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200807      Online Users : 75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218


    Title: 台日中區域經濟整合之機遇與策略研究
    The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mong Taiwan, Japan and China
    Authors: 林香吟
    Hayashi, Kogin
    Contributors: 陳德昇
    林香吟
    Kogin Hayashi
    Keywords: 雁行理論
    兩岸經濟轉型理論
    區域經濟整合
    兩岸經濟合作
    The Geese-Flying Theory
    Theory of Cross-Strait-Economy-Transforming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Cross-Strait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9-02 01:13:59 (UTC+8)
    Abstract: 當今,臨區域性或世界性經濟整合風潮下,與台灣經濟發展密切之兩個鄰邦厥為中國大陸與日本。過去,日本學者提出雁行理論從詮釋台灣經濟奇蹟的發展模式與產業變遷歷程。然而近年來,中國大陸國民所得總量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台灣經濟停滯於亞洲四小龍之末,又有經濟轉型瓶頸危機。因此,台灣須一方面保持與日本之傳統經貿關係,另方面,也需加強與中國大陸之經濟合作,以維台灣經濟成長動能。然而,不論台灣與中國大陸或日本之經濟合作,其實是一種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的動態關係。
    在客觀環境上,台灣是海島型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自由貿易是目前左右全球經濟發展的兩股潮流。近年來,台灣薪資成長率與經濟成長率皆居亞洲四小龍之末以及產業升級瓶頸難以突破等問題,皆導致台灣經濟減速或失去動能等現象。基本上,台灣目前所處時代潮流,外有世界性或區域性經濟整合風潮,內有產業結構轉型瓶頸有待突破。因此,就外環境衝擊研究,本文擬對區域經濟整合做觀察與描述性探討,並在區域經濟整合基礎上,本文提出「兩岸經濟轉型理論」(或稱兩翅理論,以隱喻兩岸經濟之起飛)以為消解內部轉型困境之方,或為台灣產業轉型提供建言,並擬就兩岸目前既有或未來進一步的經濟合作做出理論性探討。在產業合作與未來展望上,本文提出以台灣服務業結合大陸經濟發展,以進軍全球市場。
    Today, under the regional or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al tre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closely dedicated by two neighboring countries, China and Japan. From the past, Japanese scholars has advocated from the flying geese paradigm for interpreting on Taiwan`s economic miracle to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model.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total national income in China has overtaken Japan to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while Taiwan`s economic stagnation causes the bottom of Four Asian Tigers.
    There are bottlenecks in economic transition crisis. Taiwan should 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Japan.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 should strengthen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the Mainland China in order to achieve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momentum. However, regardless of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or Taiwan with Japan, their relationship becomes coopetition (a kind of both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Since Taiwan is an island-based econom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free trade is currently on the board. In recent years,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wage growth rate are far behind Four Asian Tigers and difficult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se are all leading to Taiwan`s economic slowdown or loss of kinetic energy.
    Basically, in the current trend in which Taiwan and outside global or regional economy, there ar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bottlenecks to be breakthrough.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 observe and describe based on the proposal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ory" (also known as Liang Chi theory, the metaphor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takeoff ) that digests the internal party difficulties in transition, or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aiwan`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tends to maintain good relationships of two sides (Japan and Mainland China) for the further economic cooperation. O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we propose to combine service industry (financ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so on) of Taiwan’s experience learnt from Japan, and the vast developing space in Mainland China’s service market, there is a chance to enter the global service market.
    Reference: 一、 中文文獻
    Carlos Aquino,「TPP、APEC論壇的未來及新成員的加入」,經濟部駐秘魯代表處經濟組編譯,瀏覽於2015年2月27日,電子版。

    Chava Frankfort-Nachmias,潘明宏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北市:韋伯出版社,1998年)。

    David Held 等著,沈宗瑞等譯,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7年)。

    Gregory Mankiw著,王銘正編譯,經濟學原理(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2008)。

    Karl Deutsch著,李其泰譯,國際關係的解析(台北:黎明,1971年)。

    Robert Gilpin 著,陳怡仲等譯,全球政治經濟:掌握國際經濟秩序(北縣:桂冠,2004年)。

    Robert Gilpin 著,楊光宇等譯,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圖書,1997年3月)。

