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23332      Online Users : 8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475


    Title: 臺灣獨立音樂產業結構困境之探討
    The problems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the independent music in Taiwan
    Authors: 黃建誠
    Contributors: 張瑜倩
    黃建誠
    Keywords: 獨立音樂
    文化體系
    音樂產業
    Independent music
    Culture system
    Music industry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7-02-08 16:50:34 (UTC+8)
    Abstract: 早期獨立音樂因非歸屬在主流唱片公司旗下,因為自身資源稀少,缺乏行銷管道和預算,音樂人除了要努力以外,亦需要有運氣,才能抓到機會曝光其作品,至於要成為當代明星更是難上加難。然而,21世紀的數位時代改變整個音樂產業結構,不管是MP3技術或是網路的無遠弗屆,都直接影響到傳統音樂產業營銷模式;尤其是音樂檔案的共享讓消費者開始於線上聆聽和下載音樂,改變了傳統的音樂消費習慣,數位音樂收益也隨之上升。當音樂消費從線下轉為線上,能讓過去資源稀少的音樂人有更多的行銷管道和曝光機會;而網路也讓音樂作品更快速被全世界聽到,像是Adele、One Republic等目前當紅明星都是從過去獨立音樂創作開始,透過線上平台而曝光並崛起。反觀臺灣的音樂市場現況,卻未因應數位時代的轉變創造出更多音樂明星,而臺灣目前音樂市場上有影響力的主流明星多半仍為2000年左右出道的歌手,呈現出明星斷層問題。

    為了探究以上問題,本次聚焦探討目前臺灣獨立音樂產業結構,過去臺灣獨立音樂產業相關文獻較多以單向探討為主,例如針對文化政策、大眾媒體、獨立廠牌、Live House等問題作線性研究,較少以整體產業作多向分析。而本次研究希望透過多面的交錯關係分析獨立音樂產業結構,並以Mollard (2002)所提出的文化體系來解釋決策者、創作者、中介者及群眾四大組群做各面向關係,試圖分析四大群組在獨立音樂產業的缺口,以了解臺灣目前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的斷層缺口,並建構出臺灣獨立音樂文化體系運作之規則。

    本研究發現,數位時代下的網路平台力量不足以帶動整個音樂市場需求,甚至有減緩創造主流的現象,包含缺乏守門機制、網路分眾、樂評需求降低等因素。另外,四大群組中的中介者則在獨立音樂文化體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擔任創作者與群眾之間的橋梁,因此,如何去培養群眾對於獨立音樂的包容性和多元的聆聽習慣為必須思考的方向之一。此外,透過培養音樂市場需求刺激創作供給,讓環境能夠利於創作者成長,再加政府落實文化補助、擴增硬體建設及法規制定相關的文化政策才能真正建立穩固及永續的獨立音樂文化體系。然而,目前四大群組仍存在需填補的缺口,透過檢視四大群組的關係才能更順利鏈結人才、創作品質、傳遞文化等產業關鍵能力,進而拉近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之距離,以創造下一波音樂流行的可能。
    Reference: Bilton, Chris(2011)。創意產業管理的文化與文化的管理(姜東仁、楊皓鈞譯)。收錄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 (頁143-173)。台北市:遠流。
    Florida, R.(2006)。創意新貴:城市與創意階級(傅振焜譯)。台北市:日月文化。
    Hauser, A.(1988)。藝術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Art)(居延安譯)。台北市:雅典。取自:
    http://www.roxyrocker.com/2015/12/22/%E5%90%B3%E6%AD%A3%E5%BF%A0%EF%BC%9A%E5%8F%B0%E7%81%A3%E6%B5%81%E8%A1%8C%E9%9F%B3%E6%A8%82%E7%8F%BE%E6%B3%81%E6%8E%A2%E8%A8%8E-%E4%B8%8A/。
    INDIEVOX(2013)。昏鴉直言:獲錄音補助是理所當然! 32 組樂團發片成果週末花博登場。INDIEVOX新聞。2013年10月30日,取自:https://www.indievox.com/news/1338。
    KKBOX(2008)。由網路崛起的樂壇快紅新聲代!。KKBOX。2008年01月16日,取自:https://www.kkbox.com/tw/tc/column/features-49-323-1.html
    Miller, T. & Yudice, G.(2006)。文化政策(蔣淑貞、馮建三譯)。台北市:巨流。
    Mollard, C.(2002)。法國文化工程 (L’ingenierie culturelle)(梁蓉譯)。台北市:麥田。
    Neuman, W. L.(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台北市:揚智。
    Peterson, R. A.(2011)。非實體傳播時代下的音樂產業(Music in the Age of Disembodied Communication)(陳坤賢譯)。收錄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頁261-275)。臺北市:遠流出版。
    Pratt, Andy C.(2011)。文化產業不只是群眾典範?(陳柔安譯),收錄於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頁175-200)。臺北市:遠流出版。
    RIT財團法人臺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2014)。臺灣唱片業發展現況。臺北市:RIT財團法人臺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
    Roxy Rocker(2012)。英國新法案上路 估計增加1萬3千間Live House。Roxy Rocker。2012年10月03日,取自:http://www.roxyrocker.com/2012/10/03/%e8%8b%b1%e5%9c%8b%e6%96%b0%e6%b3%95%e6%a1%88%e4%b8%8a%e8%b7%af-%e4%bc%b0%e8%a8%88%e5%b0%87%e5%a2%9e%e5%8a%a01%e8%90%ac3%e5%8d%83%e5%80%8blive-house/。
    TheNewsLens關鍵評論(2016)。流行音樂跨界補助年發3千萬 誰能決定?文化部改口:研議公開。TheNewsLens關鍵評論。2016月07月28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5316。
    TVBS(2016)。兄妹檔樂團網路竄紅 社群平台功不可沒。TVBS。2016年03月09日,取自:http://news.tvbs.com.tw/entertainment/643429。
    Vincent(2015)。吳正忠:臺灣流行音樂現況探討(2015/12/22)。Roxy Rocker。2015年12月22日,取自: http://www.roxyrocker.com/2015/12/22/%E5%90%B3%E6%AD%A3%E5%BF%A0%EF%BC%9A%E5%8F%B0%E7%81%A3%E6%B5%81%E8%A1%8C%E9%9F%B3%E6%A8%82%E7%8F%BE%E6%B3%81%E6%8E%A2%E8%A8%8E-%E4%B8%8A/
