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796270      Online Users : 6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873


    Title: 梅妃故事研究
    The research of Mei Fei
    Authors: 王怡仁
    Contributors: 楊明璋
    王怡仁
    Keywords: 梅妃傳
    江妃傳
    驚鴻記
    隋唐演義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3-01 17:12:31 (UTC+8)
    Abstract: 梅妃,福建莆田人,唐玄宗開元時期寵妃,天寶年間與楊貴妃爭寵互嫉,自貶上陽東宮,安史之亂時殉節而死。唐代所有的正史典籍都未登載,生平事蹟記載於南宋李俊甫《莆陽比事》〈梅妃入侍〉中,作者不明,敘述江采蘋與唐玄宗情愛互許的愛情故事,文本中的〈一斛珠〉、〈樓東賦〉、〈題梅妃畫真〉等詩作,成為宮廷棄婦的代表作。元代的梅妃故事,載錄於陶宗儀《說郛》所收錄的〈梅妃傳〉,擴大〈梅妃入侍〉的情節,多了唐玄宗縱情聲色,以致怠政誤國的鄙視和貶責,在原本的愛情故事中,加入政治嘲諷,加深道德意義的教化思想。
    明代〈江妃傳〉,梅妃成為反面形象人物,梅妃與楊貴妃聯手成為宮闈爭嫉的主使者,謝肇淛用以嚴厲批判,嘲諷寵妾妒媚的社會現象,是梅妃故事的旁枝之作。明代另一部崑曲傳奇――《驚鴻記》,繼承〈梅妃傳〉的敘述主線,穿插楊貴妃誣陷太子與梅妃私通的謠言、梅妃投庵遇救的情節,營造梅妃化險為夷的高潮。另一方面,為了改編梅妃死於兵亂的結局,塑造大團圓的戲劇性效果,文人典雅的曲辭與賓白,使得情節之間有著密切的因果脈絡;梅妃寄身道觀之後,涉及宗教仙佛的奇聞軼事,接二連三而來,最後終於與唐玄宗重圓歡會。《驚鴻記》按著「遭亂―離散―投庵―出庵―團圓」的時間順序,民間敘事在文人創作中延伸著,深富世俗化的趣味。
    到了清代,歷史章回小說《隋唐演義》,以寄世托生的命運貫串梅妃的人生,延續《驚鴻記》大團圓的戲劇主軸,把安史之亂肇禍的主因歸納於楊貴妃。楊貴妃破壞唐玄宗、梅妃刻骨銘心的兩世姻緣,塑造梅妃在生死關頭,深明大義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梅妃成為《隋唐演義》中,唯一展現正面形象的女性人物。明、清兩代的梅妃故事,在唐代歷史事件中加入宮闈秘事,人物性格鋪陳細膩、近乎現實性的描寫,迎合大眾需要,提供趣味性、諷刺性及人情味的特性。梅妃故事長期存在隱晦不顯的狀況,本篇從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角度,以民間敘事與文人敘事的概念深入分析,期待在梅妃故事的研究上,有更豐富意涵及展現。
    Mei Fei, Hong Keng Putian city residents, the greatest jealousy with Gui-Fei Yang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from the kaiyuan to Tianbao Periods. Mei Fei was demoted to the Shangyang east palace, Martyrdom and died of The An-Shih Rebellion. All history is not contined in Tang Dynasty, recorded her life story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Junfu`“ Puyang-bi-shi ”`Mei-Fei ru shi`. The author of the book was unknown. The love story between Cai-Ping Jiang and Tang Xuanzong. The poetry from“Yi-Hu-Zhu”、“Lou-Dong-Fu”、“Mi-Fei`s Poem”, becam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palace abandoned women. The story of Mei Fei in Yuan Dynasty, described in the Tao-Zongyi “Shuo-Fu” that the collection of “The Legend Of Mei-Fei”, eapand the plot of“Mei-Fei rushi”, increase Tang Xuanzong indulgence and lust, leading to national corruption, despised by others and blame. In the original love story, joined the political mockery, deepe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ought.
