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272060      Online Users : 8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0462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4625


    Title: 《四書》義理詮解中的對話──以明初纂修《四書大全》為考察對象
    The Dialogu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Books: A Study Based o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Four Book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uthors: 王志瑋
    Contributors: 陳逢源
    王志瑋
    Keywords: 朱熹
    朱子學
    <<四書>>
    <<四書大全>>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12-07 10:46:29 (UTC+8)
    Abstract:  明永樂十二年(1414)十一月,明成祖(1360-1424)下詔纂修《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至永樂十三年(1415)九月纂修完成。《四書大全》除了在明代科舉產生影響外,就纂修的內容來說,實則是宋、元以來朱子《四書》學的成果,由此以見明代初期的學術繼承面向。事實上,《四書大全》一開始並非為科舉而纂修,從纂修的內容來說,其學術特色反而成為焦點,因此本文藉由各章的主題,從道統與治統的衝突對話、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定本爭議的思索、孔子之道的理解、朱熹格物、致知工夫的運用等面向的討論,考察《四書大全》一書經由纂修儒臣的安排,所呈現的學術價值意義。
      整體而言,《四書大全》雖是透過治統之力來纂修,但其學術內容仍保有程、朱之學的內涵。《四書大全》以《四書輯釋》為主要纂修底本,顯示纂修儒臣對於材料的選擇,確實眼光獨到,而非清人所批判的草率行事。然而,《四書大全》雖藉由官方之力而定於一尊,但對於朱注定本文字的爭論,卻無法有效地解決。不過,透過元儒的詮解,則可以看出南宋末年以來的朱子《四書》學發展面向,相關詮解確實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同時,纂修儒臣以經學「經─注─疏」的體例置入諸儒之說,從中亦能見得諸儒說解對於朱子《四書》義理的細節思索。而修身成德之學必然涉及工夫進路的討論,因此本文最末考察在纂修儒臣的安排下,諸儒之說如何理解與運用朱熹格物、致知的工夫。諸儒對於朱熹格物、致知工夫的運用,不單只是就《大學》八目的脈絡立論,而是將之套用在《四書》修身為學的工夫上。透過諸儒之說的闡發以及明成祖頒行天下之力,格物、致知工夫對明代儒者的學問養成,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由此以見朱子《四書》學、《四書大全》的學術價值意義。
    Reference: 一、古籍著作

    (一)四書大全類
    (明)胡廣等纂修,《四書大全》,明內府本,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明)胡廣等纂修,《四書大全》,明內府刊本,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館藏
    (明)胡廣等纂修,《四書大全》,明初建刊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藏
    (明)胡廣等纂修,《四書大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胡廣等纂修、周群、王玉琴校注,《四書大全校注》,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明)胡廣等纂修,《論語集註大全》,明內府刊本,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明)胡廣等纂修,《論語集註大全》,收入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明內府刊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胡廣等纂修,《中庸章句大全》,明內府朱絲蘭寫本,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明)胡廣等纂修;(朝鮮)宣祖命編,《大學、中庸章句大全 附諺解》,庚辰(1820)新刊內閣藏板,大田:學民文化社,2000年
    (明)胡廣等纂修;(朝鮮)宣祖命編,《論語集註大全 附諺解》,庚辰(1820)新刊內閣藏板,大田:學民文化社,2003年
    (明)胡廣等纂修;(朝鮮)宣祖命編,《孟子集註大全 附諺解》,庚辰(1820)新刊內閣藏板,大田:學民文化社,1998年
    (朝鮮)編者不詳,《四書奎璧》,影印漢城大學奎章閣藏高麗刊本,臺北:國立編譯館
    (明)張自烈撰,《四書大全辯》,《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新鄉市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三年石嘯居刻本,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清)陸隴其撰,《三魚堂四書集註大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山東大學圖書館藏康熙嘉會堂刻本影印,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清)汪份增訂、(清)馮暠等校,《增訂四書大全》,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康熙四十一年遄喜齋刊本,臺北:漢學研究中心館藏,1990年
    (清)孫見龍撰,《五華纂訂四書大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十三年五華書院刻本,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二)經部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宋)朱熹、(宋)黃榦、(宋)楊復撰,《儀禮經傳通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梁萬方編,《重刊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刻本,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宋)衛湜撰,《禮記集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梁)皇侃撰、高尚榘點校,《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宋)朱熹撰、黃珅、張祝平校點,《論孟精義》,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元)金履祥撰,《論語集注考證》,《金華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元)金履祥撰,《大學疏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朱熹撰、黃珅校點,《四書或問》,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宋)趙順孫撰,《四書纂疏》,收入(清)徐乾學等輯、(清)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
    (元)許謙撰,《讀四書叢說》,《四部叢刊廣編》影印上海涵芬樓借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元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吳真子撰,《四書集成》,元建刊本,僅存《論語》卷6〈雍也〉、卷7〈述而〉及《孟子》卷10〈萬章下〉、卷11〈告子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