    今日新聞(2012)。臺灣次文化音樂重鎮「地下社會」 14日關門熄燈樂迷惋惜。今日新聞。2012年07月03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2/07/03/137187
    卞宗瑩(2009)。數位音樂時代下獨立音樂產業的新經營模式:以「城市音樂」網路平台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
    文化部(2013)。2013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市:行政院文化部。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3)。101年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臺北市: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3)。流行音樂產業發展行動計畫。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5)。硬地樂團音樂專輯錄製補助簡介。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文建會(2004)。「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計畫」九十四年度專案工作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方美蓉(2008)。臺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王玟沂(2013)。樂業越美麗─從臺灣音樂展演空間創始緣由探討產業獨特經營模式與發展前景。元智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王俐容(2003)。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大眾經濟?。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
    台北市文化局(2012)。協助Live House解套 文化局啟動「健診計畫」。台北市文化局。取自:https://www.culture.gov.taipei/frontsite/cms/news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Njk2OA==&subMenuId=603
    朱元暉(2013)。Live House的空間演繹─以台北市公館地區為例。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論文,嘉義縣。
    江明珊(2002)。聽MP3,何罪之有?—臺灣數位音樂科技、法律與流行音樂工業之角力的開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吹音樂(2015)。滿腹辛酸 你所不知道的音樂節幕後-主辦人深度訪談。吹音樂。2015年3月31號,取自: https://blow.streetvoice.com/8754-%E6%BB%BF%E8%85%B9%E8%BE%9B%E9%85%B8-%E4%BD%A0%E6%89%80%E4%B8%8D%E7%9F%A5%E9%81%93%E7%9A%84%E9%9F%B3%E6%A8%82%E7%AF%80%E5%B9%95%E5%BE%8C%E4%B8%BB%E8%BE%A6%E4%BA%BA%E6%B7%B1%E5%BA%A6%E8%A8%AA/
    吹音樂(2016)。為產業注入「學習」新能量 TLCMC 流行音樂國際交流工作坊 全明星師資大公開。吹音樂。2016年11月18日,取自:
    https://blow.streetvoice.com/24887-%e7%82%ba%e7%94%a2%e6%a5%ad%e6%b3%a8%e5%85%a5%e3%80%8c%e5%ad%b8%e7%bf%92%e3%80%8d%e6%96%b0%e8%83%bd%e9%87%8f-tlcmc-%e6%b5%81%e8%a1%8c%e9%9f%b3%e6%a8%82%e5%9c%8b%e9%9a%9b%e4%ba%a4%e6%b5%81%e5%b7%a5/
    李昀澔(2013)。英國演唱會熱門 產值直逼22億歐元。臺灣醒報。2013年10月16日,取自:https://anntw.com/articles/20131016-XbUq
    李明璁(2015)。時代迴音─記憶中的臺灣流行音樂。臺北市:大塊文化。
    李明璁(2015)。樂進未來-臺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臺北市:大塊文化。
    汪宜正(2001)。數位音樂對唱片公司與音樂產業影響之探索性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沈政輝(2013)。數位音樂平台之經營模式與價值在造分析-以KKBOX及iTunes Music Store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市。
    奇摩音樂(2016)。爆紅之後 草東沒有派對前進恆春閉關寫新歌。奇摩音樂。2016年7月26日,取自:https://yahoo.streetvoice.com/post/16028/
    林金定、嚴嘉楓與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頁122-136。
    林政逸(2008)。文化產業群聚與創新之治理:臺北音樂產業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新北市。
    林政逸(2011)。音樂經濟轉型與臺北音樂產業之創業精神治理取向之研究。地理學報,63,頁65-88。
    林秋婷(2007)。Pub次文化的探討-台北市大學生對pub的認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專題研究論文,臺北市。
    林富美(2006)。臺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臺北市:秀威資訊。
    林晴揚(2016)。串流音樂模式對獨立音樂購買行為及願購價格之影響:以消費價值分析。2016 數位創世紀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
    林雅雯(2012)。從「故鄉變異鄉」─貢寮海洋音樂祭節慶地景與生活空間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政大傳院(2011)。從小酒吧到大舞台 鍾適芳帶領學生探索「流行音樂」的各種可能。取自於:http://comm.nccu.edu.tw/zh_tw/link14/projects5/%E5%BE%9E%E5%B0%8F%E9%85%92%E5%90%A7%E5%88%B0%E5%A4%A7%E8%88%9E%E5%8F%B0%E3%80%80%E9%8D%BE%E9%81%A9%E8%8A%B3%E5%B8%B6%E9%A0%98%E5%AD%B8%E7%94%9F%E6%8E%A2%E7%B4%A2-%E6%B5%81%E8%A1%8C%E9%9F%B3%E6%A8%82-%E7%9A%84%E5%90%84%E7%A8%AE%E5%8F%AF%E8%83%BD-46423990
