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0044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246191      Online Users : 90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444


    Title: 新聞自由再思辨:普遍人權還是專業特權?
    Rethinking Freedom of the Press: Universal Human Rights or Professional Privilege?
    Authors: 周彥妤
    Contributors: 林元輝
    周彥妤
    Keywords: 第四權
    新聞自由
    採訪權
    獨立媒體
    公民媒體
    自媒體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8-22 10:40:11 (UTC+8)
    Abstract: 大眾媒體時代,傳播科技昂貴,只有少數人有財力經營新聞媒體,充當公眾的新聞代理人。外加「第四權理論」加持,主張新聞自由專屬新聞媒體,自此奠定新聞特權說。但隨著專業新聞公害橫行,反映新聞自由所託非人。

    到了網路發達時代,科技崇高的大牆倒下,新興媒體與自媒體湧現,人人都有機會發布新聞,突顯新聞自由的權利歸屬須重新辯證:究竟是普遍人權抑或專業特權?

    本文主張當今時代新聞自由應為普遍人權,基於權利歸屬不同,另提出新聞自由的新內涵:接收正確、充分與即時資訊的自由、免於採訪侵害的自由、享有合宜傳播法制的自由及編採不受干預的自由。提倡新聞人權,不為替代專業特權,而是期許兩造地位對等且共存共榮。不分權利主體,繼往開來的關鍵全以新聞素養為依歸。

    網路無所不在,不再讓傳統媒體獨占新聞定義與傳播權,但人心拘泥於傳統記者身分的習慣卻依舊不去,導致新媒體的報導者被迫矮人一截。社會終須順應新聞人權時代,文末提出回應對策。
    Reference: 中文
    《TVBS新聞》(2015/5/30)。〈獨家/感情好!女童父母臉書打卡 記錄全家福〉。取自http://news.tvbs.com.tw/local/news-600870/
    《中央社》(2016/2/1)。〈蘇嘉全就職立法院長致詞全文〉。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2015020-1.aspx
    《中國時報》(2011a/11/6)。〈傳教士牽線 路易14掀中國熱〉。頁A12。
    《中國時報》(2011b/8/1)。〈畫定狗仔跟追紅線 用心良苦〉。頁社論。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2/3/28)。〈台北市政府執行代為拆除王家 為何封鎖媒體?〉。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6769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4a/10/15)。〈公庫記者採訪遭警拘留 抗議警方限制新聞自由〉。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2771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4b/9/18)。〈除了開放採訪 更不能驅趕記者–政院採訪初體驗〉。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1971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6a/7/1)。〈立院拒發採訪證 「公庫」依法提起行政訴訟〉。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9952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6b/2/28)。〈《燦爛時光會客室》第九十四集:立院開放記者採訪 很難嗎?〉。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3897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6c/1/2)。〈立院不發採訪証 「公庫」提訴願爭取新聞自由〉。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1616
    《共同通訊社》(2012/3/11)。〈日本《石卷日日新聞》災後手寫報在巴黎展出〉。取自http://archive.is/aLPo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4/11/28)。〈國道收費員抗爭 警察踹人影片曝光〉。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168674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1/5)。〈北市警擬設「媒體採訪區」近600記者與網友連署反對〉。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197224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6/2/17)。〈公民記者立院採訪受限 管中祥批:大小眼〉。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05465
    《苦勞網》(2008/12/09)。〈請問署長:為什麼不可以?街頭紀錄者集體採訪行動〉。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1561
    《風傳媒》(2016/2/19)。〈風評:國會新氣象─旁聽、採訪傻傻分不清〉。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82399
    《聯合新聞網》(2015/9/13)。〈小啟/向葛來儀女士及讀者致歉〉。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331/1183687
    《蘋果日報》(2013/8/16)〈學子扮陸客攻政院 提名產袋突圍 丟漆彈挺大埔〉。頁A4。
    《蘋果日報》(2014/4/29)。〈棍棒痛擊 民主倒退 警施暴《蘋果》記者〉。頁A2。
    《蘋果日報》(2015/5/31)。〈遭割喉救不回 劉小妹 不痛痛了〉。頁A1。
    入江沙也可(2012)。〈透視日本防災體系──公共媒體角色〉。《防災總動員:日本311的一堂課》。頁7-30。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2015/5/7)。〈拒絕限縮採訪權,王院長勿讓民主窒息!〉。取自http://www.ccw.org.tw/p/22062
    孔令信(2015/1/2)。〈「媒體採訪專區」就是在打壓新聞自由〉。《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102/535226/
    尤英夫(2000)。《新聞法論(下)》。台北:世紀法商雜誌社。
    王洪鈞(2000)。《新聞報導學》。台北:正中書局。
    王振寰(1993)。〈廣播電視媒體的控制權〉。《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鄭瑞城、王振寰、林子儀、劉靜怡、蘇蘅、瞿海源、馮建三、鍾蔚文、翁秀琪、李金銓編。頁75-128。台北:澄社。
    王健壯(2013/8/19)。〈警察傷害新聞自由〉。《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5/article/547
    王啟安、蔡佩蓉、錢震皓、楊棋宇(2015/6/3)。〈割喉案媒體報導多煽動?數據告訴你〉。取自http://p.udn.com.tw/upf/newmedia/2015_data/20150602_udnthroat/udnthroat/index.html
    王祥維(2015/5/7)。〈大小眼?!獨立媒體轟立院採訪規則〉。《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5/05/07/%E5%A4%A7%E5%B0%8F%E7%9C%BC-%E7%8D%A8%E7%AB%8B%E5%AA%92%E9%AB%94%E8%BD%9F%E7%AB%8B%E9%99%A2%E6%8E%A1%E8%A8%AA%E8%A6%8F%E5%89%87/
    王船舷、吳企慧(2006)。《回首台灣報業第三集:經世濟國將本求利》。公共電視。
    王毓莉(2014/4)。〈台灣新聞記者對「業配新聞」的馴服與抗拒〉。《新聞學研究》119期,頁45-79。
    王瑞德、陳慧貞(2008/11/8)。〈民視記者挨揍受傷 北市警道歉〉。《自由時報》,頁A03。
    王顥中(2014/3/28)。〈【反服貿】佔領立院的新秩序──談記者證與新聞自由〉。《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7958
    王顥中(2015/1/1)。〈北市警推採訪新規 抗爭現場媒體須進採訪區〉。《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1283