    (元)胡炳文撰,《四書通》,收入(清)徐乾學等輯、(清)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
    (元)倪士毅輯釋,《四書輯釋大成》,日本文化九年(清嘉慶十七年,1812)覆刊元至正壬午(1342)日新書堂本,臺北:國家圖書館
    (元)倪士毅輯釋、(元)程復心章圖、(元)王元善通考,《四書輯釋》,《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初刻本,收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倪士毅輯釋、(元)程復心章圖、(元)王元善通考,《四書輯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初刻本,收入,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元)倪士毅輯釋、(元)程復心章圖、(明)王逢通義,《重訂四書輯釋章圖通義大成》,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藏明刊黑口本,臺北:國家圖書館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等主編,《經義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清)皮錫瑞撰,《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年

    (三)史部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世界書局,1973年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晉)陳壽撰、(晉)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宋祁、歐陽脩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宋)鄭元肅錄、陳義和編,《勉齋先生黃文肅公年譜》,收入吳洪澤編,《宋人年譜集目.宋編宋人年譜選刊》,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又收入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11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何喬遠撰,《名山藏》,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余繼登撰,《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沈節甫編,《紀錄彙編》,臺北:民智出版社,1965年
    (明)楊士奇等撰,《明實錄》,影印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抄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6年
    (明)鄧士龍撰,《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明)黃訓編,《名臣經濟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潘檉章撰,《國史考異》,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
    (明)談遷撰,《國榷》,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清)王懋竑纂訂,《朱子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陸心源撰 《宋史翼》,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清)畢沅編集,《續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清)趙翼撰、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瞿鏞編纂,《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重民撰,《中國善本書目提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王德毅、李榮村、潘柏澄主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束景南撰,《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沈律撰,《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金寅初主編,《韓國所藏中國漢籍總目》,首爾:學古房,2005年
    昌彼得、程元敏、王德毅、侯俊德主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1年
    柯劭忞撰,《新元史》,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翁連溪編校,《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新集四書註解群書提要附古今四書總目》,臺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漢城大學校圖書館編,《奎章閣圖書韓國本綜合目錄》,漢城:漢城大學圖書館,1981年
    潘榮勝主編,《明清進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嚴紹璗編,《日藏漢籍善本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四)子部
    (周)墨翟撰、吳毓江校注,《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周)莊周撰、(清)王先謙集解、劉武補正,《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周)荀卿撰、(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周)韓非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漢)董仲舒撰,《春秋繁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公司,1992年
    (宋)周敦頤撰、(宋)朱熹注、陸建華、黃珅校點,《太極圖說解》,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宋)周敦頤撰、(宋)朱熹注、陸建華、劉永翔校點,《通書注》,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編,《伊洛淵源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張載撰,《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程顥、(宋)程頤撰,《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明)朱棣編,《聖學心法》,明永樂七年內府刊本,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明)李日華撰,《紫桃軒又綴》,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明)胡廣等纂修,《性理大全》,明內府本,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明)曹安撰,《讕言長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張志淳撰,《南園漫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陸容撰,《菽園雜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顧炎武撰、(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黃宗羲撰,《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王梓材、(清)馮雲濠撰,《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孫承澤撰,《春明夢餘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江永撰,《近思錄集注》,影印清光緒乙酉孟春,江西書局刻本

