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558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25/144300 (79%)
造訪人次 : 51185330      線上人數 : 92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5585


    題名: 地方政府市政刊物風格與城市形象的呈現:臺北、臺中、臺南、高雄之比較
    The appearance of city magazines and city image, by comparing Taipei, Taichung, Tainan, and Kaohsiung.
    作者: 朱瑞鈴
    Chu, Jui-Ling
    貢獻者: 鄭自隆
    Cheng, Tzu-Leong
    朱瑞鈴
    Chu, Jui-Ling
    關鍵詞: 城市行銷
    市政刊物
    封面設計
    city marketing
    city magazine
    cover design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017-01-04 11:54:18 (UTC+8)
    摘要: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針對2011年至2015年四大直轄市—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所發行的市政刊物的雜誌風格包含封面標題、圖片及色彩,以及封面故事的系列文章進行分析後,研究結論發現如下:
    一、不同城市在雜誌風格的呈現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僅在標題訴求及封面整體明度表現有明顯差異。
    二、不同年代所呈現的雜誌風格具有統一性,僅封面整體色彩溫度隨著時間不同而略有變化。
    三、改版對於雜誌風格影響不大,僅封面整體彩度及封面整體色彩溫度有大幅度的改變。
    四、不同城市所呈現出的城市形象相近。
    In this study,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city magazines: “Taipei Pictorial”, “Good Living @Taichung”, ”Live Leisurely in Tainan” and “KH Style” published by Taipei City, Taichung City, Tainan City and Kaohsiung City during 2011 to 2015. Studying this case by analysis their cover stories, headline, photo and color express, and the cover stor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oncluded as follows:
    1. High similarities showed on the style of magazines in different cities, the differences showed on the headline approach and cover appearance.
    2. The style of magazines is in a similar way, only the cover appearance differs by years.
    3. Some magazine had new edition during this study period; however, there is no influence showed on the style of the magazine, only on the appearance of cover photo.
    4. Many similarities are found in individual magazines of cities.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王志弘 (2005)。<記憶再現體制的構作:臺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33(9),9-51。
    王志弘(2003)。<影像城市與都市意義的文化生產:《臺北畫刊》之分析>,《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303-340。
    王復正(2013)。<商業性雜誌封面元素與銷售量之關聯性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吉台生(2003)。<政令宣導刊物效果之研究─以《show北縣》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朱俊德(2009)。<提升都市意像塑造途徑之探析>,《城市發展》,8,112-134。
    吳湘樺(2014)。《你好色:窺探色彩心理學》。臺北:大拓文化事業。
    呂奕欣譯(2016)。《編輯設計學》。臺北:積木文化。(原書Cath Caldwell & Yolanda Zappaterra (2014).Edition Design.)
    宋伯欽譯(2004)。《都市意象》。臺北:臺隆。(原書Kevin Lynch(1960).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原書Earl Babbie,The  Practics of Social Research,8th ed.)
    李懷亮、任錦鸞、劉志強(2009)。《城市傳媒形象與營銷策略》,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沈玉芬、蔡綉雯譯(2013)。《認識色彩:專為設計師寫的基礎概論》。臺北:六合。(原書Linda Holtzschue.(2011).Understanding color: an introduction for designers.)
    沈怡譯(1990)。《編輯探索》。臺北:美璟文化。(原書Jan V. White.(1982).Designing for Magazine.)
    沈怡譯(1995)。《創意編輯》。臺北:美璟文化。(原書Jan V. White.Editing by design.)
    周旭華譯(2010)。《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第三版,臺北:天下文化。(原書Michael E. Porter(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孟憲均(2011)。《臺北市城市形象與行銷之研究—策略分析觀點》。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宗靜萍(1993)。《政令宣導刊物讀者研究:以「高雄畫刊」主動索閱者閱讀動機與滿意程度試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林千玲(2007)。《台灣女性時尚雜誌封面視覺設計之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孟彥(2010.09)。〈「行銷策略」與「品牌定位」 ——如何擬定有效的行銷策略、找出企業品牌定位〉,《經理人雜誌》,120-127。
    邱永福(1996)。《圖文編輯》。臺北:藝風堂。
    侯秀春(2008)。《色彩概論》。臺北:合慶國際。
    姜智彬(2007)。《以城市品牌為導向的特大活動管理研究》。同濟大學管理學博士論文。
    柳閩生(1982)。《雜誌的編輯設計》。臺北:天工書局。
    柳閩生(1992)。《版面設計》。臺北:幼獅文化。
    柳閩生(1995)。《如何編輯雜誌:一本編輯人的實戰工具書》。臺北:開拓。
    唐子來、陳琳(2006)。<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城市營銷策略:觀察與思考>,《城市規劃學刊》,6,45-53。
    祝鳳岡(1995)。<「廣告感性訴求策略」之策略分析>,《廣告學研究》,5,85-112。
    祝鳳岡(1996)。<「廣告理性訴求策略」之策略分析>,《廣告學研究》,8,1-26。
    郝慎鈞譯(1989)。《城市風貌設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書:池澤寬)
    馬西屏(2007)。《文字追趕跑跳碰:如何製作漂亮標題》。臺北:三民。
    康文炳(2015)。《編輯七力》。新北:一本文化。
    張逸民譯(2010)。《行銷學(9版)》。華泰文化。(原書Armstrong Gary,Kotler Philip.(2008).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9/e.)
