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834255      Online Users : 55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522


    Title: 巴宰族的民族認定運動
    The ethnic certification movement of Pazeh
    Authors: 田軒豪
    Contributors: 黃季平
    田軒豪
    Keywords: 原住民族
    平埔族群
    巴宰族
    正名運動
    民族認定
    文化復振
    Indigenous Peoples
    Pingpu Indigenous Peoples
    Pazeh
    Identity Movement
    Ethnic Certification
    Cultural Revival Movemen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8-22 13:12:54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以巴宰族為研究對象,關注其在1999年至2014年之間的文化復振過程,欲探討巴宰族是否有條件成為官定原住民族。
    巴宰族原居現在的台中西部平原,過去曾幫助清朝政府平定許多亂事,因此得到賜姓,並獲得許多土地,所以巴宰族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後來因為漢人侵墾、土地流失、內部統治權力競爭…等原因,整個巴宰族的情勢開始走下坡,甚至得離開原鄉向外遷徙。現在還能找到明顯聚居的巴宰族分布地有:台中市豐原區的大社村、苗栗縣三義鄉的鯉魚潭村、南投縣埔里鎮的愛蘭里。
    巴宰族尚保有自己的文化,其中宗教和語言是兩個重要的民族邊界要素,1871年潘開山武干因打獵受傷,經人介紹後輾轉到台南接受馬雅各醫生的治療,順利地恢復之後決定改信基督教,透過他將傳教士帶到台灣中部,許多巴宰族人因此也接受了基督教信仰,透過信仰的力量凝聚彼此,所以巴宰族因為教會的關係有很強的向心力,另外,教會中使用的羅馬拼音,使巴宰族人擁有書寫、紀錄的能力,間接地將巴宰族語言和歌謠留了下來。
    平埔族一開始是以泛平埔的架構在推動民族的認同與文化復振運動,後來慢慢出現以各族為主體的文化復振,本文關注的巴宰族民族認定運動就是在此脈絡之下展開。1998年「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成立,隔年聚集三個聚居地的巴宰族人聯合舉辦停止多年的傳統過年儀式,這次的活動帶起了許多人的熱情,開啟了巴宰族的文化復振之路。
    「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在2003年成立,之後每年持續在鯉魚潭和愛蘭舉辦傳統過年,讓所有族人每年11月15日都能回到聚居地參與活動,將固有傳統祭儀延續下去,如:牽田、走鏢、銅鑼舞。在平埔族群當中,巴宰族的語言是保存相對較好的,恢復辦理過年之後就開始在教會中培訓族語老師,2002年參與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輯九階教材,將巴宰族語編寫出有架構的九階族語教材。除了學習、教學、編輯母語教材之外,族語老師們也參與原住民族語文學獎比賽,從第一屆開始共參與15人次,7人次得獎,從此也可以看到巴宰族對族語復振的用心;2012年底,平埔活力計畫開辦,巴宰族運用經費修改族語教材、辦理傳統過年、傳統技藝教學…等,持續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將文化傳承下去。
    本文認為,巴宰族仍保有許多民族特徵,且積極的進行文化復振以維繫民族邊界與認同,目前最需要的是政府的肯認,並恢復其應有的原住民族身分與權利,最後透過民族認定正式成為臺灣的官定原住民族。
    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土田滋著、黃秀敏譯
    1992 〈平埔族各語言研究瑣記(上)〉,《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2
    期,頁9-22。
    〈平埔族各語言研究瑣記(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3
    期,頁26-42。
    王明珂
    1996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
    2003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
    聯經。
    內政部統計部
    〈內政部統計通報104年第7週103年底原住民人口概況〉。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9235,檢索日
    期:2016/5/3。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
    〈平埔文化專題 道卡斯祭儀〉。取自http://www.ianthro.tw/p/60
    ,檢索日期:2015/12/26。
    〈清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換〉。取自http://www.ianthro.tw/p/100
    ,檢索日期:2015/12/28。
    文化部
    〈首創縣定原住民族_盼尋回西拉雅文化〉,取自http://www.moc.
