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 壹、基本資料 1.中華民國法規大全,七十年版。 2.內政部,七十一年勞工檢查及安全衛生年報,七十一年。 3.中央銀行經濟研究所編印,「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經濟圖表」,七十二年。 4.立法院,立法院公報。( 第五會期始-第七十二卷九○期止,有關勞工問題質詢部份。) 5.立法院,立法委員名鑑,四十二年,六十三年,六十四年,七十一年版。 6.台灣省,社會處,台灣省勞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第五期,七十二年。 7.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勞工統計年報,七十二年。 8.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勞工統計月報,七十二年九月。 9.行政院,主計處,七十一年統計提要,七十二年。 10.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七十二年。 11.行政院,民國六十二年度至民國七十一年度行政院施政計畫。 12.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民意代表選舉實錄,六十九年。 13.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立法委員名額選舉公報,台北市選舉委員會編印。 貳、普通資料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論文 1.丁幼泉,勞工問題,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六十三年。 2.丁幼泉,企業內的勞工問題及其處理,台北:正中書局,六十六年。 3.丁幼泉,勞資關係概論,台北: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六十一年。 4.尤勞 (Heinz Eulau) 著,陳少廷譯,政治行為論,台北:商務印書館,六十三年。 5.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勞工生活與工作願望」調查研究報告,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七十年。 6.艾伯特原著,卡爾增訂,徐懷瑩論述,英國國會制度,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四十九年。 7.江炳倫,政治學論叢續編,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六十五年。 8.朱堅章主譯,黃紀、陳忠慶合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六十七年。 9.朱岑樓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七十年。 10.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六十八年。 11.吳玉鱗,三民主義勞工政策研究,台北:正中書局,七十年。 12.余堅,最新政治學,台北:商務印書館,六十五年。 13.林水波、張世賢,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七十一年。 14.法律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15.林清山,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七十二年。 16.拉斯基原著,王世憲譯,美國的總統制,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四十五年。 17.邱創煥,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制度概要,上冊,台北:商務印書館,六十六年。 18.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北:三民書局,六十六年。 19.胡春惠,「我國立法院質詢權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五十七年。 20.高雄市勞工心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七十一年。 21.陳繼盛,「建立勞工法規完整體系之研究」,行政院七十一年度研考經費補助專案。 22.陳國鈞,現代勞工問題及勞工立法,上下冊,台北:正光書局,七十年。 23.陳國鈞,中外社會運動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七十年。 24.陳國鈞,勞工研究論著,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工商學院,六十八年。 25.張金鑑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七十一年。 26.曾濟群,就法律案研究我國行政與立法兩院之關係,台北:嘉新文化基金會,五十七年。 27.曾濟群,中華民國立法院之組織與職權分析,台北:商務印書館,六十四年。 28.曾繁康,憲法論文集(二),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五十一年。 29.華力進,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六十九年。 30.黃紀等譯,政治學名著精選,台北:洪流出版社,六十八年。 31.鄒文海,政治學,作者本人發行,五十年。 32.董來燦,美國壓力團體之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六十六年。 33.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六十八年。 34.葉啟政,楊國樞等編,當前台灣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七十年。 35.劉志宏,勞工問題及勞資關係論,台北:正中書局,五十六年。 36.謝徵孚,社會問題及社會政策,台北:正中書局,六十四年。 37.薩孟武,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五十二年。 38.薩孟武,中國憲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六十三年。 39.薩孟武,孟武隨筆,台北:三民書局,六十二年。 40.鎮天錫,余煥模,張丕繼合著,人力政策的形成與實施,台北:聯經出版社,七十二年。 41.羅孟浩,論責任內閣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四十七年。 42.王切女,「台北市議會議員行使質詢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六十六年。 43.辛玉舜,「我國勞工福利政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七十一年。 44.林清華,「台北市府會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六十一年。 45.柯景昇,「台灣省議會質詢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六十九年。 (二)期刊雜誌: 1.王聖生,「公眾問題」―公共政策的研究對象,東方雜誌復刊,第十三卷三期。 2.任俠,「勞工基準法為誰延岩」,聯合月刊,第二十八期。 