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698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1/144292 (79%)
造訪人次 : 50932328      線上人數 : 9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981


    題名: 中國大陸海權戰略中的東協經貿外交研究
    A study ASEAN economic and trade diplomacy of china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作者: 石鈺涵
    貢獻者: 邱坤玄
    石鈺涵
    關鍵詞: 地緣政治
    地緣經濟
    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海權戰略
    東協自由貿易區
    亞太再平衡
    RCEP
    TPP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017-03-01 17:33:22 (UTC+8)
    摘要: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之後,各國經濟發展隨著交通工具與網際網路的進步,「全球化」與「區域化」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區域合作對國際關係的重整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民族國家更希望透過區域性的整合來增加經濟效率與政治接受度。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其領導人習近平於2013年分別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做為其以經濟優勢為基礎,對周邊國家實施區域整合的策略,並成為區域性霸權的雙面刃。
    基於地緣政治的因素,為了有效的施行中國大陸以發展成海洋強國為主軸的「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東南亞國協成為中國大陸企業走出去的首選目標。強調以東南亞國協為中心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為中國大陸所積極推動的區域經濟整合,普遍被認為是中國大陸為了主導全球經濟,制衡美國所支持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之戰略手段,東協亦成為中美權力較量的重點區域。除了與區域外強權的經貿競逐,東南亞國協十國於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地理與自然資源因素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大陸推行經貿整合的過程雖創造了合作的機遇,卻也存在諸多風險。
    2010年中國大陸與東協自貿區成立以來,雙邊的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議成效均不斷擴大,中國大陸藉由「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國大陸與東協自貿區「升級版」作為中國大陸與東協當前經濟合作的支撐,並以投資為合作主軸,互聯互通為核心,輔以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及絲路基金等銀彈策略,同時為中國大陸經濟高速成長產能過剩問題尋求出路,本文透過中國大陸海權戰略、區域經濟整合與東協經貿外交進程,分析其機遇、挑戰及影響。
    After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 was formed, the progress of both the transportation and network have been push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economy.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become the power for promoting global economy development. Regional cooperation has deep influence on the re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eanwhile, nation-states would like to increas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olitical acceptance through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2013, China, being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ts leader, Xi Jinping, raised up strategic concept of “Silk Road Economy Belt” and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for its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dvantages.China is using it as a tactic to perform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to become a regional superpower.
    Based on the geo-political reas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nforce the strategic concept of “Twenty-fir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nd to develop China as a maritime power,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has become the top choice for Chinese corporations to walk out.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centered on the ASEAN nations, which China is actively pushing for, is widely believed to be a strategic move to lead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o balanc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suppor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he ASEAN has become the competing focal point for both China and the U.S. Besides the economic competition with the outside regional superpowers, all the 10 members of the ASEAN countrie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religion, geography,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erefore, despite China is creating the opportunity of economic and trading cooper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risk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 in 2010, the result of service trade and goods trade agreement has expanded. China uses both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and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to support 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the ASEAN, meanwhile, using investment as the principle for cooperation, and mutual communication as the core, and money bullet from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and Silk road fund as the assisting strategy in order to seek way out for China’s overcapacity. This paper is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China’s opportunity, threat, and effect through analyzing its maritime strategy,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ASEAN economy diplomacy and trade progres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海運、許勤華,能源外交概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王義桅著,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出版,2016年。