    施明淑(2008)。也是布波,臺灣獨立音樂產銷和迷的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柯文哲(2014)。【柯P新政】市政白皮書-流行音樂。取自:https://doctorkowj.gitbooks.io/kppolicy/content/part_5/55.html
    徐楓惠(2006)。從90年代地下搖滾樂看臺灣另翼搖滾主體性的指涉。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徐德煒(2007)。生活風格從異端到明日之星之研究─以音樂產業為例。國立政大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徐韻婷(2014)。社群媒體與音樂消費:以K-Pop迷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袁永興(2013)。2013流行音樂人才培育交流論壇。國立政治大學。2013年10月9日。
    袁永興(2015)。音樂城市的舞台搖籃:Live House。ETtoday。2015年09月26日,取自:http://star.ettoday.net/news/570510。
    袁行耑(2009)。臺灣搖滾樂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馬世芳(2014)。耳朵借我。臺北市:新經典文化。
    馬岳琳(2014)。蘇打綠主唱青峰:走進觀眾,音樂不死(2014/03/05)。天下雜誌。2014年03月05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365
    張丙焱(2009)。從獨立音樂觀點論述政府展演場地政策與實務之落差。2009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張秀雄(2000)。應把媒體素養融入公民教育。社教雙月刊,98,頁23-24。
    張鐵志(2015)。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10週年紀念增訂版)。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曹君武(2011)。臺灣流行音樂評論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許雅惠(2005)。線上音樂之相關問題分析-以P2P技術下載MP3音樂為核心。嶺東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許憲忠(1995)。淺談「主從式架構」。計算中心通訊,5,頁80-81。
    陳之昊(2013)。「線上型塑的線下認同」:社群媒體對臺灣獨立音樂圈之「想像共同體」的認同形塑。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奕璇(2011)。臺灣獨立音樂廠牌與創作者合作關係探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建育(2004)。唱片行銷的「除四舊」與「立三新」。2004年行政院新聞局出版年鑑(頁143-148)。行政院新聞局。
    陳柔安(2011)。我移動故我聆聽 – 數位科技催化的音樂產業變遷。在李天鐸編著,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頁281-301)。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揚晨欣(2016)。寫下新歷史!全球數位音樂收益首次超越實體音樂。數位時代。2016年04月19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9264
    曾裕恒(2008)。臺灣唱片產業之研究:主流與非主流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陽銘宸(2010)。誰的Live House─解讀Live House之空間、音樂及參與者文化。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雯犀、楊宗翰(2016)。姐姐歸來 謝金燕5月踩蛋 五月天年底壓軸破阿妹紀錄。中國時報。2016年03月23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23000708-260112
    黃詩雯(2009)。臺灣獨立音樂發展與文化政策。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黃嘉文、謝宗翰(2010)。探討公共媒體促進獨立音樂發展之可能。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集。
    楊佳蓉(2012)。自由文化中的音樂商業模式初探:以獨立音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楊欣茹(2011)。臺灣獨立音樂的文化消費研究:文化消費炫耀性再思考。臺灣藝術大學廣播與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媛婷(2016)。綠委指臺灣已16年沒大明星 突顯產業危機。自由時報。2016年03月17日,取自: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635256
    楊銘宸(2009)。誰的Live House - 解讀Live House之空間、音樂及參與者文化。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楊璨羽(2008)。音樂産業與文化政策:一個獨立音樂視野的探討。淡江大學大衆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數位時代(2015)。臺灣音樂獨立創作人才聚集StreetVoice 舞動臺灣原創音樂大浪潮。數位時代。2015年07月01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marketinfo/view/id/4819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凱同(2005)。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盧智芳(2011)。伍佰:討厭主流就是我的主流(2011/04/28)。天下雜誌。2011年04月28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5266
    賴啟哲(2012)。探討網路空間對獨立音樂人創造力的助力與阻力。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光萍(2006)。誰在那裏聽自己的歌─台北live house樂迷與音樂場景。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臺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簡妙如(2005)。臺灣創作音樂的意義軌跡。傳媒透視。取自: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50517_76_120448.html
    簡妙如(2011)。臺灣獨立音樂的生產政治。思想,11(24),頁101-121。臺北市:聯經出版。
    顏綠芬(2003)。音樂評論:歷史.人物・理論・實例。臺北市:美樂。
    羅悅全(2000)。秘密基地。臺北市:商周出版。
    顧昕瑋(2013)。兩岸獨立音樂市場競爭力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Abbey, E. J. (2006). Garage Rock and its Roots: Musical Rebels and the Drive for Individuality. Jefferson: McFarland & Company.
