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75590      Online Users : 93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844


    Title: 中共共靑團之研究. (一九五七-一九六六)
    Authors: 唐勃
    Contributors: 潘振球;芮和蒸
    唐勃
    Date: 1984
    Issue Date: 2016-11-11 16:46:09 (UTC+8)
    Abstract: 論文提要
    青年是時代的中堅、歷史的巨輪,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的變革與更新,無不以青年為核心、為主力。
    中共一向重視利用青年,作為它發動叛亂及奪取政權的資產,而推行此一工作的骨幹組織就是「共青團」。我們要瞭解中共對青年的鼓動與誘騙,就必須從研究「共青團」入手不可。尤其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取得了中共的領導權,胡耀邦躍升為中共主席再易銜為總書記,由於胡耀邦同「共青團」淵源深厚,使得中共黨、政、軍及青年工作中充滿了「共青團」系統的幹部,在中共政治系統中形成了極為強大的派性力量。因此,對「共青團」的研究與瞭解遂日形重要了。
    本論文係以政治系統理論,運用政治參與及政治社會化的概念,透過歷史制度研究法的陳述,分別對中共「共青團」的理論基礎、歷史沿革、組織工作、群眾運動與政治教育加以探討。同時選擇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六年間作為時限,因為,這段期間正是中共推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時期,也是「共青團」組織與活動高度發展時期。
    本論文共分七章二十六節,約二十八萬字。第一章導論闡明論文使用的概念與方法,第二章、三章、四章以歷史制度法說明「共青團」的理論、歷史與組織,第五章、六章以第一章所取之概念架構,分析群眾運動、政治教育。而在第七章結論中,將前面數章的分析結果做綜合的結論。從而分析「共青團」在中共政治系統中的角色地位,探討群眾運動的相關變數,評估政治教育的功能,進而探索「共青團」未來的動向。
    考試委員簽名頁 壹
    序言 貳
    論文提要 肆
    圖表目次 柒
    附錄目次 捌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政治系統概念2
    第二節 政治行為動力與共青團12
    第三節 共青團的性質與任務22
    第二章 共青團的理論基礎40
    第一節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觀點42
    第二節 列寧與斯大林的說法49
    第三節 毛澤東與胡耀邦的主張58
    第三章 共青團的歷史沿革78
    第一節 社青團初創時期80
    第二節 共青團建立時期86
    第三節 新青團演變時期96
    第四節 共青團恢復時期103
    第四章 共青團的組織工作123
    第一節 團員義務與權利125
    第二節 組織制度與機構135
    第三節 少年先鋒隊142
    第四節 組織發展與整頓147
    第五章 共青團的群眾運動161
    第一節 政治系統環境163
    第二節 群眾運動策略171
    第三節 群眾運動方法178
    第四節 群眾運動內涵187
    第六章 共青團的政治教育205
    第一節 政治教育目標207
    第二節 政治教育途徑214
    第三節 政治教育方式222
    第四節 政治教育重點228
    第七章 結論251
    第一節 共青團角色地位分析252
    第二節 群眾運動相關變數探討261
    第三節 政治教育功能評估265
    第四節 共青團未來動向271
    參考書目280
    圖表目次

    一、政治系統動態反應模式圖4
    二、政治系統模式圖4
    三、分析個人行為的模式圖14
    四、分析環境及個人因素影響政治參與之簡圖15

    一、政治學習取向分類表13
    二、「共青團」歷屆「全代會」概況表79
    三、中國大陸群眾運動統計表166
    四、中國大陸學童政治心態抽樣調查彙整表267
    附錄目次
    一、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289
    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團旗298
    三、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團徽299
    四、共青團員進行曲300
    五、共青團員之歌301
    Reference: 一、中文參考書籍
    1.卜乃夫,海峽兩岸七大奇蹟--無名氏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初版。
    2. 人民大學編輯,論共產主義公社,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五八年。
    3.中共國家統計局編,偉大的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九月。
    4.中共術語彙解編輯委員會,中共術語彙解,台北;中國出版公司,民國六十六年三月增訂三版。
    5.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
    6.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二年。
    7.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史論(一九二○ ~ 一九二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六十二年六月。
    8.中國青年社編行,為團結教育青年一代而鬥爭,北京:中國青年社,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三版。
    9.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編,綠旗飄揚三十年,台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印行,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版。
    10.中國青年出版社編,青年工作手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編印,一九八二年第一版。
    11.中國現代史研究委員會編,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上冊,香港:新民主出版社,一九四七年七月。
    12.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團校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青年,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八○年六月一版。
    13.方雪純,論胡耀邦的崛起,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一年。
    14.王雲五等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年二月。
    15.王健民著,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一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王健民教授發行,民國五十四年十月出版。
    16.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一九七○年版);第五卷(一九七七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7.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第四輯,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複製,一九七四年七月。
    18.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一月。
    19.弗洛姆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
    20.朱雲漢,台灣地區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
    21.共青團中央宣傳部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章講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五八年三月第一版。
    22.列寧全集第二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卷(一九六一年版),第七卷(一九五九年版),第十五卷(一九六○年版),第二十三卷(一九五八年版),第二十九卷(一九五六年版),第三十一卷(一九六○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3.共產黨原始資料選輯第一集,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暨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輯印,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24.共青團中央辦公廳編寫,共青團基本知識問答,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七月。