    (五)集部
    (唐)韓愈撰、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朱熹撰、劉永翔、朱幼文校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宋)王柏撰,《魯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淳撰,《北溪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淳撰,《北溪大全集》,收入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宋)陳宓撰,《復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黃榦撰,《勉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黃榦撰,《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北京圖書館據元刻延祐二年重修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宋)黃榦撰,《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收入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元)郝經撰,《陵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許衡撰,《魯齋遺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王奕撰,《玉斗山人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元)吳師道撰,《禮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汪克寬撰,《環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胡炳文撰,《雲峰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陳櫟撰,《定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黃溍撰,《文獻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戴表元撰,《剡源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虞集撰,《道園學古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歐楊玄,《圭齋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宋濂撰,《宋文憲公全集》,《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明)楊榮撰,《文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陳道潛撰,《淇園編》,影印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清康熙九年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楊士奇撰,《東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明)李賢撰,《古穰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李時勉撰,《古廉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祝允明撰,《懷星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余繼登撰,《淡然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高攀龍撰,《高子遺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鄒元標撰,《願學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梁潛撰,《泊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程敏政編,《明文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程敏政撰,《篁墩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楊慎撰,《升庵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清)張履祥撰,《楊園先生全集》,臺北:環球圖書公司,1968年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費密撰,《弘道書》,《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民國九年大關唐氏怡蘭堂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魏裔介撰,《兼濟堂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湯斌撰,《湯子遺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張伯行撰,《正誼堂續集》,據同治左宗棠增刊《正誼堂全書》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朱彝尊撰,《曝書亭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孫星衍撰,《孫淵如先生全集》,《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民國八年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清嘉慶刻本,收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廷敬撰,《午亭文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陸隴其撰,《三魚堂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蔡世遠撰,《二希堂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
    王明蓀撰,《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王素撰,《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史甄陶撰,《家學、經學和朱子學──以元代徽州學者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朱漢民、蕭永明撰,《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余英時撰,《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李紀祥撰,《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李紀祥撰,《道學與儒林》,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束景南撰,《朱熹佚文輯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沈俊平撰,《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牟宗三撰,《心體與性體》,第1冊,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牟宗三撰,《心體與性體》,第2冊,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
