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687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5/144300 (79%)
Visitors : 51155739      Online Users : 9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871


    Title: 身「不」由己——世紀末台灣文學的污名身體
    The stigmatized body in post-war Taiwanese literature
    Authors: 徐誌遠
    Contributors: 紀大偉
    徐誌遠
    Keywords: 污名身體
    身心障礙
    愛滋
    跨性別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3-01 17:12:00 (UTC+8)
    Abstract: 本論文關注世紀末台灣文學中的污名身體,試探文學研究的「身體轉向」可能性。在心靈為上肉體為下的現代文明中,「身體轉向」這個詞提倡將研究焦點從本來被尊崇的心靈轉向總是被邊緣化的肉體。本研究認為文學研究者除了重視文學中身體的寓意外,也要關注身體「自身展開的敘述及文本」(羅蘭・巴特語)。論文的主標題「身不由己」一詞,簡而言之,就是沒辦法「做自己」。本研究將透過台灣文學中的污名身體,揭露為什麼做自己好難。本論文試圖在結論統整污名身體的共有經驗,重新摸索一條「做自己」的路。
    有鑑於高夫曼《污名》的啟發。本研究發現台灣文學中的污名身體,也時常採用高夫曼根據西方文獻中受污者的行為所歸納的各種方法抵抗污名。但是高夫曼大多分析西方社會的受污名者如何回應、隱藏於常人社會。不過本研究透過台灣文學的閱讀經驗,想要補充台灣的社會結構使受污名者發展不同的抵抗策略。海澀愛在〈污名的比較〉中指出,高夫曼並不批判造成受污名者處境的社會結構。而本研究指出,高夫曼所描述的種種情境,模糊了正常人與受污名者的界線。高夫曼正是透過模糊兩者之間的界線,鬆動看似穩固的社會結構。
    這份研究力求擴大社會對於芸芸眾生的多元身體想像,並將分析下列三種污名身體:一、非主流審美觀的身體;二、愛滋的身體;三、跨性別的身體。本研究以這三種身體為例,除了因為他們都容易落入污名處境外,也因為這些身體都因特定的生理差異被邊緣化。本論文將這三種身體以污名身體一詞涵蓋,是受到海澀愛等國內外學者的啟迪。海澀愛表示,透過「污名」一詞能夠跨越連結不同的身分類別。本文探討的年代,以二十世紀末的文本為主。這是因為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發展蓬勃,許多邊緣弱勢的身體都紛紛站出來為自己發聲。他們的身體也因此被許多文學創作者記錄下來寫進文學。
    一、非主流審美觀的身體散見於七等生〈灰色鳥〉、郭正偉《可是美麗的人(都)死掉了》,以及徐嘉澤《不熄燈的房》。本研究要藉這些文本,分析非主流身體與現代主義的糾葛;觀察「另類」的非主流身體的生存之道。還有非主流身體如何翻轉「勵志性」及「健全」主義的壓迫。
    二、文學中愛滋的身體並不少見,不過本研究認為下列的文本較能呈現愛滋(防治)進程的歷史。本研究將探討李昂〈禁色的愛〉、林俊頴〈愛奴〉,以及汪其楣《青春悲懷》。本研究將透過分析敘事者與感染者的位置,以及文本中的男同性戀感染者。藉此分析官方愛滋政策下導致的歧視與偏見。本論文也要進一步分析寫作者如何透過寫作策略,抵抗愛滋污名。
    三、最後,本論文要透過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吳繼文《天河撩亂》,以及林佑軒的〈女兒命〉討論跨性別者的身體部署與抵抗污名的策略。本研究注重文本中跨性別身體的物質性,並進一步分析跨性別身體如何抵抗污名與偏見。
    Reference: 文學文本:

    七等生,張恆豪編《為何堅持——七等生精選集》(台北:遠景,2012)。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聯合文學,2002)。
    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台北:聯合文學,1994)。
    吳繼文,《天河撩亂》(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
    吳繼文,《天河撩亂》(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
    李昂,《禁色的暗夜》(台北:皇冠出版社,1999)。
    汪其楣,《青春悲懷:台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6)。
    汪其楣,《海洋心情》(台北:東潤出版社,1994)。
    汪其楣,《海洋心情》(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1)。
    林佑軒,《崩麗絲味》(台北:九歌出版社,2014)。
    林俊頴,《夏夜微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凌煙,《失聲畫眉》(台北:自立晚報,1990)。
    徐嘉澤,《不熄燈的房》(台北:寶瓶,2010)。
    郭正偉,《可是美麗的人(都)死掉了》(台北:寶瓶,2010)。
    郭良蕙,《兩種以外的》(台北:漢麟,1978)。
    黃麗群,《海邊的房間》(台北:聯合文學,2012)。
    慧慈,《彩虹陰陽蝶》(台北:問津堂,2004)。



    專書: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商周,2009.01)。
    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曾凡慈譯,《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台北:群學,2010)。
    格雷戈里・賀瑞克(Gregory M. Herek),江淑林譯,《污名與性取向》(Stigma and Sexual Orientation)(台北:韋伯文化,2000)。
    茱蒂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一與身份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苗栗:桂冠,2008)。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Gender, Identity and Place: Understanding Feminist Geographies)(台北:群學,2005)。
    彼得・布魯克斯(Peter Brooks),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慾望對象》(Body Work: Objects of Desire in Modern Narrative)(中國:新星,2005)。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江瀚譯,《符號帝國》(L’empire des Signes)(台北:麥田,2014)。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台北:大田出版,2000)。

