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11419      Online Users : 8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970


    Title: 人際關係與國際邦誼:臺灣與新加坡互動的常與變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Singapore
    Authors: 牛嗣捷
    Niu, Szu Chieh
    Contributors: 楊昊
    Yang, Hao
    牛嗣捷
    Niu, Szu Chieh
    Keywords: 關係
    華人
    臺灣
    新加坡
    Relations
    Chineseness
    Taiwan
    Singapore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3-01 17:31:14 (UTC+8)
    Abstract: 人際關係或個人之間的互動過程,長期以來是國際關係裡較少關注的面向或被預設為相同的假設而忽略的部分,但在受到中華文化影響並以華人為人口主體的兩岸三地乃至新加坡,關係與人際情誼有重要的影響力。本研究認為「人際關係與情誼」在國家之間的雙邊關係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為了進一步分析人際關係與情誼在雙邊關係的作用與效果,本研究擬將人際關係與國際關係進行連結化分析,並且試圖建立「人際關係與國際邦誼路徑圖」以作為研究途徑,討論人際關係如何建立、強化,乃至深化國際邦誼,又當人際關係產生分歧、惡化時如何讓雙邊關係倒退,並結合華人的背景與文化,進行案例的研究與討論。
    本研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在建立人際關係與國際邦誼路徑圖,旨在完整地描繪人際發展的起承轉合,以作為第二部分案例研究時的架構及依據;第二部份以第一部份所建立的人際關係與國際邦誼路徑圖為基礎,將臺星關係的發展依時序按照臺灣領導人的更迭分為四組進行案例研究;最後一部分在比較四組案例人際關係的互動差異,並為臺灣未來在對外政策提供建議。
    過去因為臺灣與新加坡的特殊關係,不僅讓臺灣在對外關係上有所突破,新加坡更在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從1993年的辜汪會談到2015年的馬習會均選擇在新加坡,從李光耀到李顯龍,這對父子成為緊張兩岸關係裡唯一受雙方信任的第三國。
    人際情誼是臺灣在對外關係,尤其在對東南亞關係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於外交處境艱難的臺灣而言,找到自身在區域中,尤其是受到華人文化影響的次區域裡無可取代的角色,尤其關鍵。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its process have been greatly overlooked and oversimplified i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sides its impacts on daily international life. In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re essential regarding social process. Besid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re playing crucial rule in those states, including R.O.C. (Taiwan), P.R.C. and Singapore have strongly affect by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y thesis is trying to establish a roadmap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can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how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ffec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hesis will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building of roadmap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second part use the roadmap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analyze the following chapter of case studies that examin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between state leaders of Taiwan and Singapore.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policy makers in Taiwan.
    Reference: 壹、中文資料
    尹繼武,2006,<認知心理學之於國際關係研究:進步及其問題>,《外交評論》,第4期,頁101-110。
    尹繼武,2011,<政治心理學與國際關係研究>,《外交評論》,第4期,頁1-2。
    方鵬程,2005,《臺灣海基會的故事》,臺北:臺灣商務。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
    王銘義,1997,《兩岸和談》,臺北:財訊出版。
    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王賡武,2002,<再論海外華人的身份認同>,收入劉宏、黃堅立主編,《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教授論文選》。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王賡武,2005,《移民及興起的中國》,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王賡武,2007,<中國文化海外觀>,《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一期,頁:1-5。