    gov.tw/information_250_19746.html,檢索日期:2016/5/24。
    王嵩山
    2006 〈臺灣原住民文化與歷史〉。取自http://subtpg.tpg.gov.tw/web-
    白棟梁
    1997 《平埔族跡──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史》,臺北:晨星。
    life/taiwan/9612/9612-02.htm,檢索日期:2016/5/3。
    臺灣原住民部落活力計畫發展資訊網
    2015 〈部落活力計畫簡介〉。取自http://apc.atipd.tw/archives/153,檢
    索日期:2015/11/24。
    平埔文化資訊網
    〈西拉雅族的傳統文化〉。取自http://www.ianthro.tw/p/76,檢索
    日期:2016/5/4。
    伊能嘉矩
    1908 〈臺灣ピイポオ蕃の一支族パゼッヘ(PAZZEHE)の舊俗及び思想の
    一斑〉,《東京人類學會雜誌》,東京:東京人類學會。
    1957 《臺灣番政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 《臺灣文化志》(江慶林 等譯),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1996a《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楊南郡 譯註),臺北:遠流。
    1996b《臺灣踏查日記》(上)、(下)(楊南郡 譯註),臺北:遠流。
    伊能嘉矩著,陳麒譯
    1955 〈埔里社、林埔地方誌〉,《南投文獻叢輯》,第1期,頁43-60。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亟
    1900 《臺灣蕃人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文書課。
    伊萬納威
    2014 《臺灣原住民族政策的發展:透過身分、語言、生計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夷將.拔路兒 等
    2008 《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下冊,臺北:國史館。
    李壬癸、土田滋
    2001 《巴宰語詞典》,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2 《巴宰族傳說歌謠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李壬癸、林清財
    1990 〈巴則海族的祭祖歌曲及其他歌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
    料彙編》,第3期,頁1-16。7吳榮順
    2003 〈平埔族音樂〉,《山海文化雙月刊》,三月號,頁27。
    李亦園
    1955 〈臺灣平埔族的祖靈祭〉,《中國民族學報》,第1期,頁:125-
    137。
    1982 〈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頁
    49-76。
    1982 《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西拉雅族的傳統文化〉。取自http://www.ianthro.tw/p/76,檢索
    日期:2016/5/4。
    〈吉貝耍阿立母夜祭〉。取自http://www.siraya-
    nsa.gov.tw/MainWeb/article.aspx?L=1&SNO=04000703,檢索日
    期:2015/12/26。
    邱正略
    1992 《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拓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
    尬糾比
    1984 〈苦難的同胞、失根的同胞〉,《為山地而歌》,臺北:少數民族委
    員會,頁4。
    余明德
    2003 〈民族的認定與振興—以臺灣原住民為例〉,《臺灣平埔族》,
    南投: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頁137-164。
    林修澈
    2003 《賽德克族=太魯閣族的民族認定》,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006 《Sakizaya族的民族認定》,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007 《巴宰族民族誌調查》,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族語扎根-四十語教材編輯的四年歷程》,臺北:政治大學原住民
    族語言教育文化中心。
    〈族語寫作是文學的根〉,《教育部2007年原住民族文學創作獎作
    品集》,頁4-5。
    林修澈、王雅萍、黃季平
    1999 《原住民身分認定的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1 《原住民的民族認定》,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平埔族的分部與人口》,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3 《噶瑪蘭族的人口與分布》,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7 《賽德克族的正名》,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林英津
    1989 〈巴則海語—埔里愛蘭調查報告〉,《臺灣風物》,第39卷,第一
    期,頁100-176。
    1999 〈語言本能-原住民母語復育的契機:巴則海語個案實例〉,《八十
    七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議論文集》,頁70-119。
    2000 《巴則海語》,臺北:遠流。
    苗栗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
    2003 《二○○三年苗栗縣巴宰族(Pazeh)過新年走鏢牽田古文物竹編展
    示暨鯉魚潭社區民俗文化表演活動成果專刊》,苗栗縣巴宰族群協