    王墨林,《台灣身體論》(台北:左耳,2009.06)。
    何春蕤編譯,《跨性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3)。
    余舜德編,《身體感的轉向》(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高夫曼,曾凡慈譯,《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群學,2010.07)。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台北:聯經,2015)。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2005)。
    黃道明,《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劉仁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編,《抱殘守缺 :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新北:蜃樓,2014)。
    劉仁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台北:蜃樓,2012)。
    劉亮雅,《後現帶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
    蔣勳,《身體美學》(台北:遠流,2008)。
    羅一鈞,《心之谷:羅一鈞醫生給愛滋感染者和感染者親友的溫暖叮嚀》(台北:貓頭鷹,2016)。




    單篇論文:

    派頓(Cindy Patton)著,林家瑄譯,〈權利語言與HIV治療〉(Rights Language and HIV Treatment),《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桃園:中央性/別研究室,2012)。
    米切爾與史奈德(David T. Mitchell and Sharon L. Snyder),楊雅婷譯,〈敘事的義肢與隱喻的物質性〉(Narrative Prosthesis and Materiality of Metaphor),收錄於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編,《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台北:蜃樓,2015)。
    海澀愛(Heather Love),楊雅婷譯〈強迫幸福與酷兒存在〉(Compulsory Happiness and Queer Existence),收錄於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台北:蜃樓,2012)。
    海澀愛(Heather Love),楊雅婷譯〈污名的比較:殘障與性〉(The case for Comparison: Stigma between Disability and Sexuality),收錄於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台北:蜃樓,2012)。

    朱元鴻〈他說的,可不就是你!評高夫曼《污名》〉,《台灣社會學季刊》第37期,2006年12月,頁243-250。
    吳玖瑛,〈戰爭敘事中的身體論述與陽剛主體形構——以《從黑夜到天明》與《小英雄老郵差》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21期,2012年12月,頁65-94。
    林秀蓉,〈文化身體:台灣小說中「性病」敘事之污名與除名〉,《高雄師大學報》第33期,2012年12月,頁83-104。
    林純德,〈「成為一隻熊」:台灣男同志「熊族」的認同型塑與性/性別/身體展演〉收錄於《酷兒新聲》(桃園:國立中樣大學性/別研究室,2009)。
    邱大昕,〈盲人如何成為異性戀——在談視障者的性/別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2期,2013年3月,頁14-20。
    邱大昕,〈誰是身心障礙者:從身心障礙鑑定的演變 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ICF)的實施〉,《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2期,2011年12月,頁187-213。
    紀大偉,〈污名身體──現代主義,身心障礙,鄭清文小說〉,《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6期,2013年4月,頁47-83。
    紀大偉,〈身心障礙,科技,文學〉,《台灣學誌》第11期,2015年4月,頁117-121。
    紀大偉,〈情感的輔具:弱勢,勵志,身心障礙敘事〉,《文化研究》第15期,2013年3月,頁87-116。
    紀大偉,〈翻譯的公共:愛滋,同志,酷兒〉,《台灣文學學報》第26期,2015年6月,頁75-112。
    唐毓麗,〈病患的意義—— 談《天河撩亂》及《丁莊夢》的家族/國族紀事與身體〉,《興大人文學報》第49期,2012年9月,頁145-182。
    徐國文,〈變異身體與家國書寫的互文:《天河撩亂》的酷兒敘事〉,《文化研究月報》,2006年。
    張永靖,〈出櫃的特權:正典同志愛滋運動及其未顯得污名〉,《愛滋防治、法律與愉悅的政治》(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14)。
    張恒豪,〈從「殘障」到「身心殘障」:障礙標籤與論述的新聞內容分析〉,《台灣社會學》第31期,2016年6月,頁1-41。
    張恒豪,〈當障礙研究遇到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8期,2009年12月,頁10-19。
    張恒豪、蘇峰山著,〈書評:Disability Rights and Wrongs〉,《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7卷第2期。
    張靜茹,〈走出妖怪城堡:陳燁《半臉女兒》的生命史書寫〉,《文學新鑰》第6期。
    陳美華,〈說些醫生想聽的話——變性評估的性/別政治〉,《台灣人權學刊》第2卷第2期,2009年2月,頁191-205。
    曾秀萍,〈扮裝鄉土──《扮裝畫眉》、《竹雞與阿秋》的性/別展演與家/鄉想像〉,《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2期,2011年4月,頁83-133。
    黃道明,〈台灣國家愛滋教育之國族身體形構與情感政治:以世界愛滋日為線索〉,《文化研究》第15期,2013年3月,頁9-42。
    楊翠,〈「女身男裝」與性別形象〉,《PAR表演藝術》第233期,2012年5月,頁72-73。
    劉人鵬,〈打造一個夠落後的烏托邦:海澀愛的污名連線政治與罔兩問景〉,收錄於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台北:蜃樓2012)。
    劉人鵬,〈重讀〈狂人日記〉與「狂人」:殘障政治視野的提問〉,《中外文學》453期,2016年6月,頁13-45。
    蔡孟哲,〈愛滋、同性戀與婚家想像——《紙婚》的「殘/酷」政治〉,《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33期,2013年12月,頁47-78。
    蔡孟哲,〈愛滋病毒、派對藥物,與酷兒壞情感:《愛我就趁夏天》的「毒/藥」政治〉,《台灣學誌》第11期,2015年4月,頁35-60。
    蕭新煌,〈一九八〇年代末期台灣農民運動:事實與解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0期,1991年3月,頁67-93。
    蕭義玲,〈觀看與身份認同——七等生小說的「局外人」形象塑造及其意義〉,《成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8年10月,頁121-160。
    龔卓軍,〈身體感與時間性〉,《思與言》第44卷第1期,2006年3月,頁49-100。


    學位論文: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曾秀萍,《台灣小說中同志/跨性別書寫的家國想像(1990-201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915901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901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01301.pdf1490KbAdobe PDF2123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