    世界衛生組織(2000)。〈預防自殺:供媒體工作者參考〉。取自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67604/10/WHO_MNH_MBD_00.2_chi.pdf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14a/5/7)。〈譴責警方暴力驅離記者 保障新聞記者採訪權〉。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8581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14b/3/24)。〈譴責323警察暴力侵犯記者新聞採訪權聲明稿〉。取自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ji-xie-gong-gao/20140324%E3%80%90jixieshengming%E3%80%91qianze323jingchabaoliqinfanjizhexinwencaifangquan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15a/2/17)。〈20150217【記協聲明稿】針對台北市政府即將執行「記者採訪時穿戴背心、臂章」政策〉。取自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ji-xie-gong-gao2015/20150217jixieshengminggaozhenduitaibeishizhengfujijiangzhixingjizhecaifangshichuandaibeixinbizhangzhengce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15b/1/1)。〈20150101【記協聲明稿】針對《台北市警察局執行集會遊行與媒體協調之工作守則》〉。取自http://atj.twbbs.org/tai-wan-xin-wen-ji-zhe-xie-hui-da-shi-ji/ji-xie-gong-gao2015/20150101jixieshengminggaotaiwanxinwenjizhexiehui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5/5/4)。〈立法院公然違憲 箝制採訪自由 拒絕公民團體監督〉。取自http://www.e-info.org.tw/zh-hant/content/7602
    司法院(2011/7/29)。〈司法院釋字第六八九號解釋〉(院台大二字第1000018943號)。
    石世豪(2006/4)。〈報業已死?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評介〉。《新聞學研究》87期,頁169-76。
    石世豪(2009)。《我國傳播法制的轉型與續造》。台北:元照。
    石世豪(2010/4)。〈遭終審法院「缺席審判」的「新聞自由」──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判字第502號等裁判評析〉。《法令月刊》61卷4期,頁4-27。
    石世豪(2011/12)。〈國家為保護隱私限制新聞自由的合憲界限──賦予一般國民新聞採訪自由的釋字第689號解釋評析〉。《法令月刊》62卷12期,頁99-121。
    石世豪(2013)。《重訪新聞自由:概念及其源起》。台北:元照。
    石麗東(1991)。《當代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立法院(2015/4/22)。〈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議案編號:1040416071002800)〉。取自http://lci.ly.gov.tw/LyLCEW/agenda1/02/pdf/08/07/09/LCEWA01_080709_00414.pdf
    立法院(2016/2/18)。〈蔡副院長澄清說明〉。取自http://www.ly.gov.tw/01_lyinfo/0101_lynews/lynewsView.action?id=41643
    成露茜(2009)。〈另類媒體實踐〉。《批判的媒體識讀》。成露茜、羅曉南主編。頁371-87。台北:正中書局。
    朱立熙(2008)。《大聲嗆媒體》。台北:前衛。
    朱淑娟(2012/4/4)。〈媒體應建立互助的採訪關係〉。《環境報導》。取自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04.html
    朱淑娟(2015a/8/4)。〈慢2小時,別讓即時新聞扼殺記者的未來〉。《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59786
    朱淑娟(2015b/1/5)。〈為什麼要反對台北市警局設採訪區〉。《環境報導》。取自 http://greennews.tw/index.php/201501/8
    朱淑娟(2016/2/25)。〈立法院應以最低管理,立即開放公民記者採訪〉。《環境報導》。取自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6/02/blog-post_25.html
    朱朝亮(2011/6)。〈犯罪報導與基本人權〉。《軍法專刊》57卷3期,頁6-38。
    朱諶(1997)。《憲政分權理論及其制度》。台北:五南。
    江嘉琪(2004/3)。〈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10) 論新聞自由〉。《法學講座》26期,頁1-16。
    行政院衛生署FDA籌備小組(2005/9/29)。〈黑心食品面面觀(一)〉。《藥物食品安全週報》2期。取自https://consumer.fda.gov.tw/Files/doc/%E8%97%A5%E7%89%A9%E9%A3%9F%E5%93%81%E7%AC%AC002%E6%9C%9F.pdf
    何日生(2002)。〈新聞專業自主及限制〉。《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八)」論文彙編》。頁45-50。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
    何哲欣(2016/2/17)。〈立院試辦 公民記者採訪須提交計劃書〉。《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217/797691/
    何國華(2007/1/30)。〈韓國獨立媒體四日行〉。取自http://www.rickchu.net/detail.php?rc_id=1375&rc_stid=14
    何國華(2014)。〈由上而下─聯合報和蘋果日報的轉型驅力〉。取自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研究發展部http://rnd.pts.org.tw/p6/2014/08/UdnTV%20and%20Apple.pdf
    余揚州(2007)。〈拆解魔咒、召喚公民─實驗之一,永和社大「現代人的媒體防身術」課程〉。《拆除魔咒召喚公民:公共新聞學的下一步》。頁32-50。台北:世新大學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傳播與社會」重點學門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余揚州(2009)。〈閱聽大眾的新聞入門〉。《批判的媒體識讀》。成露茜、羅曉南主編。頁171-90。台北:正中書局。
    吳東牧(2013/8/16)。〈【PNN聲明】警察妨害新聞自由 政府檢討到哪裡去了?〉。《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3/08/16/%E3%80%90%E8%81%B2%E6%98%8E%E3%80%91%E8%AD%A6%E5%AF%9F%E5%A6%A8%E5%AE%B3%E6%96%B0%E8%81%9E%E8%87%AA%E7%94%B1-%E6%94%BF%E5%BA%9C%E6%AA%A2%E8%A8%8E%E5%88%B0%E5%93%AA%E8%A3%A1%E5%8E%BB%E4%BA%86%EF%BC%9F/
    吳浩銘、林采昀(2013)。《媒體生病了!臺灣新聞環境的症狀與因應》。高雄:巨流。
    吳連鎬(2016/11/10)。〈Ohmynews的成功歷程〉。取自http://www.rickchu.net/detail.php?rc_id=1330&rc_stid=14
    吳傳立(2016/3/2)。〈立院採訪也該升級到2.0〉。《想想論壇》。取自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223
    吳壽彭(2008)。《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吳豐山(2002/1/3)。〈公視現狀與傳播環境改造之道〉。《中國時報》,頁15。
    呂東熹(2010)。《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台北:玉山社。
    呂苡榕(2012/12/26)。〈限制人民參政 公督盟:黑箱立院〉。《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ccw.org.tw/p/16808
    呂苡榕(2015a/10/20)。〈「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下)〉。《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20-taiwan-InstantNews03/
    呂苡榕(2015b/10/19)。〈「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中)〉。《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19-taiwan-InstantNews02/
    呂苡榕(2015c/10/15)。〈「即時新聞」成癮 台灣媒體慢性自殺(上)〉。《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15-taiwan-InstantNews01/
    呂淑妤(2011)。《當白袍遇見麥克風:醫療機構如何與媒體溝通》。台北:五南。
    宋小海(2012a/4/11)。〈誰的記者會(一)媒體對立的表象〉。《目擊者電子報》。取自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11.html
