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361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451/144438 (79%)
造訪人次 : 51275631      線上人數 : 87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618


    題名: 日蘇衝突與合作之研究 : 著重日蘇領土爭執與合作開發西伯利亞問題
    作者: 江紀元
    貢獻者: 金神保
    江紀元
    日期: 1985
    上傳時間: 2016-11-09 16:08:17 (UTC+8)
    摘要: 序言
    地理上,我國與日本、蘇聯毗鄰;而回顧史實,在中國近代史上,為害我國最烈的,當數日、俄兩國。當它們的利益起衝突時,遭受池魚之殃的常是我國(如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年的日俄戰爭);當它們的利益相一致時,首遭禍害也常是我國(如一九○七年至一九一六年的日俄所簽訂的日俄協約及密約)。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有兩個關鍵問題,深遠地影響著日、蘇關係,一為日蘇領土爭執,另一為日蘇合作開發西伯利亞。筆者為求進一步瞭解日蘇之衝突與合作關係,遂乃撰此文。
    論文共分六章,計十二節。第一章為導論,概說「國家利益」、「衝突」、「合作」之意義,並提出本文研究重點;第二章概述日蘇關係之背景,包括日蘇民族性之不同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以前之日蘇關係;第三章探討日蘇衝突之焦點―領土爭執,從日蘇領土爭執之緣起、日蘇有關千島群島領土主權之談判、他國對千島群島之立場及蘇聯對南千島群島堅持不放之原因等予以論述;第四章探討日蘇合作開發西伯利亞,從日蘇合作開發之緣起、之困難癥結、合作開發西伯利亞各項計劃內容及合作開發西伯利亞之透視和未來展望予以論述;第五章概要探討日蘇在朝鮮半島和東南亞之衝突與合作;第六章則綜合全文作一扼要的總結。
    撰寫期間,承蒙金師神保的耐心、悉心指導,惠借資料,謹致最深的謝忱。而外交所師長、同學和朋友的教誨、愛護、切磋、鼓勵、幫助,也都是本文得以完成的基礎,謹此致謝。最後,還要感謝父母及家人,讓筆者在精神、物質無缺下完成碩士班學業。
    筆者不敏、才疏學淺,初次習作論文,疏漏、謬誤在所難免,尚祈師長、先進及同學惠賜指正。
    江紀元謹識於
    政大研究生宿舍
    第壹章 導論1
    第貳章 日蘇關係之背景9
    第一節 日蘇民族性之不同9
    第二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以前日蘇關係概述17
    第參章 日蘇衝突之焦點―領土爭執35
    第一節 領土爭執之緣起37
    第二節 日蘇有關千島群島領土主權之談判45
    第三節 他國對千島群島之立場64
    第四節 蘇聯對南千島群島堅持不放之原因73
    第肆章 日蘇合作開發西伯利亞103
    第一節 合作開發之緣起103
    第二節 雙方合作開發西伯利亞之困難癥結123
    第三節 日蘇合作開發西伯利亞各項計劃內容132
    第四節 日蘇合作開發西伯利亞之透視和未來展望145
    第伍章 日蘇在朝鮮半島和東南亞之衝突與合作173
    第一節 日蘇在朝鮮半島之衝突與合作173
    第二節 日蘇在東南亞之衝突與合作185
    第陸章 結論211
    參考書目21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方豪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二冊:歷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年十二月。
    2.尹慶耀等,蘇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二年四月。
    3.朱建民譯,一九八○年代東南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年二月。
    4.成荷生譯,高橋敷著,日本人。台北:新聞天地社,民國六○年一月。
    5.宋鍔,第二次世界大戰海戰檢評,下卷。台北:中國新聞出版公司,民國四六年十一月。
    6.余又遜,日本史(三)。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四五年。
    7.李其泰,國際政治。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八年十一月,臺九版。
    8.李其泰譯, Karl W . Dcutsch 著,國際關係的解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八年十一月,四版。
    9.周少左,多摩川的夕陽。台北:台灣新生報,民國七○年一月。
    10.周肇譯,David J . Dallin著,俄國侵略遠東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七年九月,臺六版。
    11.洪鐮德,世界政治新論。台北:牧童出版社,民國六六年八月。