    牟宗三撰,《心體與性體》,第3冊,臺北:正中書局,2008年
    牟宗三撰,《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林啟屏撰,《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林慶彰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林慶彰主編,《中國歷代經書帝王學.宋代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2年
    周元俠撰,《朱熹的《論語集注》研究:兼論《論語集注》的解釋學意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周春健撰,《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高令印、陳其芳撰,《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高令印、高秀華撰,《朱子學通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雲萍撰,《宋元北山四先生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唐君毅撰,《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第1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唐君毅撰,《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唐明貴撰,《論語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馬宗霍撰,《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孫克寬撰,《元代金華學述》,臺中:東海大學出版,1975年
    徐復觀撰,《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徐復觀撰,《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容肇祖撰,《中國歷代思想史》,第5冊,明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陳來撰,《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版
    陳榮捷撰,《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陳榮捷撰,《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陳榮捷撰,《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增訂版
    陳恆嵩撰,《《五經大全》纂修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逢源撰,《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逢源撰,《「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陸建猷撰,《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勞思光撰,《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勞思光撰,《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黃俊傑撰,《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黃俊傑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黃進興撰,《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4年
    黃進興撰,《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13年
    馮炳奎等撰,《宋明理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張加才撰,《詮釋與建構¬¬──陳淳與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豈之主編;方光華、蕭永明、范立舟分卷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明清卷》,上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偉撰,《黃震與東發學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葉國良、李隆獻撰,《群經概說》,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楊儒賓撰,《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董金裕撰,《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解光宇撰,《朱子學與徽學》,長沙:嶽麓書社,2009年
    廖雲仙撰,《元代論語學考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5年
    蔡仁厚撰,《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劉述先撰,《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鄧洪波撰,《中國書院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錢穆撰,《朱子新學案》,收入氏著,《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撰,《宋明理學概述》,收入氏著,《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撰,《中國學術思想論叢》,第7冊,收入氏著,《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錢穆等撰、項維新、劉福增主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臺北:水牛圖書出版,1998年
    戴維撰,《論語研究史》,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顧宏義撰,《宋代《四書》文獻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嚴佐之撰,《古籍版本學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蕭啟慶撰,《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蕭啟慶撰,《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4年
    蕭啟慶撰,《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9年
    蕭啟慶撰,《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日)本田成之撰,《中國經學史》,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日)佐野公治撰、張文朝、莊兵譯、林慶彰校訂,《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年
    (日)藤井倫明撰,《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美)田浩撰,¬《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8年,增訂版

    (二)單篇論文
    丁崑健撰,〈從仕宦之途徑看元代的游士之風〉,收入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下冊,頁635-653。