    會、 鯉魚潭基督長老教會編印。
    2004 《二○○四年苗栗縣巴宰族(Pazeh)過新年民族藝術民俗文化暨古
    文物展示活動成果專刊》。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鯉魚潭基督長老
    教會編印。
    2005 《二OO五年苗栗縣巴宰平埔會親暨過新年民族文化與藝術暨古文
    物展示表演活動成果專刊》,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鯉魚潭基督長
    老教會編印。
    2006 《二OO六年巴宰族過新年民族文化與藝術暨古文物展示活動成果
    專刊》,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鯉魚潭基督長老教會編印。
    2007 《二OO七年巴宰族過新年民族文化與藝術暨古文物展示活動成果
    專刊》,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鯉魚潭基督長老教會編印。
    2008 《二OO八年巴宰過新年民族文化技藝、母語演講比賽與客家族群
    文化暨古文物器具展示活動成果專刊》,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鯉
    魚潭基督長老教會編印。
    2009 《二OO九年巴宰過新年民族文化、技藝與社區族群文化、古文物
    器具活動展示成果專刊化暨古文物器具展示活動成果專刊》,苗栗
    縣巴宰族群協會、鯉魚潭基督長老教會編印。
    2010 《二O一O年巴宰過新年民族文化藝術與其他族群文化技藝、古
    文物器具展示活動成果專刊》,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鯉魚潭基督
    長老教會編印。
    2011 《巴宰族固有民族文化、民族技藝之宣揚暨傳承十年活動與展示成
    果彙刊》,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鯉魚潭基督長老教會編印。
    2012 《二O一二年巴宰過新年民族文化技能與其他族群文化技藝、古
    文物器具展示活動成果專刊》,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鯉魚潭基督
    長老教會編印。
    2013 《二O一三年巴宰過新年民族文化藝術技能與其他族群文化技
    藝、古文物器具展示活動成果專刊》,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鯉魚
    潭基督長老教會編印。
    2014 《二O一四年巴宰過新年民族文化藝術技能與其他族群文化技藝
    古文物器具展示活動成果專刊》,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鯉魚潭基
    督長老教會編印。
    金惠雯
    2012 〈營造員人力培訓:開啟平埔聚落發展新希望〉,《臺灣立報》。取
    自https://tw.news.yahoo.com/%E7%87%9F%E9%80%A0%E5%
    93%A1%E4%BA%BA%E5%8A%9B%E5%9F%B9%E8%A8%93-
    %E9%96%8B%E5%95%9F%E5%B9%B3%E5%9F%94%E8%
    81%9A%E8%90%BD%E7%99%BC%E5%B1%95%E6%96%B0%
    E5%B8%8C%E6%9C%9B-135449076.html,檢索日期:
    2015/10/9。
    於晴,
    1989 〈誰是平埔族人?〉,《聯合報》第31版, 11月8日。
    段洪坤
    2013 《當代平埔原住民族運動研究(1993-2012)以臺南西拉雅族為
    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
    會學研
    徐永欣
    2006 《平埔的珍珠—巴宰族印象》,苗栗縣三義鄉:苗栗縣巴宰族群協
    會。
    洪麗完
    1985 〈清代臺中移墾社會中「番社」之處境〉,《東海大學歷史學報》,
    第7期,頁243-273。
    1985 《清代臺中開發之研究(1683-1874)》,東海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
    1993a〈一個中部拍宰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以大社村為例〉,《臺中縣建
    築發展──民宅篇》,頁231-286。
    1995 〈中部臺灣平埔族古神主:漢文化對拍宰族(Pazeh)的影響〉,《文
    化通訊》,第11期,頁28-29。
    1996 《臺灣古文書專輯》(上)、(下),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7 《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
    社。
    1997 〈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兼論外來文化對岸裡大社
    的影響〉,《臺灣史研究》,第3卷,第1期,頁31-96。
    1998 〈「從日治時期大社庄之地權移轉看岸裡大社之遷徙活動」研究計
    劃〉,《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6期,頁63-66。
    2000 〈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與文化:以拍瀑拉族牛罵社與巴宰族岸裡大社為中心〉,《「臺灣中部地區平埔族群文物資料館社會文化資源調查計劃報告書」》,頁183-226。
    2001 〈異族接觸與南島民族之「文明化」:十八世紀後半葉岸裡社群社會文化之探索〉,發表於「國科會臺灣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發表研討會」。
    2003 《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臺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
    (1700-1900)》,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潘賢文〉,《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取自http://210.