    王義明主編,東協。北京:中國大陸法制出版社,2006年。
    王志民、熊李力、喬旋、王海濱、檀有志,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政治因素及中國大陸的對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年。
    王貽志、馬學新著,「長江三角洲發展報告2009」,現代物流與區域聯動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孔志國,海權、競爭產權與屯海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士論文教戰手冊。臺北:中正書局,2007年。
    朱浩,「東協加N的整合效應」,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臺北:台灣經濟研究院,2009年。
    布里辛斯基,大棋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吳玲君,「『東協加 N』FTA的政治、安全效益」,收於江啟臣主編,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臺北:台灣經濟研究院,2009 年。
    何大明譯,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2015。尋求安全感的中國: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國的對外關係。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臺北市: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何亞非,「加強區域治理頂層設計」,全球治理與中國的歷史選擇。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李柏彥譯,麥艾文(Evans S. Medeiros)著,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Activism, Opportunism, and Diversification)。臺北市:國防部,2011年。
    李永悌譯,貝納柯爾(Bernard D. Cole)著,亞洲怒海戰略(Asian Maritime Strategies:Navigating Troubled Waters)。。臺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5年。
    李永悌譯,泰利斯(Ashley J. Tellis)、譚俊輝(Travis Tanner)編,戰略亞洲:中共軍事發展(2012-13)(Strategic Asia 2012-13:China`s Military Challenge)。臺北市:國防部,2014年。
    李瓊莉,「東協加N-FTA的政治、安全效益」,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臺北:台灣經濟研究院,2009年。
    阮宗澤主編,中國夢的全球經緯。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5年。
    宋鎮照、陳欣之主編,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過程、挑戰與發展。臺北:五南,2007年。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翰蘆圖書,2002年。
    胡波,2049年的中國大陸海上權力海洋強國崛起之路。臺北:凱信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洪丁福,國際政治新論。臺北:群英出版社,2006年。
    邵維華著,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遏止中國崛起,美國最後五年倒數計時(The Hundred-Year Race Between China and USA:A Geopolitical View)。臺北市:如果出版社,2016年。
    馬漢著,蕭偉中、梅然譯,海權論。北京:言實出版社,1997年。
    袁方,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
    徐秋生、劉積高,構建和平外交新格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柳豐華,俄羅斯與中亞—獨聯體次地區一體化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年。
    夏義善、陳德照,中國大陸能源環境氣候外交大視野。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高組貴,美國與伊斯蘭世界。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龍潭:國防大學,2003年。
    陳博志,「孫文比較喜歡蔡英文」,不能只怪馬英九。臺北:華人希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鈕先鐘,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前瞻。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鈕先鍾譯,Mitchell. M. Simpson, III著。戰爭、戰略與海權(WAR, STRATEGY AND MARITIME POWER)。臺北市:海軍學術月刊社,1994年。
    潘志平主編,中南亞的民族宗教衝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溫洽溢譯,範亞倫(Aron L. Frieberg)著,「韜光養晦」,美國回得了亞洲嗎(A Contest for Supremacy)。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溫洽溢譯,謝淑麗(Susan L.Shirk)著,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大陸崛起的背後(China―Fragile Superpower: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東協研究中心編譯,「東協經濟共同體2025年藍圖」,東協2025年願景:攜手前行。臺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6年。
    馮並著,「走出國門」,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大陸邏輯。臺北:高寶國際出版:希代多媒體發行,2015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大陸-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喬治.弗列德曼著,王祖寧、劉寅龍譯,未來10年世界霸權大震盪。臺中:晨星出版,2012年。
    楊開煌,地緣政治與中國大陸對中亞之外交戰略,收於中華歐亞基金會編,地緣與中國大陸外交戰略。臺北:大屯出版社,2006年。
    楊鎮甲,「譯序」,收錄於楊鎮甲譯,馬漢著,海軍戰略論。臺北:軍事譯粹社,1979年。
    張明亮,超越僵局:中國大陸在南海的選擇。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蔡東傑,當代中國大陸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劉鋒,南海開發與安全戰略。海口:學習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3年。
    郭淵,地緣政治與南海爭端。北京:中國大陸社會學科出版社,2011年。
    Thomas L .Friedman著,蔡繼光等譯,瞭解全球化:淩志汽車與橄欖樹。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龔培德,西太平洋海權之爭。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104年。
    (二)期刊
    王雅津、陳建宏,「台灣與RCEP會員國之經貿分析」。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第7期(2015年),頁80。