    宋小海(2012b/4/11)。〈誰的記者會(二)市府大小眼?〉。《目擊者電子報》。取自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6046.html
    宋小海(2012c/4/11)。〈誰的記者會(三)提問共謀互助 公民仍須努力〉。《目擊者電子報》。取自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4077.html
    宋小海(2015/7/29)。〈723那一夜,苦勞記者險蹲苦牢...〉。《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3120
    李志德(2015/1/3)。〈既然有一肚子話,就說了吧〉。《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5841
    李忠謙(2015/9/12)。〈幫推銷九二共識?不滿聯合報扭曲報導 葛來儀斥「哪個蠢蛋寫的?」〉。《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65181
    李金銓(1992)。〈從權威控制下解放出來──台灣報業的政經觀察〉。《傳播社會與發展》。朱立、陳韜文編。頁81-9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李彥賦(2015/1/7)。〈從「可愛動物區」淺談執法機關的法律常識〉。《yam蕃薯藤新聞》。取自http://history.n.yam.com/yam_other/politics/20150107/20150107795839.html
    李郁菁(2009/1)。〈《壹週刊》外部性問題初探 -以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中的案例看起〉。《新聞學研究》98期,頁193-244。
    李惠宗(2006)。《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李樹人(2015/2/1)。〈啥米!丐幫記者 不給贈品就撒尿〉。《聯合晚報》,頁A7。
    李鴻禧(1999)。《憲法與人權》。台北:元照。
    李瞻(1986/3)。〈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新聞學研究》36期,頁21-60。
    李瞻(1988)。《比較新聞學》。台北:三民。
    汪子錫(2012)。《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台北:秀威資訊。
    周立里(2012/4/6)。〈沒有「大媒體」與「小媒體」之分〉。《旺e報》。取自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16735
    周怡孜(2014/8/27)。〈採訪張志軍被捕 新頭殼記者提告〉。《風傳媒》。取自 http://www.storm.mg/article/35156
    易汶健(2014/1/18)。〈進攻還是收編?《苦勞網》孫窮理談台灣主流與獨立媒體合作〉。《香港獨立媒體網》。取自http://www.inmediahk.net/coolloud-interview
    林于心(2012)。《內部新聞自由Internal Press Freedom (Innere Pressefreiheit)》。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
    林子儀(2000)。〈新聞自由與大眾傳播法制──如何建構一個合理的大眾傳播法制〉。《新聞自由與大眾媒體》。頁59-80。台北:前衛。
    林元輝(2000/1)。〈日本阪神震災的傳播檢討〉。《新聞學研究》62期,頁183-86。
    林元輝(2004)。〈本土學術史的「新聞」概念流變〉。《台灣傳播學的想像》。翁秀琪主編。頁55-84。台北:巨流。
    林元輝(2006a)。《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新聞為主例》。台北:巨流。
    林元輝(2006b)。〈論「新聞自由」:理念與實踐的平行線〉。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412-H-004-011)。
    林元輝(2007/4/2)。〈誰教新聞事業墮地獄〉。《蘋果日報》,頁LN16。
    林元輝(2008)。〈對報禁解除廿周年新聞自由發展的思辨〉。《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頁101-24。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林元輝(2009)。〈新聞自由概念考源與探流〉。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6-2412-H-004-009-MY2)
    林世宗(2005)。《言論新聞自由與誹謗隱私權》。台北:林世宗。
    林育卉(2008)。《媒體是亂源?!》。台北:前衛。
    林佳和(1996/1)。〈內部新聞自由的幾點法學觀察〉。《新聞學研究》52期,頁3-16。
    林怡嫺(2015/11/10)。〈新聞自由也隨馬習會消失?公民記者抗議警察非法逮捕〉。《第三媒體》。取自http://3media.tw/index.php/2015/11/10/press-freedom/
    林雨佑(2014a/12/17)。〈警設傳媒聯絡人 李志德:記者自由度變大〉。《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4-12-17/54884
    林雨佑(2014b/10/15)。〈公庫記者採訪 竟被警留置派出所快3小時〉。《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4-10-15/52516
    林雨佑(2014c/6/26)。〈記者採訪險遭逮捕 警嗆:有採訪證又怎樣?〉。《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4-06-26/48669
    林雨佑(2015a/8/3)。〈當記者變成嫌犯〉。《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03-taiwan-lesson3/
    林雨佑(2015b/1/25)。〈採訪區圈了誰? 記者批辨識身份是假議題〉。《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1-25/56220
    林紀東(1993)。《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
    林倖妃、陳一姍(2010/12)。〈政府花錢「買新聞」:台灣民主大騙局〉。《天下雜誌》463期,頁320-40。
    林淳華(1996/1)〈新聞記者工作自主權和決策參與權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2期,頁49-68。
    林富美(2004/1)。〈媒體行銷文化商品創造之綜效-以聯合報系「兵馬俑.秦文化特展」與「印度古文明.藝術特展」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3卷2期,頁67-104。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
    林照真(2005/2)。〈誰在收買媒體?〉。《天下雜誌》316期,頁120-32。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聯經。
    林靖堂(2013/6/17)。〈走訪媽媽嘴 談「媒體審判」的心路歷程〉。《媒體觀察電子報》1期。取自http://mediawatch.org.tw/node/4198
    林靖堂(2014a/6/30)。〈採訪鐵鍊封路抗議遭警嗆 警方:記者跳來跳去影響執勤〉。《NOWnews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4/06/30/1301147
    林靖堂(2014b/1/27)。〈《蘋果》即時戰略為什麼?-專訪蘋果社長陳裕鑫〉。《PeoPo公民新聞》。取自http://www.peopo.org/news/231199
    林靜靜(2014/6/18)。〈怎樣閱讀醫藥新聞?〉。取自http://www.kfsyscc.org/about/interview-topics/zen-yang-yue-dou-yi-yao-xin-wen-
    林聰吉(2012/4)。〈台灣民眾的機構信任:以媒體信任為分析焦點〉。《東吳政治學報》,30卷1期,頁43-79。
    林麗雲(2000)。〈台灣權威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張苙雲編。頁89-148。台北:遠流。
    林麗雲(2002)。〈「新聞自由」的矛盾:論其貢獻與侷限〉。《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八)」論文彙編》。頁7-26。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
    林麗雲(2004)。《台灣傳播研究史──學院內的傳播學知識生產》。台北:巨流。
    林麗雲(2008/4)。〈變遷與挑戰:解禁開放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期,頁183-212。
    法治斌(1985)。《憲法專論(一)》。台北: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法治斌、董保城(2014)。《憲法新論》。台北:元照。
    姚人多(2005/6/2)。〈娛樂致死的台灣〉。《南方快報》。取自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Yao/Yao_00/0025.htm
    姚辰(2015/5/26)。〈在垃圾堆中種花:「即時新聞」時代的媒體從業挑戰〉。《娛樂重擊》。取自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12305