    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1850&keyword
    =%B6%7D%BE%C1,檢索日期:2016/6/17。
    洪秀桂
    1973 〈南投巴宰海人的宗教信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22期,頁
    445-509。
    姚嘉音
    1997 《從歷史足跡看巴宰岸裡社之宗教變遷:以埔里愛蘭地區的基督教
    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添福
    1995a〈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力與
    社會》。
    1995b〈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變〉,《平埔研究論文集》。
    施正鋒
    2010 〈西拉雅族的身分與政府承認政策〉,《臺灣原住民研究季刊》,第
    3卷,第1期,頁1-28。
    2011 〈從權利保障探討平埔族原住民族身分被剝奪〉,《臺灣國際法季
    刊》,第8卷,第1期。,頁5-28。
    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2006 〈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取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49744114ECE41D1F
    ,檢索日期:2016/5/3。
    〈原住民分布〉,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
    =6726E5B80C8822F9,檢索日期:2016/5/27。
    〈平埔族與南島語族簡介〉。取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A9E092C6104A
    CAD5,檢索日期:2015/12/23。
    原住民電視臺
    2010 〈馬卡道過年 趒戲儀式祈福.求雨〉。取自
    http://www.tipp.org.tw/news_article.asp?N_ID=17969,檢索日期:
    2015/12/24。
    原住民族文獻編輯部
    〈「平埔族」名詞淺說〉,《原住民族文獻》。取自http://ihc.apc
    .gov.tw/Journals.php?pid=609&id=658,檢索日期:2016/6/18。
    郭實渝、馮朝霖
    2000 〈社會達爾文主義〉,《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與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
    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90/,檢索日期:
    2016/6/16。
    唐淑惠
    2009 《流變的地方性:埔里愛蘭臺地文化認同與社群研究》,國立暨南
    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英章、潘英海、翁佳音、詹素娟合編
    1988 《臺灣平埔研究書目彙編》,中研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資料叢刊
    1,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梁志輝、鍾幼蘭
    2001 《中部平埔族群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俊傑
    1995 《埔里平埔族現況調查報告書-田野訪談紀錄》,南投:南投縣立文
    化資產叢書(五十五)。
    陳立德、邵信慧編
    2002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鯉魚潭(內社)教會設教一百三十週年紀念特
    刊》,苗栗:鯉魚潭(內社)基督長老教會。
    陳炎正
    1979 《岸裡社史料集成》,豐原:豐原一週雜誌社。
    1981 〈岸裡社史話〉,《臺灣風物》,第31卷,第1期,頁55-61。
    1983 《豐原市志初稿》,豐原:豐原市公所。
    1986 〈以岸裡社為例看臺灣早期的開發〉,《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
    會論文集》,頁135-148,。
    1986 《臺中縣岸裡社開發史》,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9 《神岡鄉土志(三‧另冊)》,臺中:臺中縣葫蘆敦文教協會。
    陳秋坤
    1994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
    1895》,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
    2001 《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
    研究所 籌備處。
    陳清恩
    2006 〈烏牛欄巴宰族的宣教史〉,發表於「巴宰族群古文物展暨展望巴
    宰族群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主
    辦。
    陳鳳春
    1997 〈閩客械鬥 義塚猶存〉,《聯合報》第17版,8月13日。
    陳偉智
    2014 〈重訪伊能嘉矩─殖民統治下的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建構與影響〉,
    《原住民族文獻第十八期》。取自
    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25&id=827,檢索日期:
    2016/5/4。
    陳茂泰
    1994 《臺灣原住民族族群與分布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頁
    20。
    恩格
    1981 〈幽谷芳蘭—愛蘭設教110年紀念〉,《埔里鄉情》第12期,頁77-
    81。
    徐大智
    2004 〈巴宰族(Pazeh)之歷史變遷及其文化復振〉,《史匯》,第8期,
    頁5-28。
    2004 《戰後臺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
    西拉雅族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德義
    2002 〈中國的民族識別理論與經驗─兼論平埔族的民族承認問題〉,《臺
    灣平埔族》,頁208。
    許雪姬
    1993 〈一個中部拍宰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以大社村為例〉,《臺中縣建
    築發展---民宅篇》,頁235~236。
    張耀錡
    1951 《平埔族社名對照表》,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65 《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冑志,第一冊、第三冊,臺北:臺灣省
    文獻委員會。
    2003 《臺灣平埔族社名研究》,臺中市:南天。
    張炎憲
    1988 〈苗栗鯉魚潭巴宰族的古文書〉,《史聯雜誌》,第13期,頁15-
    20。
    張耀焜
    1983 〈岸裡大社與臺中平野之開發〉,《苗中彰三縣文獻》,頁140-
    164。
    1983 〈岸裡大社與臺中平原之開發〉,《苗中彰三縣文獻》,臺北:成文
    出版社。
    張素玢