    25.共匪重建省級「共青團」領導機構調查專輯,台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編印,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一日。
    26.共匪的群眾路線之研究,台北:國防會議戰地政務委員會編印,民國五十四年十月。
    27.共匪術語,台北:國家安全會議戰地政務委員會,民國五十九年四月。
    28.共產黨員的模範事跡,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
    29.共匪重要資料週報第十八期及第二十期,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印,民國四十二年七月三日及十七日。
    30.共匪學校現況之研究,台北:國防會議戰地政務委員會籌備處編印,民國五十六年。
    31.朱伯奇,中共的學校教育,香港:亞洲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
    32.共匪人事措施之研究,台北:陽明山莊,民國四十六年九月。
    33.米羅凡、吉拉斯著,自聯出版社譯,新階級,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四版。
    34.李樹清,蛻變中的中國社會,台北:九思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二版。
    35.呂亞力著,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初版。
    36.汪學文著,共匪文教問題論集,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六十二年。
    37.李憲洲撰,中共對人格塑造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年。
    38.李奧普、斯華采德著,黃麟估、郭湘章譯,馬克斯評傳(上),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民國六十三年十月三十一日。
    39.克芮莫、白朗合著,雷國鼎譯,比較教育,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七年十月三版。
    40.汪學文著,中共文化大革命與紅衛兵,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暨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印行,民國五十八年。
    41.易君博著,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北:台灣省教育會出版,民國六十六年二版。
    42.吳玉山撰,列寧主義意識型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43.金銳先編,大陸青年下放經緯,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二年一月。
    44.吳民、蕭楓合編,從五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北京:新潮書店,一九五一年。
    45.林一新,資本論與資本主義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講義,民國七十一年。
    46.吳惠民,中共怎樣對待學生,香港:友聯出版社,一九五三年。
    4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八卷(一九六一年版),第十三卷(一九六三年版),第十六卷(一九六五年版),第二十三卷(一九七二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4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一九六一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49.哈柏著,馬復、曹建譯,蘇聯的公民訓練,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六年。
    50.郭華倫著,中共史論第一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暨東亞研究所印行,民國六十七年六月三版
    51.匪偽人事資料彙編,台北:匪偽人事資料調查研究會編印,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
    52.匪共青團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專輯,台北:國防部情報局編印,民國七十二年一月。
    53.現階段匪軍政工,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民國五十二年十月。
    54.恩格斯著、吳黎平譯,反杜林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發行,一九五○年十一月第二版。
    55.匪偽學校教育概況,台北:國防部戰地政務局,民國五十二年七月一日。
    56.唐柱國,北平學生反共抗暴運動紀實,台北:雙十出版社,民國四十八年六月。
    57.匪黨控制方式與工作方法,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民國五十五年三月。
    58.曹伯一著,中國現代史綱--近代中國締造均富社會之奮鬥歷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印行,民國七十年八月四刷。
    59.曹葆華、毛岸青譯,聯共(布)關於青年工作的兩個決議,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初版。
    60.張敬文,共匪政治問題論集,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六十四年六月初版。
    61.陳權,鳴放選粹第一冊,香港:自由出版社,民國四十七年。
    62.張如心,論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63.莊成炎,中共對青年的政治教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一月。
    64.疎蕙著,共匪青年問題論集,台北:大陸觀察雜誌社出版,民國六十七年四月初版。
    65.黃紀等譯,政治學名著選讀,台北:洪流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66.凱洛夫著,陳俠等譯,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五七年一版。
    67.斯大林全集第四卷、第六卷(一九五六年版),第七卷(一九五八年版),第八卷(一九五四年版),第十一卷(一九五五年版)。
    68.楊汝丹著,中共群眾路線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五年再版。
    69.黃天健著,毛共政權的變與衰,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70.黃天健著,匪偽政權十八年,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七年。
    71.彭銀漢,中國的真相(一):大陸集中營,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一月一日初版。
    72.新華月報資料室編輯,論知識份子專輯,蘇南:新華書店,一九四九年三版。
    73.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一九七○年十二月。
    74.劉少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
    75.劉少奇,論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第十四版。
    76.劉少奇,論人的階級性,北京:中央研究雜誌社,一九七○年。
    77.劉光炎,匪區新聞及對策,台北:政工幹部學校印行,民國五十年十一月。
    78.劉清波,中共司法論,台北:作者自印,民國六十三年二月。
    79.潘振球等著,敵情研究論文集,台北:國防研究院,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初版。
    80.鄭竹園著,中共經濟診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九年。
    81.論群眾路線,北京:工人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82.鄭學稼著,從文革到十一大,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一月。
    83.薛暮橋、蘇星、林子力合著,中國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
    二、中文期刊、報紙
    1.大學雜誌
    2.大陸觀察雜誌
    3.中國青年
    4.共黨問題研究
    5.明報月刊
    6.思與言
    7.匪情年報
    8.匪情月報
    9.匪情教育
    10.報學
    11.學習雜誌
    12.觀察雜誌
    13.憲政思潮
    14.香港時報
    15.朝日新聞
    16.人民日報
    17.解放軍報
    18.解放日報
    三、英文參考書籍
    1. Almond, Gabriel A., and G. Bingham Powell.,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System process and Polic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8.