    姜翔(2015/5/30)。〈慘遭割喉女童父母親臉書 全家出遊照曝光〉。《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333994
    姜華(2014)。《現代思潮與新聞文化》。香港:香港中和。
    柯幸宜(2015/2/6)。〈採訪區圈了誰 —採訪權專題座談〉。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1645
    洪國鈞(2016/3/14)。〈公民記者真的需要採訪計劃書嗎?〉。取自http://www.ccw.org.tw/p/24816
    美國國務院(2003)。〈2003年度各國人權報告- 台灣部分〉。取自http://www.ait.org.tw/zh/2003-human-rights-report-taiwan-part.html
    美國國務院(2004)。〈2004年度各國人權報告- 台灣部分〉。取自http://www.ait.org.tw/zh/2004-human-rights-report-taiwan-part.html
    美國國務院(2013)。〈2013年度各國人權報告- 台灣部分〉。取自http://www.ait.org.tw/en/2013-human-rights-report-taiwan-part.html
    胡元輝(2008)。〈「黑暗之幕」將成事實?──戒嚴與報禁解除二十周年的憂思〉。《關鍵力量的沉淪:回首報禁解除二十年》。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編。頁13-17。台北:巨流。
    胡元輝(2012a/7)。〈新聞作為一種對話──台灣發展非營利性「協作新聞」之經驗與挑戰〉。《新聞學研究》112期,頁31-76。
    胡元輝(2012b/4)。〈人人都可以重建新聞業──《weReport》在台灣媒改運動中的定位與挑戰〉。《司法改革雜誌》89期,頁50-53。
    胡元輝(2015/7/27)。〈被上銬的新聞自由〉。《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727/36688552/
    胡元輝、李岳昇、韋苡爭、陳雅萱、陳佳君、陳威諭、…劉昀峰(2010)。《新聞革命進行式:全球崛起的公民媒體》。台北:先驅媒體社會企業。
    胡毋意(2014/7/23)。《公視獨立特派員第357集》。公共電視。
    胡幼偉(2014/5/30)。〈媒體冷血 應好好自律檢討〉。《中國時報》,頁A26。
    胡慕情(2007/5/29)。〈文化流氓看仔細:麥克風不是槍!〉。《台灣立報》。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481
    胡慕情(2015/1/6)。〈在記者焦慮拉扯間我們忽略的事〉。《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article/2259
    胡慕情(2016/2/28)。〈國會大門從來不想開啟〉。取自http://gaea-choas.blogspot.tw/2016/02/blog-post_28.html
    胡慕情(無日期)。〈開放是立法院唯一的路〉。《報導者》。取自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egislative-yuan
    苗博雅(2016/2/26)。〈國會大門打開之後......〉。《報導者》。取自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egislative-yuan-open
    范姜真媺(2013/12)。〈個人資料保護法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範圍之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41期,頁91-123。
    香港記者協會(2014/3/24)。〈抗議台北警方粗暴對待記者〉。取自 http://www.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1-1200&lang=en-US
    唐鎮宇(2014/1/16)。〈5獨立媒體 加入《蘋果》即時〉。《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116/35582758/
    唐鎮宇(2015/1/24)。〈警設「記者採訪區」 記者:像狗咬人卻鍊人〉。《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124/548098/
    孫秀蕙(1996)。《走出媒體神話》。台北:唐山。
    孫偉倫(2013/3/28)。〈記者採訪華光被警阻礙 記協抗議要求警方道歉〉。《NOWnews 今日新聞》。取自 http://www.nownews.com/n/2013/03/28/302423
    孫窮理(2011/4/1)。〈「廣編特輯」混淆視聽 媒改、環保團體聯手批〉。《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8867
    孫窮理(2014a/10/31)。〈再談「1014協議」(記協不理我沒關係)〉。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150
    孫窮理(2014b/10/22)。〈你們是混在記者裡的警察!請記協交代「1014協調」是怎麼回事?〉。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113
    孫窮理(2014c/10/18)。〈關於「採訪權」的幾點看法〉。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70
    孫窮理(2015a/1/7)。〈警察,你真的分不清楚嗎?〉。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361
    孫窮理(2015b/1/2)。〈採訪者不進採訪區會怎樣?〉。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332
    孫窮理(2015c/1/1)。〈北市警局示範「媒體採訪區」〉。取自http://blackdog1968.idv.tw/wordpress/?p=300
    徐沛然(2015/1/8)。〈曾經,警察說我是假記者...〉。《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1338
    涂建豐(1996/1)。〈編輯室公約運動〉。《新聞學研究》52期,頁35-48。
    翁秀琪(1996)。〈工作權與新聞記者之自主性〉。《大眾傳播法手冊》。翁秀琪、蔡明誠主編,頁297-327。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翁嫆琄(2015/9/12)。〈聯合報扭曲標題 美學者怒嗆不排除提告〉。《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9-12/64553
    健康人生聯盟(2009/8/31)。〈拜託!不要再白目了!──針對倖存者發問的白目問題排行榜〉。《當白袍遇見麥克風:醫療機構如何與媒體溝通》。呂淑妤編。頁215-16。台北:五南。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5/2/12)。〈高雄大寮監獄挾持事件 媒體應發揮新聞自律功能〉。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sn_f=33265
    國家發展委員會(無日期)。〈【國發會 Online 第一發】自由經濟示範區溝通會〉。取自http://ndc.kktix.cc/events/livefepz
    張文川(2015/7/24)。〈課綱案逮捕記者 人權律師詹順貴:警涉強制罪〉。《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90105
    張文強(2002/10)。〈媒介組織內部權力運作與新聞工作自主:封建采邑內的權力控制與反抗〉。《新聞學研究》73期,頁29-61。
    張君豪(2014/4/29)。〈【記者實錄】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 但不能不讓我寫〉。《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429/387995/
    張嘉尹(2002/8)。〈「內部新聞自由」的可能性及其界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7期,頁141-46。
    張翰書(1961)。《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讚國(2013)。《匆促的記者:公民新聞、媒體與社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莊豐嘉(2016a/2/27)。〈開放性思考 如果進國會像逛公園〉。《東網》。取自 http://hk.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60227/bkntw-20160227000428289-0227_04411_001.html
    莊豐嘉(2016b/2/18)。〈國會採訪 公民記者不設限?〉。《Yahoo奇摩新聞》。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E5%9C%8B%E6%9C%83%E6%8E%A1%E8%A8%AA--%E5%85%AC%E6%B0%91%E8%A8%98%E8%80%85%E4%B8%8D%E8%A8%AD%E9%99%90--061510853.html
    許仁碩(2015/1/5)。〈雞毛當令箭的「媒體採訪區」〉。《蘋果日報》,頁A14。