    “The Legend Of Jiang-Fei” in the Ming Dynasty, Mei Fei became the image of the nedative characters, Mei Fei and Yang Guifei together into the emperor`s concubine struggle, Xie-Zhaizhi used severe criticism, ridiculed the concubine jealous of social phenomena in the story of Mei Fei`s side branch. Another Legend of the Kunqu legends in the Ming Dynasty――“Jing Hong Ji”, Inheriting the Main Line of“The Legend Of Mei-Fei”, interposed rumors of Gui-Fei Yang framed Prince and Mei Fei Prince and Mei Fei adultery、Mei Fei sought refuge and rescued by the plot、to create Mei Fei broke the climax of the situ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n order to change the script about Mei Fei died in the end of the war, shaped the reunion of the dramatic effect, elegant lines and dialogue from intellectuals, making between the plot has a close cause and effect context. After the Mei Fei defected to the temple, involving the anecdotes of God and Buddha religious stories, came one after another, Finally reunited with the Emperor. According to the “ encounter unfortunate - separate - refuge in the temple - out of the temple - reunion ” of the time sequence from“Jing Hong Ji”. The folk narration is extended in the writers` creation, Full of common customs pleasure.
    During Ching Dynasty, the Historical Chapter Novel“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fate of life reincarnation Mei Fei life, Continuation of “Jing Hong Ji”reunion drama main ax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An-Lushan Rebellion summarized in Gui-Fei Yang. Gui-Fei Yang destroyed the Emperor Tang Xuanzong、Mei Fei unforgettable marriage of the two cycles, shaping Mei Fei in an important moment of life and death, understood the truth
    and the spirit of self-sacrifice, Mei Fei became the only positive imag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The story of Mei Fei in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in the Tang Dynasty historical events to join the court secrets, character description delicate, almost realistic descrip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to provide interesting, satirical and human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from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oint of view,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intellectual narration and folk narration, looking forward to the study of Mei Fei story, have more rich meaning and style.
    Reference: 一、 古籍文獻:(按年代排序)

    〔西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校注》,臺北:中華書局,1967年。
    〔西漢〕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臺北:中華書局,1968年。
    〔西漢〕司馬遷編撰,馬持盈譯注:《史記今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西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西漢〕班固撰:《漢武故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小說家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西漢〕鄭玄注、孔穎達疏、阮元校勘:《禮記正義》,收入《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西漢〕毛亨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疏,〔清〕《欽定四庫全書˙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出版社,1997年。
    〔西漢〕劉向撰:《列仙傳》,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西漢〕劉向著,尚蕊、張佩芳編譯:《列女傳》,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9年5月。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東晉〕習鑿齒撰,〔清〕湯球、黃奭輯佚:《漢晉春秋通釋》,收入顧農《文選論叢》,江蘇:廣陵書社,2007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朝梁〕任昉撰:《述異記》,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南朝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杜甫撰:〔清〕錢謙益箋注,錢曾編:《杜詩箋注》,臺北:世界出版社,1962年3月。
    〔唐〕韋絢著:唐蘭輯本:《劉賓客嘉話錄的校輯與辨偽》,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張泌:《妝樓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收入嚴一萍選注《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出版社,1970年
    〔唐〕唐玄宗御製:《大唐六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6月。
    〔唐〕張鷟:《朝野僉載》,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收入程毅中典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收入《四部叢書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王翰:〈賦得明皇玉女壇送廉察尉華陰〉,收入《御定全唐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郭湜:〈高力士外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1月。
    〔唐〕李肇:《唐國史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1月。
    〔唐〕鄭綮著:《開天傳信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鄭處誨、裴庭裕撰:《明皇雜錄》,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臺北:中華書局,1994年9月。
    〔唐〕盧照隣著,李雲逸校注:《盧照隣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元稹:《元稹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唐〕元稹著、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五代後晉〕劉昫撰:《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五代〕王裕仁:《開元天寶遺事》,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北宋〕李昉撰:《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北宋〕歐陽修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北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南宋〕李綱:《梁溪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劉清之:《戒子通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1月。
