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0972817      Online Users : 8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450


    Title: 農村再生條例施行下農村發展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
    Research on the rural development und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juvenation act:based on the case of Yilan County
    Authors: 侯相宇
    Hou, Hsiang Yu
    Contributors: 徐世榮
    侯相宇
    Hou, Hsiang Yu
    Keywords: 農村再生條例
    農村發展
    權力三面向
    權力運作
    Date: 2014
    Issue Date: 2017-02-08 16:45:23 (UTC+8)
    Abstract: 農村再生條例是政府針對農村社區量身打造的政策,以農村「專法」的形式,有秩序的推動農村發展,欲解決長期以來農村的發展困境,而在此條例草創之初,即引起學者、專家、農村居民等各界的熱烈討論,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而政府在積極推動農村再生的同時,台灣各處農地徵收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因而產生許多的對立與衝突,這與同時在推動的農村再生政策所強調的維護農村居民尊嚴之理念並不相容,似乎有許多具有爭議且矛盾之處。
    為釐清農村再生條例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本文乃透過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就農村再生條例的爭議性內容進行資料彙整與分析,且以半結構式的問卷大綱,訪談宜蘭縣中山社區及行健社區居民,並運用權力三面向之理論,分別從各個面向去探討農再條例施行下,政府與農村社區之間、農村社區與社區之間,以及社區內組織之間及居民之間彼此的權力運作情形,省思農村再生政策中存有的迷思對台灣農村所造成的影響,並進一步破除迷思,用以導正制度之不公平,提供政策改進之建議。
    Reference: 中文文獻
    1.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市:巨流,35-40、195-202。
    2.立法院公報,2013,102(6):183。
    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1,《推動農村再生手冊》。
    4.李承嘉,2012,《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新農業體制下的轉向》,臺北市:五南出版。
    5.李蕙瑩,1999,〈休閒農業可行之研究〉,《鄉村規劃與休閒農業》,臺北市:學知。
    6.吳惠萍,2010,〈積極協商 加速農村再生條例通過〉, http://www.npf.org.tw/post/1/7141,取用日期:2013年4月9日。
    7.林英彥,2009,〈談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土地問題研究季刊》,8(1):133-135。
    8.林葦芸譯、Steven Lukes著,2006,《權力:基進觀點》(Power: A Radical View),臺北市:商週。
    9.林詩音,2005,《台灣的休閒農業》,臺北縣:遠足,12。
    10.林岩,2010,《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與農村改建條例草案之比較研究》,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5。
    11.周育仁,1993,《政治與經濟之關係》,臺北市:五南。
    12.徐世榮,2001,《土地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地政學術之補充論述》,台北市:正揚出版社,33-41。
    13.徐世榮,2013,〈為何抵制國家重大建設〉。蘋果日報,3月20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320/34899166/,取用日期:2013年4月15日。
    14.徐世榮、賴宗裕、顏愛靜,2009,〈令人憂心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全國律師》,13(1):69-71。
    15.徐森彥、王志豪、張美慧,2008,〈馬太鞍農村再生 再創經典榮耀〉,《臺灣水土保持》,65:24-28。
    16.徐慶鍾,1963,《台灣農業基本政策的研究》,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46
    17.高俊雄,1998,《觀光旅遊地區發展》,臺北市:桂魯, 4-6。
    18.陳明燦,2008,〈淺論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與農地利用政策〉,《現代地政》,328:28-30。
    19.陳武雄,2009,〈通過農村再生條例不能拖〉,《林業研究專訊》,16(2):1-2。
    20.陳信雄,2010,〈農村再生條例與農業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51:95-100。
    21.陳墀吉、陳德星,2005,《休閒農業概論》,臺北市:威仕曼,3。
    22.陳墀吉、謝長潤,2006,《休閒農業環境規劃》,臺北市:威仕曼,424。
    23.莊谷中、郭秀裕,2009,〈法律作為實現政策的工具--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的省思〉,《土地問題研究季刊》,8(2):59。
    24.黃明耀,2010,〈當前農業施政主軸 土石流防災與農村再生〉,《臺灣水土保持》,74:2-16。
    25.黃明耀,2011,〈水土保持與農村再生新思維〉,《臺灣水土保持》,76:2-12。
    26.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台灣城鄉發展》,台北市:巨流。185
    27.黃大洲,1979,《鄉村建設文集》,臺北市:環球。
    28.張志安、黃錫泉,2011,〈農村72變系列報導之61:讓陽光灑在社區上 打到綠活農村-宜蘭中山山水生機樂活村〉,《農政與農情》,223期。
    29.曾旭正,2011,〈關於農村再生之道〉,《藝術觀點》,45:34-37。
    30.湯曉虞,2008,《台灣的農村》,臺北縣:遠足文化。
    31.董建宏,2009,〈臺灣農村規劃與再生的困境--臺灣農業與農村發展過程的反思〉,《經濟前瞻》,122:82-90。
    32.廖本全,2009,〈誰來看守臺灣農村?--評農村再生(再犧牲)條例〉《看守臺灣》,11(1):55-61。
    33.熊中果,1984,《農業發展策略》,臺北市:聯經。
    34.蔡培慧,2010,〈真實是一場社會行動:反思臺灣農村陣線的行動與組織〉,《臺灣社會研究》,79:319-339。
    35.蔡明哲,1987,《社會發展理論-人性與鄉村發展取向-》,台北市:巨流。
    36.蔡宏進,1974,《農民與農業 「農民,鄉村與社會之一」》,臺北市:寰宇。
    37.蔡宏進,1993,《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東大。27 72 133
    38.蔡宏進,2003,《台灣新鄉村社會學》,臺北市:全華。277~278(農業與觀光的互補性) 235~240(農村問題)
    39.劉德壽,2009,〈我對農村再生的看〉。http://rural.swcb.gov.tw/blog/lch1025/articleAction.do?method=doViewBlogArticle&articleId=MjIxOQ==,取用日期:2013年4月16日。
    40.劉力嘉,2011,〈訂定『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審核及管理監督辦法』說明〉,《台灣水土保持》,78:37-39。
    41.劉興榮、陳季呈、陳吉村、沈聰明、葉美彗,2013,《有機行健.夢想起飛》,花蓮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改場。
    42.黎淑慧,2004,《公寓法與社區發展》,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234。219
    43.蕭國和,1987,《台灣農業興衰40年》出版,臺北市:自立晚報。
    44.蕭全政,198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54-60。
    45.賴宗裕、謝雅婷,2009,〈體檢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與農地政策〉,2009第七屆土地研究學術研討會。
    46.鍾怡婷,2011,〈農村再生條例關注行動中的象徵鬥爭〉,《思與言》,49(4):139-160。
    47.環境法人協會籌備處,2009,〈違憲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全國律師》,13(1):72-75。
    48.顏愛靜、吳宜庭,2013,〈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初探:以宜蘭縣三星鄉行建村為例〉,第五屆發展研究年會 發展:危機與安全 第7場次會議論文。
    49.譚貞禧,1972,《社區發展的硏究》,臺灣中華書局總經售。
    50.鄭殷立、郭蘭生,2010,《休閒農業:深耕古產業-發現新樂活》,臺北縣:華立,10。

    外文文獻
    1.Beatley ,Timothy. (1994).Ethical Land Us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41-257.
    2.Gaventa, John. (1980). power and powerless- Quiescence & Rebellion in an Appalachian Valley.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3-32.
    3.Lukes, Steven.(2005).Power : a radical view.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10025702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2570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702101.pdf1966KbAdobe PDF212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