    許志雄(1992)。《憲法之基礎理論》。台北:稻禾。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2002)。《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
    許育典(2012/2)。〈打開新聞自由的潘朵拉盒子──釋字第六八九號〉。《月旦裁判時報》13期,頁5-15。
    許家馨(2011/12)。〈什麼樣的民主?什麼樣的新聞自由?──從民主理論視野分析美國新聞自由法制〉。《政大法學評論》124期,頁1-71。
    許詩愷(2015/5/7)。〈立院拒發採訪證 獨立媒體批:民主倒退〉。《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0977
    許瓊文(2011/3/21)。〈媒體在災難中的正面功能(二):「我可以拍他們哭嗎」?〉。取自http://traumanewswatch.blogspot.tw/2011/03/blog-post_21.html
    郭安家、湯佳玲(2015/1/7)。〈群眾運動 柯P要記者穿背心採訪〉。《自由時報》,頁A07。
    郭家瑋(2016/5/7)。〈我在花蓮縣議會直播卻被架離〉。《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7336
    陳沛敏、林社炳(2011/4/3)。〈海嘯後用手抄的號外〉。《蘋果日報(香港)》,頁A02。
    陳育青(2008/11/4)。〈圓山飯店 警察侵犯人權事件記錄〉。《南方電子報》。取自 http://enews.url.com.tw/enews/48128
    陳思賢(2014)。《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五南。
    陳炳宏(2012)。〈電視無線變有線,管理有限或無限〉。《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媒改社、劉昌德主編。頁85-111。台北:巨流。
    陳淞山(1994)。《國會制度解讀:國會權力遊戲手冊》。台北:月旦。
    陳逸婷(2014/3/28)。〈【反服貿】太陽花佔領議場 兩道出入管制 採訪需查核證件〉。《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7935
    陳陽升(2016/2/29)。〈在國會大門打開之前……〉。《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 http://pnn.pts.org.tw/main/2016/02/29/%E5%9C%A8%E5%9C%8B%E6%9C%83%E5%A4%A7%E9%96%80%E6%89%93%E9%96%8B%E4%B9%8B%E5%89%8D/?utm_campaign=shareaholic&utm_medium=facebook&utm_source=socialnetwork
    陳雅慧(2009)。《想像的新聞自由──從台灣媒體之現實檢討第四權理論》。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陳順孝(2008)。〈挑戰大眾媒體──台灣戰後公民媒體及其演進歷程〉。《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頁171-204。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陳順孝(2014/7)。〈記者獨立之路:臺灣獨立記者的維生策略與互助機制〉。《傳播研究與實踐》4卷2期,頁25-54。
    陳順孝(2015)。〈獨立媒體「小」革命──自主、專注、公義的新聞實踐〉。《社交媒體與新聞業》。羅世宏、童靜蓉主編。頁221-36。台北:優質新聞協會。
    陳慈陽(2007)。《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台北:翰蘆圖書。
    陳慰慈(2015/5/6)。〈學運被「保護帶離」現場 李惠仁諷荒謬〉。《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09244
    陳錫蕃(2002/5/22)。〈「第四權」一詞誤用久矣〉。《(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國安(析)090-009號。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B-091-009.htm
    陳鴻嘉、蔡蕙如(2015/4)。〈新聞自由文獻在台灣:書目分析,1987-2014〉。《新聞學研究》,123期,頁193-236。
    陳耀宗(2016/2/25)。〈「誰有辦法認定誰是記者?」 公民記者採訪立院受限 座談會砲聲隆隆〉。《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83295
    媒體勞動權資料庫(2010/2/6)。〈自由時報不當解雇記者周富美〉。取自http://labor.nccu.edu.tw/?q=node/65
    媒體勞動權資料庫(2013/8/20)。〈PNN記者鐘聖雄遭警方拉扯受傷〉。取自 http://labor.nccu.edu.tw/?q=node/2209
    彭瑞祥(2015/12/16)。〈立院限縮採訪權 院會黨團協商通過決議:「建請」修正〉。《環境資訊電子報》。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12201
    曾韋禎(2015/9/12)。〈標題扭曲原意 美學者葛來儀擬告聯合報〉。《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442284
    游婉琪(2012/8/31)。〈人生總有非賣品 我拒絕旺中老闆保衛戰〉。取自http://cherryaki66.blogspot.tw/2012/08/blog-post_31.html
    湯德宗(2000)。《權力分立新論》。台北:元照。
    程宗明(2002)。〈電視政策對制度形塑的回顧與前瞻:四十年的荒野曠野中的呼聲〉。《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編。頁303-5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馮建三(1996/7)。〈關於內部新聞自由的兩點感想與討論〉。《新聞學研究》53期,頁1-4。
    馮建三(2002/12)。〈人權、傳播權與新聞自由〉。《國家政策季刊》1卷2期,頁117-42。
    馮建三(2005)。〈他們的新聞自由,我們的傳播權利:從媒體侵權到相互培力〉。《自由十講》。頁151-82。台北:玉山社。
    馮建三(2012)。《傳媒公共性與市場》。台北:巨流。
    黃木紀之(2012)。〈當災難來襲──NHK編輯台實戰應變〉。《防災總動員:日本311的一堂課》。頁133-58。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黃厚銘、曹家榮(2015/7)。〈「流動的」手機:液態現代性的時空架構與群已關係〉。《新聞學研究》124期,頁39-81。
    黃若深(2012/1/9)。〈留日女命案 又見媒體審判〉。《中國時報》,頁A16。
    黃哲斌(2013)。《新聞記者的煩惱》。台北:潑墨書房數位出版品。取自http://puomo.tw/post/61847306414
    黃哲斌(2015a/10/27)。〈即時新聞 錯了嗎?〉。《天下雜誌》584期,頁172-73。
    黃哲斌(2015b/9/14)。〈台灣傳媒是沒有出口的隧道〉。《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13-opinion-taiwan-huangzhebin-01/
    黃聖堯、李韋廷(2006/12)。〈新聞自由測量指標之比較研究──以自由之家與無疆界記者組織年度調查報告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4卷2期,頁1-33。
    黃麗芸(2013/5/12)。〈李安:台灣電視新聞很不像話〉。《中央社》。取自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5120046-1.aspx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08)。〈2008年報紙十大烏龍新聞事件〉。取自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306_附件:2008年十大烏龍新聞事件表.doc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09)。〈2009年報紙十大烏龍新聞事件〉。取自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1104_附錄.doc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10)。〈2010年報紙十大烏龍新聞事件〉。取自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2028_附件二2010十大烏龍.doc">附件二:2010年報紙十大烏龍新聞事件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11)。〈2011年報紙十大烏龍新聞事件〉。取自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2756_2011年十大烏龍.doc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12)。〈2012年烏龍新聞觀察報告〉。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1160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13)。〈2013年烏龍新聞觀察報告〉。取自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3911_2013年報紙烏龍新聞類型表.doc