3.朱志宏,「國會功能分析之檢討」,憲政思潮,第四十期。 4.朱志宏,「美國立法系統之功能與結構」,憲政思潮,第四十期。 5.朱志宏,「當前立法研究途徑之評析」,思與言,第十八卷一期。 6.余煥模,「我國勞動力成長及其就業問題」,中央月刊,第十三卷七期。 7.李瑟,「工會穩定西德社會」,天下雜誌,第二十八期。 8.林水波,「政策繼續的內涵,類型與過程」,憲政思潮,第六十期。 9.范珍輝,「大眾傳播之社會學研究」思與言,第四卷一期。 10.徐佳士,潘家慶,趙嬰合著,「改進台灣地區大眾傳播國家之發展功能的研究」,新聞研究,第三期。 11.袁頌西,「大衛,尹斯頓之系統理論」,思與言,第六期。 12.高淑玲,「我國勞動基準法適用範圍之研究」,勞工研究,第七十期。 13.許雅媛,「勞工立法不容忽視」,時報雜誌,第一八八期。 14.陳國鈞,「論勞工行政問題」,勞工研究,第七十三期。 15.許介鱗譯,「現代立法過程的種種問題」,憲政思潮,第十七期。 16.陳國鈞,「我國勞動基準立法的探討」,勞工研究,第六十五期。 17.曹俊漢,「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結構與功能之研究」,美國研究,第九卷二期。 18.彭樹勳:「立法院立法委員之選學」,新出路,第六十三卷三期。 19.黃越欽,陳繼盛,「勞工定義問題」座談實錄,國際勞工評論,第五卷第一期。 20.郎裕憲,「第五屆台北縣市議會議員對質詢權之運用」,東方雜誌復刊,第一卷第八期。 21.湯瑞蘭,「勞動基準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以來反應意見之檢討」,勞工之友。 22.劉昆祥,「職工福利制度的探討與建議」,勞工研究,第七十三期。 23.劉昆祥,「勞工政策綜論」,勞工研究,六十五期。 24.燕萍,「勞動基準法草案制定經過及其內容概要」,勞工之友,第三七六期。 25.閻沁恆,「傳播內容之定量定質分析」,新聞研究第一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五十六年。 (三)報紙: 1.蕭新煌,「立法委員與台灣環境問題」,中國時報,七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第二版。 2.蕭新煌,「七十年代勞工政策的新取向」,工商時報,七十年五月一日,第九版。 3.張曉春,「勞工福利與權益受到重靦」,中國時報,七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三版。 4.曹俊漢,從「政策窘境」看公共政策運作的無力感,中國時報,七十二年二月二十日,第二版。 5.曹俊漢,「建立有效偵測制度作為制定決策基礎」,聯合報,七十二年九月十六日,第二版。 6.戒撫天,「國會政治對話面臨一個嶄新局面」,聯合報,七十一年二月二十日,第二版。 7.林聖芬,「龐大而有效率的諮詢體系」,中國時報,七十二年六月一日,第二版。 8.聯合報,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第二版。 9.聯合報,七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第二版。 10.聯合報,七十二年十二月五日;第三版。 11.聯合報,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第二版。 12.聯合報,七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第二版。 13.聯合報,七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第二版。 14.聯合報,七十二年十月九日,第二版。 15.台灣新生報,五十四年六月七日,第二版。 16.中國時報,六十九年十二月八日,第二版。 17.中國時報,七十二年十一月十日,第二版。 18.中國時報,七十二年七月一日,第二版。 19.中國時報,七十二年十二月四日,第三版。 二、英文部份: 1. Berlson, Bernard,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nd. ed.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1952. 2. Holsti, OLe R. Content Analyst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1969. 3. Doob, Leonard W. Public Opinion and Propaganda.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48. 4. Allport, Fl yd H. “Toward A Scie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Public Opinion and Propaganda, Edited by Daniel Kitz.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54. 5. Cantwell, F. V. “Public Opinion and Legislative Process.” In Readings and Communication, Edited by B. Berelson & M. Janowitz. Illinois : Frees Press, 1950. 6, Katz, Daniel, “Attitude Form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Annals 367 (Sept, 1960). 7. Easton, David, The Political System. N.Y.: Knopf, 1973. 8. Easton, David,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 Inc., 1967. 9. Dye, D. R.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8. 10. Jones, C. O.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Public Policy, 2nd, ed. North Soituate, Mass Duxbury Press, 1977. 11. Lindblom, C. E. Policy-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68. 12, Maslow, A. H. “ A Theo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yical Review (July, 1943). 13. Mauss, Armand. Social Problems as Social Movements,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Company, 1975. 14. Almond, G. A. awl. Powell, G, B,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2nd, ed., Boston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8. 15. Kast, F. E. and Rosenzweig J. 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 System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1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