    Robert Ross,「從冷戰到中國的崛起:美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研究的變化與延續」,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6年)。<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2245>

    Trevor Taylor著,鈕先鍾譯,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5月)。

    「2014兩岸LED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登場:兩岸攜手共同打造世界級LED照明產業」,經濟部全球資訊網,2014年9月4日,電子版。

    「ECFA可彈性處理農業議題,農民權益必須保障」,行政院農委會,2009年4月12日。<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coa_diamond_20090412181137>

    「TPP及RCEP成員名單」,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瀏覽於2014年10月23日。

    「中國大陸經濟影響力看漲,臺灣豈能排拒往來」,你好台灣網(北京),2008年4月11日。<http://www.nihaotw.com/sp/xwzt/lasp/200707/t20070730_274041.htm>

    「有關報載東海大學政治系學生談ECFA之說明」,經濟部國貿局,2009年6月23日。<http://cweb.trade.gov.tw/kmi.asp?xdurl=kmif.asp&cat=CAT4008>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經濟部商業司,2014年7月16日,電子版。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簡介,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2014年3月6日。

    「第四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兩岸專家共聚一堂」,經濟部全球資訊網,2014年9月4日,電子版。

    「第四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兩岸專家共聚一堂」,經濟部全球資訊網,2014年9月4日,電子版。

    ECFA與台日商策略聯盟:經驗、案例與展望(新台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9月),頁109~110。

    尹啟銘,「ECFA與台日商策略聯盟」,載於林祖嘉、陳德昇主編,ECFA與台日商策略聯盟:經驗、案例與展望(新台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9月),頁5。

    王佳煌,「雁行理論的研究軌跡:兼為雁行理論駁誤」,思與言,第44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17。

    王佳煌,「雁行理論的研究軌跡:兼為雁行理論駁誤」,思與言,第44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17-118。

    台商經貿網,「經濟部統計指標」,2008年7月23日。<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Indicator/indicator.aspx?menu=3#sub01>

    台灣經濟研究院,亞洲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與產業佈局分析(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2004年)。

    司徒達賢,「兩岸電子業分工體系之研究」,跨越大陸投資障礙研討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5月。

    末永明,「台日策略聯盟動向與對中小企業之啟示」,載於林祖嘉、陳德昇主編,ECFA與台日商策略聯盟:經驗、案例與展望(新台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9月),頁74~76。

    田志立著:21世紀中華經濟區(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8年9月)。

    任克敏,區域經貿理論與實務(臺北:全威圖書,2006年)。

    任真,「加拿大:華人北美地區新興投資重地」,經濟部國際投資,No.027,2006年4月,頁34~35。

    伊藤信悟,「台日合資在中國:理論發展的貢獻與相關課題」,載於徐斯勤、陳德昇主編,台日商大陸投資策略豎盟:理論、實務與案例(台北縣: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0月)。

    伊藤信悟,「兩岸新局與台日合作趨勢」,載於徐斯勤、陳德昇主編,台日商大陸投資策略豎盟:理論、實務與案例(台北縣: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0月),頁200。

    朱正中、孫明德,中國經濟開世局、兩岸關係創新機(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2005年)。

    朱炎,「台日企業策略聯盟:新方向與新策略」,載於徐斯勤、陳德昇主編,台日商大陸投資策略豎盟:理論、實務與案例(台北縣: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0月),頁182~186。

    朱張碧珠,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朱敬一、林全,經濟學的視野(北市:聯經,2002年)。

    江志揚,「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路徑之分析-以ECFA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江啟臣,「新區域主義浪潮下台灣亞太區域經濟戰略之研析」,台北:2008年區域經濟整合第四戰略學術研討會,2008年4月18日,頁5。

    江啟臣主編,2007年:區域整合浪潮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APEC研究中心,2007年)。

    吳東野,「從歐亞會議論區域間主義的發展」,問題與研究,44卷3期,2005年5、6月,頁2~3。

    吳玲君,「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之組織特定及展望」,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1期,1997年1月,頁77。

    吳玲君,「東協國家與東亞經濟合作:從東協加三到東亞高峰會」,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2期,2007年4月,頁119-120。