    莊翰華(1998)。《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臺北:建都。
    許安琪、樊志育(2002)。《廣告學原理》。臺北:揚智文化。
    郭尹盈譯(2013)。《新。裝幀談義》。臺北:磐築創意。(原書:菊地信義(2008)。《新。裝幀談義》)
    郭瓊俐、曾彗琦、陳柏安譯(2003)。《品牌策略》。臺北:五南。(原書 Don E.schultz, Beth E. Barnes. (1999). Strategic Brand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陳建新、姜海(2004)。<試論城市品牌>,《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7(2),77-81。
    陳若平、張祐綾等譯(200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五南。(原書Allen Rubin、Earl R. Babbie(2006).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彭家發(1995)。《小型報刊實務》。臺北:三民。
    黃俊英(2012)。《行銷學原理》三版。臺北:華泰文化。
    黃奕華(2007)。《女性流行時尚雜誌封面感性意象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琴、孫湘明(2007)。<城市品牌定位的視角探析>,《湖南文理學院學報》,32(1),78-80。
    楊維綺(2013)。《行政院報紙廣告內容分析--2012年「挺台灣・現在進行事」系列廣告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璨瑜、范惟翔譯(2011)。《行銷學原理:全球觀點》。臺北:東華。(原書 Philip Kotler、Gary Armstrong、Swee Hoon Ang、Siew Meng Leong、Chin Tiong Tan、Oliver Yau Hon-Ming.(2008).Principles of Market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1st Edition)
    溫慕垚(2014)。《這就是行銷:行銷金三角》。臺北:集夢坊。
    葉思吟(2011)。《媒介城市:當代高雄空間改造與意象建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雪芬(2008)。《應用城市規劃館行銷城市遠景與規劃理念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漢文(2011)。《城市觀光行銷之稽核研究—以新竹市「十七公里海岸線」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蒯光武、鮑忠暉(2010)。<以隱喻抽取技術探索高雄市的城市意象>,《傳播與管理研究》,10(1),37-83。
    劉錫權、陳幸春 譯(1998)《視覺傳達-平面設計》。臺北:六和。(原書Craig Denton,Graphics For Visual Communication.)
    劉錫權、陳幸春譯(2002)。《平面設計的技巧與技法》。臺北:六合。(原書Melly Joss& Lycette Nelson.Graphic Design Tricks & Techniques.)
    劉豐傑(1998)。《現代裝幀藝術》。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蔡頌德(1993)。《中文雜誌版面構成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美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自隆(2013)。《文創行銷》,臺北:五南。
    鄭自隆(2014)。《廣告策略與管理》。臺北:華泰文化。
    鄭博文、邱鴻遠(2006.06)。<高雄市城市品牌形象研究初探-民眾與政府間認知差異>,《公共事務評論》,7(1),1-33。
    銳拓設計(2015)。《版型設計之外:配色的重要》。臺北:上奇資訊。
    賴如珊(2000)。《雜誌版面設計形式與讀者認知度與符合度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畢業論文。
    賴怡臻(2008)。《高雄畫刊封面之視覺影像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鈺文(2011)。《策略性城市行銷規劃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辦理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碩士論文。
    戴孟宗(2013)。《現代色彩學:色彩理論、感知與應用》。臺北:全華圖書。
    戴定國(2015)。《新聞編輯與標題寫作》。臺北:五南圖書。
    謝文雀譯(2010)。《行銷管理:亞洲觀點(五版)》。臺北:華泰文化。(原書 Philip Kotler, Kevin Lane Keller, Ang Swee Hoon, Leong Siew Meng, Tan Chin Tiong.(2008).Marketing Management: An Asian Perspective 5/e.)
    鍾獻文譯(1995)。《美國雜誌100年:建立永續的雜誌王朝》。臺北:三思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書:金平聖之助(1993)。《美國的雜誌1888~1993》)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臺北:正中。
    羅莉玲(1991)。《編輯事典》。臺北:大村文化。
    羅漢等譯(2002),《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區再造》(Philip Kotler等著)。臺北:商智文化。
    二、英文文獻
    Anholt, S. (2006). The Anholt-GMI city brands index: How the world seesthe worlds cities. Place Branding , 2, 18–31.
    Berg, L. van den & Braun, E. (1999). Urban Competitiveness, Marketing & the Need for Organising Capacity.Urban Studies.
    Berg, L. van den, Braun, E. & Winden, W. van(1999). Growth Clusters in European Metropolitan Cities, Euricur Report.
    Bill Merrilees & Dale Miller & Carmel Herington.(2012).Multiple stakeholders and multiple city brand meanings.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46,1032-1047.
    Bill Merrilees & Dale Miller & Carmel Herington.(2013).City branding: A facilitating framework for stressed satellite citie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66(1), 37-44 .
    Chris Frost(2003).Designing for Newspaper and Magazines. Routledge.p.1
    G.J. Ashworth & M. Kavaratzis.(2009).Beyond the logo: brand management for cities.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6 (8), 520–531
    Getz, D.(1997). 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Graham, B.(2002). Heritage as knowledge: Capital or culture? Urban Studies, 39, 1003-1017.
    Kavaratzis, M. (2004).From city marketing to city branding: 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city brands. Place Branding , 1( 1), 58–73.
    Kavaratzis, M. & Ashworth, G. J. (2005). City branding: An effective assertion of identity or a transitory marketing trick? Place Branding, 2(3), 183–194.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Kotler,P.,Haider,D.H.&Rein.I.(1994).There’s no place like our place!,Public Management,76,15-21.
    Rainisto, S. K. (2003). Success factors of place marketing: A study of place marketing practices in Norther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Strateg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1994). Consumer Behavior (5r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navely, K. (1991). Marketing in the government sector: a public policy mode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9941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941008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08101.pdf31774KbAdobe PDF227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