    12.徐啟智譯, Herman Kahn 和 Thomas Pepper合著,日本的困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六九年四月。
    13.奚明遠譯, Hanson W. Baldwin 著,明日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三年八月,再版。
    14.教育部定,高中地理,第二冊,民國六九年。
    15.張自學譯, Hans J. Morgenthau著,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五年九月。
    16.張京育,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二年十二月。
    17.張彝鼎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四冊:國際關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八年十二月,二版。
    18.許介鱗,日本政治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九年十二月,二版。
    19.陳水逢,日本近代史。台北:中華學術院日本研究所,民國五七年五月。
    20.國防研究院編,蘇俄簡明百科全書。台北:國防研究院,民國五四年。
    21.游崇鼎等譯,Hugo Portisch 著,西伯利亞見聞錄。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八年二月,三版。
    22.傅啟學編,中國外交史,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一年四月,改訂一版。
    23.黃道琳譯,Ruth Benedict 著,菊花與劍。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六八年五月,四版。
    24.楊君勵譯,吉田茂著,世界與日本。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民國五四年六月。
    25.楊鴻儒譯,原田稔久著,未來國防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三年九月,再版。
    26.實踐學社編,蘇俄潛水艦的威脅與民主陣容間應有之對策。台北:實踐學社,民國四九年六月。
    27.潘煥崑,日本與日本人。台北:中央日報社,民國六○年九月。
    28.歐陽瑞雄,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年七月。
    29.劉炳均,蘇聯地理。台北:中國文化公司,民國五九年十二月。
    30.蕭廉譯,日本防衛廳編,一九八一年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一年十一月。
    31.靈犀譯, Robert , G . Kaicer著,蘇俄--這個國家。台北:金川出版社,民國七○年。
    (二)論文:
    1.牟家榮撰,「權力平衡與東南亞中立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年六月。
    2.呂秀雄撰,「日本民族性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六年。
    3.陳財崑撰,「日蘇合作開發西伯利亞」。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三年六月。
    4.潘錫堂撰,「七○年代蘇聯海軍在遠東部署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九年六月。
    (三)期刊:
    1.王承宗,「西伯利亞第二條大鐵路簡介」。問題與研究,卷十八,期十二,民國六八年九月。
    2.朱少先,「鈴木善幸訪問東協五國的剖析」。問題與研究,卷二十,期六,民國七○年三月。
    3.朱松柏,「蘇聯與中共在朝鮮半島的角逐」。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二,期四,民國七二年一月。
    4. ¬¬¬________,「列強交叉承認南北韓的構想與實際」。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二,期十,民國七二年七月。
    5.________,「日本與北韓關係之研究」。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三,期二,民國七二年十一月。
    6. ¬¬¬¬________,「韓國與中共關係的檢討與展望」。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三,期十一,民國七三年八月。
    7.施岳,「二次大戰後日俄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問題與研究,卷二十,期九,民國七○年六月。
    8.張隆義,「日本的北方領土討還運動」。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一,期五,民國七一年二月。