    王群、姜麗著,「麻六甲海峽安全問題探究」。海洋信息,第2期(2014年),頁49-50。
    王秋彬、崔庭赫,「關於加強一帶一路國際話語權購艦的思考」。公共外交季刊,第4期冬季號(2015年),頁62-65。
    王冠雄,¬「大陸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臺灣海洋經濟的挑戰與機會」。社團法人對外關係學會,專論第2號(2015年1月),頁2。
    王聯合著,「美國對一帶一路戰略的認知與反應」。復旦國際關係評論,第16 輯第1 期(2015 年11 月19 日),頁188-195。
    史春林、史凱冊著,「麻六甲海峽安全問題與中國大陸戰略對策」。新東方,第2 期(2014年9月),頁7-9。
    任晶晶著,「『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大陸經濟外交的戰略轉型」。新視野,第6 期(2015 年), 頁105-112。
    朱時雨、王玉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航道安全探析」。交通運輸研究,第1卷第2期(2015年4月),頁10。
    朱鷺民、陳麗斌,「地緣戰略角度思考中國大陸與中南半島合作的重要意義」。世界地理研究,第20卷,第2期(2011年),頁20-23。
    宋鎮照,「建構兩岸合作參與東協區域整合的新契機與新思維:台灣的觀點與期待」。東協瞭望,創刊號(2010年6月),頁31。
    余有慧,「中國大陸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2004年1月)。
    趙可金,「全球化時代的新地緣理論」。國際政治,第2期(2009年),頁3。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國大陸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
    宋燕輝,「東協與中國大陸執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發展現況」。戰略安全研析,第5期(2005年9月),頁6~12。
    邱奕宏,「東亞區域主義的匯流:RCEP」。台經月刊,第36卷第2期(2013年2月),頁37。
    金秀琴,「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及對我國之影響」。經濟研究,第4期(2003年),頁5。
    林建山,「東協共同體架構正式邁開重要的第一步」,台商張老師刊物,第135期(2010年1月),頁2。
    林碧炤,「國際體系與國際政治」。東亞季刊,第18卷第2期(1986年10月),頁95~117。
    林若雩,「東協與中國大陸達成南海行動宣言的意涵與臺灣因應之道」。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5期(2011年11月30日),頁75~86。
    林文隆著,「美國霸權的崛起歷程與海權論」。國防雜誌,第23 卷第1 期(2008年),頁24。
    保羅,「泛亞鐵路」。中興工程,第117期(2012年10月),頁103。
    侯利民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背景、定位和實現路徑」,淮海工學院學報,第13 卷第6 期(2015年),頁15。
    徐遵慈,「東亞整合新路徑: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之發展前景與我國之因應對策」。貿易政策論叢,第18期(2012年12月),頁66-70。
    孫國祥,「RCEP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連結:命運共同體及其暗示」。全球政治評論,第五十期(2015年3月),頁7-12。
    郭添漢,「中國大陸崛起後的南海戰略」。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6卷第2期(2012年4月),頁26~34。
    秦亞青,「層次分析法與國際關係研究」。歐洲,第3期(1998年),頁4~10。
    郭偉、王穎著,「麻六甲海峽—南海航線與當代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第四紀研究,第26卷第3 期(2006年5月),頁488。
    陳偉光、曾楚宏,「新型大國關係與全球治理結構」。國際經貿探索,第3期(2014年),頁94-106。
    陳子穎,「APEC『藍色經濟』議題初探」。APEC通訊5月號,152期(2012年5月),頁4。
    彭漣漪、邱莉燕,「奧援250億美元,中國打通東協海陸空」。遠見雜誌,第284期,(2010年2月),頁32-35。
    張峰著,「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青海社會科學,第2 期(2015年1月),頁69-72。
    張勇,「略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發展戰略意義」,中國大陸海洋大學學報,第5期(2014年),頁13。
    曾怡仁、張惠玲,「區域整合理論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8期(2000年),頁53-71。
    鄭國姣、楊來科著,「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建戰略」。中國大陸流通經濟,第30 卷第1 期(2016年1月),頁56-62。
    蔡志銓、樊兆善著,「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的戰略意涵」。國防雜誌,第30卷第6期(2015年11月),頁28-30。
    程廣中,「地緣戰略規律試論」。軍事歷史研究(2001年第1期),頁158~169。
    楊震、方曉志,「論後冷戰時代世界海洋戰略格局中的中美海權合作」。東亞論壇(2015年第3期),頁104~113。
    楊仕樂,「解析中國大陸觀點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政策」。國防雜誌,第28卷第2期(2013年3月),頁19~35。
    楊雅琪著,「習近平的對外政策: 當「新型大國關係」對上「亞洲新安全觀」與「一帶一路」倡議」。戰略與評估,第5 卷第3 期(2014 年秋季號),頁35-45。
    葉蕙君,「東協經濟共同體專題:成果與前景(下)」。東協瞭望,第12期(2016年),頁33。
    趙旭,「淺析新形勢下的中南半島公共外交」。當代世界,第4期(2014年),頁65-66。
    潘忠岐,「地緣學的發展與中國大陸的地緣戰略─一種分析框架」。國際政治研究,第2期(2007年),頁22。
    劉新華,「西太平洋地區的海洋安全形式與中國大陸地區性的海權」。太平洋學報,第19卷第2期(2011年2月),頁85。
    劉家瑜,「聚焦經濟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不容忽視的RCEP整合衝擊力」。產經線上,第264期(2013年6月),頁46-49。
    劉柏定、鐘富國,「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及自主創新策略對我之影響與因應」。2015大陸專題(104年12月),頁58。
    劉雅,「泛亞鐵路建設的由來與發展」。當代亞太,第11期(2002年),頁43-48。
    劉孟俊,「中國大陸「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經濟前瞻,第163 期(2016 年1 月),頁38。
    蔣復華,「從一帶一路戰略探討中共地緣政治所面臨的挑戰。海軍學術月刊,第50眷第5期(2016年10月),頁41-42。
    魏艾,「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第二經濟體的虛與實」。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9期(2010年9月),頁11-15。
    鞠華瑩、李光輝,「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思考」。國際經濟合作,第9期(2014年),頁57。
    (三)報紙
    林躍勤,「對擴大上合組織框架內能源合作的若干思考」,中國大陸經濟時報(2006年7月4日),3版
    「突破麻六甲困局」北京國安聚焦確保能源安全,中國大陸時報(2006年1月5日)。
    (四)網路
    「中國大陸高鐵走出去亟需提升軟實力」,中國大陸評論新聞網,http://hk.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10&kindid=253&docid=104193672&mdate=04130826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ttp://www.ndrc.gov.cn/gzdt/201503/t20150328_669091.html
    「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http://www.scio.gov.cn/zxbd/tt/document/1350709/1350709.htm
