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
|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057
|
题名: | 企業領導人的形象建構與管理 : 以傑克威爾許為例 The imag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leaders - Case Study of Jack Welch |
作者: | 鄭繡瑩 Cheng, Hsiu Ying |
贡献者: | 孫秀蕙 鄭繡瑩 Cheng, Hsiu Ying |
关键词: | 企業領導人 形象 符號 符號學 框架理論 business leaders image signs semiotics frame theory |
日期: | 2016 |
上传时间: | 2016-09-01 23:37:30 (UTC+8) |
摘要: | 企業領導人與企業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企業領導人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公眾對企業的觀感,已經不單屬於個人事務範疇。企業領導人的形象管理儼然已成為控制企業形象風險的重要環節,身為公關人員,肩負企業對內對外溝通的重責大任,應該更有系統的對企業領導人進行形象管理,發揮引導作用、限制其可能的負面作用。 本研究探討的研究問題有三:一、從符號研究的觀點分析被封為二十世紀最佳經理人威爾許的形象。二、從符號研究的觀點理解新聞媒體的企業領導人形象建構原則。三、據此形象建構原則,對公關實務人員進行企業領導人的形象建構與管理,提出建議。 本研究針對國內三大主流商業媒體:《商業周刊》、《天下雜誌》、《遠見雜誌》有關威爾許相關報導進行文本分析,透過符號研究取徑的理論性探討、歸納其符號運作策略以及邏輯。研究結果如下: 從符號研究的觀點分析被封為二十世紀最佳經理人威爾許的形象。批評威爾許的力道從不手軟,環似在負面聲量中,威爾許仍贏得一身的美譽。許多原義為負面意涵的辭彙,套在威爾許身上,隨之轉化為正面的讚許。其中威爾許形象的翻轉,一部份取決於框架的角度,也就是符號裝置的選擇;另一部份取決於框架內符號的翻轉,包含「藉由負面符號與正面意涵的連結,翻轉符號由負面為正面」、「運用量化數字的轉喻,彰顯威爾許的領導管理才能」、「透過其他成功人士的隱喻,拉台威爾許的成就與地位」。 進一步分析「從符號研究的觀點理解新聞媒體的企業領導人形象建構原則」,可歸納為以下要點:一、形象符號的建構需與其本身本質與其所投放的訊息相符。二、形象符號的建構需將當下時代社會氛圍納入考量。三、形象符號的建構需先釐清主要(優先)利益關係人與其立場。四、運用符號的轉喻,以部份代替全體,可以暗示欲建構的形象。五、透過隱喻以「熟悉」代替不熟悉的,有利於進行形象溝通與拉抬。六、符號與符號之間可以透過意涵的連結,進行意義的翻轉,進而重塑形象。七、名人與主流媒體的背書,可以協助形塑輿論風向。八、形象建構為動態過程,需隨時監控與調整。 Business leaders and companies are thus closely linked and inseparable. Every movement of the business leaders could possibly affect the public`s perception for the companies, and furthermore it can’t be considered as the category of personal affairs. Imag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leaders has become the crucial point to control the risk of the corporate image management. As a public relations officer, one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rporate internal/external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o that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as a result of poor image management could be alleviated. The present study raises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First of all,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what kinds of images were presented by Jack Welch, one of the best manag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econd, what sign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images of this business leader? What are the principles of signification? Third, according to the imag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we wish to provid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he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 and business leaders nowadays. In this study, the media texts under semiotic analysis are from three major domestic mainstream commercial media: "Business Weekly", "Common Wealth Magazine” and " Global Views Monthl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we find that although Welch was called the best professional manager, people were never stopped criticizing him. However, many negative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ings used in the media text under analysis, seems to be converted into positive ones in the context of reporting Welch’s accomplishment.