    包宗和,2011,《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
    正中書局主編,1993,《存在,希望,發展:李登輝先生生命共同體治國理念》:臺北:正中書局。
    行政院新聞局編印,1991,《統一是中國唯一的路—李總統登輝先生言論選粹》,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呂翠夏譯,Charles A. Smith 原著,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臺北:桂冠。
    宋學文,2000,《第二軌道外交之機會與限制》,臺中:財團法人亞太公共事務論壇文教基金會。
    宋鎮照,1999,《臺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臺北:五南。
    李一平/劉文正,2008,<論冷戰國際環境中的中國與新加坡關係>,《廈門大學學報》,第1期,頁84-91。
    李功勤,2002,《中華民國發展史―兼論兩個中國的互動與衝突》,臺北:幼獅文化。
    李光耀, 1994,《李光耀四十年政論選》,新加坡:新加坡報業控股集團。
    李光耀,2000,《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臺北,世界書局。
    李光耀,2014,《李光耀觀天下》,臺北,天下文化。
    李光耀,2015,《我一生的挑戰,李光耀回憶錄—新加坡的華語之路》,臺北,時報文化。
    李松林/陳泰先,2009,《蔣經國大傳—主政臺灣》,臺北:風雲時代。
    李建榮,2011,《解凍兩岸20年:兩岸時事評論家李建榮的第一手觀察》,臺北:天下文化。
    李登輝,1993,《存在,希望,發展:李登輝先生生命共同體治國理念》,臺北:正中書局。
    李登輝,1995,《經營大臺灣》,臺北:遠流。
    李登輝,1999,《臺灣的主張》,臺北:遠流。
    杜巧霞,2010,<全球區域貿易協定對臺灣產業之影響>,《貿易政策論叢》,全國工業總會貿易發展委員會。
    汪樹華,2001,《美國華人政治參與之研究》,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
    周陽山,1998,《李登輝執政十年》,臺北:風雲論壇。
    周嘉川,2006,《獅城歲月—重返採訪線上》,臺北:臺灣商務。
    尚榮安譯,Robert K. Yin 著,2001,個案研究法,臺北:弘智文化。
    林添貴譯,Jay Talor著, 2000,《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文化。
    林碧炤,2006,《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
    邱進益,2010,《我和新加坡的情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邵宗海,1998,《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臺北:五南。
    秦亞青,2001,<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第15捲,第2期,頁231-264。
    郝伯村,1995,《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臺北:天下文化。
    郝柏村,2000,《八年參謀總長日記(下) 》,臺北:天下文化。
    馬紹章,2016,《走兩岸鋼索》,臺北:遠見天下文化。
    高朗,1993,《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臺北:五南。
    高朗,1993,《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臺北:五南。
    張亞中,2003,《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
    張祖詒,2009,《蔣經國晚年身影》,臺北:天下遠見。
    張慧英,1996,《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臺北:時報文化。
    張慧英,2000,《李登輝1988-2000執政12年》,臺北:天下遠見。
    莊國土,2001,《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一新編著,1991,《從臺北看全球新秩序》,臺北:民主基金會。
    陳三井,2016,《迢迢密使路:穿梭兩岸密使群像》,臺北:獨立作家。
    陳加昌,2016,《李光耀的建國路與兩岸情―超越島國思維》,臺北:天下文化。
    陳昌宏,2011,《新加坡中國研究的知識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學與研究中心。
    陳欣之,1999,《東南亞安全》,臺北:生智文化。
    陳淑珊,2010,《吳慶瑞傳略》,新加坡:八方。
    陳樂民,1994,《戰後英國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陳鴻瑜,國史館編印,2002,《中華民國外交志》,臺北:國史館。
    寒山碧原著,伊藤潔縮譯,唐建宇、李明翻譯,1993年,《鄧小平傳》,香港:東西文化事業公司。
    曾一豪,1994,《馬英九前傳》,臺北:希代書版。
    曾慶輝,1998,《21世紀華人經濟活動之潛力》,臺北:三民書局。
    黃年,2015,《蔡英文繞不繞得過中華民國:杯子理論與兩岸未來》,臺北:天下文化。
    黃根成,1992,<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以國家利益為重>,新加坡《行動報》,2月號,頁11。
    楊昊,2016,<臺灣新南向政策的格局與路向>,《全球政治評論》,第五十五期,頁11-18。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
    葛永光,1992,《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臺北:正中書局。
    賈益民,2015,《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臺北:印刻出版。
    潘翎,1998,《海外華人百科全書》,香港:三聯書店。