    〔南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南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9月。
    〔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南宋〕李俊甫:《莆陽比事》,收入《宋元地理史料彙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南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元〕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雜劇〉,收入《元曲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雕蟲館刊本,1918年。
    〔元〕陶宗儀:《說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元〕羅貫中著,《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三國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元〕胡天游:《傲軒吟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元〕馬致遠著,劉益國校注:《馬致遠散曲校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明〕吳世美撰、〔明〕陳氏尺蠖齋註釋:《新鍥重訂出像附釋標註驚鴻記題評》,北京:明繡谷唐氏世德堂刊本,1368年。
    〔明〕屠隆撰:《繡刻綵毫記定本》,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
    〔明〕陳耀文編、屠隆校:《天中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77年。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葉廷珪:《海錄碎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何景明撰:《大復集》,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周楫撰,陳美林校注:《西湖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明〕陳道撰,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收入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福建地方志叢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陳懋學:《事言要玄》,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俞安期輯、梅鼎祚增定:《詩雋類函》,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凌稚隆:《五車韻瑞》,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程良孺:《茹古略集》,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何喬遠撰:《閩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明〕屠隆撰:《白榆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王世貞:《艷異編》,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
    〔明〕陳仁錫:《潛確居類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沈守正:《雪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費元祿撰:《甲秀園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呂天成撰:《曲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劉胤昌:《劉氏類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黃履康:〈十八娘傳〉,收錄於〔明〕鄧慶寀撰:《閩中荔支通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黎景義著:《二丸居集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唐寅撰、何大成輯:《唐伯虎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沈德符撰:《清權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明〕謝肇淛、江中柱點校:《小草齋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明〕謝肇淛撰、傅成點校:《五雜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怨歌行》,臺北:中華書局,1958年。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廖必琦修、宋若霖:《莆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陳夢雷選編,楊家駱譯:《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10月。
    〔清〕清聖祖御定:《御定全唐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清〕曹庭棟:《宋百家詩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1月。
    〔清〕紀昀等著:《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萬斯同著:《明史稿》,寧波:寧波出版社,2008年。

    二、 現代專著:(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乃通著,陳建憲、黃永林、余惠先譯:《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丁乃通著,鄭建威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7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世樺出版,1994年。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年12月。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王兆鵬:《葉夢得年譜․兩宋詞人年譜》,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年。
    王汝弼選注:《白居易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4月。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王麗娟:《三國故事演變中的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9月。
    仙游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仙游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年12月。
    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11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朱玲球:《古本小說集成――混唐後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維幹:《莆田縣簡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2月。
    江春霆纂修:《福建惠安霞里江氏族譜》,據懿德堂藏丁丑春刊本景印,臺北:新莊懿德紀念堂,1997年。
    李斌城:《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1月。
    周嘯天:《詩經鑑賞集成》,臺北:五南書局,1994年。
    昌彼得著:《說郛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唐宋學術思想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易曉明:《意義與形式:英美作家作品風格生成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邱飛廉:《明代傳奇歷史劇――敘事藝術流變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