On one hand, this conversion of meanings depends on the angle the frame, on the other depends on the mixed signs in a certain context. That is, Welch could be portrayed as a cruel guy (negative in connotation) but being cruel is necessary to save the corporation (positive in connotation). By combining these two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connotations the whole meaning of the media text become positive. In addition, by using quantitative figures of metonymy, Welch`s leadership management skills were highlighted by media reports, and by using the metaphor of accomplishments of other successful people Welch achievements and status were also established. What are the principles of signification? First, principles of the image construction need to be matched their own corporate nature consistent with the messages delivered. Second, we need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when analyzing Welch’s imag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ird, we need to fully understand what stakeholders’ stances are when analyzing image construction process. Fourth, the strategy of metonymy to substitute part of the whole helps to construct a successful image. Fifth, through the metaphor by using the "familiar" signs instead of the unfamiliar ones, we can help to construct a positive image. Sixth, a sign with originally negative connotations could be converted to positive ones when Welch’s management skills are new and innovative implied by the media contexts. Seven,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celebrity endorsement can help to shape public opinions. Eight, the image construction process needs to be constantly monitored and adjusted.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文獻 于聖吉(2005)。《再造奇異~傑克威爾許傳奇》。新北市:智富館。 王舒韻(2007)。《明星品牌塑造-以周杰倫媒介展演與形象建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立君(2010)。《城市事件行銷—以高雄市世界運動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純玉(2011)〈以文本分析探討電視宣導短片塑造族群形象之研究〉發表於政治大學廣告學系主辦「第十九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0月27-28日。 孔琳、杜惠清、張莉娜(2010.06)。〈企業領導形象管理〉,《PR Magazine國際公關雜誌》,32-41。 孔誠志等(1998)。《形象公關: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科技圖書。 江孟穎(2004)。《首長形象之研究-以台北市與高雄市政府新聞稿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吉 富 勝 (2005)。《解決新全球性失衡以促進亞洲整合》,《中 央 銀 行 季 刊 解決新全球性失衡以促進亞洲整合 Promoting Asian Integration through Resolving New Global Imbalances第二十七卷第二期》。 余來文(2012)。〈企業家品牌理論分析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5(2),1-11。 李人豪(2004)。《政治人物表演行為的媒體再現:以立法委員的電視新聞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美華、劉恩綺(2008.07)。〈台灣報紙如何再現客家形象與客家新聞:1995-2007「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灣:台北。 李幼蒸(1997)。《理論符號學導讀》。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建寧(2005)。《平面媒體女性新聞人物報導之性別分析-以夏禕事件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宋鴻兵(2013)《貨幣戰爭4:群雄並起》。台北:遠流出版社。 何曉松(2015)《日美政治經濟摩擦與日本大國化:以20世紀80年代為中心》。社會科學文獻。 何智文(2004)。〈索須爾與皮爾斯符號學理論研究與運用〉,《復興崗學報》,80,299-324。 呂雅雯、盧鴻毅、侯心雅(2010)。〈再現貧窮:以電視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102,73-111。 吳家瑋(2011)。《框架概念運用在社會行銷理念宣導之初探》。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立婷(2007)。《政治人物形象與媒體框架研究以報紙報導謝長廷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周鴻祥(2010)。〈符號學理論〉,《藝術欣賞》,6(3),68-72。 邱順應(2009)。〈洗髮精標語的預設框架與敘事結構〉,《廣告學研究》,31,103-129。 邱宜儀、蘇蘅(2009)。〈政治名人與媒體:馬英九報導的新聞框架初探〉,《新聞學研究》,99:1-45 林吳英(2010)。《精品公關與媒體及名媛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封國晨(2007)。《從「反貪腐倒扁運動」檢視其議題建構與框架策略》。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祝基瀅(1973)。《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 徐振傑(2004)。〈女性商品,男性代言-電視廣告中的「新」男性形象與再現意涵〉,《廣告學研究》,3(2),133-159。 