    2007 《苗栗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張隆志
    1990 《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與理
    解》,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歷史民族誌,族群史書寫與臺灣平埔論述:以巴宰族群史為
    例〉,發表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大型研
    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
    1997 《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黃美英
    2005 〈埔里「四庄番」與「噶哈巫」:地域與族群的認同意識〉。發表於
    「百年的遺落與重現─2005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頁1-
    24。
    2008 〈以噶哈巫為名:家族的詮釋與社群的認同〉,發表於「劉枝萬先
    生與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春回四庄:噶哈巫的文化重建》,南投: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
    建基金會。
    《壓不扁的生命:埔里四庄的災後重建》,南投:財團法人九二一
    震災重建基金會。
    趙令級
    2003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中部宣教130年史暨臺中中會設教70年
    特刊》,臺中市:基督長老臺中中會。
    曹銘宗
    1990 〈臺灣第一部平埔族語詞典誕生_李壬癸歷三十年蒐集採訪_完成
    「巴宰語詞典」〉,《聯合報》第14版,11月30日。
    1999 〈潘稀祺追討巴宰族文物〉,《聯合報》第14版,1月11日。
    葉春榮
    2003 《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大型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葉高華
    2013 〈排除?還是放棄?平埔族與山胞身分認定〉,《臺灣史研究》第
    20卷第3期,頁201-202。
    程士毅
    1994 《北路理番分府的成立與岸裡社的衰微》,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伊能嘉矩與平埔族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第33期,頁53-
    60。
    2003 〈巴宰族群簡史〉,《臺灣土龍傳奇—巴宰族群語教材教師手冊文史
    篇》,頁96-125。
    程景琦
    2001 《噶瑪蘭族的認同與實踐》,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炫星
    1978 〈埔里盆地群史地概觀〉,《臺北文獻》,第45/46期,頁375-386。
    1981 〈吳光亮與埔里社〉,《臺灣文獻》,第32期,第4卷,頁206-
    212。
    游婉琪
    2010 〈爭取身分受正視_平埔族出席聯合國會議〉,《臺灣立報》。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40353,檢索日期:
    2015/11/23。
    詹素娟
    1986 〈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探討〉,《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
    會論文集》,頁243-284。
    1986 《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 〈岸裡社群遷移活動研究之一:麻裡蘭社與鯉魚潭關係初探〉,《臺
    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頁339-362。
    1993 〈臺灣平埔族研究書目補篇〉,《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7期,
    頁90-97。
    1994a〈平埔速寫〉,《山海文化雙月刊》,第5期,年,頁3-6。
    1994b〈從中文文獻資料談平埔族研究〉,《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
    論文集》,高雄: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1996 〈詮釋與建構之間-當代「平埔現象」的解讀〉,《思與言》第34
    卷,第3期。
    2005 〈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
    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2期,第12卷,頁121-166。
    2008 〈熟番身分論─以日治時期的身分登錄為中心〉,發表於中研院民族
    所主辦之 「文化創造與社會實踐」研討會,頁1-3。
    2011 〈空間分化、雙軌行政與原住民的身分變遷(1895-1950)〉,發表於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主辦之「第三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
    討會」。
    詹素娟、張素玢
    2001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溫振華
    1983 〈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3
    期,頁253-274。
    1996 〈清朝朴仔籬社遷移史〉,《第二屆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頁265-275。
    2000 〈清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分析〉,《臺灣文獻》,第51卷,第2
    卷,頁27-37。
    溫秋菊
    1998 〈巴則海族祭祖歌「ai-yan」初探〉,《藝術評論》第9期,頁45-
    84。
    1999 〈試探Pazeh音樂文化的綜攝:以一首臺語聖詩為例〉,《藝術評
    論》,第10期,頁25-60。
    楊舒媚
    2010 〈首例_聯國受理平埔族告馬政府案〉,《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blog.roodo.com/renwencenter/archives/12465697.html,檢索日
    期:2015/11/23。
    〈請求回復身分馬扁都不理_頭目之子潘紀揚:為何對平埔族這麼
    刻薄〉,《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blog.roodo.com/renwencenter
    /archives/12465697.html,檢索日期:2015/11/23。
    楊政賢
    〈正名運動〉,取自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
    id=2844&keyword=%A5%BF%A6W%B9B%B0%CA,檢索日期:
    2016/6/6。
    潘英
    1992 〈談臺灣平埔族的遷移〉,《臺灣文獻》,第43卷,第4期,頁
    277-301。
    1996 《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