    邱燮友:《歷代王昭君詩歌在主題上的轉變》,收錄於《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1月。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5年。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臺北:中國口傳協會文學學會,2007年9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宏業書局,1985年10月。
    唐圭璋選編:《全宋詞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
    康逸藍:《明末清初劇作家之歷史關懷》,臺北:秀威出版,2004年。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6年。
    張清發:《古典小說中的帝王書寫研究》,高雄:麗文出版社,2013年。
    張清發:《歷史․英雄․天命――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研究》,臺北:高立圖書,2010年2月。
    張璋、黄畬選編:《朱淑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莆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莆田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0月。
    許東海:《另一種鄉愁:山水田園詩賦與士人心靈圖景》,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許東海:《經典與世變的辭賦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許道勛、趙克堯:《唐明皇與楊貴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許懷中、莊宴成、季仲、卓鐘霖、林德冠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1998年12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學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10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2007年4月。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臺北:蔣夢麟先生藏書,1964年8月贈高雄市圖書館。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陳貽焮:《增訂注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陳慶浩、王秋桂:《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灣省》,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6月。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1月。
    傅承洲主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傅璇琮編校:《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選注》臺北:國家出版社,1994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
    無名氏:《玉泉子》,收錄於《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程傑:《梅文化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北京:重慶出版社,2004年。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出版。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6月。
    萬建中:《新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5月。
    葉楚傖主編,朱建新編註,胡倫清校訂:《樂府詩選》,臺北:正中書局,1936年初版。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詹安泰編注:《南唐二主詞》,臺北:天工書局,1991年。
    福建省莆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莆田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11月。
    趙文潤、趙吉惠主編:《兩唐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趙景深:《宋元戲文本事》,上海:北新書局,1934年12月。
    雒啟坤、韓鵬傑編注:《永樂大典精編》臺北: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4月。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墨人:《全宋詩尋幽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11月。
    歐明俊、陳貽庭選編:《蔡襄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潘慧惠校注:《羅隱集校注》杭州:浙江時代出版,2011年。
    蔡國耀:《江梅妃》,福建:海風出版社,2007年12月。
    衛茂平譯:《中國對德國文學影響史述》,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年。
    談鳳梁主編:《歷代文言小說鑑賞辭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谷風出版社,1935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魯迅著,蔡義江、蔡宛若今譯:《唐宋傳奇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4月。
    閻守誠、吳宗國著:《唐玄宗的真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2月。
    瞿林東:〈唐代史學與政治〉,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編:《史學史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1979年。
    魏華仙:《宋代四類物品的生產和消費研究》,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羅宗濤:《唐宋詩探索拾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關四平:《唐代小說文化意蘊探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蘇者聰:《中國歷代婦女作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外國譯著)

    〔日〕井上靖著、江靜芳譯:《楊貴妃傳》,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6月。
    〔日〕西村真志葉:〈民間幻想故事的素材選擇及其形成〉,《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5期。
    〔德〕Monika Motsch(莫宜佳)著,韋波譯:《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韓〕李奎報이규보:〈開元天寶詠史詩〉,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域外所見中國古代研究資料彙編․朝鮮漢籍篇․東國李相國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2013年9月。

    三、 期刊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玉琴:〈南宋詠梅詞情感意蘊的多元化〉,《青年文學家》2013年19期。
    三葉:〈卓卓不群如玉狀,傲骨清香百卉希――莆仙戲《梅妃怨》中的梅妃形象〉,《福建藝術》2012年第4期。
    毛陽光:〈從墓志看唐代婦女的貞節觀〉,《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王娟:〈明代傳奇始末研究〉,《安徽文學》2009年第2期。
    王偉:〈鬥茶與茶盞――宋代商業文化裡的考據〉,《青年文學家》2009年第20期。
    王麗娟:〈元明民間敘事文本中關羽的另類形象〉,《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王麗娟:〈論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以連環計故事為例〉,《文學遺產》2004年第4期。
    付震震:〈因果輪回觀念與明清長篇小說〉《濱州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何佳:〈元明清戲曲對唐宋傳奇的改編〉,《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吳光旭:〈淺析李楊愛情題材文學主題的嬗變――〈長恨歌〉與開元天寶詠史詩》為中心〉,《藝術科技》2014年第1期。
    吳秀華、尹楚彬:〈論明末清初的妒風及妒婦形象〉,《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
    吳淑鈿:〈明代傳奇的投庵情節〉,《文化遺產》2009年第3期。