    Baym, N. & Burnett, R. (2009). Amateur experts: International fan labor in Swedish independent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2(5), pp. 433–449.
    Beaudoin, K. (2015). The Story of How Adele Became Famous Will Make You Love Her Even More, from
    http://mic.com/articles/120804/the-story-behind-how-adele-became-the-defining-british-artist-of-the-2010s#.uAw0aZZ2y.
    Brandenburger, A. M., & Nalebuff, B. J. (2005). The Right Game: Use Game Theory to Shape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4), pp. 57-71.
    Cloonan, M. (1999). Pop and the Nation-State: Toward a Theorization. Popular Music, Volume 18/2, pp. 193-207.
    Dave, K. & Gerd, L. (2005). The Future of Music: Manifesto for the Digital Music Revolution. Boston: Berklee Press.
    DeGusta, M. (2011). The REAL Death Of The Music Industry. From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these-charts-explain-the-real-death-of-the-music-industry-2011-2.
    Dworkin, R. (1985). Can a Liberal State Support Ar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lix, R. (2013). The Digital Music Revolution. From: https://www.statista.com/chart/1075/the-digital-music-revolution/
    Friedrichs, J. & Ludtke, H. (1974).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xon House.
    Frith, W., Straw, W., & Street, J. (2011).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and Roc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amsci, A. (1985). Sele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Hampp, A. (2014). Live Nation, Yahoo Announce Daily Live Stream Concert Partnership. From:http://www.billboard.com/biz/articles/news/digital-and-mobile/6070141/live-nation-yahoo-announce-daily-live-stream-concert?utm_source=twitter.
    Hartley, J., O’Sullivan, T., Saunders, D., Montgomery M. & Fiske J. (1994).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Hesmondhalgh, D. (1996). Flexibility, Post Fordism and the Music Industrie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8(3): 469-488
    Kruse, H. (2010). Local Identity and Independent Music Scenes, Online and Off.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 33(5), pp. 625-63.
    Lee, S. (1995). Re-examining the concept of the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y: the case of Wax Trax! Records. Popular Music, 14(1): 13-31.
    Levine, N. (2016). Government introduces new legislation designed to protect small music venues. From: http://www.nme.com/news/various-artists/92254.
    Lingo, E., L., & O’Mahony, S. (2010). Nexus Work: Brokerage on Creative Projects. UC Davis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Paper, pp. 14-09.
    Michael, B. (2005). NO Dead Air! The iPod and the Culture of Mobile Listening. Leisure Studies, 24(4), pp. 346.
    Negus, K. (1999). Music Genres and Corporate Cultures. London: Routledge.
    Negus, K. (1992). Producing pop: Culture and Conflict in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London: Edward Arnold.
    Ryan, J., & Peterson, R.A. (1982). The Product Image: The Fate of Creativity in Country Music Songwriting. In: Ettema, J. S. and D. C. Whitney (eds.), Individuals in Mass Media Organization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p. 11-3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10135902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359025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25101.pdf3323KbAdobe PDF2171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