    9.________,「評析鈴木善幸的北平之行」。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二,期二,民國七一年十一月。
    10.張隆義,「論中曾根東協各國之行」。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二,期九,民國七二年六月。
    11. ¬¬¬_______ ,「由全斗煥訪日談日韓關係」。問題與研究,卷二十四,期一,民國七三年十月。
    12.陳鴻瑜,「『太平洋盆地共同體』構想之研析」。問題與研究,卷二十,期七,民國七○年四月。
    13.喬一名,「蘇聯西伯利亞的開發」。問題與研究,卷十六,期二,民國六五年十一月。
    14._______ ,「蘇聯與東南亞的關係」。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二,期六,民國七二年三月。
    15.翁瑞廷,「西歐與蘇俄的天然氣交易問題」。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二,期二,民國七一年十一月。
    16.畢英賢,「蘇聯布里玆涅夫時代的落幕」。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二,期三,民國七一年十二月。
    17.區鉅龍譯,「強國與小國在東南亞的安全關係」。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三,期三,民國七二年十二月。
    18.楊怡芬,「日蘇經濟問題」。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二,期十,民國七二年七月。
    19.楊合義,「中曾根內閣誕生經緯及其動向」。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二,期三,民國七一年十二月。
    20.趙春山,「八○年代的蘇聯亞洲政策」。問題與研究,卷二十四,期二,民國七三年十一月。
    21.譚溯澄,「千島群島的戰略地位與日蘇關係」。問題與研究,卷十八,期九,民國六八年六月。
    22.「西伯利亞至西歐天然氣輸氣管道」。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二,期十二,民國七二年九月,頁 92~93。
    23.「北韓頭子訪蘇」。問題與研究,卷二十三,期十,民國七三年七月,頁97。
    24.「貝阿鐵路興建完成」。問題與研究,卷二十四,期一,民國七三年十月,頁106。
    25.張寶樹,「中日關係的繼續策進」。日本研究,期207,民國七一年三月,頁7。
    26.「蘇聯增強色丹島軍備」。日本研究,期179,民國六八年十一月,頁2~4。
    27.「『還我河山 』 的呼聲正在高漲」。日本展望,卷二十五,期二,民國七○年,頁5。
    28.明峯譯,「蘇聯對東南亞政策的改變」。蘇俄問題研究,卷二十二,期十,民國七○年十月。
    29.彭恒忠譯,「蘇俄與西歐的葉馬爾瓦斯管線計畫」。蘇俄問題研究,卷二十三,期三,民國七一年三月。
    30.譚斐然譯,「蘇俄開發西伯利亞的戰略意義」。蘇俄問題研究,卷二十,期十一,民國六八年十一月。
    31.林秋山譯,宋鎮赫著,「評析全斗煥訪日的成果」。亞洲與世界文摘,卷一,期四,民國七三年十月。
    32.林秋山譯,曹斗欽著,「日本對朝鮮半島政策研析」。亞洲與世界文摘,卷一,期五,民國七三年十一月。
    33.黃爾璇譯,日本每日新聞社論,「金日成訪蘇與朝鮮半島情勢」。亞洲與世界文摘,卷一,期一,民國七三年七月。
    34.施哲雄,「日蘇千島群島之爭」。東亞季刊,卷十一,期三,民國六九月一月。
    (四)中文報載:
    1.王杏慶,「『交叉承認』能在朝鮮半島實現嗎?」。中國時報,民國七三年五月二十日。
    2.胡立台,「美國亞洲戰略突出日本的角色」。中國時報,民國七二年五月三日。
    3.秦鳳棲,「從全斗煥訪東京看韓日中共關係」。中國時報,民國七三年九月四日。
    4.「俄日姿態彼此強硬」。中國時報,民國七二年四月十四日,第一版。
    5.「對抗美國 F十六戰機進駐三澤基地,俄在擇捉島擴張軍力,米格廿三增至四十架」。中國時報,民國七三年四月二八日。
    6.「越日外長會談不投機」。中國時報,民國七三年十月十二日。
    7.中國時報,民國七三年三月二五日。
    8.聯合報,民國六二年十月二五日,第四版。
    9.聯合報,民國七三年十月一日,第六版。
    10.「在日本北方四小島蘇聯擴增軍力,圖謀建立長期軍事基地」。中央日報,民國六九年五月五日。
    二、外文部分
    (—)Books:
    1. Barnds, William J., ed., Japan and the United Sates: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Carr, Edward Hallett,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58).
    3. Chawla, Sudershan, Melvin Gurtov, and Alain-Gerard Harsot, ed., Southeast Asia under the New Balance of Power,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4).