    2. Almond, Gabiel A., and S. Verba. 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3. Almond, G. A., (ed.)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 A World View.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4.
    4. Berrien, F. Kenneth. General and Social Systems.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8.
    5. Cell, Charles P. Revolution at work: Mobilization Campaign in China.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1977.
    6. Domes, Jurgen. The Internal Politics of China. Translated by Rudiger Machetzki. New York Washington: Praeger Publishers, 1973.
    7. Dowse, Robert E., and John A. Haghes. Political Sociology. London: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1972.
    8. Dahl, Robert. 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 New Haven: New Haven Company, 1961.
    9.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65.
    10. Easton, David.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s., 1965.
    11. Easton, David., and J. Dennis. Children in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Lond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9.
    12. Erikson, Erick H. 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3.
    13. Fleron, F. J., Jr. (ed.) Communist Stud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Eassys in Methodology and Emperical Theory. Chicago: 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1969.
    14. Gripp, Richard C.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ommunism. London: Thomas Nelson and Sons Ltd., 1973.
    15. Greenstein, F. I. Children and Politic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
    16. Huntington, Samuel P., and John M. Nelson. No Easy Choi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17. Hsia, Adrian. Chinese Culture Revolution. Translated by Gerald Onn.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1972.
    18. Hu, C. T. Communist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Rodrick Mac Farqufar, (ed.) China under Mao. M. I. T. Press, 1966.
    19. Isaak, Alan C.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Revised edition. Homewood,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1975.
    20. Katz D., and R. L. Kah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66.
    21. Langton, Kenneth P.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9.
    22. Lewis, John Wilson. Party Cadres in Communist China: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Edited by James S. Colem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23. Lazure, Deni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edited by William T. Liu,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 1967.
    24. Lindheck, Michel H. (ed.) China: Management of a Revolutionary Societ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1.
    25. Liu, alan Ping-Lin.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 1971.
    26. Liu, Alan Ping-Lin. Politual Culture and Group Conflict in Communist China. California: Clio Books, 1976.
    27. Milbrath, Lester W., and M. L. Geo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ow and Why do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 Chicago: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1976.
    28. Moseley, George. China Since 1911. New York and Evanstan: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69.
    29. Munro, Donald J. The Concept Man. Michigan: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1979.
    30. Meyer, Frank S. The Moulding of Communist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61.
    31. Pye, Lucian W.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A Psychcultural Study of the Authority Cris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Cambridge: The M. I. T. Press, 1968.
    32. Ranny, Austin. Govern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 1971.
    33.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34. Sills, D.L. et al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1966.
    35. Singer, Martin. Educated Youth and the Culture Revolution in China.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en Press, 1971.
    36. Townsend, James R. Politics in China.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Inc., 1974.
    37. Townsend, James 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38. Townsend, James R. The Revolutionzation of Chinese Youth-A Study of Chung-Kuo Ching-Nie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39. Verba, Sidney. Comparative Political Cul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40. Whyte, Martin King. Small Group and Political Rituals in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41. Yu, Frederi T.C. Mass Persuasion in Communist China. New York: Fredrick A. Praeger Publisher,1964.
    四、英文期刊
    1.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3. American Psychologist
    4. China Quarterly
    5. Current History
    6. Journalism Quarterly
    7. Problems of Communism
    8.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9. World Politics
    五、俄文報紙
    1. Pravda
    2. Komsomolskya Pravda
    Relation: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碩士
    7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7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