    王崑義,「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冰與火之歌」,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608000909-260310
    王義桅,「中國大陸的新三環外交」,fisnet國際網,http://comment.cfisnet.com/2014/0725/1299596.html
    「東協發展簡介」,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 http://www.aseancenter.org.tw/ASEANintro.aspx
    「東亞合作聯合聲明」,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0/25/cont ent_607567.htm
    「東南亞國家的『火藥庫』」,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03/11/12/CH0311120011.htm
    「東協未就南中國大陸海行為準則達成共識」,美國之音,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m.voachinese.com/a/article-20120405-southe ast-asia-fails-to-tackle-sea-spat-with-china-head-on-146333265/951342.html
    「東協與中國大陸(10+1)領導人會議」,中國大陸評論新聞網,http://hk.crntt.com/doc/1019/0/8/3/101908353.html?coluid=180&kindid=7713&docid=101908353&mdate=1117111310
    香港貿發局,「新加坡市場概況」,RESEARCH經貿研究 ,http://developed-markets-research.hktdc.com/business-news/article/%E6%96%B0%E5%8A%A0%E5%9D%A1/%E6%96%B0%E5%8A%A0%E5%9D%A1%E5%B8%82%E5%A0%B4%E6%A6%82%E6%B3%81/mp/tc/1/1X000000/1X003IKY.htm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國家發展改革委 ,http://www.ndrc.gov.cn/gzdt/201503/t20150328_669091.html
    「絲路基金,陸先出400億美元」,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9000055-260203
    「習近平會歐巴馬,倡共贏不對抗」,中時電子報,https://tw.news.yahoo.com/%E7%BF%92%E8%BF%91%E5%B9%B3%E6%9C %83%E6%AD%90%E5%B7%B4%E9%A6%AC-%E5%80%A1%E5%85%B1 %E8%B4%8F%E4%B8%8D%E5%B0%8D%E6%8A%97-220132561--finance. html
    「落實中國-東盟面向和平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3978/34850/xgzc34856/Document/1484190/1484190.html
    「川普與習近平 鬥必俱傷」,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http://www.npf.org.tw/3/16363
    「調整國安戰略 因應美中國大陸力消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3/16289
    「觀念平臺-與其苦等RCEP不如優先參與一帶一路投資建設」,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20000078-260202
    「觀察:牽動新加坡神經的亞投行與克拉運河」,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5/05/150521_sg_aiib_carat_canal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SEAN, Press Statement by the Chairman of the 7th ASEAN Summit and the 5th ASEAN+3 Summit, Brunei Darussalam, November 5,2001.
    ASEAN Economic Ministers and the Ministers of People’s Republicof China, Japan and Republic of Korea (AEM+3) Consultation,Joint Media Statement of the Sixth Consultation, Phnom Penh,Cambodia, September 3, 2003.
    Bateman, Sam, and Ralf Emmers.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wards a Cooperative Management Regime. New York: Pinter, 2009.
    Baviera, Aileen. Security Challenges of the Philippine Archipelago,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98. Singapore: Ins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8.
    Kivimäki, Timo. War or Pea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Press, 2002.
    Sison, Marites. Politics: War on Terror’Ups U.S. Role in the Philippines. Inter Press Service, 2002.
    (二)期刊
    Buszynski, Leszek.“The South China Sea: Oil,Maritime Claims, andU.S.—China Strategic Rivalr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 35, No. 2 (Spring 2012), pp. 139~156.
    Castro, Renato De “The Philippines Confront Chin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ower Politics vs. Liberalism Legalism,” Asian Perspective, Vol.39 (2015), pp. 71~100.
    Graver, John W. “China’s Push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Sea : the Interaction of Bureaucratic and National Interests.”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2 (Setemper 1992), pp. 999~1028.
    Huth,Paul K. and Vasquez, John A.”Why Are Territory Disputes Between States a Central Cause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What Do We Know about War? (Mar 2012), pp. 85~110.
    Rahman, Chris, and Martin Tsamenyi.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security and Naval Issu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Vol. 41, No.4 (2010), pp. 315~333.
    Ratner, Ely. “Rebalancing to Asia with an Insecure China.”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36, No.2 (Spring 2013), pp. 21~38.
    Shelly, Christine. “U.S. Policy on Spratly Islands and South China Sea.”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aily Press Briefing.(May 10, 199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103922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22010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579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