    蔡政文、吳榮義、林碧炤、林嘉誠等著,1994,《臺灣外交政策及行動取向》,臺北:業強。
    衛民,1991,《中華民國的雙邊外交:功能主義外交的檢討》,臺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鄭書慧,1996,《李登輝全紀錄1923-1996》,臺北:生活智庫。
    鄭端耀,1997,<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頁1-22。
    魯虎,2014,《新馬華人的中國觀之研究1949-1965》,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
    盧文祥,江丙坤等,2016,《駐外憶往—念獅城點滴憶駐星往事》,臺北:海峽兩岸經貿文化協會。
    蕭萬長,2015,<李光耀的臺灣情兩岸心>,《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第23期,頁4-5。
    閻學通與陳寒溪譯,詹姆士、小羅勃特(Dougherty, James E., Pfaltzgraff, Robert L)著,2013,《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
    龍向陽、周聿峨,2011,<關於“華僑華人與國際關係”的再思考>,《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頁12-19。
    聯合報編著,2016,《81秒世紀之握—馬習會幕後大解密》,臺北:聯合報新聞部。
    魏煒,2007,《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蘇起,2014,《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臺北:遠見天下文化。
    顧長永,2006,《新加坡—蛻變的四十年》,臺北:五南出版社。


    貳、英文資料
    A. Moravcsik,‘Negotiating the Single European Act: National Interests and Conventional Statecraft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5, No. 1 (1991), P19–56.
    Acharya, Amitav, ‘Culture, Security, Multilateralism: The “ASEAN Way” and Regional Order,’ 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 Vol 19, No1 (1998), p55-84.
    Alice D. Ba.(2009)Renegotiating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Region, Regionalism and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llison, Graham(1971)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Crisis. Little Brown.
    Bellows, Thomas J.,’Taiwan’s Foreign Policy in the 1970s:A case study of Adaptation and Viability.’ Asian Survey, Vol16, No.7:p593-610.
    Bloom, William(1990)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dley L. Poston, Jr and Mei-YuYu(1990)“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24, No. 3 , pp.480-508.
    Edited by Dr Paul Holmes, Paul Holmes, Marcia Karp, Michael Watson Psychodrama(2005)Since Moreno: Innova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aylor and Francis e-Library.
    Elinor Ostrom,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2, No. 1 (1998), p1–22。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1972)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1977)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Little Brown.
    Klaus-Peter Klaiber, edited by David. P. Calleo and E.R. Staal(1998)‘Europe’s Franco-German Engine: General Perspectives’: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Krasner, Stephen(1983)International Regim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ee Kuan Yew(1998)The Singapore story:Memories of Lee Kuan Yew .Singapore:Times Media Private Limited and The Straits Times Press.
    Lee Kuan Yew(2000)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the Singapore story, 1965-2000.Singaproe:Times Media Private Limited and The Straits Times Press.
    Morgenthau, Hans(1978)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Alfred Knopf.
    Waltz, Kenneth(1979)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Little Brown.