    王明蓀撰,〈元代之吏書〉,《宋史研究集》,第26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頁499-525。
    王明蓀撰,〈元代的儒吏之論與儒術緣飾吏治〉,收入氏著,《遼金元史學與思想論稿》(永和: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頁229-267。
    王明蓀撰,〈略述元人對「隱」之看法〉,收入氏著,《遼金元史學與思想論稿》(永和: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頁251-267。
    王明蓀撰,〈略述元代朱學之盛〉,收入氏著,《遼金元史學與思想論稿》(永和: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頁271-286。
    王鵬凱撰,〈「四書大全」取材問題之探析〉,《南開學報》,第7期上(2002年6月),頁21+23-32。
    史甄陶撰,〈論饒魯與朱熹對《中庸》解釋的異同〉,《思辨集》,第9輯(2006年4月),頁167-185。
    朱冶撰,〈元儒倪士毅的生平與交游〉,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編,《元代文化研究》,第2輯「中國傳統文化與元代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頁397-405。
    朱冶撰,〈明永樂《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纂修地及其背景考〉,《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35卷第6期(2015年11月),頁25-28。
    李焯然撰,〈治國之道――明成祖及其「聖學心法」〉,《漢學研究》,第9卷第1期(1991年6月),頁211-227。
    李暢然撰,〈《四書大全》的性質、歷史地位及相關問題〉,《炎黃文化研究》,第3輯(2006年2月),頁258-266。
    呂麗粉撰,〈《五經大全》、《四書大全》的編纂及其對明代經學的影響〉,《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157-172。
    何植靖撰,〈許謙的宇宙觀及其融合朱陸思想的傾向〉,《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1994年6月),頁31-37。
    何淑貞撰,〈金履祥的理學〉,《思與言》,第13卷第2期(1975年7月),頁6-11。
    何淑貞撰,〈元代學者許謙〉,《孔孟月刊》,第14卷第9期(1976年5月),頁17-21。
    邵元冲撰,〈朝鮮銅字本四書五經大全考〉,《東方雜誌》,第24卷第4號,(1927年2月),頁77-81。
    吳震撰,〈格物誠意不是兩事──關於朱熹工夫論思想的若干問題〉,收入杜維明等撰,《二十一世紀當代儒學論文集Ⅰ:儒學之國際展望》(桃園: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15年),頁483-524。
    林登昱撰,〈論元代經學著述的發展趨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2期(總期第30期)(1998年6月),頁75-95。
    周茶仙撰,〈江西朱子後學群體的發展脈絡及其演變〉,《朱子學刊》,2009年第1輯(總期第19輯)(2010年6月),頁150-161。
    周祖謨撰,〈宋亡後仕元之儒學教授〉,收入張燕瑾、趙敏俐叢書主編,張燕瑾選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選.遼金元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頁71-89。
    周曉光撰,〈徽州學術文化理念的歷史變遷〉,《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05年5月),頁260-267。
    姚大力撰,〈金末元初理學在北方的傳播〉,《元史論叢》,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217-224。
    侯美珍撰,〈明科場由尊《大全》到不讀《大全》考〉,《中國文化研究》,2016年夏之卷(總期第92期),頁28-36。
    姜龍翔撰,〈《五經正義》「疏不破注」之問題再探〉,《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137-184。
    馬行誼撰,〈略論元初儒臣積極入仕之心態〉,《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頁291-309。
    孫克寬撰,〈元代金華之學述評〉(上篇),《幼獅學誌》,第8卷第4期(1969年12月),頁1-34。
    徐德明撰,〈《四書章句集注》版本考略〉,《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頁71-77。
    涂美雲撰,〈從「禁錮」到「一尊」──看朱學在宋、元時期的發展〉,《東吳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5月),頁101-143。
    秦學頎撰,〈從《五經正義》到《五經大全》──關於唐、明二代經學統一的比較〉,《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頁95-102。
    許守泯撰,〈元代金華士人的宗族觀――從修譜談起〉,《元代文化研究》,第1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70-88。
    許家星撰,〈「膠執門戶」還是「批判發明」?――論《四書通》的批判精神兼駁《四庫提要》之誣評〉,《人文雜誌》,2001年第3期,頁38-47。
    陳林撰,〈朱熹晚年修訂《大學章句》〈誠意〉章的心路歷程及義理探析〉,《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4期(2015年7月),頁113-164。
    陳高華撰,〈元代的地方官學〉,《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頁376-420。
    陳恆嵩撰,〈《五經大全》纂修人考述〉,《經學研究論叢》,第3輯(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5年),頁1-36。
    陳逢源撰,〈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223-254。
    陳逢源撰,〈四書「官學化」進程:《四書大全》纂修及其體例〉,《長崎中國學會會刊:東亞漢學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創刊號(2010年7月),頁87-102。
    陳逢源撰,〈官學進程與詮釋脈絡:《四書大全》纂修體例芻議〉,《2010年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主辦,2010年11月15-16日),下冊,頁832-853。
    陳逢源撰,〈從《四書集注》到《四書大全》──朱熹後學之學術系譜考察〉,《成大中文學報》,第49期(2015年6月),頁75-112。
    陳滿銘撰,〈談忠恕在儒學中的地位〉,《幼獅月刊》,第48卷第5期(1978年11月),頁13-16。
    陳雯怡撰,〈「吾婺文獻之懿」――元代一個鄉里傳統的建構及其意義〉,《新史學》,第20卷第2期(2009年6月),頁43-114。
    陳寒鳴撰,〈金華朱學:洪武儒學的主流〉,《朱子學刊》,1995年第1輯(總期第7輯)(1995年12月),頁356-366。
    陳寒鳴撰,〈明代朱學述論〉,《中華文化論壇》,2001年第4期,頁94-99。
    郭素紅撰,〈明初經學與《大全》的敕修〉,《求索》,2007年第10期,頁213-214+212。
    章毅撰,〈元明易代之際儒士的政治選擇:趙汸、朱升、唐桂芳之比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1期(2010年7月),頁51-66。
    閆春撰,〈論《四庫全書》收錄的明代《四書》著作〉,《蘭州學刊》,2008年第10期(總期第181期),頁187-190。
    張平平撰,〈略論元代新安理學家胡炳文〉,第23卷第8期(2008年8月),頁107-111。
    張晶撰,〈宋元時期「婺學」的流變〉,《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秋之卷,頁101-109。