    楊汝樁(1996/1)。〈另類記者的媒體改造經驗:兼論內部新聞自由和新聞倫理重建〉。《新聞學研究》52期,頁83-94。
    楊艾俐(2006/10/25)。〈外資掌控你的電視後是福?是禍?〉。《天下雜誌》358期,頁92-97。
    楊秀菁(2005)。《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台北:稻鄉。
    楊秀菁(2012)。《新聞自由論述在台灣(1945-1987)》。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楊秀菁(2014/7)。〈冷戰時期國際人權典章中的新聞自由〉。《新聞學研究》120期,頁167-96。
    楊宗興(2012a/4/3)。〈立報遭阻 中視記者:這是我們的記者會〉。《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2-04-03/23843
    楊宗興(2012b/3/30)。〈閃光照記者 2員警遭申誡〉。《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2-03-30/23719
    楊智超(無日期)。〈傳播媒體與醫療資訊〉。取自http://www.ntuh.gov.tw/neur/%E8%A1%9B%E6%95%99%E8%B3%87%E6%96%99/DocLib/%E5%82%B3%E6%92%AD%E5%AA%92%E9%AB%94%E8%88%87%E9%86%AB%E7%99%82%E8%B3%87%E8%A8%8A.aspx
    楊鵑如(2014/10/19)。〈我在採訪,卻被帶進警局〉。《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2895
    楊鵑如(2015a/7/24)。〈反103版課綱微調抗爭升溫 高中生突襲教育部〉。《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4686
    楊鵑如(2015b/5/20)。〈採訪證發放不一 立委促立院檢討發放要點〉。《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1485
    楊鵑如(2016/2/26)。〈開放記者採訪權 「立院就是要開放!」〉。《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3862
    楊繼繩(2016/3/10)。〈答謝詞〉。取自http://41lscp16wiqd3klpnn1z0t2a.wpengine.netdna-cdn.com/wp-content/uploads/2016/03/Yang-Lyons-speech-CN2.pdf
    溫嘉楷(2016/5/9)。〈議會旁聽錄影 東華大學生被警強制架離〉。《公視新聞網》。取自http://news.pts.org.tw/article/322950
    葉瑜娟(2015/5/7)。〈「立法院你到底在怕什麼?」民團要求獨立媒體採訪權〉。《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48585
    詹文凱(1997)。《隱私權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
    詹淑雲(2016/4/14)。〈批限縮公民旁聽權 民團桃園議會抗議〉。《公視新聞網》。取自http://news.pts.org.tw/article/321212
    廖福特(2015/12)。〈什麼是仇恨言論,應否及如何管制:歐洲人權法院相關判決分析〉。《歐美研究》45卷4期,頁455-515。
    監察院(2011)。〈調查報告100交調0045〉。取自https://www.cy.gov.tw/CYBSBoxSSL/edoc/download/15388
    管中祥(2009)。〈人與新傳播科技〉。《批判的媒體識讀》。成露茜、羅曉南主編。頁57-72。台北:正中書局。
    管中祥(2012/4/30)。〈該是典範轉移的時候了!──從「主流」到「非主流」〉。《司法改革雜誌》89期,頁57-59。
    管中祥(2013/5/26)。〈沒聽過的媒體〉。《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8433
    管中祥(2014/1/23)。〈蘋果日報的即時焦慮〉。《獨立評論@天下》。取自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946
    管中祥(2015a/10/9)。〈社運與另類媒體的「兄弟情誼」〉。《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3389
    管中祥(2015b/5/28)。〈即時新聞把自由時報打敗了?〉。《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2883
    管中祥(2015c/4/16)。〈立法院居然限制媒體採訪權〉。《獨立天下@評論》。取自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2678
    管中祥(2015d/1/1)。〈「媒體採訪區」是保護記者還是矇上記者監督之眼?〉。《獨立評論@天下》。取自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2246
    管中祥(2015e)。〈公民不冷血──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社會實踐〉。《社交媒體與新聞業》。羅世宏、童靜蓉主編。頁237-47。台北:優質新聞協會。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2014a/12/31)。〈北市警首創─集會遊行設置媒體採訪區〉。取自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93863093&CtNode=5158&mp=100001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2014b/4/28)。〈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對「蘋果日報2記者遭毆打拖離」報導回應聲明〉。取自http://www.taipeilink.net/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535f253d:7af3&theme=taipeilink/Msg&layout=taipeilink/message&pressmode=&acc=&pwd=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2015/1/5)。〈有關集會遊行設置媒體採訪區〉。取自http://ssdo.gov.taipei/ct.asp?xItem=94087581&ctNode=27993&mp=124011
    褚瑞婷(2013/3/27)。〈媒體亂世 更應重視自律機制〉。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12093
    劉仲書(2014/11/20)。〈我只希望與群眾站在一起〉。《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5373
    劉仲書(2016/2/28)。〈身為冷血記者的告白:立院安全是你們家的事!〉。《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3918
    劉旭峰(2006)。《收視率萬歲!誰在看電視?》。台北:印刻。
    劉忠博(2009/3/31)。〈公民記者的實踐、啟發與限制〉。《傳播研究簡訊》57期,頁16-21。
    劉昌德(2002/3)。〈販售「知的權利」──讀者的權利,還是媒體的商品?〉。《人權雜誌》4期,頁22-25。
    劉昌德(2008/4)。〈大媒體,小記者:報禁解除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新聞學研究》95期,頁239-68。
    劉昌德(2016/6/15)。〈洪素珠事件與公民新聞的「再進化」〉。《聯合新聞網鳴人堂》。取自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468/1763151-%E6%B4%AA%E7%B4%A0%E7%8F%A0%E4%BA%8B%E4%BB%B6%E8%88%87%E5%85%AC%E6%B0%91%E6%96%B0%E8%81%9E%E7%9A%84%E3%80%8C%E5%86%8D%E9%80%B2%E5%8C%96%E3%80%8D
    劉奕霆(2014/3/19)。〈被困警局12小時 李惠仁:採訪權利遭剝奪〉。《新頭殼》。取自http://newtalk.tw/news/view/2014-03-19/45418
    劉慶侯、蔡穎(2015/1/2)〈記協:規範警察 非限制採訪權〉。《自由時報》,頁A14。
    劉蕙苓(2011)。《新聞,多少錢?!探索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高雄:巨流。
    劉靜怡(2009/1)。〈數位時代的「記者特權」:以美國法制之發展為論述中心〉。《新聞學研究》98期,頁139-92。
    劉靜怡(2011a/11)。〈錯失「憲法時刻」的釋字第六八九號〉。《在野法潮》11期,頁10-11。
    劉靜怡(2011b/9)。〈媒體所有權、觀點多元化與言論自由保障:美國法制的觀察〉。《臺大法學論叢》40卷3期,頁1089-174。
    劉靜怡(2012/6)。〈媒體是亂源?──新聞採訪自由與隱私保護〉。《月旦法學雜誌》205期,頁238-46。
    潘忠政(2016/4/8)。〈我就是這樣被架出桃園市議會〉。《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5856
    潘家慶(1991)。《媒介理論與現實》。台北:天下文化。