    吳玲君,「從東亞金融危機看亞太經合會的本質」,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6期,1998年6月,頁68-75。

    吳福成,「面向TPP時代,台灣的應變與對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6卷2期,2013年2月,頁14。

    呂宜勳,「兩岸貿易與產業分工之分析」,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宋新寧、陳岳,國際政治經濟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宋鎮照,台灣與亞太之政治經濟:秩序、定位、挑戰與出路(北市:海峽學術,2004年)。

    李世暉,「台日經貿策略聯盟之研究」,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第3期,2012年秋季號,頁166-167。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

    李非,「發展中華經濟區邁向共同市場」,投資中國,第36期,1997年2月,頁24。

    李非,海峽兩岸經濟一體論(北縣:博揚文化,2003年)。

    李富山,「台日商策略聯盟與交流平台建構」,載於林祖嘉、陳德昇主編,ECFA與台日商策略聯盟:經驗、案例與展望(新台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9月),頁61。

    李琮主編,經濟全球化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杜巧霞,「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對台灣之影響」,經濟前瞻,2007年3月,頁84-85。

    杜紫宸,「台日商稀略聯盟與大陸市場:機會與挑戰」,載於徐斯勤、陳德昇主編,台日商大陸投資策略聯盟:理論、實務與案例(台北縣: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0月),頁24~26。

    杜震華,「ECFA對國內產業的可能衝擊與救濟措施」,海基會交流月刊,第106期,2009年8月,頁20~21。

    杜震華,「出口依賴中國大陸會讓台灣邊緣化嗎」,國家發展研究,第3卷1期,2003年12月,頁54-68。

    卓慧菀,「兩岸WTO互動策略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3期3卷,2004年7月,頁77。

    周忠海,國際經濟法(台北:神州圖書公司,2002年)。

    周添成,區域主義下的台灣經濟(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台北:三民,1977年)。

    林佳蓉,「東協區域經濟整合發展與問題:以建構東協加三為展望之分析」,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林宜樺,「兩岸經貿互動之技術外溢分析」,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林欣潔,「中國大陸學界對自由貿易協定戰略的評估」,東亞研究,第46卷第1期,2015年1月,頁110。

    林俊宏,「台日投資協議之制定及其未來發展」,載於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貿易發展委員會編印,貿易政策論叢19(台北: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貿易發展委員會,2013年8月)。

    林俊甫,「區域綜合經濟夥伴協定(RCEP)推動進展與相關議題」,經濟前瞻,2013年7月,頁90-91。

    林祖嘉,「東亞經濟整合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與衝擊」,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第13期(2006年)。<http://www.crossstrait.org/version1/subpage7/200603/digest_list.php?number=15>
    林祖嘉、陳德昇,ECFA與台日商策略聯盟:經驗、案例與展望-菁英觀點與訪談實錄(新北市:印刻文學,2011年)。

    林濁水,「紅藍綠ECFA協議策略探討北京的大戰略」,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11期(2010年8月),頁4。

    邱奕宏,「東亞區域主義的匯流:RCEP」,前瞻亞太區域整合新趨勢,第36卷第2期,2013年2 月,頁38。

    金國柱,「中共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整合-兼論兩岸經濟整合」,復興崗學報,2009年,第96期,頁238。

    金堅敏,「日商開拓大陸中端市場模式:兼論對台日商策略聯盟的啟示」,載於徐斯勤、陳德昇主編,台日商大陸投資策略豎盟:理論、實務與案例(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0月),頁86。

    施馨媄,「海外直接投資、區域經濟整合及兩岸關係對台灣貿易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2005年12月。

    洪財隆,「兩種FTA:美國與中國FTA政策之初步比較」,台北:我國參與APEC15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強權關係與亞太區域發展,2006年10月5日。

    紀金山,「全球化空間論述的歷史省思:兩種資本主義範型的比對」,東吳社會學報,第十期,2001年,頁67-70。

    孫本初、劉祥得,「政策論證興起之探討」,中國行政,第67期,2000年2月,頁3。

    孫新正,教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根橋玲子,「台日企業合作案例與實務」,載於林祖嘉、陳德昇主編,ECFA與台日商策略聯盟:經驗、案例與展望(新台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9月),頁95~97。