    Wendt, Alexander(1999)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參、網路資料
    BBC中文網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生平>《BBC中文網》,2015年3月22日,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4日,檢自: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5/03/150322_obit_lee_kuan_yew。
    中央社,<馬總統、錢復憶李光耀 與蔣經國私交甚篤 與李登輝話不投機>,《中央社》,2015年3月23日,上網日期:2016年11月20日,檢自:http://www.cdns.com.tw/mobile/news.php?n_id=3&nc_id=1595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就臺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人選答記者問>,2013年8月27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hdqzz_681964/lhg_682278/fyrth_682286/t1069965.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聲明公報》,上網日期:2016年12月10日,檢自:http://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1426875.htm。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全文)》,2008年5月20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52015&ctNode=5628&mp=1。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網站》,《第10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候選人得票數》,上網日期:2016年11月23日,檢自:http://db.cec.gov.tw/histQuery.jsp?voteCode=20000301P1A1&qryType=ctks。
    中華民國外交部,<中華民國與新加坡簽署經濟夥伴協定>,《公眾外交協調會新聞稿》,2013年11月7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19C9C118F984AFDB&sms=98C816CDB81AA655&s=D6A9F307A6281679
    中華民國外交部,<亞太地區一覽表>,上網日期:2016年7月1日,檢自:http://www.mofa.gov.tw/CountryAreaInfo.aspx?CASN=0984A85A3A9A6677&n=4043244986E87475&sms=26470E539B6FA395。
    中華民國法務部,<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上網日期:2016年11月10日,檢自:http://law.moj.gov.tw/。
    中華民國財政部,<租稅協定>,上網日期:2016年10月7日,檢自:http://210.69.109.48/Pages/Detail.aspx?nodeid=191&pid=1017>。
    中華民國經濟部,<臺星經濟夥伴ASTEP相關資訊>,上網日期:2016年11月10日,檢自:http://www.moea.gov.tw/TSE/main/home/Home.aspx。
    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與臺灣簽署投資保障協定或自由貿易協定投資章國家一覽表>,上網日期:2016年11月10日,檢自: http://www.dois.moea.gov.tw/asp/relation1_1_3.asp。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海外華人及臺僑人數>,上網日期:2016年6月30日,檢自: http://www.ocac.gov.tw/OCAC/Pages/VDetail.aspx?nodeid=33&pid=10。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胞服務>,上網日期:2016年7月1日,檢自:<http://www.ocac.gov.tw/OCAC/Pages/List.aspx?nodeid=131#。
    中華民國總統府,<陳水扁就職演說全文>,《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祝大會》,2004年5月20日,上網日期:2016年11月23日,檢自: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9453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出席總統府「經國廳」揭牌典禮>,《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2016年03月29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11,檢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37019&rmid=514。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針對「九二共識」議題召開記者會>,《總統府新聞稿》,2011年8月28日,上網日期:2016年12月3日,檢自: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5076。
    中新社,<大陸:兩岸自覓“習馬會”地點>,《中新社》,2014 年3月6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6日,檢自:。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4-03/06/content_884049.htm
    王漢斌,<鄧小平同志親自指導起草一九八二年憲法>,《中國人大新聞》,2004年9月28日,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2日,檢自:http://www.people.com.cn/BIG5/14576/15017/2814469.html。
    朱衛東,<北京來論:以同理心審視“習馬會”>,《中評社》,2013年9月19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cass.its.taiwan.cn/zjlc/zwd/201501/t20150122_8786969.htm。
    江雨航,<李顯龍訪臺灣北京裝腔作勢懲戒新加坡>,《亞洲時報》,2004年7月26日,上網日期:2016年11月24日,檢自: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546。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國統綱領全文》,《大陸資訊及研究中心》,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3日,檢自: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8276&CtNode=5836&mp=4
    林以君,<22年後,為何兩岸又選在新加坡>,《聯合報》,2015年11月6日,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0日,檢自:http://theme.udn.com/theme/story/8958/1296492。