    李志生:〈論唐代公主政策的階段性特點〉,《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4期。
    李杰:〈論謝道韞魏晉奇女形象的時代性〉,《昌吉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李春燕:〈梅妃故事的文本演變與文化內涵〉,《語文學刊》2015年第20期。
    李春燕:〈試論〈江妃傳〉與江妃形象生成――唐明皇故事的一個重要個案〉,《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2期。
    李珍:〈以情寫德,意蘊相生――莆仙戲《江梅妃》的人物塑造方法〉,《福建藝術》2013年第1期。
    周長賦:〈夢訪大唐愛―《梅妃怨》創作談〉,《福建藝術》2012年第4期。
    林國清:〈《驚鴻記》:明代的梅妃故事――兼談《混唐平西傳》〉,《莆田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林雙華:〈破解梅妃之謎〉,《炎黃縱橫》2009年第1期。
    施炎、任小平:〈試論元明清翻案歷史劇〉,《文教資料》2008年第28期。
    柯冬英:〈宋代鬥茶初探〉,《茶葉》2005年第2期。
    胡萬川:〈民族、語言、傳統與民間文學運動――從近代的歐洲到日治時期的台灣〉,《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第11期。
    郁達夫:〈閩遊滴瀝〉,《宇宙風》1936年第13期。
    孫紅:〈試析唐代宮怨詩繁盛的原因〉,《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孫書磊:〈明清傳奇之歷史劇的發展〉,《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第2期。
    孫書磊:〈論明清之際戲曲敘事的類型化〉,《齊魯學刊》2006年第6期。
    峻峰:〈疊起柑塔祭梅妃〉,《時尚旅遊》1994年第6期。
    徐學仁:〈延平貢茶初考〉,《福建茶葉》1983年第1期。
    烏瑩君:〈唐玄宗《鶺鴒頌》考論〉,《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2年第10期。
    張乘健:〈〈長恨歌〉與〈梅妃傳〉:歷史與藝術的微妙衝突〉,《文學遺產》1992年第1期。
    張高評:〈墨梅畫禪與比德寫意:南北宋之際詩、畫、禪之融通〉《中正漢學研究》2012年6月第19期。
    張德泉、劉文彬:〈莆田海岸近4000年來的變遷與氣候的關係〉,《台灣海峽》1993年第1期。
    張曉風:〈梅妃〉,《文苑》2010年7月第3期。
    畢玉玲:〈明代昆曲劇作題材類述〉,《戲曲藝術》2003年第4期。
    章培恒:〈《大業拾遺記》、〈梅妃傳〉等五篇傳奇的寫作年代〉,《深圳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許東海:〈女性․帝王․賦家:唐「美麗」賦之書寫類型及其文化意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7年6月第14期。
    許浩然:〈呂向〈美人賦〉發微〉,《中國韻文學刊》2009年第3期。
    郭書攀:〈花萼樓與大唐風姿〉,《語文學刊》2011年第5期。
    陳平原:〈中國小說中的文人敘事──明清章回小說研究〉,《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
    陳妍:〈論韋應物詩的盛唐情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陳春陽:〈鄭樵《通志二十略》中的〈梅妃傳〉〉,《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0年第4期。
    陶敏:〈韋應物生平再考〉,《文學遺產》2010年第1期。
    黄一玫:〈千載琵琶作胡語――—對杜甫〈昭君怨〉詩的多角度解讀〉,《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黄元英:〈民俗元素與白居易詩歌的新境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3卷第5期。
    曾永義:〈彰化師大人文講座――民族故事的淵源與形成〉,《文訊》2006年第249期。
    曾永義:〈歷史人物的民間造型〉,收入簡宗梧主編:《長庚大學文化講座專輯─―人文薈萃》第一輯,2008年。
    曾守群:〈馬嵬坡下埋冤魂――從《驚鴻記》、《混唐平西傳》說起〉,《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湯克勤:〈古代小說家的基本命運及其小說的存在理由〉,《文藝評論》2011年第6期。
    無名氏:〈莆仙經緯․志書介紹〉,《莆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1期。
    程光裕:〈《莆陽比事》之史料價値〉,《華月學刊》1974年第28期。
    程傑:〈牡丹、梅花與唐、宋兩個時代――關於國花問題的借鑒與思考〉,《陽山學刊》2003年第2期。
    程傑:〈關於梅妃與〈梅妃傳〉〉,《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黃雅莉:〈宋代詠物詞的發展與嬗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系語文學報》2004年11月第11期。
    楊義:〈歷史人物的民間造型〉,《長庚大學文化講座逐字稿》,2007年10月30日。
    楊濤:〈從墓室壁畫看唐代仕女形象藝術風格的變遷〉,《美與時代(下旬刊)》2015年第10期。
    董乃斌、程薔:〈民間敘事論綱〉,《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董上德:〈古代民間敘事策略及其文化內涵〉,《學術研究》2006年第6期。
    董上德:〈白蛇傳故事與重釋性敘述〉,《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第47卷。
    董上德:〈論梅妃故事的層累性生成〉,《文化遺產》2008年第4期。
    雷勇:〈《隋唐演義》:文人化的歷史敘事〉,《南開學報》2016年第1期。
    盡心:〈梅花雪裡亦清真――有關梅妃的幾首詩〉,《文史知識》2007年第1期。
    趙修霈:〈〈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政大中文學報》2013年6月第19期。
    劉寧:〈實錄與虛構——關於歷史敘事本質的思考〉,《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歐陽健:〈《隋唐演義》「綴集成帙」考〉,《文獻》1988年第2期。
    鄭春穎:〈陶宗儀《說郛》的輯佚成就與不足〉,《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鄭龍騰:〈一斛珠․梅妃〉,《詞刊》2010年第5期。
    盧兆蔭:〈梅妃其人辨〉,《學林漫錄》1984年第9集。
    韓玉濤:〈寂寞空庭春欲晚,怨深情真動千古――閨怨詩鑒賞〉,《河北平山中學學報》2011年第11期。
    簡宗梧:〈長門賦辨證〉,《大陸雜誌》1973年2月第46期。
    藝萌:〈〈梅妃傳〉之我見〉,《魯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12期。
    顧希佳:〈從梁祝傳說看民間故事與俗文藝的互動〉,《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四、 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尤家瑋:《南越王墓玉器特色研究》,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0年1月。
    牛翠:《中國古典戲曲鬼魂托夢故事類型研究》,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5月。
    王靜:《宋代楊貴妃題材詩歌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王艷:《宋代閨怨詩研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余雅燊:《福建莆田莆仙戲調查與初步研究》,蘭州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余黎明:《《隋唐演義》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內涵》,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柯香君:《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張艷俠:《金聖嘆小說文法理論探析》,遼寧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4年4月。
    陳勁松:《「鬧熱」及其背後的「冷清」――長生殿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3月。
    陶臘紅:《隋唐故事的演變與古代歷史小說的文體獨立意識》,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劉玉:《明代寵妃研究》,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4年3月。
    鄭育萱:《唐代婦女書寫文本中的社會反映》,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4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0912011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91201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1101.pdf3840KbAdobe PDF297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