    真家陽一,「台日策略聯盟的發展與展望」,載於徐斯勤、陳德昇主編,跨域投資與合作:台日商策略聯盟理論與實務(新台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5月),頁257~259。

    高希均等著,台商經驗:投資大陸的現場報導(台北市:天下文化,1997年)。

    高宜凡,「前進印度市場」,經濟部國際投資,No.028,2006年7月,頁51。

    高樂詠,「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邏輯」,南開經濟研究(中國大陸),2000年第4期,頁9~10。

    張壬慈,「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對台灣農產品貿易之影響」,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張世賢,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2009年)。

    張育林、時保國,「大陸服務業市場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台日商策略聯盟:情勢評估與服務業大陸內需市場開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6月17日,頁7。

    張冠華,「新情勢下關於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框架的探討」,建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主辦,2008年11月3日,頁4~5。

    張紀潯,「日本對大陸投資的策略調整及台日商策略聯盟」,載於徐斯勤、陳德昇主編,台日商大陸投資策略豎盟:理論、實務與案例(台北縣: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0月),頁134。

    莊文章,「全球跨國投資趨勢與台灣資訊科技產業全球運籌策略」,經濟部國際投資,第7期,2001年4月,頁1。

    莊文章,「我國在瑞士世界經濟論壇發佈2002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排名之分析」,經濟部國際投資,第13期,2002年10月,頁22。

    莊文章,「國際併購的動機及模式」,經濟部國際投資,第2期,2000年5月,頁3~4。

    莊致遠,「國際化趨勢,銳不可當」,經濟部國際投資,第16期,2003年7月,頁8~9。

    許文志、鍾雅儷,「ECFA下兩岸中小企業優勢互補及發展策略研究」,環球科技人文學刊,第十七期,頁118。

    郭方等譯,近代世界體系(原書Wallerstein, Immanuel,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III)(台北:桂冠,1999年)。

    郭至凱,「從區域經濟整合看台商在大陸的投資佈局」,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陳宏易,「亞洲地區產業競爭優勢的更迭:雁行理論的再驗證」,經濟論文叢刊,第37卷第2期(2009年),頁188-198。

    陳秀蓮、曹芃,國際產業轉移的一般分析(北京:產業研究,2006年)。

    陳坤銘、周濟、林家慶,「兩岸經貿正常化下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對台灣經濟之影響」,台北:世新大學2008年學術研討會兩岸開放對台灣經濟的影響,2008年10月4日,頁5~6。

    陳信宏,「ECFA與兩岸產業合作交流」。載於朱敬一主編,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臺北:遠景基金會,2009年),頁158。

    陳春山,國際經濟法:台灣與世貿組織(台北:五南圖書,1995年)。

    陳浩政,「台日商策略聯盟:新機遇,還是新挑戰」,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台日策略聯盟與大陸內需市場開拓:策略、案例與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5月12日,頁144。

    陳添枝,「全球化與兩岸經濟關係」,經濟論文叢刊,第31卷3期,2003年9月,頁337。

    陳德昇,「2014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觀察」,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2014年11月,頁15。

    陳鴻瑜,「東協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對臺灣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12期,2012年12月,頁11。

    傅明德,「台商赴大陸經營鋼鐵業關鍵成功因素(KSF)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5月,頁30。

    傅明德,「台商赴大陸經營鋼鐵業關鍵成功因素(KSF)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5月。

    曾志超,「戳破綠營對ECFA的八大荒謬指控」,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2009年5月8日。<http://www.kmt.org.tw/hc.aspx?id=36&aid=2635>

    童振源,「台灣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秩序下的挑戰與策略」,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26期,2013年2月,頁22。

    黃智輝、陳呈宏,「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 的機會與新思維」,華人前瞻研究,第8卷第2期,2012年11月,頁67-68。

    黃衛平、朱文暉,走向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2004年)。

    經濟部即時新聞,「本部對台日簽署投資協議表示歡迎」,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2011年9月22日,電子版。