    潘家慶(1993)。《傳播、媒介與社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蔡維歆(2013/10/22)。〈歐陽妮妮穿外套 意外發現200元〉。《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1022/278921/
    蔡維歆(2015/5/22)。〈李艷秋受辱怒告 《自由時報》道歉〉。《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22/615312/
    鄭功賢(2008)。〈米勒展讓聯合報系名利雙收〉。《財訊月刊》319期,頁158-59。
    鄭宇君、陳百齡(2012/6)。〈溝通不確定性:探索社交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角色〉。《中華傳播學刊》21期,頁119-53。
    鄭國威(2015/2/13)。〈十種你不該輕信的新聞〉。《獨立評論@天下》。取自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85/article/2389
    盧世祥(2008)。《新聞公害與傳播倫理: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台北:允晨文化。
    蕭立峻(2008/12/3)。〈樂青向馬英九陳情受阻 苦勞網記者採訪遭驅離〉。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1801
    蕭高彥(2013)。《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台北:聯經。
    賴光臨(2002)〈新聞自由及其侵害──新聞自由的兩極困境探討〉。《千禧傳播法制的回顧與前瞻:「傳播與法律系列研討會(八)」論文彙編》。頁1-5。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
    賴品瑀(2015/5/18)。〈獨媒訪立院見曙光? 立委要求檢討採訪證發放要點〉。《環境資訊電子報》。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07528
    賴祥蔚(2006/4)。〈新聞自由的臨摹與反思〉。《新聞學研究》87期,頁97-129。
    賴筱桐(2014/6/26)。〈媒體採訪受阻 與警拉扯〉。《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040444
    錢利忠、吳仁捷(2014/8/28)。〈採訪張志軍遭阻 記者告新北警方〉。《自由時報》,頁A02。
    戴華山(1988)。《社會責任與新聞自律》。台北:黎明文化。
    薛化元(2003)。〈戰後台灣新聞自由的歷史考察(1945-1988)〉。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1-2411-H-004-027。
    薛化元、楊秀菁(2004)。〈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人權理論與歷史論文集》。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主編。頁268-315。台北:國史館。
    薛波、潘漢典(2003)。《元照英美法詞典》。台北:元照。
    薛翰駿(2016/2/25)。〈立法院開放採訪 「登記制」最獲支持〉。《國會無雙》。取自https://musou.tw/focuses/1089
    謝文華(2013/8/16)。〈阻撓採訪自由 鐘聖雄︰好像回到戒嚴〉。《自由時報》,頁A12。
    薩孟武(1978)。《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
    羅文輝、劉蕙苓(2006/10)。〈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9期,頁81-125。
    羅世宏(2008/4)。〈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95期,頁213-38。
    羅世宏(2011/4/29)。〈媒體集中化的政策思考:邁向「複合式」的管制取徑〉。「2011 數位匯流法制政策學術研討會暨高峰論壇」會議論文。台北:世新大學法學院。
    羅世宏(2015)。〈回歸根本——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聞查證〉。《社交媒體與新聞業》。羅世宏、童靜蓉主編。頁167-82。台北:優質新聞協會。
    關魚(2010)。《扭轉新聞:從菜鳥記者到台灣好生活報總編》。台北: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關魚(2015/2/6)。〈台灣假新聞越來越多的祕辛〉。《臺灣好生活電子報》。取自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blog/aboutfish/20150206/5665
    嚴文廷、鄭語謙(2015/2/12)。〈荒謬!媒體空拍機 激怒6囚犯〉。《聯合晚報》,頁A6。
    鐘聖雄(2012/4/5)。〈記者的傲慢與偏見〉。《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405/34137991/
    鐘聖雄(2013/3/27)。〈【強拆華光】反反蒐證搶相機 警執法手段惹議〉。《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3/03/29/%E5%BC%B7%E6%8B%86%E8%8F%AF%E5%85%89%E6%90%B6%E6%B0%91%E7%9C%BE%E7%9B%B8%E6%A9%9F-%E8%AD%A6%E6%96%B9%E3%80%8C%E5%8F%8D%E5%8F%8D%E8%92%90%E8%AD%89%E3%80%8D%E6%81%90%E9%81%95%E6%B3%95/
    鐘聖雄(2015/1/7)。〈我是記者,我不會乖乖待在「無法採訪區」!〉。《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5859
    顧忠華(2002/10/13)。〈缺乏自律的自由不配稱作自由──兼論媒體界的反省能力〉。《中國時報》,頁15。
    顧荃(2015/1/6)。〈柯文哲取消採訪區 要記者穿背心〉。《中央社》。取自 http://www.cna.com.tw/search/hydetailws.aspx?qid=201501060135
    顧爾德(2012/1/9)。〈臉書、福爾摩斯與隱私〉。《中國時報》,頁A17。

    外文
    Abbott, J. (2005). NIE: Getting started-A guide for newspaper in education programs. Available at https://www.americanpressinstitute.org/wp-content/uploads/2013/09/NIE-Getting-Started.pdf
    Alderman, E. & Kennedy, C. (1997). The right to privacy. New York, NY: Vintage Books. 吳懿婷(譯)(2006)。《隱私的權利》。台北:商周。
    Baker, C. Edwin (1992). Human liberty and freedom of speech.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ker, C. Edwin (2002).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ker, C. Edwin (2007). Media concentration and democracy: Why ownership matters.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ker, R. (1998). Murdoch’s mean machin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37(1), 51-56.
    Bauman, Z. (2000). Liquid moderni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Beck, U. (1986). Risikogesellschaft-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 Frankfurt, German: Suhrkamp. 汪浩(譯)(2004)《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
    Berman, D. K. (1992). Words like colored glass: The role of the press i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Boulder, Colo.: Westview. 李連江(譯)(1999)。《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台北:時報文化。
    Berners-Lee, T. (1999). Weaving the web: The original design and ultimate destiny of the world wide web by its inventor. New York, NY: Harper. 徐子超(譯)(1999)。《一千零一網:WWW發明人的思想構圖》。台北:臺灣商務。
    Blasi, V. (1977). The checking value in first amendment theory. Law & Social Inquiry, 2 (3), 521-649.