    林以君,<新加坡官方:兩岸領導人對話樂於協調>,《聯合早報》,2015年11月4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11,檢自:http://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151104-545205。
    林淑媛,<台星經合 可望帶動骨牌效應>,《中央社》,2010年8月5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008050003-1.aspx。
    法新社紐約聯合國總部二十四日電,<星外長聯合國大會籲防範臺海兩岸關係失控>,《大紀元》,2004年9月25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3日,檢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9/25/n671330.htm。
    金奕,<蘇志誠風光不再>,《華夏經緯網》,2003年2月6日,上網日期:2016年12月3日,檢自:http://big5.huaxia.com/2003627/00018933.html。
    洪哲政,<星光計畫在臺四十年,低調而神祕>,《聯合新聞網》,2016年11月25日。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0日,檢自: http://udn.com/news/story/1/2128997。
    徐遵慈,<名家觀點ASTEP 政治示範效應發酵>,《中華經濟研究院》,2013年11月7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20811&ctNode=52&mp=2
    康世人,<星外交部恭賀馬英九在臺灣總統大選獲勝,《中央社》,2008年3月22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www.ntdtv.com/xtr/b5/2008/03/22/a120911.html.-%E6%98%9F%E5%A4%96%E4%BA%A4%E9%83%A8%E6%81%AD%E8%B3%80%E9%A6%AC%E8%8B%B1%E4%B9%9D%E5%9C%A8%E5%8F%B0%E7%81%A3%E7%B8%BD%E7%B5%B1%E5%A4%A7%E9%81%B8%E7%8D%B2%E5%8B%9D.html#sthash.HnKHhpbq.dpuf。
    張郁琦,<夏立言:馬習會僅花2星期準備>,《中時電子報》,2016年1月06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11,檢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06000869-260302。
    陳子帛,<漸進式臺獨依然可見、陳水扁一邊一國舊框架未變>,《聯合早報》,2004年5月21日,上網日期:2016年11月23日,檢自:http://hk.huaxia.com/20040521/00204575.html。
    陳敬然,<訪完歐美訪新澳馬英九為何頻繁出訪>,《人民網》,2006年05月11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9日,檢自:http://tw.people.com.cn/BIG5/43950/4362921.html
    陳錫蕃、何志勇,<廿年前臺灣加入APEC的經緯>,《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1年11月21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www.npf.org.tw/3/9993。
    陳鍵興、査文曄,<國臺辦:對兩岸領導人會面持積極開放態度>,《新華網》,2014年4月16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4-04/16/c_1110266389.htm。
    陶永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始末>,《中國共產黨新聞》,2008年6月23日,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3日,檢自:http://cpc.people.com.cn/BIG5/85037/85039/7431137.html。
    華夏經緯網,<李登輝九五年訪美時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的全文>,《華夏經緯網》,上網日期:2016年11月13日,檢自:http://taiwaninfo.nat.gov.tw/ct.asp?xItem=13324&ctNode=103。http://big5.huaxia.com/zt/2001-16/30854.html。
    華夏經緯網,<李登輝同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談《生為臺灣人的悲哀》>,《華夏經緯網》,上網日期:2016年11月13日,檢自:http://hk.huaxia.com/zt/2001-16/30879.html。
    新加坡貿工部,<Signing of the Agreement between Singapore and the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新聞稿》,2013年11月7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s://www.mti.gov.sg/NewsRoom/Pages/Signing-of-the-Agreement-between-Singapore-and-the-Separate-Customs-Territory-of-Taiwan,-Penghu,-Kinmen-and-Matsu.aspx
    新加坡綜合電,<兩岸關係緊密•沒有國家支持台獨 李光耀安中國心>《新浪全球新聞》,2011年10月08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kwongwah/20111008/03152823828.html 
    德華、陳柏廷,<馬接受亞洲週刊專訪:爭取明年參加北京APEC與習近平高峰會>,《中時電子報》,2013年12月25日,上網日期:2017年1月4日,檢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31225004537-260401。
    黎堡,<十年前共和黨革命回顧>,《大紀元》,2004年5月22日,上網日期:2016年11月13日,檢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5/22/n546426.htm。
    聯合早報網訊,<南懷瑾傳病危 李登輝稱密使不是我派去的>,《聯合早報》,2012年9月20日,上網日期:2016年12月3日,檢自:http://www.zaobao.com.sg/wencui/politic/story20120920-176328。
    羅添斌,<臺、星將簽新約 加強軍事合作>,《自由時報》,2001年2月12日,上網日期:2016年11月23日,檢自:http://old.ltn.com.tw/2001/new/feb/12-correct/today-p5.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102253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253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0401.pdf3201KbAdobe PDF210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