    經濟部最新消息,「兩岸電子商務搭橋有成,促成產業實質合作及區域試點先行」,經濟部商業司,2014年8月6日,電子版。

    詹清輝,「台日商策略聯盟與交流平台建構」,載於林祖嘉、陳德昇主編,ECFA與台日商策略聯盟:經驗、案例與展望(新台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9月),頁109~110。

    廖坤榮,ECFA與兩岸和平發展機制(北市:翰蘆圖書,2013年4月)。

    劉仁傑,「友嘉實業集團的中國市場策略與台日聯盟」,載於徐斯勤、陳德昇主編,台日商大陸投資策略豎盟:理論、實務與案例(台北縣: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0月),頁88~89。

    劉昌發,「國際經貿跨過急遽變化又崎嶇的十年」,第五屆國際經貿法學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05年3月5日。

    劉昌發,國際貿易法(台北:元照出版,1997年)。

    劉慶瑞,「從台日觀點看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性」,亞洲金融季報,春季號,2013年1月,頁33。

    蔡允棟,「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2期,2002年3月,頁61。

    蔡宏明,「CEPA為香港競爭力加分:港陸聯姻,台灣何去何從?」,貿易雜誌,第103期,2002年7月,頁25。

    蔡英文,「兩岸經貿與台灣經濟發展」,振興大台中地區經濟發展會議,2003年2月。<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tsai920409.htm>

    蔡進丁,全球經濟未來(台北:書華出版,1995年)。

    蔡學儀,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新文京開發,2003年)。

    鄭斐卿,「台灣勞工失業問題研究:世界體系之分析」,勞動研究季刊,132期,1998年,頁1-27。

    蕭全政,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北市:業強,1996年)。

    蕭新煌,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台北:巨流,1987年)。

    蕭源興,「兩岸交流合作前進中,仍需克服心理障礙」,中共研究,第43卷第8期,2009年8月,頁26。

    蕭萬長,「從國際經濟現況談當前台灣經濟發展」,逢甲校友文教基金2004年台灣財經系列講座,2004年5月。<http://www.fcuaa.com/alwww/html/137fm/137fm511.htm>

    魏艾,「經濟全球化下兩岸經貿關係的戰略選擇」,海峽評論,217期(2009年1月),網路版。

    藤人傑,「全球自由經貿區設立與台灣發展之契機」,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5卷第4期,2012年4月,頁30-31。

    譚瑾瑜,「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內容與優先議題芻議」,建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主辦,2008年11月3日。

    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公司,1993年)。


    二、英文文獻
    Aggarwal, Vinod and Seungjoo Lee, “The Domestic Political Economy of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Trade Policy in the
    Asia-Pacific (Spring, 2011).

    Aidt, Toke and Zafiris Tzannatos, Union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Economic Effects in a Global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2002).

    Baier, S. L and J.H Bergstrand,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64, No. 1 (2004).

    Balassa, B.,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1973).
    Baumol, William, The Free-Market Innovation Machine: Analyzing the Growth Miracle of Capital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Beeson, M. and K. Jayasuriya,“The Political Regionalism: APEC and the EU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Pacific Review, vol.11, no. 3(1998), p.327.

    Bergstrand, Jeffrey, Peter Egger, and Mario Larch,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the
    Timing of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Formations and Enlargements,”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Working Paper (2010).

    Bluestone, B. and B. Harrison, 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America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2).

    Bosworth, Stephen., “U.S. Interests in a Changing Asia,” Pacific Forum CSIS, Honolulu, Hawaii, September 7, 2006. <http://www.csis.org/media/csis/pubs/pac0644.pdf >

    Brecher, R. and C. Diaz-Alejandro, “Tariff, Foreign Capital, and Immiserizing Grow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7, No.4 (June 1977), pp.317-322.

    Buzan, Barry, “Security Architecture in Asia: The Interplay of Regional and Global Levels,” The Pacific Review, Vol.16, No.2 (2003) p.150.

    Capling, A.,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as Instruments of Foreign Policy: An Australia-Japan Free Trade Agre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Pacific Review, Vol. 21, No. 1 (2008).

    Chan, Kitty and Jeffrey Nugent, “Factor Endowments,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Future of APEC Trade Patterns,”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Vol.17, No.4(1999), pp.517-529.