    Bourdieu, P. (1996). Sur la télévision suivi de L`emprise du journalism. Paris, France: Raisons d`agir. 林志明(譯)(2008)。《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
    Bowman, S., & Willis, C. (2003).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Reston, VA: 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Available at 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download/we_media.pdf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A functional analysis. Social Forces, 4, 326-35.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1947). 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A general report on mass communication: newspapers, radio, motion pictures, magazines, and books.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ross, H. (1953). The people’s right to know: Legal access to public records and proceedings.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urran, J. & Seaton J. (1997). 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The press and broadcasting in Britain. London, UK: Routledge. 魏玓、劉昌德(譯)(2001)。《有權無責:英國的報紙與廣電媒體》。台北:國立編譯館。
    Encyclopedia Americana. (1997). Danbury, CT: Grolier.
    Freedom house (2010). Freedom of the press 2010 (Taiwan). Available at 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press/2010/taiwan
    Freedom house (2011). Freedom of the press 2011 (Taiwan). Available at https://freedomhouse.org/report/freedom-press/2011/taiwan
    Fuchs, C. (2014/2/21). Freedom, Fried: Why Taiwanese are getting fed up with the island`s salacious, in-your-face media. Foreign Policy. Available at http://foreignpolicy.com/2014/02/21/freedom-fried/
    Gant, S. (2007). We`re All Journalists Now: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ss and Reshaping of the Law in the Internet Age. New York, NY: Free Press.
    Gillmor, D. (2004).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ebastopol, CA: O`Reilly Media. 陳建勳(譯)(2005)。《草根媒體:部落格傳奇》。台北:歐萊禮。
    Grossman, L. (2014/5/15). You Have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Time. Available at http://time.com/100553/you-have-the-right-to-be-forgotten/
    Hardy, J. (2010). Cross-media promotion. New York, NY: Peter Lang.
    Hartley, J. (2009). The uses of digital literacy. Brisbane, QL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鄭百雅(譯)(2012)。《全民書寫運動:改寫媒體、教育、企業運作規則,你不可不知的數位文化素養》。台北:漫遊者文化。
    Henry, D., Thornton, E. & Kiley, D. (2006/8/6). Buy it, strip it, then flip i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Available at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06-08-06/buy-it-strip-it-then-flip-it
    Hirst, J. (2010).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Melbourne, Australia: Black Inc.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2014/3/27). Journalists obstructed as police use force at Taiwan protest. Available at http://www.ifj.org/nc/news-single-view/browse/1/backpid/61/category/news-1/article/journalists-obstructed-as-police-use-force-at-taiwan-protest/
    Kolodzy, J. (2006). Convergence Journalism: Writing and reporting across the news media.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Kovach, B., & Rosenstiel, T. (2001). 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 What news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 New York, NY: Crown.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L. Brysa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pp. 37-51). New York, NY: Harper.
    Lawson, M. (2005/8/9). Berners-Lee on the read/write web. BBC News. Available at http://news.bbc.co.uk/2/hi/technology/4132752.stm
    Levinson, P. (1999). 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London, UK: Routledge. 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
    Magnier, M. (2005/2/28). 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 Los Angeles Times. Available at http://articles.latimes.com/2005/feb/28/world/fg-hounds28
    McChesney, R. W. & Scott, B. (2004). Our unfree press: 100 years of radical media criticism. New York, NY: The New Press.
    McManus, J. H. (1992). Serving the public and serving the market: a conflict of interest?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7(4), 196-208.
    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O’Sullivan, T., Hartley, J., Saunders, D., Montgomery, M. & Fiske, J. (1994).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2nd ) . London, UK: Routledge. 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
    O`Neill, O. (2002). A question of trust: The BBC reith lectur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黃孝如(譯)(2008)。《信任的力量》。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Petley, J. (2009). What fourth estate? In Bailey, M. (Ed)., Narrating media history. (pp.184-95). Abingdon, UK: Routledge.
    Postman, N. (1985).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New York, NY: Viking Penguin Inc. 蔡承志(譯)(2007)。《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台北:貓頭鷹。
    Preston, P., & Metykova, M. (2009). Individual influences on news: Journalist’s valuse and norms. In Preston P. (Ed.), Making the news: Journalism and news cultures in Europe. (pp. 31-48). Abingdon, UK: Routledge.
    Prosser, W. (1960). Privacy. California Law Review, 48, 383-423.
    Ritzer, G. & Jurgenson, N. (2010). Production, Consumption, Prosumption: The nature of capitalism in the age of the digital ‘prosumer’.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10(1), 13-36
    Rosenberg, H. & Feldman, C. S. (2008). No time to think: The menace of media speed and the 24-hour news cycle. New York, NY: Continuum.
    Schmidt, E., & Cohen, J. (2013). The new digital age: Reshaping the future of people, nations and business. London, UK: John Murray. 吳家恆、藍美貞、楊之瑜、鍾玉珏、高仁君(譯)(2013)。《數位新時代》。台北:遠流。
    Schramm, W. (1957). 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Harper & Brothers. 程之行(譯)(1992)。《大眾傳播的責任》。台北:遠流。
    Schramm, W. (1964).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hirky, C. (2008).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New York, NY: Penguin Press. 李宇美(譯)(2011)。《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台北:貓頭鷹。
    Standage, T. (2013). Writing on the wall: Social media-The first two thousand years. New York, NY: Bloomsbury USA. 林華(譯)(2016)。《社群媒體前兩千年》。台北:行人。
    Sterling, C. (2009). Encyclopedia of journali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ewart, P. (1975). Or of the press. Hastings Law Journal, 26, 631-37.
    Taipei Times (2006/10/26). Taiwanese distrust media, say it lacks credibility: survey. Available at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6/10/26/2003333435
    Tang. T., Newton G. D., & Wang. X. (2007). Does synergy work? An examination of cross-promotion effect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9(4), 127-34.
    The Economist (2007/2/8). Private equity: The uneasy crown. Available at http://www.economist.com/node/8663441
    The Economist (2011/7/9). Bulletins from the future (Special Report: The news industry)., 1-14.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1989).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rgeirsdóttir, H. (2005). Journalism worthy of the name: Freedom within the press and the affirmative side of article 10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Leiden, Netherlands: Martinus Nijhoff.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0/3/11). 2009 Human rights reports: Taiwan.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e.gov/j/drl/rls/hrrpt/2009/eap/135990.htm
    UNESCO (1980). Many voices, one world. Available at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4/000400/040066eb.pdf
    Vile, M. J .C. (1998).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Indianapolis, IN: Liberty Fund.
    Webster, F. (2006).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3rd ed.) London, UK: Routledge.
    Whitman, J. (2004). The two western cultures of privacy: dignity versus liberty. The Yale Law Journal, 113, 1151-221.
    Williams, D. (2002). Synergy bias: Conglomerates and promotion in the new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3), 453-72.
    Wright, C. R. (1959). Mass Communication: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吉見俊哉(2004)。《メディア文化論 : メディアを学ぶ人のための15話》。東京:有斐閣。蘇碩斌(譯)(2009)。《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台北:群學。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10145101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45101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301.pdf2538KbAdobe PDF2108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