徐國峰(2005)。《龍魂不滅-傳播儀式中的社群記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孫秀蕙、陳儀芬(2011)。《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體理論與研究實例》。新北市:正中。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黃明勝(2010.04)。〈理性看待CEO的“出口”〉 ,《PR Magazine國際公關雜誌》,8。 黃怡嘉(2007.07)。〈台灣和大陸報紙對於「倒扁靜坐」新聞的報導框架比較〉,「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灣:台北。 黃嘉宏(2005)。《我國報紙對江澤民形象報導之研究─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先隆(1995)。《報紙對民選臺北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自立早報為例》。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建彰(2011.05.24)。〈王雪紅Apple賣場掃貨〉,《蘋果日報》,A3版。 陳宇峰、沈飛昊(2008.10.10)。〈美夢消逝,日本人重回阿信時代〉,《上海證券報》,漫走早稻田之十九。 張瑄純、張敏華(2002)。《外籍勞工媒體形象建構─以框架理論的觀點》。2002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張錦華等譯(1995)。《結構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John Fiske. (1990)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張翠蘭(2011.01.19)。〈賈伯斯病假挫股價 考驗庫克接蘋果〉,《蘋果日報》,A22版。 梁世武(1994)。〈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選舉研究》,2 (1):97-130。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原書 Morley, D. (1992) Television, Audience & Cultural Studies. Routledge.)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5-42 劉慧雯(2002)。〈Saussure符號學理論在廣告研究中的應用:文本意義研究的更弦易幟〉,《新聞學研究》70:197-227 薛宇珊(2004)。《大學生對電視新聞主播形象之評估》,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臧國仁、鍾蔚文(1997)。〈框假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析〉,《廣告學研究》,9,99-130。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傳播研究集刊》,3,1-102。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3:1-102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鄭建華(2003)。〈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設計研究》,3,132-139。 張淑雅、曹融、顧理(2009)。〈從符號學角度探討達利作品中潛意識象徵之意義建構與解讀〉,《藝術論文集刊》,12,95-118。 鄭憶莉、林原勗、 曾明朗 (2014)。《企業管理概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 劉念夏(2002)。〈民意調查與民意產製:一個框架理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72,173-205。 鞠德風(2008)。〈魅力領導的形成理論、作用和影響-一個整合性觀點〉,《復興崗學報》,92 ,439-458。 鍾亞芳(2014)。《大眾媒體如何建構國族意識-以2011年廣州亞運楊淑君失格事件報導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羅握權(2010)。《企業名人的媒體形象與框架:辜濂松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羅彥傑(2011.03.04)。〈賈伯斯抱病現身 蘋果股價應聲上漲〉。《自由時報》,A11版。 羅耀宗譯(2012)。《致勝:威爾許給經理人的二十個建言》。台北:天下文化。(原書:Jack Welch & Suzy Welch(2005). Winning. New York: HarperCollins.
二、英文文獻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Noelle-Neumann, E. (1984). The spiral of silence : public opinion, our social skin. Chicago, IL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三、網路資料 肖明超(2006.12.14)。〈企業高管需要重視公眾形象管理〉。上網日期:2012年11月18日,取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0fc62010007mp.html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10119/33123479/
張鎮麟、張肇元(2011.05.24)。〈刺探敵情?王雪紅血拼“蘋果”〉 ,《華視新聞》。上網日期:2011年12月20日,取自http://news.cts.com.tw/cts/international/201105/201105240741873.html
劉韻僖(1996)。《CEO繼承之前因、過程與結果》,(國科會研究報告,NSC96-2416-H224-014-MY3),台中: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上網日期:2013年3月5日,取自 http://140.128.103.12/handle/310901/9251
何鎮揚、葉名倉(2009)。〈中子彈 (Neutron Bomb)〉,《科學Online》。上網日期:2009年07月02日,取自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2903
陳品芬(2009)。〈美國1980年代經濟衰退〉,《360°財經》。上網日期:2009年03月10日,取自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id=0000125678_0WN52YFF82GMQM7HMSJSX&ct=1
林思雲(2004)。〈日本沉淪〉,《大紀元》,上網日期:2004年10月20日,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gb/4/10/26/n700007.htm |
描述: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9941002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9410022 |
数据类型: | thesis |
显示于类别: |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