    Chase, K. A., “Economic Interests and Regional Trading Arrangements: The Case of NAF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7, No. 01 (2003).
    Das, Dilip, The Asia-Pacific Economy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1996).

    Drysdale, Peter & Andrew Elek and Hadi Soesastro, “Open Regionalism: The Nature of the Asia-Pacific Integration,” in Peter Drysdale and David Vunes eds. Europe, East Asia and APEC: A Shared Global Agenda? (Cambridge, 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Fisher, Frank “Beyond Empiricism: Policy Inquiry in Postpositivist Perspectiv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26, no.1, pp.129-132.

    Fisher, Frank, Evaluating Public Policy (Chicago, US: Nelson-Hall publisher, 1995).

    Frankel, Jeffrey Ernesto Stein, and Shang-Jin Wei, “Trading Blocs and the Americas:
    The Natural, the Unnatural, and the Super-Natur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47, No. 1 (1995).

    Goldberg, P. and G. Maggi, “Protection for sal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9, No. 5 (1999).

    Gowa, Joanne and Edward Mansfield, “Power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7, No. 2 (1993).

    Gowa, Joanne and Edward D Mansfield, “Alliances, Imperfect Markets, and
    Major-Power Trad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2004).

    Grossman, Gene and Elhanan Helpman, “The Politics of Free-Trade Agreemen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5, No. 4 (1995).

    Higgott, Richard,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ecuritiz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41, No. 2 (2004)

    Jovanovic, Miroslav,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Routledge,1992).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8).

    Kojima, Kiyoshi, Japan and the Pacific Free Trade Area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76).

    Kwei, Elaine, “Chinese Trade Bilateralism: Politics Still in Command,” in Vinod K.
    Aggarwal and Shujiro Urata, eds., Bilateral Trade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Origins,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 NY: Routledge Press , 2005).

    Maguire, Keith, The Rise of Modern Taiwan (Hampshire,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1998), p.80.

    Manger, M. “Competition and Bilateralism in Trade Policy: The Case of Japan`s Free
    Trade Agreement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 12, No. 5, (2005).

    Mansfield, E. and E. Reinhardt, “Multilateral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ism: The
    Effects of GATT/WTO on the Formation of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7, No. 04 (2003).

    Mansfield, Edward and Helen Milner,“The New Wave of Regionalis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3, No.3 (1999), p.589.

    Mansfield, Edward and Etel Solingen, “Regionalism,”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3 (2010).

    Milner, Helen and Keiko Kubota, “Why the Move to Free Trade? Democracy and
    Trade Polic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9
    (Winter 2005).

    Milner, Helen, “Industries, Governments, and the Creation of Regional Trade Blocs”
    in Edward D. Mansfield, and Helen V. Miln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Motta, M.,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Tariff Jumping Argument:A Game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Some Unconventional Conclusion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36, no.8, Aug 1992, pp.1557-1571.
    Panagariya, Arvind “Preferential Trading and the Myth of Natural Trading Partners,”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Vol. 9, No. 4 (1997), pp.471-489.

    Robson, P.,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7).

    Ruland, J. and E. Manske, eds.,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The First Decade(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2).

    Sheff, David, China Dawn: The Story of a Technological and Business Revolution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2002).

    Singh, A., “UK Industry and the World Economy :A Case of Deindustrializa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7), pp.113~134.

    Viner, Jacob,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50).

    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Webber, Douglas, “Two Funerals and a Wedding? The Ups and Downs of Regionalism in East Asia and Asia-Pacific after the Asian Crisis,” Pacific
    Review, Vol.14, No.3 (2001) pp.356-359.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orld Trade Report 2011: The WTO and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From Co-Existence to Coherence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11).

    三、日文文獻

    21世紀中國總研,中國進出企業地圖2015-2016年版(東京:蒼蒼社,2015年)。

    経済部当市業務処、野村総合研究所台北支店(2011年9月)「2011年度に日台ビジネス・アライアンス報告書-進化する台湾の投資環境と日台アライアンスによるアジア事業展開―」(1-49頁)。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626050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260509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09101.pdf3096KbAdobe PDF277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