    潘英海、詹素娟合編。
    1995 《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中央研究院院民族學研究所。
    潘稀祺(打必里‧打宇)
    1996 《潘睦派下潘氏族譜》,豐原:潘啟南派下家族。
    1999 《巴宰王國:岸裡社潘家興衰史》,臺中:潘啟南派下家族。
    潘大和
    1998 《平埔巴宰族滄桑史》,臺北:南天。
    2007 《三國瓜分掠奪滅絕平埔族》,南投:自行印製。
    2009 《巴宰族史》,南投:自行印製。

    潘大州
    2006 〈巴宰族昔日光輝、式微史,與今後咱應有的省思與作為〉,發表
    於「巴宰族群古文物展暨展望巴宰族群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主辦。
    潘秋坤
    1999 《巴宰族群文史手冊》,南投: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
    2010 《臺灣平埔巴宰(Pazeh)族語基督長老教會》,臺南:臺灣基督長
    老教會臺灣公報社。
    潘朝成
    2002 《回歸與落實-平埔族群的未來》,南投: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
    2003 《臺灣平埔族》,臺北:前衛。
    劉枝萬
    1958 《南投縣志稿開發篇》,南投:南投文獻委員會。
    劉益昌、潘英海
    1998 《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趙令級
    2003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中部宣教130年史暨臺中中會設教70年特刊》,臺中市:基督長老臺中中會。
    趙順文
    2010 〈族語創作有可能嗎?〉,《原住民教育情報誌:原住民的書寫–漢
    語創作vs族語創作》,頁8-9。
    鄭瑞城
    2007 〈族語文學創作 落實族語文字化〉,《教育部2007年原住民族文學
    創作獎作品集》,頁2-3。
    臺灣教會公報週刊
    1997 《臺灣古早教會巡禮》,臺南:人光。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著,翁佳音、陳怡宏譯
    2013 《平埔蕃調查書》,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部落活力計畫發展資訊網
    〈部落活力計畫簡介〉。取自http://apc.atipd.tw/archives/153,檢索
    日期:2015/11/24。
    賴貫一、程士毅
    2006 《阿霧安人的話語和腳蹤:巴宰語實用手冊》。南投:臺灣打里摺
    文化協會。
    賴貫一
    2000 《認識臺灣族群關係》,南投縣: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謝緯紀念青年
    營地。
    2003 《臺灣土龍傳奇》,埔里鎮: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2004 《巴宰語教材教師手冊I—IV試讀本》,臺北:教育部、行政院原
    住民委員會。
    2006 《巴宰語教材教師手冊V—IX試讀本》,臺北:教育部、行政院原
    住民委員會。
    2006 〈臺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工作報告〉,發表於「巴宰族群古文物展
    暨展望巴宰族群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打里摺文
    化協會主辦。
    2008 〈輕扣巴宰之門-悲壯的岸裡山大水歌謠與大社開國神話〉,發表
    於「劉枝萬先生與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暨南大學人類學
    研究所主辦。
    廖漢臣
    1957 〈岸裡大社調查報告書〉,《臺灣文獻》,第8卷,第2期,頁1-
    5。
    衛惠林
    1933 《幽谷芳蘭─埔里愛蘭長老教會史》,愛蘭教會印製。
    1974 〈巴宰族的親族結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35/36
    期。
    1981 〈從埔里巴宰七社的漢化史實看中華民族文化之匯聚整合程式〉,
    《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27期,頁133-185。
    1981 《埔里巴宰七社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
    七。
    蔡和穎
    2010 〈平埔族人申訴_聯合國否決〉,《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
    cna.com.tw/news/FirstNews/201007060037-1.aspx,檢索日期:
    2015/11/23。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
    版部。
    1994 《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臺北:自立晚報文
    化。
    簡史朗
    1994 〈埔里平埔族群的聚落形成〉,《山海文化》,第5期,頁62-66。
    2007 《Minthaw ya mishput(做番抑是做人?)─邵族的祭祀體系與民
    族邊界〉,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西部平埔族群入墾埔里時之聚落形成〉,發表於「劉枝萬先生與
    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
    鍾幼蘭
    1995 《族群、歷史與意義─以大社巴宰族裔的個案研究為例》,清華大
    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族群」與平埔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第33期,頁61-
    74。
    1996a〈平埔族群與埔里盆地的開發─關於開發問題的探討〉,《平埔族
    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頁97-140。
    1996b 〈臺灣民間社會人群結合方式的構成與發展-以臺中縣神岡鄉大社
    村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頁109-144。
    謝繼昌
    1979 〈平埔族之漢化:臺灣埔里平原之研究〉,《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第74期,頁49-72。
    1982 〈從埔番的式微來看臺灣漢人的移民模式〉,《中研院三民所叢
    刊》,第8期,頁47-66。
    2003 〈文化、族群與認同─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臺灣社
    會大型研討會論文集》,頁139-152。。
    薛荷玉
    2008 〈原民農夫、主婦族語寫詩獲獎〉,《聯合報》C4版,6月26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02590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259007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7201.pdf3128KbAdobe PDF2239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