    曾昭旭撰,〈論忠恕與仁的本質關連──從本體論到工夫論〉,《鵝湖月刊》,第30卷第8期(總期第356期)(2005年2月),頁21-25。
    曾貽芬撰,〈明代官修「大全」散論〉,《史學史研究》,1996年第2期(1996年6月),頁52-59。
    黃孝光撰,〈元代的四書學〉,《木鐸》,第7期(1978年3月),頁223-289。
    黃俊傑撰,〈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收入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頁469-515。
    黃彰健撰,〈論四書章句集注定本〉,收入《中研院歷史語言所集刊論文類編》(文獻考訂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2冊,頁497-515。
    詹至真撰,〈以二元對待觀念論忠恕之道〉,《中國語文》,第101卷第2期(總期第602期)(2007年8月),頁59-76。
    楊祖漢撰,〈忠恕與中庸〉,《鵝湖月刊》,第9卷第12期(總期第108期)(1984年6月),頁28-33。
    楊祖漢撰,〈牟宗三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反省〉,《鵝湖學誌》,第49期(2012年12月),頁185-209。
    楊祖漢撰,〈論朱子所說的「誠意」與「致知」關係的問題〉,收入杜維明等撰,《二十一世紀當代儒學論文集Ⅰ:儒學之國際展望》(桃園: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15年),頁525-532。
    楊儒賓撰,〈格物與豁然貫通──朱子(格物補傳)的詮釋問題〉,收入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頁219-246。
    楊儒賓撰,〈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2期(2009年10月),頁201-245。
    趙華富撰,〈元代的新安理學家〉,《元代文化研究》,第1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105-117。
    劉成群撰,〈元代新安經學與明初官修《大全》之取材〉,《晉陽學刊》,2013年第1期,頁57-62。
    廖雲仙撰,〈試析朱子《四書集註》於元代興盛的原因〉,《勤益學報》,第16期(1998年11月),頁303-321。
    廖雲仙撰,〈金華四先生《論語》學述評〉,《勤益學報》,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71-90。
    廖雲仙撰,〈元代《四書》學的繼承與開創――以元儒許謙為例〉,《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頁67-88。
    廖雲仙撰,〈「朱注猶經」――元代《四書》類著作疏釋風尚〉,《經學研究集刊》,特刊1(2009年12月),頁147-164。
    謝居憲撰,〈孔子「一以貫之」之工夫探微〉,《鵝湖學誌》,第53期(2014年12月),頁57-88。
    蕭啟慶撰,〈元朝南人進士分佈與近世區域人才昇沉〉,收入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下冊,頁571-615。
    蕭啟慶撰,〈元代科舉與菁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宋史研究集》,第26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頁445-498。
    蕭啟慶撰,〈元朝科舉與江南士大夫之延續〉,《宋史研究集》,第32輯(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頁475-526。
    蕭啟慶撰,〈元代科舉特色新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1本第1分(2010年3月),頁1-36。
    蘇惠慧撰,〈論元代新安理學家陳櫟〉,《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05年5月),頁277-282。
    顧永新撰,〈從《四書輯釋》的編刻看《四書》學學術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04-113。
    顧永新撰,〈元代坊刻與學術的互動關係初探――以劉叔簡日新堂為中心〉,收入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18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379-397。
    顧永新撰,〈元程復心《四書章圖纂釋》初探〉,收入陳來、朱傑人主編,《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01-210。
    龔道運撰,〈元儒金履祥之朱子學〉,收入氏著,《朱學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頁91-144。
    龔道運撰,〈元儒許謙之朱子學〉,收入氏著,《朱學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頁229-292。

    (日)佐野公治撰、張文朝譯,〈《四書》註釋書的歷史〉,收入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9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頁229-274。

    (三)學位論文
    王志瑋撰,《黃榦、陳淳對朱學的繼承與發展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園園撰,《明代前期四書學考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朱冶撰,《十四、十五世紀朱子學的流傳與演變――以《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的成書與思想反應為中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課程哲學博士論文,2012年
    朱鴻撰,《明成祖與永樂政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何淑貞撰,《金履祥的生平及經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
    邱婷瑋撰,《許謙「讀論語叢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吳曉昀撰,《繼承與開創──論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趨向與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涂雲清撰,《蒙元統治下的士人及其經學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張岩撰,《《四書大全》研究》,武漢: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郭素紅撰,《明代經學的發展》,威海:山東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博士論文,2008年
    閆春撰,《《四書大全》的編纂與傳播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程元敏撰,《王柏之生平與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1年
    楊晉龍撰,《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81515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1506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06101.pdf2410KbAdobe PDF284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