〈寺院管理暫行規則〉,《政府公報》第403號(1913.6.20)。
    《東方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04-1948。
    王敬淑,《說一切有部的六因四緣》,臺北: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09。
    何建明,〈從管理寺廟到監督寺廟:民國時期宗教立法觀念的轉變〉,《中國民族
    報》7(2016.6.5):1-2。
    胡適,〈雙十節的感想〉,《獨立評論周刊》122(1934.10):2-3。
    邵佳德,《近代佛教改革的地方性實踐-以民國南京的寺廟、組織、信眾為中心》,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課程哲學博士論文,2015.9。
    倪管嬣,〈清末民初江蘇居士楊文會的佛教教育(1851-1911)〉,《史苑》71(2011):
    37-59。
    倪管嬣,〈用佛教來救國:梁啟超佛學政治理念的建構〉,《史粹》28(2015.6):
    39-68。
    黃克武,〈梁啟超與中國現代史學之追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
    (2003.09):181-213。
    樊明方,〈1912年《俄蒙協約》及俄蒙《商務專條》之簽訂〉,《中俄關係的歷史
    與現實》(2003.8.1):167-185。
    鄭阿財,〈二十世紀敦煌學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大陸篇〉,《漢學研究通訊》19:2
    (2000.05.1):169-177。
    鍾瓊寧,〈民初上海居士佛教的發展(1912-1937)〉,《圓光佛學學報》3(1999.02):
    155-190。
    釋道禮,〈清末民初太虛大師佛教護國維新理念初探〉,《圓光佛學學報》26
    (2015.12):181-216。
    二、日文期刊
    〈近刊の《大日本史料》〉,《佛教史學》1:6(1911.9.1):87-90。
    村上專精,〈佛教史研究の必要を述べて發刊の由來となし併せて本誌の主義目
    的を表白す〉《佛教史林》1(1895.4.8):1-11。
    荻野由之,〈佛教史研究に對する希望〉,《佛教史學》1:6(1911.9.1):51-53。
    道端良秀,〈「支那佛教史」の既刊書概觀〉,《支那佛教史學》1:1(1937.04):
    122-130。

    肆、網路資料
    Gregory Adam Scott, Publishing and Print Culture,1900-1950”, edited by Richard
    Payne, Oxford Bibliographies in Buddh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ch 2013. Oxford Bibliographies Online:
    http://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view/document/obo-9780195393521/ob
    o-9780195393521-0134.x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2153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3007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300701.pdf7076KbAdobe PDF241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