    4. Dallin, David J., Soviet Foreign Policy After Stalin, (Chicago: J.B. Lippincott Company, 1961).
    5. Emmerson, John K., Arms, Yen & Power: Te Japanese Dilemma, (New York: Dunellen, 1971).
    6. Fleming, D. F., The Cold War and Its Origins 1917~1960, Vol. 1, 1917~1950,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56).
    7. Grieves, Forest L., Conflict and Order: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7).
    8. Griffith, William E., The Soviet Empire: Expansion & Détente, (Massachusetts: D.C. Heath and Company, 1976).
    9. Gross, Feliks, World Politics and Tension Area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6).
    10. Gupta, Bhabani San, Soviet-Asian Relations in the 1970s and Beyond,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6).
    11. Hartmann, Frederick H., The Relations of Nations, 3rd ed.,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7).
    12. Kajima, Morinosuke, Modern Japan’s Foreign Policy, 3rd ed., (Rutland, Vermont & Tokyo, Japan: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1970).
    13. Kirk, Grayson, and Nils H. Wessell, ed., The Soviet Threat: Myths and Realities, (New York: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1978).
    14. Kulski, W. W., The Soviet Union in World Affairs,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73).
    15. Liska, George, Russia and the Road to Appease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16. Nogee, Joseph L., and Robert H. Donaldson, Soviet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 ,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1 ).
    17. Pak, Chi-Young,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Korea, 1945〜1960, (Seoul, Korea: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0).
    18. Rosen, Steven J., and Waiter S. Jones, The Logic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rd ed., (Massachusetts: Winthrop Publishers, Inc., 1980).
    19. Rubinstein, Alvin Z., ed., Soviet and Chinese Influence in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75).
    20. Scalapino, Robert A., ed., The Foreign Policy of Modern Jap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21. Scalapino, Robert A., and Jusuf Wanandi, ed.,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ecurity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 in the 198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2).
    22. Shanor, Donald R., The Soviet Triangle: Russia’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1980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0).
    23. Sladkovsky, M. I., China & Japan, ed. & trans. Robert F. Price, (America: Academic International Press, 1975).
    24. Smith, Hedrick, The Russians, (台北:皇家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六七年),(台灣版)。
    25. Stephan, John J., The Kuril Islands: Russo-Japanese Frontier in the Pacifi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26. Swearingen, Rodger, The Soviet Union and Postwar Japan: Escalating Challenge and Response,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1978).
    27. Ulam, Adam B., Dangerous Relations: The Soviet Union in World Politics, 1970~ 1982,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28. Watts, William, et al., Japan, Korea, and China,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D.C. Heath and Company, 1979)
    29. Whiting, Allen S., Siberian Development and East Asia: Threat or Promis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30. Zagoria, Donald S., ed., Soviet Policy in East Asi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1.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sia 1984 Yearbook.
    (二)Articles:
    1. Curtis, Gerald L., “Japanese Security Polici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Affairs, vol. 59. No. 4, (Spring, 1981).
    2. Hensel, Howard M., “Asian Collective Security: The Soviet View.” Orbis, Vol. 19, (Winter, 1976).
    3. Hirasawa, Kazushige, “Japan’s Emerging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Vol. 54, No. 1, (October, 1975).
    4. Reischauer, Edwin O., “Back to Normalcy” Foreign Policy, 20, (Fall, 1975).
    5. Reiss, Spencer, et al., “Old Enemies, New Friends.” Newsweek, (September 17, 1984).
    6. Soloman, Richard H., “East Asia and the Great Power Coali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 63, No. 3, (Fall, 1982).
    7. Stephan, John J., “The Kurile Islands: Japan versus Russia.” Pacific Community, Vol. 7, No. 3, (April, 1976).
    8. “Siberia: the wilderness that becomes a promised land.” Asia Magazine, (March 25, 1984).
    9. “Moscow Joins U.S.; Extends Fishing Limits to 200 Miles.” The Japan Times, (December 12, 1976).
    10. Newsweek, (October 22, 1973), p.25.
    關聯: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碩士
    7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349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